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中国国民之品格》
梁启超

课程设计(论文)说明书题目:近代史论文班级专业电子与信息学院4班学生姓名杨霞学号 201130304024提交日期 2012-05-02一生追求自由民主——任公先生20世纪初,中国从封建帝国转向现代国家,改良派、革命派以及各种党派积极地在中国宣传自己的政治文化思想以及革命主张。
梁启超躬逢其时,汇通中西文化、思想,成为影响当时中国许许多多学生、文化人的知识界领袖。
他一生都奉献在为中国寻找一条改良道路,他也用他的一生去实践了。
他,是中国现代化不择不扣的开创者,是西方文明的引入者,更是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国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在学术上他与王国维齐名,在西方思想的宣传上他是时代的前驱。
他以思想善变,学无定见著称,但他是一生的民主制度的追随者,是一位“爱国痴心不改”的爱国者。
他的一生在学术与宦海之间游走,他一生经历无数次的波荡起伏,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变法失败、海外流亡十四年、护国运动……为了中国的文化思想以及制度改革,他投入了自己一生的精力,他积极创办报刊、学堂,组织各种协会,通过这些来传输改革维新的思想以及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以及制度。
同时,他学笔不辍,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著名作品。
在思想政治上他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有《论不变法之害》《论自由》《论进步》《少年中国说》等等。
在文学上,他的造诣也是非常深。
他在研究佛学、中国史学以及西方文学上都研究颇深。
他身边的朋友常常惊叹他那无穷无尽的精力于激情。
到了晚年,他还是恋恋不舍他的创作,直至死前,他还有几部作品没有完成。
这可能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了。
解读梁启超,就像就读一部卷帙浩荡的著作,他的思想宽而广,身处其中就犹如潜入深海,许许多多的新鲜的事物不断的涌现出来,深刻而犀利。
晚清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无不受到了任公文章的感化,其中包括无数伟人像毛泽东、胡适、郭沫若、鲁迅等。
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近代上一位真正的巨人。
小时的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新会县茶坑村。
梁启超民德的划分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关于民德的划分是他的一项重要贡献。
梁启超将民德划分为三个层次: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和国家道德。
他认为,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
首先,个人道德是民德的基础。
梁启超认为,个人道德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劳、节俭等基本道德品质。
他强调,个人道德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使每个人都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社会道德是民德的中级阶段。
梁启超认为,社会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等。
他强调,社会道德的培养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最后,国家道德是民德的最高阶段。
梁启超认为,国家道德是指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
他强调,国家道德的培养需要国家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政治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方式,使国民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
梁启超的民德划分理论,不仅对中国近代的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个人道德的培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弘扬国家道德精神,以此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梁启超爱国演讲稿

梁启超爱国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胞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发表一篇关于梁启超爱国精神的演讲。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爱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曾经说过:“爱国之心,乃人之常情。
凡有国者,无不有国之人;凡有民者,无不有民之心。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爱国的本质和普遍性。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的改革与进步。
他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科学与民主,致力于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他认为,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着中国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爱国精神不仅仅表现在对国家的忠诚,更表现在对国家的贡献。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演讲中强调:“爱国之心,必须以实际行动为基础。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国需要我们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我们都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爱国精神还表现在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曾经说过:“爱国者必先自爱其国之文化。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爱护和传承国家的优秀文化,弘扬国家的传统美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爱国精神也表现在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曾经说过:“爱国者之行为,不仅限于对国家之事业,亦包括对社会之事业。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国不仅仅是关心国家的发展,还包括关心社会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想引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为结尾:“爱国者之行,无非行己所能,尽己之力,效己之职而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国不需要我们做到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只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国精神。
