西北地区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综述
我国降雨分析实验报告

我国降雨分析实验报告引言降水是气象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我国降水情况并进行分析,对于气候预测、灾害防御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降雨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降水特点和分布规律。
实验方法数据获取和处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公开数据源获取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历史降雨数据。
经过初步筛选和清洗,我们得到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数据样本,包含了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在过去30年的降水量记录。
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方法:1. 去除异常数据:排除了记录时间不完整或与气象观测系统不匹配的数据;2. 数据标准化:将每个地区的降水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相对值,便于跨地区对比分析。
数据分析在数据处理完成后,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可视化工具对降水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1. 描述性统计:通过计算每个地区的平均降水量、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等指标,了解各地区的降水情况;2. 空间分布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生成了我国降水分布的空间热力图,观察降水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情况;3. 趋势分析: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变化趋势,判断是否存在长期变化。
实验结果描述性统计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我国平均降水量最大的省份是广东、湖南和四川,分别为1500毫米、1400毫米和1300毫米。
而平均降水量最小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如青海、新疆和西藏,平均降水量仅在200毫米以下。
最大降水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山区,这些地方由于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降水量较大。
相反,最小降水量的地区多为内陆地区,受到地形和气流的限制,降水量较少。
空间分布图通过生成的空间热力图,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我国降水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普遍较大,尤其是沿海地带和山区。
而西部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一带。
中 国大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如何

中国大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如何中国的大西北高原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是一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
其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气候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那么,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究竟如何呢?从温度方面来看,大西北高原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升温趋势。
过去几十年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
这种升温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热量条件,也对农牧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冬季,气温升高使得寒冷期缩短,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严寒对牲畜和农作物的威胁,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而在夏季,气温的升高可能加剧干旱的程度,给农业灌溉和水资源管理带来更大的压力。
降水的变化趋势在大西北高原地区较为复杂。
总体而言,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但降水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些区域的降水增多,为植被生长和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另一些地方降水依然稀少,干旱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这种降水分布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大了水资源调配和生态保护的难度。
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大西北高原地区冰川和积雪的变化。
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退缩、积雪减少的现象日益明显。
冰川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其退缩不仅影响到河流的径流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例如,依靠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其流量可能会在未来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下游地区的用水和生态平衡。
大西北高原地区的气候干燥,大风天气较为频繁。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大风的强度和频率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这对于土壤侵蚀、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产生了影响。
土壤侵蚀加剧,不仅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还会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而沙尘暴的增多,则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以及区域的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对大西北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植被的生长周期和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一些原本适应干旱条件的植物物种可能会减少,而新的物种可能会逐渐入侵。
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

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1、大西北气候特点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由于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
西北地区大部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局部属于高寒气候。
吐鲁番盆地为全国夏季最热的地区。
