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情况(精)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3090103790医学0902邹瀚辉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
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为代表的正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要克服思维定势,摒弃极“左”观点,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作用。
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积极抗战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
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
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
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一系列保卫战。
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
1、忻口会战。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即分兵沿平绥靖、平汉和津浦铁路干线向华北发动全面进攻,夺取山西是日本全面占领华北的首要目标。
9月中旬,日军占领大同,晋北门户洞开。
忻口一线便成为保卫太原的重要防线。
10月13日,日军以三个师团的兵力向忻口进攻。
国民党守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下,奋勇抗战,在八路军的配合下,经过23天的阵地争夺战,大小40余次战斗,毙伤敌2万余人。
此次会战国民党军队伤亡也达10余万人以上,军长郝梦麟、师长刘家骐等阵亡。
后日军突破娘子关,由正太路抄袭太原。
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陷。
整个华北随即陷落。
2、凇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以后,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军事指挥官,调集70万大军进行凇沪会战。
日军投入海陆空兵力共达30万。
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上海人民的支援下,不畏强敌,顽强战斗,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在战斗中先后涌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上海宝山姚子青守备营500官兵、在敌军包围中孤军坚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由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等英勇事迹,表现了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凇沪会战进行了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赢得了向大后方撤退战略物资和人员的时间。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上述特殊历史原因,它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本文仅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情况作一概括分析。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这个时期日寇凭借武器装备及兵力上的优势实行连续不断的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抵抗。
这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及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其中尤以淞沪、忻口、台儿庄等会战更为突出,是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淞沪会战激战三个月,敌軍以死伤四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上海。
1938年初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和矶谷师团两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有着重要义。
但是纵观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受中国军队打得是败仗。
分析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从客观上讲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
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军事上占优势,而且在经济力量上也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军事装备与部队的训练、编制都过于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作战之需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付出一定的血的代价,才能逐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形势,才能最后战而胜之。
正面战场初期抗战

武汉会战
武汉地区重要战略意义
• 武汉踞长江与汉水之间,是平汉、粤汉两铁路的衔接点,又是东 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属我国的心脏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南京失守后,这里成了全国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的中心。 • 日本侵略者认为只要攻占武汉,就可以控制中原,进而支配整个 中国,因而企图迅速夺取武汉。1938年6月以后,中日双方在武汉 外围展开了一场大战。日军以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为总指挥, 分兵5路(其中江南2路,江北3路)进犯,另派波田支队及海军陆 战队协同海军第3舰队沿长江西上。我军为保卫武汉,在江南组成 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第2兵团(总司令张发奎),归第9战区 (8月由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扩编)司令长官陈诚指挥,依托幕阜山、 九宫山、庐山等山脉构筑阵地防守;在江北,组成第3兵团(总司 令孙连仲)、第4兵团(总司令李品仙),归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 宗仁指挥,依托大别山、富金山等山脉构筑阵地防守;并在马当、 湖口、武穴和田家镇等江防要塞设防。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1日,侵华日军溯长江西上,进攻安庆,拉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
1938年6月11日,日军溯长江西上,进攻安庆,拉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7月26日,日军攻陷九江,我 第29军团退守庐山两侧,奋勇抵抗,全歼日军第145联队。10月上旬,薛岳兵团又歼敌4个联队,挫败 日军突破南浔路的企图。在长江以南,长江沿线和长江以北地带、皖西及豫东南等各战场,我军官兵, 英勇抵抗了日军的进攻,在马当、瑞昌、万家岭、马头镇、田家镇、固始和商城等战斗中,我军与敌 浴血奋战,反覆肉搏,前仆后继,英勇事例,不胜枚举。但是,由于单纯防御,逐次使用兵力,在日 军优势火力进攻下,死守的防线一再被攻破。至10月中、下旬,日军已逼近武汉。我军于10月25日撤 出武汉,江北及鄂北的部队撤往平汉路以西的沙洋和随县一带,江南的部队沿粤汉路撤至岳阳以南。 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为切断华南方面的中国国际补给线,以3个师团,在海军和航空兵的配合下进犯 广东,于10月在后期消极抗战,积 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 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 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 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 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 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 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 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 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不尽人意。
根据“求实存真”的治史原则,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全过程予以客观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
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
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表现概述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 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 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 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 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 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 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 争。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 投入全面战争。