20 梁启超

学术、教学、师徒、诤友、激赏、质疑、流质、性情、温情、淋漓、
自负、内省、早秀、逸事、婚恋、风雅、嗜好、陨落、追怀、纷纭
启蒙(一)
时务学堂是中国第一所以宣传改良、民主、民权为中心的学校,它是维新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梁启超在该校担任总教习期间,培养了蔡锷、秦力山等一批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一直在改良和革命之间徘徊。变法的失败,让梁一直不停反省。“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1902年,虚岁满三十的梁启超元气淋漓,能量惊人,《新民说》、《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新史学》等著作更替横空出世,在中国政界、道德界、学术界、文学界掀起巨大波澜。
梁启超对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意识到:“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政治制度变革的成功,其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即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因此,他提出要改造“国民性”,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民说》一文。
启蒙(二)
梁启超认为,文言文过于阻碍新思想在民众间的传播,因此他开始主张改造语言文字的革命,以利于文化普及,这就是“文界革命”。针对当时中国上层社会和文人中间文言文流行的现状,梁启超提出“今宜用俚语,广著群书”,以此开启民众思想智力。
三十六、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关键词:
启蒙、椽笔、忧国、求索、荣归、共和、周游、立场、言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梁启超论君子的演讲

梁启超论君子的演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论君子的演讲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君子品质的观点。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在他的演讲中,梁启超强调了君子的修养、责任和公正。
梁启超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修养。
他说:“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君子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君子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品德完善的人。
君子应该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如诚实、宽容、谦虚、正直等。
这些品质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自我反省,只有这样,君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梁启超强调了君子的责任感。
他说:“君子担当天下之重任。
”君子应该有担当精神,对国家和社会负责任。
君子要追求公益、忠诚和奉献,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君子应该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积极投身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事业中。
梁启超强调了君子的公正和正义。
他说:“君子行事公正,不偏私。
”君子应该坚持正义,公正地对待他人。
君子应该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不偏袒一方,不利用权力来谋取私利。
君子要以公正的眼光看待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和决策。
梁启超的演讲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君子的品质和行为规范。
他的观点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君子的标准是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君子应该具备修身、担当和公正的品质。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不断的努力,君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梁启超在论君子的演讲中强调了君子的修养、责任和公正。
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向君子的标准看齐,注重自我修养,勇于担当责任,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梁启超君子的演讲及译文

梁启超君子的演讲及译文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在1914年的11月5日,应当时清华学校的校长周诒春的邀请,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同方部”为清华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
梁先生开头便阐述了“君子”的含义,指出这个词语的含义广泛,很难给出确切的解释。
在对英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功能差异进行了简要比较后,他引述了《易经》中的“乾坤”二卦来解析他认为的“君子”。
他解释说,“乾”象征着天的运行不息,所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坤”象征着地的宽厚包容,所以君子应该厚德载物。
接着,梁启超先生对清华学子提出了期望,认为他们应该成为君子。
他指出,清华学子集合了中西方的优秀人才,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他希望他们能够在海外吸收新的文明,改良社会,促进政治进步。
这篇演说词后来被刊登在1914年11月10日的《清华周刊》上,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被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原文如下:君子梁启超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
惟英人所称劲德尔门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
证之古史,君子每与小人对待,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
君子小人之分,似无定衡。
顾习尚沿传类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
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勖。