托克逊为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1)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扩展资料:西北地区富含石油、煤炭、天然气、镍、粕、钾盐等矿产资源,著名的有克拉玛依油田、榆林煤矿等。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为33.7万亿元。
其中煤炭保有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
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中国陆上总储油量的近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21世纪的后备石油基地。
天然气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储气量的58%,其中陕北的天然气储量居全国前列。
甘肃省的镍储量占到全国总镍储量的62%。
粕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7%。
中国钾盐储量的97%集中在青海省。
2、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青海新疆甘肃等属于或者靠近青藏高原的地区气候属于高原气候其共同特点就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年温差和日温差均很大3、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东南部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
吐鲁番盆地为全国夏季最热的地区。
托克逊为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西北地区地形包括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原始森林、阿尔泰山脉、大巴山脉、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等。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响 系统 明显 不 同于 其他 区域 。第 2 转 载荷 量大 值 旋
区位于 干 旱 区 东部 的 阿拉 善 高 原 区 ( 2 ) 图 b 。这是
因为青藏 高原 对大 气环流 的动 力作用 主要是迫 使 气 流 绕 行 和 爬坡 ,而地 处高 原 背风 坡 的 阿 拉 善 高原 区 ,恰 好 位 于 高 原 阻 碍 形成 绕 流 气流 的 辐 散 下沉
少 、夏秋 季 增加 的变 化 特征 ; 旱 区 西部 ,尤其 是 干
要集 中在 5 9 1, 文称 5 9 月[1 本 3 — 月为西 北干 旱 区 雨季 ,重 点研 究 雨季 降水 的时空 变 化特征 。
北疆 , 各季 都 出现 显 著的 降 水 增加趋 势 , 季尤 其 夏
明显。
p e i tto a e r e t tv tton n N o r cpia in t77r p es n ai esa i si  ̄hwe t s Chi na
间差 异 大 , 因此 收 敛速 度较 慢 ( 略 ) 选 取 由E 表 。 OF
分 解得 到 的前 l 特 征 向量 ( 0个 累积 方差 贡 献率 为
7 %) 加旋 转 , 得 到西 北干 旱 区各 区域 之 间的 6 参 以
相 关性 分布 特 征 ( 2 。 图 ) RE OF的 前 4个旋 转 特 征 向量 得 到 降水 的 4个 西 北 干 旱 区 地 域 辽 阔 ,地 形 复杂 ,故 本 文 采
用 E ¥ RE OF 1 OF方 法 对 西 北 干 旱 区 进 行 了分 区 处  ̄ 主 要空 间异 常 气候 区 。 1 转载 荷 量 大值 区 位于 第 旋
北疆 ( 2 ) 图 a 。受青 藏 高 原和 天 山的 阻 挡 ,北 疆主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乌鲁木齐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乌鲁木齐的降水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本文将对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乌鲁木齐的降水主要表现为夏季多雨、冬季少雪的特点。
夏季是乌鲁木齐的雨季,主要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升高,导致了较为明显的对流运动,产生了大量的降水。
冬季由于乌鲁木齐地区气温较低,降水变为雪或雨夹雪的形式,降雪量相对较少。
而春季和秋季的降水相对较少,表现为干旱的季节。
乌鲁木齐的不同相态级别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差异。
在时间上,乌鲁木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其次是6月和9月,降水量相对较少。
在空间上,乌鲁木齐的降水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西部、南部和东部,而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
这是由于受到天山山脉的阻挡,在天山山脉背风处形成了乌鲁木齐盆地,使得降水集中在盆地的周边地区。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
过去几十年的降水观测数据显示,乌鲁木齐的降水量呈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
2008年和2013年是乌鲁木齐较为干旱的一年,降水量较少。
而2010年和2016年则是降水较多的一年,降水量超过了历史均值。
这种年际变化可能与气候系统交互作用的影响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具体原因。
乌鲁木齐的不同相态级别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
夏季是乌鲁木齐的雨季,冬季降水以雪或雨夹雪形式为主。
乌鲁木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且空间分布不均匀。
乌鲁木齐的降水量具有一定的年际变化,其中2008年和2013年较为干旱,2010年和2016年降水较多。
这些变化特征对于乌鲁木齐气候和水资源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北自然地理特征

西北自然地理特征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是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自然地理特征最为明显的地方之一。
下面将从地势、气候、水文等方面来探讨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势西北地区的地势起伏不平,丘陵、高原、河谷等地形交织其中。
青藏高原位于西部,海拔高,地势险峻。
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横亘在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之间,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同时,西北地区还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库鲁克塔戈沙漠等大片的沙漠地带,使得整个地区呈现出干旱和半干旱的特征。
二、气候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再加上地势高,降水量较少,导致了干旱的气候特征。
整个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干燥寒冷。
尤其是在沙漠地区,每年的降水量非常有限,极端干燥的气候条件限制了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
三、水文西北地区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河流和湖泊方面。
众多的河流从青藏高原流向周边地区,形成了著名的黄河、长江、怒江等。
其中,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河水的流量较大,为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此外,西北地区还有一些湖泊,如青海湖、鄂尔多斯盆地的库布其湖等,它们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植被和动物西北地区的植被和动物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干旱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条件,植被和动植物物种相对较少。
在高山地区,主要以草甸和高山植被为主,有少量的针叶林和落叶林分布在河谷和山脚下。
