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馆有益于国事看梁启超的新闻观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启超 (83 99 17—12)是影响近代 国救亡 、 变法维新 的新风气 。 事实上 , 之善为教者 , 教小学急于教大学 , 教愚 时务报 的创办及其登载 的震撼人心 民急于教士夫 。 意思 是说成人 和士大 ”
/l 中国历史命运 的关键人物之一 。 他不仅是著名的政 治家、 思想家 , 而且 的文章 ,的确收到了开一代社会风气 夫都是由少年和愚昧状态进化而来的, 是著名的宣传家和学者 。作 为著名的 的功效 。 如他 写的 《 变法通议 》 《 、 古议 教幼童 、 教愚 民尤为迫切 。 这种人性平 报人 ,他从 19 年 《 85 中外纪闻》的创 院考 论 中国积弱 由于防弊 等文 等和后天 教育学 习对人起决定作用 的 、 在 辛亥革命 思想 , 是唯物的、 正确的 。 梁启超说 他 办到 l 9 8年戊戌变 法失败逃亡海 外 , 章 , 当时有 洛阳纸贵之誉 。 8 在 3年多的时 间里 ,他 与维新志士一 志士 吴玉章曾说 :“ 当我读 到康 梁( 特 创办 《 时务报 ,哀号疾呼 , 是为 了 就 道 ,以 《 时务报》 知新报 等维新 报 别 是梁启超) 、 的痛快淋漓 的议论 以后 , 让 国人 明白这个道理 。当时 时务报 刊为 阵地 ,掀起 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 我很 陕就 成了他们的信徒 ,一心要做 针对 中国因循 守 旧的恶习 ,大 力宣传 的热潮。 与此同时 , 他对报刊理论也进 变法维新 的志士 ,对于习八股 、考功 新思想 , 介绍新学说 , 的确 起到了教愚 行 了深入 的探讨 ,特别是在报刊功 能 名 ,便没有多大 的兴趣了 。 ”可见 《 时 民、 开民智 的作 用 , 造就了一批新型的 和“ 报章体例 ” 方面 , 出了 自己独 到 务 报》在 变革社会风气方面对读者 的 知识分子 ,其贡献是空前的 。 提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
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
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
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
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读书札记

报纸如何才能有益于国事?——《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读书札记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系统阐述其新闻思想,他认为,国之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就是报刊。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现梁启超先生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据2007年出版的中国报业蓝皮书《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7:创新成就未来》指出,截止2006年,我国出版各类报纸总数达1935种(不含期刊,期刊9500多种)。
从数量上来说,这应该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数字,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报纸在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当中确实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然而在政治文明方面却略显乏力。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对报刊的功能的一些见解:(1)“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2)报纸能够传播知识,广开民智;(3)报纸应立言议政;(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
直到现在,我们认为梁启超对报刊功能的总结仍然是相当完整的,以古方今,我们现在的报纸似乎缺失了什么,我们现在的报纸实现了“通达”的作用,也传播了知识开了民智,还偶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然而在“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方面却处境尴尬。
一个国家政治民主与否,可以从该国的报业言论出版自由程度看出一些端倪。
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党管报纸的局面,按照官方说辞,党管报纸纵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这种制度也扼杀了报纸作为社会公器本身应该具备的一些职能,如梁启超所说的“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报纸要实现“立言议政”的职能,首先要保证它享有实际意义上的言论出版自由,只要是符合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并符合大众的利益,我们应该允许报纸报道,显然在目前的体制下我们国家的报纸是没有这一权利的,举个例子,今年来温家宝总理曾数次在不同场合谈到政治改革的问题,然而我们在国内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是看不到温家宝总理关于政治改革的谈话这一部分内容的,试想,作为一国总理都无法保证自己的言论出版自由,普通民众又如何能够借助报纸“立言议政”呢?报纸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媒体,其在舆论监督中的地位自不必多言,而且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一直鼓励媒体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然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由于一般舆论监督的对象是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我们的报纸又必须服从本级党委宣传部门管理,官场关系纷繁复杂,因此各级报纸在开展舆论监督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层层阻力,许多舆论监督的报道最后胎死腹中,即便见报,报纸当班负责人也往往难逃处分,如广西《南国早报》的原副总编辑刘原,2009年8月因为刊登《少年戒网被打死》这一报道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上级领导认为这一报道破坏了广西的形象,最终刘原被撤职。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1.“喉舌论”的提出。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
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
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
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
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
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
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
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