影响
以军事面来说,国民政府不但战败以外还让其军事 实力大幅受创,使得多年建军付诸流水;淞沪会战 后大量的游勇散兵,国民政府无力加以收编,因此 成为各地土匪游击队造成后方百姓的困扰,或者被 中国共产党加以吸收,使得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实力 急速强化。
但在政治面上却是成功的,淞沪会战将中日冲突成 功的台面化宣传到国际媒体。也让世界清楚中华民 国政府对日本的立场,也间接影响日后英美对中国 战场的支持。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 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 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 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 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 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 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 计52个师(旅)共28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 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 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 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山西省 会太原,最后虽然会战以失利告终, 但会战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留给我们 的重要启示并不会因为会战失利而改 变。 太原会战是八年抗战中,华北规模最 大的一次对日会战。太原会战中光忻 口战役就伤亡日军约两万人,创造了 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但从 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规战争宣告 结束。
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取得的战果和涌现的英雄人物

(1)淞沪会战
时间:1937年8月2 影响: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时间:1938年春;指挥者:李宗仁
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3)武汉会战
时间:1938年6月,主要战役:万家岭战役
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4)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41年12月意义: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英雄人物:赵登禹、佟麟阁保卫北平中,壮烈牺牲;淞沪会战,姚子青率军守卫宝山,壮烈牺牲,谢晋元率坚守四行仓库。
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及其抗战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 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军力严重不足, 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所以日军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 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抗战的同时,对 内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国共关系开始恶化。 这一阶段国民党进行过几次比较大的战役。国民党大体上保住 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如桂南会战,枣宜会战,第三次长沙会 战,豫湘贵会战等。
• 豫湘贵会战: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 第二次大溃退,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60余万, 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 土20多万平方公里。
国民党将士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
国民党将士在抗战中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一份和抗战热情。在北 平南苑的战斗中,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 后阵亡。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孤军守四行 仓库。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中国 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陆军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国民党军队全军上下与日军浴血奋战,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 桂南会战:1939年12月,以第五军为主力的国民党军队曾攻克昆 仑关,消灭日军4000余人。 • 枣宜会战: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 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 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创,伤亡1.1万 余人 。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
•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 际上的影响力; •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 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 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会战
• 淞泸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入侵山西, 企图夺去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赶山西参加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 在平型关伏击敌人,灭敌千余人,取得抗 战首次胜利,打破“皇军不可战胜”的神 话。国民党军队在山西祈口阻击敌军,激 战达半月之久,灭敌两万余人,11月8日, 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 束
武汉会战
• 1938年6月10日的武汉会战时抗战防御阶段 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 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 湖北等省。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40万, 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月,攻 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10月25日, 中国守军主动撤离汉口,会战结束
战争初期的证明战场
• 第一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 党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泸会 战,晋北祈口战役,徐州武汉战役,都给 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期间四大战役
• • • • 淞泸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淞泸会战
•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 本决定向华北,华东两个方向发动进攻, 妄图三个月内灭中国,1937年8月13日,日 本企图在10日内“致中国于死地” 以控制 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发动史称“八一 三”事变,又称“淞泸会战” 会战历时3个 月,日军动用海陆空20余万人,在负伤6万 多人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泸会战结 束
徐州会战
• 抗战以来历史最长的一次会战,1937年12 月到1938年5月,双方都投入数十万兵力,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杀敌一万多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虽然中国 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同仇敌气,血战到底的 英雄气概。但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疯 狂的进攻,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 束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情况
小组成员
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党正面战场抗战的两个阶段
• • • • 战略防御阶段 1737 3- 1738 10 战略相持与反攻阶段 1738 10 - 1944 12
抗日战争的爆发
•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和卢沟桥,中国 军民奋起抵抗,全国战争由此开始。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 于17日在庐山谈话会上表明了抗战的决心, 国民党于8月上旬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全国 抗战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