而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则以荒漠灌木和耐旱植物为主。
动物方面,西北地区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如藏羚羊、野驴、雪豹等。
同时,该地区还是我国的主要草原牧区,养殖业发达,牛羊等畜牧业也是西北地区的一大特色。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势起伏,气候干燥,河流湖泊众多,植被动物资源丰富,这些特征为西北地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影响,也使得这片土地的自然风貌更加多样而独特。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乌鲁木齐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乌鲁木齐的降水变化特征比较明显。
降水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因此对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乌鲁木齐的降雨主要分为年降水、季节降水和月降水等不同时段。
在年降水方面,乌鲁木齐的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表明乌鲁木齐的年降水量在变少。
在季节降水方面,主要有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
乌鲁木齐的季节降水在不同季节都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夏季降水最为丰富,占全年降水的绝大部分;而冬季降水相对较少。
在月降水方面,乌鲁木齐的降水量在不同月份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在7月和8月份降水最多,而在12月和1月份降水最少。
其次,乌鲁木齐的降水相态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化特征。
降水的相态可以分为雨、雪、雨夹雪和冻雨等不同形式。
乌鲁木齐的降水相态以雨为主,其次是雨夹雪和雪,冻雨的比例较小。
乌鲁木齐的降水相态与气温密切相关,夏季温暖时以雨为主,冬季寒冷时则以雪为主。
由于乌鲁木齐的气候特点,降水相态的变化也影响着当地的水资源利用和农作物种植。
最后,乌鲁木齐的降水变化特征还表现在极端降水事件上。
极端降水事件是指降水量超过一定阈值的极端天气现象,其对地表径流、洪涝灾害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乌鲁木齐的极端降水事件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降水短时强度大,对当地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极端降水事件的监测和预警,以进行防灾减灾工作。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的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年降水、季节降水、月降水和极端降水事件等方面。
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化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乌鲁木齐的降水情况,为当地的水资源利用、农作物种植和灾害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概述西北气候变化情况

概述西北气候变化情况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地区之一,其气候变化情况具有独特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温度上升,降水减少和干旱程度加剧。
这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西北地区的气温变化明显。
根据气象数据,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的平均气温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其中,最明显的是沙漠地区,年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
高温对西北地区的农作物生产、水资源利用和人民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加剧了干旱和水资源紧缺问题。
其次,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减少。
尤其是近年来,西北地区的降水量明显下降,干旱程度加剧。
降水不足导致干旱区面积扩大,河流流量减少,水域和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
农田灌溉受阻,农作物产量下降,草原退化,水草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严重影响了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再次,西北地区的干热风暴和沙尘暴频发。
气温上升和降水减少使得西北地区更容易受到干热风暴和沙尘暴的侵袭。
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作物、房屋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力。
沙尘暴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致使空气质量下降,对人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气候变化使得其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冰川融化加速,高山植被受到威胁,部分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环境恶化。
这对维持自然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
为了应对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气象监测和数据收集,确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节水措施,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大投资力度,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气温上升的速度。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可以减缓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提高其适应能力。
总之,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令人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集 中在 6 9 0 - 月份 ,最大降水量出现在 7 月份 , 、8
最小月 降水 量 出现在 1 和 l 月 2月 B l 。
22 西北 地 区季节 降水 量分 布 .
西 北 地 区 中部 和西 部 ( 括 新 疆 、柴 达 木 盆 地 和 包
1 引 言
全球气候变化与大规模 的人类活动显著地影响了
少 的地 区容 易 出现 旱情 ,降水 过 多会 导致 严 重 的洪涝 灾 害 ,因此 研 究一 个地 区的降 水 变化 ,对 减 少该 地 区
全球的水汽循环和区域降水特征 ,降水是影响 自然环
境基础 的因子和影响气候变化 的重要指标 ,一个地区 降水的多少对该地 区的气候有非常大的影响 ,降水过
一
个 在 陕 西 省 东 南 部 的 石 泉 和 华 山 , 为 163 8 .~
131 9. mm;另 一个 在新 疆 西北 部 的 昭苏 ,为 132 4. mm,
即其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多 ,其余地
方 为少雨 区㈣。
大 ,空中水汽含量较多 ,陕西南部 、甘肃南部和青 海东南部年降水量一般超过 60 m,秦岭附近山区年 0m 降水量 超 过 90 0mm;受 高大 山 系 的影 响 ,从 东南 部来
可 视 化 人 工 影 响天 气 会 议 系统 投 影 屏 幕 尺 寸 6 0
英 寸 (20 m ̄ 1m ) 12 m 9 5 m ,拼接组合 为 2 3 (0英寸 x 6 拼接 ,屏 幕增益 ≥3 ,水平 视角 ≥10度 ,垂直 视 . 7 6 角I8 度) > 0 ,屏幕板采用多层 复合玻璃背投屏幕 ,除
象 ,2 1 ,3 ) 6 3 . 0 0 (0 :3 — 7
[】 4 谭伟贤. 高清晰会议 电视系统及应用技术[ . M1北京 : 科学 出版
社 . 0 4 20.
