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评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评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适应、人格发展四个部分。
其理论有贡献也有局限性,为后期人格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人格理论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适应人格发展本我自我超我前意识潜意识泛性论人格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人格即一个人的社会吸引力”是很片面的,通常,研究者是以奥尔波特的定义为标准的,即“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也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理论学家和研究者在对于人格的研究中产生了六个流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流派就是其中之一。
1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作为精神分析学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他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四个部分。
1.1 人格结构:起初,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潜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前意识是在意识的表面下,而潜意识则是人格最深处的活动。
但他很快就发现了这种以潜意识为核心的“两部人格”结构模型的不足,因此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结构模式。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自我,是个体出生後,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当本我的需求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就需要顺应并从现实中学习以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形成的,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1.2 人格动力:这是弗洛伊德将物理学的动力学引入心理学的结果。
他提出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是指个体追求生存和种族延续的一种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与生的本能相对应的就是死的本能,这是一种返无机状态的本能,是一种毁灭生命的欲望,表现为恨和对生命的破坏。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论文摘要: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给予我们有关幼儿人格教育方面的启示,更多的集中于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建立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道德观念,同时引导幼儿利用健康的防御机制疏导自身不快,从小构建健康的人格特征,让幼儿在欢乐中成长!一、人物简介天才少年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于1856年出生在小城弗莱堡的一个特殊的犹太之家,17岁入维也纳大学,本硕博连读共享8年的大学时光,大学期间最初淡漠医学,游荡各学科找不到定点。
3年后迷途知返,差不多5年时光师从布吕克学习生理学,后进生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后因迷恋上妹妹的好友玛莎,痴情种子弗洛伊德作为一个有了婚约羁绊的候补养家人就不得不从挣钱糊口的实际需要出发,故而放弃追逐那种做实验、搞研究、晋职称的富家子弟的过活,改弦易辙回归医学。
后留学巴黎、挑战歇斯底里、走入梦世界、发现潜意识、探秘性学理论......在夹缝中生存,苦难中开花,最后成就自身,誉美全球!二、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人格结构图式1.早期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图式(1)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儿童精神结构中能够直接被感知的、最清醒的部分。
他认为初生的婴儿是几乎不含有意识的,因为意识需要随着幼儿内部的成熟加之外部经验的扩展,才可能不断的发展。
(2)潜意识。
最初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无外乎就是指被个体压抑了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
后来弗洛伊德在潜意识的内容方面更多地关注“性本能”。
直至晚年,弗洛伊德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潜意识的内容应是人的“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
(3)前意识。
如果用一个漏斗表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者的关系,那么,意识及潜意识就相当于漏斗的两端,而前意识则地处它俩的中间环节,起到一个过渡、审阅的作用。
2.晚期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图示(1)伊底(本我)。
伊底是本能欲望的储蓄库,代表着人最本性、动物性的一面,伊底犹如一个一知N不知的疯狂小子,一心只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惜牺牲一切。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作文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作文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就像住着一个小团队,这个小团队有着不同的角色,它们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想法呢?这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超级有趣,听我给你唠唠。
弗洛伊德说呀,我们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小伙伴组成。
先说说本我吧。
本我就像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任性的小小孩,整天只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啥叫“快乐原则”呢?就是怎么高兴怎么来,根本不考虑现实情况。
比如说,你看到一块超级美味的蛋糕放在桌子上,本我就会立刻跳出来说:“吃!现在就吃!不管这蛋糕是谁的,吃了就会很快乐。
”本我就像一个冲动的小恶魔,只要能满足口腹之欲、生理需求,那是啥都不管不顾的。
然后就是自我啦。
自我是本我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协调者,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就像是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它知道不能像本我那样随心所欲。
还是拿那块蛋糕举例,如果自我当家作主,它就会想:“嗯,这蛋糕看起来很美味,我也很想吃,但是这可能是别人的,要是直接吃了会被骂的。
不过呢,我可以问问主人能不能给我吃一点。
”自我会考虑现实中的规则、道德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它会想办法在满足本我的欲望和遵守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让我们既能得到一些快乐,又不会惹上大麻烦。