《论语》云: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明乎君子品高,未易几及也。
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
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
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
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於今益极,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张之。
国民之人格,骎骎日上乎。
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以“改良主义者”定位,他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被历史学家们判定为前期进步,后期落后。
梁启超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1896年到上海主编《时务报》,在两年时间里,发表了上百篇文章,鼓吹变法,宣传西学;他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入会的人很多都成为拥护变法的中坚人物;他在上海主持编译《西政丛书》共32种,传播西学知识;1897年10月,他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宣传民族、民主思想,培养了一批维新人才。
在康梁的带动下,一大批维新团体和维新刊物相继诞生,至戊戌变法前夕,维新团体有粤学会、湘学会、桂学会、知耻学会等24个,维新刊物有《湘报》、《湘学报》、《知新报》、《蜀报》等,在进步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人人谈维新的局面。
应该说,康梁是重视从知识分子入手唤起群众的。
依靠光绪皇帝来进行变法维新,在当时也是必然的。
光绪与慈禧太后有矛盾,具有一定的爱国思想,很想通过变法来图强御侮,打击旧官僚势力;他周围也有一些赞同变法的大臣,曾先后召见康有为和梁启超,破格录用他们来实行新政,此时不抓住机会,更待何时?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诏定国是”至9月21日光绪被囚禁,“百日维新”期间共发布新政100多件,内容有改革官制、裁汰冗员、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兴办学堂、广译西书、自由办报、兴办实业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其气势不可谓不猛,只不过变法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阻挠,算是他的不幸吧。
梁启超一生坚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这屡见于他的言论。
他有与革命派合作的愿望,与孙中山一度来往密切,并曾经商议两派合并,推孙中山为会长,梁启超为副会长,后因康有为、麦孟华等反对而作罢。
梁奉康命到檀香山发展保皇会组织,临行还与孙中山会晤,誓要合作到底,并请孙介绍在檀香山的兴中会同志。
(完整版)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背景简介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的侵略,污蔑中 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 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 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 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 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 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白 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 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 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 这篇《少年中国说》。
读文识字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 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 然段的含义。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
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2.朗读第二段,感受
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
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
有八荒"熟读背诵。
朗读要求:这是韵文, 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
干 将
2)比喻的作用: "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 ""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 的锐利锋芒;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
作者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作者把中国少年比作途无量。
课堂作业
一、用“√”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民之品格
品格者,人之所以为人,藉以自立于一群之内者也。
人必保持其高尚之品格,以受他人之尊敬,然后足以自存,否则人格不具,将为世所不齿。
个人之人格然,国家之人格亦何莫不然。
国有三等:一日受人尊敬之国,其教化、政治卓然冠绝于环球,其声明文物烂然震眩于耳目,一切举动,悉循公理,不必夸耀威力,而邻国莫不爱之重之。
次日受人畏慑之国,教化、政治非必其卓绝也,声明文物非必其震眩也,然挟莫强之兵力,虽行以无道,犹足以鞭笞群雄,而横绝地球。
若是者,邻国虽疾视不平,亦且侧目重足,动色而群相震慑。
至其下者,则薾然不足以自立,坐听他人之蹴踏操纵,有他动而无自动,其在世界,若存若亡矣。
若是者,曰受人轻侮之国。
第一种国,以文明表著,如美者也;第二种国,以武力雄视,如俄者也;第三种国,文明武力皆无足道,如埃及、印度、越南、朝鲜者也。
国于天地者殆以百数,然第其国势,不出三者。
我中国固国于大地之一国也,三者其何以自处?
中国者,文明之鼻祖也,其开化远在希腊、罗马之先。
二千年来,制度文物,灿然照耀于大地,微特东洋诸国之浴我文化而已,欧洲近世物质进化,所谓罗盘针、火药、印刷之三大发明,亦莫非传自支那,丐东来之余沥。
中国文明之早,固世界所公认矣。
至于武功之震铄,则隋、唐之征高丽,元之伐日本,明之讨越南,兵力皆远伸于国外;甚者二千年前,汉武帝凿通西域,略新疆、青海诸地,绝大漠,逾天山,越帕米尔高原,度小亚细亚,而威力直达于地中海之东岸。
读支那人种之侵略史,东西人所不能不色然以惊者也。
数百年来,文明日见退化,五口通商而后,武力且不足以攘外,老大帝国之丑声,嚣然不绝于吾耳。
昔之浴我文化者,今乃诋为野蛮半化矣;昔之慑我强盛者,今乃诋为东方病夫矣。
乃者翦藩属,割要港,议瓜分,夺主权,曩之侮以空言者,今且侮以实事,肆意凌辱,咄咄逼人。
彼白人之视我,曾埃及、印度诸国之不若!祖国昔日之名誉光荣一旦扫地以尽,遂自第一第二之位置,陨然堕落于三等。
谁实为之,而至于此!