丰富,高带宽标准 ,支持 6 总带宽的接人 ,I 速率 M P
T 9 6
2 1 年第 5 01 期
青海斛技
族 自治 区、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和内蒙古 自 区西部 的 治 阿拉善 盟 、乌 海市 、巴彦 淖尔 市 和 鄂尔 多斯 市 等 。土
青海斟技
摘
西宁 8 00 ; 1 1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西北地 区位于青藏高原北侧 ,地域辽 阔 、地形复杂 ,是气候变 化敏感 区 ,也是研 究热点区域之一 ,研究证
明西北地区降水 的总量和时空分布均发生了显著 的变化 ,对西北地 区生 态环境 和农业 生产 产生了十分显 著的影 响。本文 对近年西北地 区降水演变相关研究成果进行 了综述 ,重点总结 了西北地 区降水特 征 、降水 演变 事实和变化趋 势 、降水异 常分析及其影 响等方 面的研究成果 。 关键词 :西北地 区;降水特征及其变化 ;研究综述
的 水 汽 很 难 到 达 西 北 中 部 一 带 ,在 地 势 比较 低 的 沙
西北地 区降水量集 中在夏季 ,多年平均夏季降水 总量为 10 m 9 . m,约 占年 降水量 的 5%t 8 0 g J ,西北地 区
夏 季 降水具 有 明显 的 空 间差异 ,最 少 的是 新疆 吐鲁 番
【】 冰 ,吴兆雄 . 1少 广东省气象局视频会 商系统方案设计简介 [. J ]
电脑知识与技术 ,0 0 ( )8 0 — 1 1 2 1 ,6 :19 8 1 .
(0H )C 2 k Z D音质协议 ,支持混速会议 ,可按 6k为 4 单位进行递增或递减 ,支持混协议会议 ,可实现动态 多种分屏模式 ,支持高达 l 路分屏显示效果 。 6 可视 化 人 工 影 响 天 气会 议 系统 终 端 设 备 支持
甘肃河西走廊中西段)为西风带气候区 ;青海省及祁 连 山区为高原气候区 ;西北地区东部 f 陕西 、宁夏 、 甘肃河西走廊东段 以东 、青海东部1为亚洲季风影响
区及其 边 缘 区域 I 3 ] 。西北 地 区 降水量 的空 间分 布 受地 理 和 地形 影 响较 大 ,从 西北 地 区 18个 代 表 站 16 ~ 2 9 1 2 0 共 4 a 均 降水 量 的分 布 图 ( 图 1 可 以看 0 0年 0平 见 ) 出 ,西 北 地 区东 南 部 受 东 亚 季 风 和南 亚 季 风 影 响 较
于东北 部 f。 】 2 】
西北地区秋季降水 占年降水量的比率一般在 5 %~ 3%之间 。降水量较多的地 区所 占比例也较大 ,西北 0
图 1 西北地区年平均 降水量分布图
地 区东南部 和新疆北部在 2 % 3%之 间 ,沙漠 和盆 0 0
基金项 目:青海省 20 0 8年重点科技攻关项 目“ 气候变化对青海省农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生产潜力影响研究(0 8 N 1 3” 2 0 一 一 4 )资助 。 7 O T
流 ,在 山前平 原 又形 成 了大 片绿 洲 沃 野 ,改 变 了荒 漠 地 区 的单调 景色 ,成为 中国西 北地 区 的独有 景 观 。西
北地 区主要受西风带气候 、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气候
影响,降水变率大 、干旱频率高 ,是我国气候变化的
敏感 区和生态 脆 弱 区l 2 1 。
2 西北地 区降水基本特征
() 优化 MC 2 U、视 频终 端 配置 。 () 实 现 R dio i P10 S S0 8等 3 avs nVa 0 、D TMC 34 i I
旱涝 引起 的灾 害损 失和开发利用水 资源具有重要意
义。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
支 持 4 p ,ID R 速 率 支 持 7 8 b s S N P I Mb s S N B I 6 k p ,ID R
参考文献 :
切换和控制 ,支持 6 0点 7 8b s 6k p 同时交互能力 的容 量 。支持 IU ( T 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各种音频 、视