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
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
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
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
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
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梁启超

∙首页∙浏览发现转载:论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2007-10-11 09:38:09来自: 少上豆瓣多读书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徐新平何纯原栽:《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对梁启超27年的办报生涯,新闻学界一般将1895年《中外纪闻》的创办到1898年底《清议报》的创办之初称为梁启超新闻活动的前期。
而对于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大多认为“去塞求通”是其核心内容。
将这种评说验之于梁启超新闻学说的实际,我们认为还不太全面和准确,用“去塞求通”难以概括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
我们认为,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对报刊功能的认识;二是对“报章体例”的认识。
而对报刊功能的认识,其主导思想不是“去塞求通”,而是反复强调办报与强国的关系,即“报馆有益于国事”,以唤起人们对报业的关注与重视。
梁氏在他的第一篇新闻学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报馆愈多,其国愈强”的看法。
在此后写的几篇有关新闻的文章中,又反反复复强调报纸是强国的利器。
他在《萃报叙》中说:“天下识时务知四国之士,其必有增益,而国家亦有所赖。
”在《知新报叙例》中说:“报章所关,与国消息”。
可以肯定地说,梁启超前期的新闻学文章没有离开一个共同的主题:报馆有益于国事。
众所周知,维新运动时期,中国的报业还处在非常落后的阶段。
在此以前,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只有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1864年陈霭亭在香港创办的《华字日报》,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等几种报纸。
从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到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这几年里,虽因维新派报刊到处涌现而被称为“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但从数量上讲,也只有90余种,而全国主要报刊不过30多家。
更严重的是,当时从官绅到民众都普遍看不到报刊的作用。
尤其是清朝政府对于新闻报刊封禁打压,使得中国幼稚的新闻事业举步维艰。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忆1895年办《万国公报》时的情形说:“当时安敢望有人购阅者,乃托售《京报》人随宫门钞分送诸官宅,酬以薪金,乃肯代送。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又是一位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
在他56岁(1873年—1929年)的人生中,就有长达27年(1895年—1922年)的新闻实践。
他亲自创办、协助和支持过的报刊就有29家。
一、新闻的使命。
二、梁启超在《<时报>发刊例》中,提出了“论说”四条、“纪事”五条。
“论说”四条:“公”、“要”、“周”、“适”。
“公”,就是要以社会利益为重,不附于一党之见;“要”,就是要拣“一国一群之大问题”,不能用小事来误导读者;“周”,就是要分清主次;“适”,就是内容要适合中国国情。
纪事五条:“博”、“速”、“确”、“真”、“正”。
“博”,就是广博;“速”,就是讲求时效;“确”即准确;“直”,就是要嫉恶如仇;“正”即正直。
以上内容,基本诠释了新闻的时效、广泛、客观、公正等使命三‘为谁办报刊用上“报刊”二字,是因为在梁启超时代,报纸也如杂志,如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的旬刊《时务报》,每期20多页——且将“报刊”作“报”用。
梁启超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
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
”又说,“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之范围也。
”梁启超倾向为国家办报。
他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指出,报纸应该“脱离一党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国报之范围,且更努力渐进,以达于世界报之范围。
”三、报刊的宗旨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清议报》是梁启超流亡日本后1898年12月创办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
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
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
“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
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子,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读后感

阅读《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后,我深感作者梁启超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他以散文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报馆对于国家强弱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
梁启超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将国家的强弱与报馆的关系比作人体与血脉、道路与言语的关系。
他强调了信息流通的重要性,认为信息的畅通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报馆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能够起到打通上下、内外信息交流的作用,帮助国家实现信息的全面流通。
在梁启超的论述中,报馆有益于国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报馆能够为国家提供全面的信息。
通过报纸,人们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最新动态,从而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报馆也可以通过报道和评论,揭示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关注,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报馆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