且夫四百余州之地,未尝狭于曩时也;人口之蕃殖,其数几倍于百年以前。
然东西诸国,乃以三等之国遇我者,何也?曰:人之见礼于人也,不视其人之衣服、文采,而视其人之品格;国之见重于人也,亦不视其国土之大小、人口之众寡,而视其国民之品格-我国民之品格。
一埃及、印度人之品格也:其缺点多矣。
不敢枚举,举其大者。
一、爱国心之薄弱。
支那人无爱国心,此东西人诋我之恒言也。
吾闻而愤之耻之,然反观自省,诚不能不谓然也。
我国国民,习为奴隶于专制政体之下,视国家为帝王之私产,非吾侪所与有,故于国家之盛衰兴败,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漠然不少动于心,无智愚贤不肖,皆皇然为一家一身之计。
吾非敢谓身家之不当爱也,然国者身家之托属,苟非得国家之藩楣,以为之防其害患,谋其治安,则徒挈此无所托属之身家,累累若丧家之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势必如犹太人之流离琐尾,不能一日立于天壤之间。
然非先牺牲其身家之私计,竭力以张其国势,则必不能为身家之藩椐,为我防害患而谋治安。
故夫爱国云者,质言之,直自爱而已。
人而不知自爱,固禽兽之不若矣,人而禽兽不若,尚何品格之足言耶?尚何品格之足言耶?
二、独立性之柔脆。
独立有二义:一曰有自力而不倚赖他力,一曰有主权而不服从他权。
然倚赖为因,服从为果。
孩稚仰保姆之哺抱,故受其指挥;奴隶待主人之豢养,故服其
命令。
孩稚、奴隶,二者皆未具人格者也。
若夫完具人格之人,则不倚赖他人而可以自立,自不肯服从他人而可以自由,苟或侵辱其主权,则必奋起抗争,虽至糜首粉身,必不肯损辱丝毫之权利,以屈服于他人主权之下。
此人道之所以尊贵,而国权之所由张盛也。
荷兰蕞尔之国耳,见围于路易十四,窘蹙无以自存,其国民强立不挠,乃尽撤堤防,决北海之洪流以灌没其国,宁举全国之土地、财产、家室、坟墓,尽掷之巨浸之中,宁漂流无归,保独立于舰队之上,必不肯屈志辱身,隶人藩属,受他族之辖治,以污玷人民之名誉,损辱国家之主权。
呜呼!读荷法之战史,其国民雄伟之品格,犹令人肃然起敬,悚然动容!我国民不自树立,柔媚无骨,惟奉一庇人宇下之主义,暴君污吏之压制也服从之,他族异种之羁轭也亦服从之;但得一人之母我,则不惜为之子,但得一人之主我,则不惮为之奴;昨日抗为仇敌,而今日君父矣,今日鄙为夷狄,而明日神圣矣。
读二十四朝易姓之史,睹庚子以来京津之事,不自知其赧愧汗下也。
品格之污下贱辱,至此极矣!