频 、数 据 、控 制等 国际标 准 协议 。支持 各 种 强大 的 功 能 应 用 ,包 括 IU制 订 的 H. 9双 路 动 态 视 频 标 准 、 T 2 3 IU制 订 的 H.6 频 编解 码 标 准 、M E 4 A C L T 24视 P G A —D
采 用 拼墙专 用 高对 比度 、高清 晰度 的硬质 U S背投 屏 C
视频会议系统 ,在 国家气象信 息 中心 的协 助和授权
下 ,实现 区域 内省 级分 组视 频会 议 。
幕外 ,还增加 了无机保护层 ,使其成为多层幕。表面 的防反射保护涂层使得屏幕不易磨损 、变形 ,屏体之
间 的物理拼 缝小 于 05 m。 .m
西北地区春季降水较少 ,平均春季降水量为 3 . 7 7
m il 9 l I]
,
根 据 16 ~ 00年 西 北 地 区 19个 气 象 站 的 9 120 1
春季降水记 录,最少 的是冷湖气象站 ,为 21 m,最 . m
多的是华 山气象站 ,为 2 3 m 。降水 中心有两个 : 0. m 5
E / 1 X 2 / .5R 一 4 T 和 .l 3 / S 4 9速率 支持 2 p 。 1 V Mb s
多种 M U的级联和各省不 同视频终端的连接 ,搭建 C 区域 内省 ( 区)级 、跨省的地 ( 、市)之 间的视频 州 会商平台。
() 利用 国家气 象 局 和各 省 ( 4 区) 气象 局 已有 的
地 区在 2 0 m 以下 。年 内降 水分 配 极 不 均 匀 ,6%~ 0m 0
干旱少雨 、 气温高 ,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境 内高大
山地的迎风坡面可以获得较多的降水 ,形成荒漠 中的
“ 湿岛” ,高山上孕育 了众 多的冰川积雪 ,山坡上还有 绿色的草原和苍翠 的森 林 ,发 源于高山冰雪 区的河
多年平均降水量 大于 3 0 m 的都是 高山带 ,而 0m 平原盆地的降水量多在 10 m 以下 。北疆盆地年降 5m 水量 10 20 m,南疆盆地不足 5 m 0 0 m 0 m,若羌一带约 2r 0 m,哈密北部 戈壁不 足 1m a 5 m,吐鲁 番盆地 小于 1r 0 m,河西走廊西部不足 5 m n 0 m,阿拉善地区东部在 10 m左右 。黄河流域降水东南多西北少 ,山区多 0m 于平原 ,有 3 明显降水地带 :同德 至同仁 、兰州 、 个 会 宁 、靖 边 、榆林 、府谷 一 线 以南 和湟 水 中上游 地 区 年降水量在 4 0 80 m;此线 以北与景泰 、中宁、临 0 ~ 0m 河等地之间,以及玛多以西地区在 20 4 0 m;其余 0 — 0m
气象站 ,为 6 m . m,最多的是陕西的佛坪气象站 ,为 7
4 69 m。降水 中心 有 3个 ,分 别在 陕西 省 的东 南部 、 4 .m
青海高原地区和新疆西北部的昭苏 ,其 降水空间分布 特征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多,中间少 [。西北地区西部 1 l l 夏季降水分布北多南少 ,西北地区东南部 降水明显多
青海 斟技
2 1 年第 5 01 期
西北地 区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综述
李 延林 1。 亮 东 。 I ,颜
(. 1 青海省泽库县气象局 ,青海 黄南 8 0 ;2 140 . 1 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青海 3青海 省气 象科 学研 究 所 ,青海 西 宁 800 ) . 10 1
议系统 , 充分利用 了气象业务网络资源。 系统具有召开
人 工影 响 天气 视频 会议 时效 高 用小 的特点 , 费 同时 易 组 织 、 管理 。 频人 工影 响天气 会议 系统 可进一 步增 易 视 进 西北 地 区人 工影 响 天气业 务 技术 的交流 ,减 轻 我省 州 ( 、 )县人工 影 响天气 作业 人员 的工作 负担 。 地 市 、
地 总 面 积 3 5万 k 4 m ,占全 国 总 面积 的 3 %,地理 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