最后就是超我啦,超我是一个非常严格的“道德小警察”,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总是站在道德和理想的制高点上审视我们的行为。
要是超我看到那块蛋糕,它会说:“你怎么能想着吃别人的蛋糕呢?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你应该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分享才是美德。
”超我总是要求我们做一个完美的、道德高尚的人,它像一个严厉的老师,时刻监督着我们,一旦我们有什么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想法或者行为,超我就会让我们产生罪恶感。
这三个小伙伴在我们的身体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戏码。
比如说,早上起床的时候,本我就想:“再睡一会儿吧,睡觉多舒服啊。
”自我这时候就会说:“不行啊,要迟到了,迟到会被老板骂的,还是赶紧起来吧。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中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类心灵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的理论中,他探讨了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概念。
本文将逐步回答[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这一问题,深入探讨他的理论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
他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着人的本性和冲动的力量。
它是无意识的,由本能驱使,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负责协调冲动和现实环境之间冲突的一部分。
它是有意识的,通过安排妥协和推迟满足来满足本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最后,超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部分,以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为基础,对自我和本我施加控制。
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人格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张和冲突。
本我和超我在性欲、满足和道德之间产生冲突。
而自我则成为这两者之间的权衡者和调解者。
他认为,人格结构的平衡与健康取决于自我在满足本我和超我需求之间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弗洛伊德关于意识层次的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意识,分别是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和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是存储那些可以轻易带入意识的内容,是连接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桥梁。
而无意识则包含那些人们无法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动机。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的行为和个性是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包括潜意识的冲动和不可意识的冲突。
他认为,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源。
通过理解和解决无意识冲突,人们可以从潜意识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实现自我和心理的健康。
总结起来,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践。
他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同时存在着紧张和冲突。
意识层次则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其中无意识的影响是人们行为和个性的主要驱动力。
通过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可以实现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诉讼法案例及分析精选——A 县与 C、D、E、F 四县相邻。
A 县某加工厂和 B 县某食品厂于 1995 年 9 月 10 日在 C 县签订一份真空食品袋加工承揽合同。
其中约定:“运输方式:加工厂代办托运,履行地点加工厂在 D 县仓库。
”“发生纠纷的解决方式,在 E 县的仲裁委员会仲裁,也可以向 C 县和 F 县的人民法院起诉。
”合同签定后,加工厂即在其设在 F 县的分厂进行加工,并在 F 县车站发货。
食品厂收货后即投入使用。
因真空食品袋质量不合格 ,食品厂的法定代表人即找到律师刘某咨询。
最后提出:“怎么起诉都可以,但必须在我们 B 县打官司,你能办到就委托你,否则另请高明。
”请问:( 1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此纠纷应通过仲裁解决还是应通过诉讼解决?为什么 ?(2)E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为什么 ?(3)C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为什么?(4)F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5)D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6)A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7)如果你是刘律师,能否满足食品厂要求?为什么?答案:( 1 )通过诉讼而不应通过仲裁解决,因为按规定县不设仲裁委员会,合同中 E 县仲裁委员会不存在,无法按仲裁协议执行。
(2)E 县法院无管辖权,因为 E 县既不是原被告所在地,也不是合同签定地,履行地,或者标的物所在地,合同选择 E 县法院管辖不合法,于是是无效的。
(3)C 县无管辖权,因为 C 县虽然是合同签定地,但因合同选择两个法院管辖,该选择法院条款无效。
( 4 ) F 县法院无管辖权,虽然 F 县是合同实际履行地,但因合同约定了履行地点,应按合同的约定确定管辖。
(5)D 县法院有管辖权。
因为合同约定履行地为 D 县,且合同选择法院条款无效。
理体制(6)A 县法院有管辖权。
因为 A 县是被告所在地,且合同选择管辖法院的条款无效。
(7)满足食品厂的要求。
按产品质量侵权纠纷起诉,因产品质量纠纷引起诉讼,侵权行为地法院有管辖权。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论文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论文摘要:妮娜在“本我”和“超我”中互相斗争;在自己的幻觉与现实中互相斗争;在黑暗与纯洁里互相斗争,最终突破自我,赢得了本性的解放,也取得了演出的胜利。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鹅,多重人格的释放才能换得一个完美的人生。
我们只有与生活中的“黑天鹅”抗争,最后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电影《黑天鹅》中,讲述了一个芭蕾舞演员妮娜争夺天鹅皇后的故事。
芭蕾舞剧团正在寻找新一任的天鹅皇后的饰演者,这让身为芭蕾舞演员的妮娜异常动心,妮娜从小就被同样是芭蕾舞演员的妈妈培养的热爱芭蕾舞,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在芭蕾舞的训练中。
单亲妈妈因为生下她而不得不停止芭蕾舞生涯,以至于把自己所有对芭蕾舞的渴望都强加在了对妮娜的严苛要求中。