三、公共心之缺乏。
人者,动物之能群者也。
置身物竞之场,独力必不足以自立,则必互相提携,互相防卫,互相救恤,互相联合,分劳协力,联为团体以保治安。
然团体之公益,与个人之私利,时相枘凿而不可得兼也,则不可不牺牲个人之私利,以保持团体之公益。
然无法律以制裁之,无刑罚以驱迫之,惟恃此公德之心以维此群治。
故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衰,公德者诚人类生存之基本哉!我国人同此人类,非能逃于群外也,然素缺于公德之教育,风俗日习于浇漓。
故上者守一自了主义,龂龂然束身寡过,任众事之废堕芜秽,群治之弛纵败坏,惟是塞耳瞑目,不与闻公事以为高;下者则标“为我”为宗旨,先私利而后公益,嗜利无耻,乘便营私;又其甚者,妨公益以牟私利,倾轧同类,独谋垄断,乃至假外人之威力以睃剥同胞,为他族之怅鬼以搏噬同种,谋丝毫之小利,图一日之功名,不惜歼其群以为之殉。
呜呼!道德之颓荡至此,早亦不仁之甚。
可谓为人道之蟊贼者矣。
四、自治力之欠阙。
英人恒自夸于世曰:“五洲之内,无论何地,苟有一二英人之足迹,则其地即形成第二之英国。
”斯固非夸诞之大言也。
盎格鲁-撒逊人种,最富于自治之力,故其移殖他地,即布其自治之制度,而规律井然,虽寥落数人,其势已隐若敌国,是以英国殖民之地,遍于日所出入之区。
中国人之出洋者亦众矣,然毫无自治之能力,漫然绝无纪律,故虽有数百万人,但供他人之牛马,备他人之奴隶,甚者以赌博械斗、吸食鸦片、污秽不洁为他人所唾骂不齿,藉口而肆言驱逐。
且非独在外而已,在内亦莫不然。
故中国者,一凌乱无法之国也;中人者,一放荡无纪之国民也。
夫合人人以成群,即有以善此群者之团治,以一群之人,分治此一群之事,而复有法律以划其度量分界,故事易举而人不相侵。
中国人缺于自治之力,事事待治于人,治之者而善也,则大纲粗举,终不能百废具兴也,治之者而不善,则任其弛堕毁败,束手而无可如何。
然中国治人者能力之程度,去待治者不能以寸也,故一群之内,错乱而绝无规则,凡桥梁、河道、墟市、道路以至一切群内之事,皆极其纷杂芜乱,如散沙,如乱丝,如失律败军,如泥中斗兽,从无一人奋起而整理之。
一府如是,一县如是,一乡一族亦罔不如是。
至于私人一身,则最近而至易为力者矣,然纷杂芜乱亦复如是,其器物不置定位,其作事不勒定课,其约束不循定期,其起居饮食不立定时。
故其精神则桎梏束缚,曾无活泼之生气,独其行为举动,则荡然一任自由。
呜呼,文明野蛮之程度,视其有法律无法律以为差耳!不能自事其事,而徒纵其无法律之自由,彼其去生番野蛮也曾几何矣?
此数者,皆人道必不可缺之德,国家之元气,而国民品格之所以成具者也。
四者不备,时曰非人,国而无人,时曰非国,非人非国,外人之轻侮又乌足怪也?然我中国人种,固世界最膨胀有力之人种也。
英、法诸人,非惊为不能压抑之民族,即诧为驰突世界之人种。
甚
者且谓他日东力西渐,侵略欧洲,俄不能拒,法不能守,惟联合盎格鲁-撒孙同盟,庶可抵其雄力。
迩来黄祸之声,不绝于白人之口。
故使我为红番、黑人,斯亦已耳,我而为膨胀人种,不蓄扩其势力,发挥其精神,养成一伟大国民,出与列强相角逐,顾乃萎靡腐败,自污自点,以受他人之辱侮宰割,无亦我国民之不知自重也!伽特曰:“人各立于己所欲立之地。
”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
”
吾人其有伟大国民之欲望乎?则亦培养公德,磨厉政才,翦劣下之根性,涵远大之思想,自克自修,以靳合于人格。
国民者个人之集合体也,人人有高尚之德操,合之即国民完粹之品格,有四万万之伟大民族,又乌见今日之轻侮我者,不反而尊敬我、畏慑我耶?西哲有言:“外侮之时,最易陶成健强之品格。
”我国民倘亦利用此外侮,以不负其玉成耶?不然,读罗马末路之史,念其衰亡之原因,不能不为我国民栗然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