报纸可以通过报道和评论,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同时,报馆也可以通过舆论的力量,推动政府解决社会问题,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最后,报馆还可以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
通过报纸,人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公民意识。
同时,报馆也可以通过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理性思考,提高公众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阅读《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梁启超对国家未来的热切期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他的观点启示了我对于信息传播和社会进步的重视,也激发了我对于国家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我相信,《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篇文章不仅对于当时的读者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名家·新闻知识(2∞7.12)‘I”张怀俊梁启超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报人和报刊政论家.被誉为“舆论之娇子”。
他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其报刊牛涯,一生创办和领导的报刊近20种,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性及新闻学方面的文章,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办报学说,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但是,综观粱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的一切报刊活动及舆论宣传都是围绕着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他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他所说的“报馆有益于国事”。
一、他对报纸功能的认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早期一篇比较系统的论述报刊功能的重要文章,原刊于1896年《时务报》第一册。
在该文中梁启超开篇就指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
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漏。
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青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
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o’就是、蜕,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弱。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是否上下相通,内外相通,通畅则强,闭塞则弱。
通上下即“宣德达情”,就是皇帝的恩德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的情况让朝廷了解。
通内外即“知己知彼”,就是既要让国人了解外国的情况,也让外国了解中国。
而要达到上下内外相通,就要依靠报纸这一最有效的工具。
在该文中梁启超接着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搬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o’。
报刊既是耳目,能帮人们了解中外世界;报刊也是喉舌,使上晰的措施能喻之于民,下面的苦患告之于君。
桀肩看梁启超的新闻观超从了解世界各国情况和沟通朝廷与民众信息的必要性上,说明报馆在传播信息方面的特殊功能,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闻之本质。
梁启超深信报纸的舆论威力“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
人群之镜也,文坛之壬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
粱启超在1902年写的《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更是明确提出“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也。
”何谓监督政府呢?他进而述之“政府者,受公众之委托,而办理最高团体之事业者也”,。
而报馆则代表国民发公意以为公言者也”。
“’他的这些思想已明显的带有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色彩。
在他看来“报馆之视政府,当如父兄之视子弟,其不解事也,则教导之;其有过失也,则扑责之”。
“在此后写的几篇有关新闻的文章中,又反复强调报纸足强国的利器。
可以说,梁启超前期的新闻学文章没有离开一个共同的主题:报馆有益于国事。
=、关于如何办好报纸的论述粱肩超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提高宣传舆论效果的方法。
怎样才算是一份好的报纸昵?他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若是者良,反是者劣”。
“所谓宗旨定而高者何也,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所谓思想新而正者何也”不能用“人人所己知者”和“前人所已言者”来敷衍读者.而应“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与其同胞”;“所谓材料富而当者何也”,“盖其目的在使阅者省无谓之目力,阅一字则得一字之益”}“所谓报事确而速者何也”.要。
更重时事,而知今为晟要”。
懈这里他从办报的目的、指导思想、编辑原则、新闻的时效性等方面对报纸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报纸怎样才能发挥好“去塞求通”的作用呢?梁启超在他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说报纸应该“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新闻知识(2007.12)·新闻名家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博搜交涉要案,则阅者知国体不立,受人嫂辱,律浊不讲,为人愚弄,可以奋厉新学.思洗前耻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径,与其日新月异之迹……”。
∞报纸应该怎样增强宣传效果呢?他在总结长期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操控舆论的“八德”。
即: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速”。
忡这里分别从传播的原则、策略、要求,受众的心理等方而提出了八条基本原则,其核心仍然是围绕增强舆论宣传效果,提高报刊社会政治功能的目的。
三、粱启超的新闻观透视粱启超对报刊作用的认识和如何办报的论述主要是围绕着政治斗争的需要和政治目的的实现。
他一生参与创办的报纸,大多为政党性报刊和时事政治性期刊,在办报过程中他最为重视和最擅长的也是政论文章,从《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到《变法通议》、《波兰灭亡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古议院考》、《论中国之将强》等一系列文章和论著,无一不是同绕着改良、变法、西学、宪政等进行舆论宣传的。