而《天鹅湖》中的白天鹅与黑天鹅都需要一角来试验,这对气质高雅、单纯的妮娜来说,黑天鹅的挑战非常大,很难演绎。
她无法表现出黑天鹅身上的致命、杀伤性、邪恶性甚至是毁灭性和凶残的部分。
为了得到这个角色,达到艺术上的完美呈现,妮娜不断地改变自己,进而最终实现了自己人格上的重生。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德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
被世人称之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在自己的《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到的人格三重结构,即是“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自我、本我、超我是一群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混沌。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低层、最基本原始的部分,从人一出生就已经存在在人体中。
而构成本我的因素也就是人的基本需求。
比如产生需求时,个体的需求必须理科的到满足,因此,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周围的实际环境的影响,由本我过来的各种需求如果不能再现实环境中得到满足,则就迁就现实而限制自身的需求。
所以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的起到管制作用的人格。
是在生活中,受到的社会文化教育的规范而渐渐形成的。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说摘要: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主要内容,从二部人格结构说到三部人格结构说的发展系统的解释了人来的精神世界,其结构理论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词: 人格结构 潜意识 前意识 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和谐统一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一种内部控制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控制着在在一切给定情景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
(一)关于二部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格结构属于以无意识为主的二部结构,无意识、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结构(无意识又包括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是指我们平时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支配是最无力的。
潜意识是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极其代替物。
主要由本能的欲望,尤其是性的本能欲望为主,是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的。
而前意识是阻止潜意识中那些不为人们接受的观念、想法混入意识层面。
潜意识虽然被阻止,但它仍然是人思想活动的内驱力,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和谐。
弗洛伊德由此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理论。
即潜意识在冰山之下,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之间就是前意识。
从本质上来说这不只是一种人格结构模型,更是一种人格动力学模型。
(二)关于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后期弗洛伊德重新修正了人格结构理论,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模型,用本我,自我,超我取代了前面三个概念。
本我与潜意识相对应,是一种杂乱的不稳定的被压抑的本能的欲望,里面包含了不为法律的规范和人们的社会道德所接受的本能冲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又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自我本能指的是有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而性本能则指与性欲与种族繁衍。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不管什么道德原则价值,它只专注于自己的内部需要。
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一部分,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弗洛伊德论文(定稿)

论文题目:初读弗洛伊德相关理论班级:护理01学号:2010203014姓名:鲁华鹏指导老师:初读弗洛伊德相关理论主题词亚里士多德心理学精神病学人格结构摘要从史前部落人们对梦的看法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再到弗洛伊德,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弗洛伊德的思想虽已现世100余年,但至今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巅峰,为此,文章着重讲诉弗洛伊德对梦的相关研究及理论。
正文弗洛伊得到相关文章很长,句子不易理解,晦涩难懂,加之对他研究方面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我们初次接触,很难将文章内容读进去,故只读了《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少数和《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英)迈克尔·雅各著,由于写弗洛伊德先从外部整体观他所以看《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再粗看《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
正文我们分为以下几点:史前部落对梦的看法;亚里士多德时期对梦的看法;人们对弗洛伊德的评价;弗洛伊德的生平;弗洛伊德著作介绍;总结。
一史前时期史前时期人们对梦的看法有,(1)蒙语身世界有关,源于神灵启示;(2)梦是复杂的,对人们留下对梦的印象不同,难以形成共同的看法;(3)哲学家认为梦是预兆凶吉。
二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时期对梦的看法(1)梦并非源于神灵,业务神圣性质而是一种"人神各半"性质;(2)梦是睡觉时的一种精神活动。
三人们对弗洛伊德的评价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哪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目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
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学者菲力普·里夫1959 年说,“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容置疑,这使他的思想更加伟大”,而他的写作“也许是20 世纪汇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摘要: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给予我们有关幼儿人格教育方面的启示,更多的集中于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建立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道德观念,同时引导幼儿利用健康的防御机制疏导自身不快,从小构建健康的人格特征,让幼儿在欢乐中成长!