在粱肩超看来,报纸首先足政治斗争的工具,是强国的利器。
其办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
即通过报刊这一舆论工具宣传其改良变法思想、教育向导国民、塑造崮人的理想人格,以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作为政治活动家的粱启超,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不仅积极办报,进行启蒙宣传,而且还曾筹划、创建过几个资产阶级政党,并非常重视报刊在政党中的作_l{j。
视报刊为政党的基础及先河。
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说“弟欲出一报,名日《政论》,其社即名政闻社。
但此杜非如新民社之为出版物营业团体之名称,而为政治上结合团体之名称。
现在所联结者,即先以纳诸政沦社中,将来就此基础结为政党”。
“若如此办法,则此报即以党费办理维持之”。
“先造此基础,为党的先河”。
’在这里,粱启超明确提出了建立政党的想法,并将党报作为创建政党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基础,把政治宣传与建党活动结合起来。
这是政治家办报的见解。
同时,他还强调党报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与政策.动员民众,争取舆论的支持。
这些思想和主张部带有明显的政党报思想。
1898年12月,粱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在他写的《清议报》叙例中,公开申言该报的性质:“为国民之耳目,做维新之喉舌”。
他毫不掩饰的说,他办报的目的就是使“天下人成知变法”,新法之实有利益”*。
可以说,粱启超开了中国l家办报之先例,同时也开创了巾国党报思想的先扣四、梁启超新闻观的成因梁启超这种新闻观的形成,首先与当时的社会史状况密切相关。
粱启超所处的时代,西方国家已纷纷通过瓷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走上了发达之路,继而进行殖.主义扩张侵略活动,而清朝政府则腐朽没落,国家j贫积弱,民小聊生。
鸦片战争的爆发,一系列不平g条约的签订,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亡国灭种的危村迫在眉睫。
这时,一些较早地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求救国之路。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在华外报的启示和影响,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办报理念,着手创办中国的现代报纸,以尝试自强御侮的新方法。
中国近代报纸也从此萌芽起步。
图强意识和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唤起了新闻学的启蒙。
因此现代新闻学在中国一开始就与政治紧密相连,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一系列“国事”服务,始终是中国近代新闻学启蒙的主旋律。
同时,粱启超新闻观的形成也与他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直接相关。
尽管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也曾游历欧洲。
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接触到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包括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主义理论和主张,他也曾向国人介绍灌输了许多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启蒙宣传,但是作为一个自小熟读经史的儒家知识分子,中国传统文化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文以载道”“办报立言”、“以言救国”的思想,“兼济天下”的政治胸怀,使他时时处处把办报与“国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他救国报国、变法图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手段和工具。
正如他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最后结尾时所言“天下必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仰。
“吾手无斧柯,所以报答国民者为恃此三寸不烂之舌.七寸之管”珥,这其实就是他办报目的的明确表自。
另外,粱启超的这种新闻观反映的也是同时代所有报人对报刊的共同认识。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在他的《盛世危言》里的“日报”篇中就提出“今如欲变法自强,宜令国中各省、各府、备州县俱设报馆”,“民隐悉通,民情悉达4、“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下转第88页)77·新闻与法律·新闻知识(2∞7.12)对象掌握有价值的新闻时,新闻媒体通过付费方式取得该信息,也是符合媒介参与的市场竞争机制的。
母例如《体坛周报》的瞿优远曾说;“能不花钱的事,谁愿意花钱呢?但有砦队员极难采访,不砸钱进去怎么能让它开口?”。
直到今天,《体坛周报》仍与个别在海外踢球的国啷保持着伺费采访的关系;而《足球》也会不定期的通过付费采访,从一些掌握有价值信息的球员口中获得消息。
值得强调的是:国足球员可阻出售纯粹属于恋爱家庭生活等个人隐私,但他们所占有的与比赛相关的信息属于公共资源,是不应当与媒体进行交易的。
南京大学新同传播系副教授林玮认为:“在国外,商业运作下的采访很正常。
因为国外很多媒体都是由私人老板来投资的,要考虑经济效益,从明星效益角度来看,付费采访符合西方人的观念。
”但同时他也提到,西方的付费采访也是有界限的,一般公众人物的个人行为才可能向媒体出售采涛权,即使收费也是通过经纪人私下进行的。
三、新闻采访权买断的社会影响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媒介成为我们获知信息的最重要来源。
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媒体不得不放下以往吃。
皇粮”的姿态,纷纷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
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数量众多,高度竞争导致媒体经营压力巨大。
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追求利益最大化.买断新矧源的现象应运而生。
新闻买断能够给经济实力雄厚的鲭l体带来受众的关注,广告商的青陕,从而产生巨大的利润回报,更能打压其他媒体.提升自身品牌,可谓“一箭双雕”。
但在我国新闻业市场化程度尚未成熟完善的条件下,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的媒体,很容易混淆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的界限。
一旦面对利润与公益的取舍,媒体很难作出正确选择。
加上我国并无相关立法规制此类行为,完全依靠媒介的自律和行业监督,无法保障公共利益1;因商业利益的侵蚀受损。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则认为,付费采访行为把商业化原则推及所有的关系,使社会形成“一切东西都可以用钱收买”的观念。
其次-公众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被剥夺了,因为只能看某种被垄断的报刊才能了解本来很容易获取的信息。
其三.这种竞争的结果是忽视弱势群体,媒体只会片面关注有钱和订权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媒体维护社会公m的职能。
母媒介的产业化进程虽然日趋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