一、人物简介
天才少年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于1856年出生在小城弗莱堡的一个特殊的犹太之家,17岁入维也纳大学,本硕博连读共享8年的大学时光,大学期间最初淡漠医学,游荡各学科找不到定点。
3年后迷途知返,差不多5年时光师从布吕克学习生理学,后进生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后因迷恋上妹妹的好友玛莎,痴情种子弗洛伊德作为一个有了婚约羁绊的候补养家人就不得不从挣钱糊口的实际需要出发,故而放弃追逐那种做实验、搞研究、晋职称的富家子弟的过活,改弦易辙回归医学。
后留学巴黎、挑战歇斯底里、走入梦世界、发现潜意识、探秘性学理论......在夹缝中生存,苦难中开花,最后成就自身,誉美全球!
二、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格结构图式
1.早期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图式
(1)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儿童精神结构中能够直接被感知的、最清醒的部分。
他认为初生的婴儿是几乎不含有意识的,因为意识需要随着幼儿内部的成熟加之外部经验的扩展,才可能不断的
发展。
(2)潜意识。
最初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无外乎就是指被个体压抑了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
后来弗洛伊德在潜意识的内容方面更多地关注“性本能”。
直至晚年,弗洛伊德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潜意识的内容应是人的“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
(3)前意识。
如果用一个漏斗表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者的关系,那么,意识及潜意识就相当于漏斗的两端,而前意识则地处它俩的中间环节,起到一个过渡、审阅的作用。
2.晚期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图示
(1)伊底(本我)。
伊底是本能欲望的储蓄库,代表着人最本性、动物性的一面,伊底犹如一个一知N不知的疯狂小子,一心只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惜牺牲一切。
(2)超我。
作为社会传统道德文化的“卫道士”,超我始终代表着人类文明的高级方向,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起着监察自我的功能,并对自我进行对奖错惩。
(3)自我。
自我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持人的精神完整性。
处在中间位置的自我,经历着内忧外患:内有本我、超我间的争执,外有外部客观坏境的压力,作为“协调员”角色的自我一心想在三个主人及自己私欲间寻得平衡。
(二)焦虑及其种类。
焦虑是由一连串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引起的,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
弗洛伊德根据焦虑的来源不同,把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神
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三)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可以防御的,当焦虑的问题得不到正当的解决,而自我想排挤焦虑的时候,就会产生8种斗争方式:压抑即排挤欲望、投射即反咬一口、反向作用即欲盖弥彰、移置即转移满足、认同即爱屋及乌、固着即止步不前、倒退即走回头路、升华即另辟蹊径。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早期人格教育的启示
(一)宏观指导思想:以爱温暖儿童,重视对儿童人格的早期培养。
弗洛伊德强调五岁之前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个体终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健康融洽的亲子关系、师幼关系是幼儿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来源。
(二)具体举措
1.优化人格构建的初始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方面要提高父母自身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要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
2.构筑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道德观念。
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给予幼儿最大的自由,尊重幼儿正常需要,构建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道德观念,可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看图片、移情训练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反映给儿童,同时多给幼儿提供强化这些道德观念的实际生活场景。
3.倡导儿童游戏,重视情绪疏导①。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的成分,它不仅能满足孩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还能帮助
幼儿宣泄和抒发情感,减少忧虑。
成人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儿童自主地选择游戏,决定游戏的玩法、材料、角色等,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健康的发展。
4.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②。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低、人格不健全的个体,越容易运用不健康的防御机制,反之亦然。
欲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是要求主体正视现实,承认挫折,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主体对环境的改造。
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和改变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
四、总结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给予我们有关幼儿人格教育方面的启示,更多的集中于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建立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道德观念,同时引导幼儿利用健康的防御机制疏导自身不快,从小构建健康的人格特征,让幼儿在欢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7)
[2] 张书义.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评述[J].天中学刊.1998(8)
[3] 董秀娜.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综述[N].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4] 付瑞娟.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启示[J].教育教学研究,2009.(2)
[5] 姜志坚等.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儿童德育教育的启
示[N].成都大学学报,2008.(12)
[6] 林碧烽等.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格教育的有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7] 曹能秀,王凌.试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N].云南教育学报,1999(6)
[8] 林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2)
[9] 崔新佳,颜文伟.心理防御机制初步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