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来源干细胞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_韩铮

合集下载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调节因子间作用的研究进展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调节因子间作用的研究进展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调节因子间作用的研究进展韩秋青;师帅南;王玉亮【摘要】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re defined as undifferentiated cells that are capable of self renewal and functionally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adipocytes, osteoblasts, chondrocytes, hepatocyte-like cells, myogenic-like cells, neuron-like cells, and islet-like cells. MSCs possess 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 according to secrete indoleamine-2, 3-dioxygenase (IDO) and prostaglandin E2 (PGE2) to play the role of immunomodulatory. Moreover, pre-stimulation of interferon-γ (IFN-γ) can promote the immunomodulatory function of MSCs. High abundance of MSCs found in adipose tissue makes it a very attractive source of adult stem cell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 and three immunomodulatory factors.%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中胚层中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成脂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干细胞、胰岛样细胞等.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通过分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前列腺素E2(PGE2)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又能在炎性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的预刺激下增强其免疫调节功能.研究发现,在脂肪组织中存在丰富的,使MSCs成为成年干细胞非常有吸引力的来源.本文对目前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以上3种免疫调节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8(046)001【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地诺前列酮;神经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类;综述;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吲哚胺-2,3-双加氧酶【作者】韩秋青;师帅南;王玉亮【作者单位】天津市宁河区苗庄镇卫生院,301507;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2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中胚层中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实验报告

脂肪干细胞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干细胞研究已成为医学领域的前沿课题。

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作为一种易于获取、增殖能力强、多能性的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目的1. 探讨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

2. 研究脂肪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脂肪组织、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胰蛋白酶、二甲基亚砜(DMSO)、青霉素、链霉素、抗生素、鼠抗人CD105抗体、鼠抗人CD34抗体、鼠抗人CD29抗体、鼠抗人CD44抗体、鼠抗人CD45抗体等。

2. 实验仪器:超净工作台、倒置显微镜、细胞培养箱、离心机、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

四、实验方法1.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将脂肪组织剪成1mm×1mm×1mm的小块,用DMEM/F12培养基清洗3次,去除多余脂肪。

(2)加入0.25%胰蛋白酶消化脂肪组织,37℃水浴消化30分钟,1000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

(3)加入DMEM/F12培养基重悬细胞,吹打均匀,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2. 脂肪干细胞的鉴定(1)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脂肪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105、CD34、CD29、CD44、CD45的表达。

(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肪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105、CD34、CD29、CD44、CD45的表达。

3. 脂肪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1)将脂肪干细胞接种于生物降解支架材料上,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

(2)将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植入小鼠皮下,观察其成活情况。

五、实验结果1.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成功分离出脂肪干细胞,细胞呈梭形,生长旺盛。

2. 脂肪干细胞的鉴定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脂肪干细胞表达CD105、CD34、CD29、CD44,不表达CD45。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王建军;樊艳;马爱群;高明暄【摘要】10.3969/j.issn.2095-4344.2012.45.013%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如何,目前了解甚少.目的: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淋巴细胞增殖、细胞亚群和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以了解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分别成骨、成心肌细胞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按不同浓度(1∶1,1∶10,1∶100)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并添加植物血凝素刺激,同时设立对照组,3 d 后收集上清.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后检测3种浓度组淋巴细胞的 A 值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1∶1浓度组最低(P <0.05);CD4+CD25+Tregs 亚群比例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且1∶1浓度组最高;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γ-干扰素水平明显减低,但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P <0.05).提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明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增加 CD4+CD25+Tregs 亚群数量,以及改变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有关.【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2(000)045【总页数】5页(P8430-8434)【关键词】淋巴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移植物抗宿主病;干细胞【作者】王建军;樊艳;马爱群;高明暄【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61;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创伤骨科,甘肃省兰州市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0 引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来源充足、患者痛苦小,且不受伦理约束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组织工程和移植领域中重要的种子细胞[1-3]。

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 之生物学特性、分离、应用前景

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 之生物学特性、分离、应用前景

调节淋巴细胞反应
研究发现 1、ADSC可明显抑制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IL-2可逆转 ADSC的抑制作用。 2、ADSC可明显抑制双相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作用成脂 肪干细胞细胞数量依赖性;经IFN-γ 作用后抑制作用未见 明显减弱。 结果表明,ADSC可在体外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具有一 定的调节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
应用脂肪干细胞研究的优点
1、来源充足,取材量大,能反复取材,脂肪细胞中干细胞 含量远远高于骨髓中的干细胞含量。 2、属自体移植,无免疫排斥反应。 3、不涉及医学伦理问题。 4、取材简便,分离容易,避免抽取骨髓,损伤较小,患者 易于接受。 5、细胞增殖快速。
第二部分 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1.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50mg/kg达到麻醉效果,用 体积分数75%的乙醇逆毛方向消毒。 2.无菌条件下切取双侧腹股沟脂肪,置入含有1000U/ml青 霉素和链霉素PBS液中浸泡10min,然后用不含抗生素的 PBS液反复冲洗,仔细去除大体可见的血管和其他组织。 3.将脂肪组织剪成约1mm×1mm×1mm小块,置于10ml的 0.1%的I型胶原酶中,37℃中摇床120r/min消化30min, 待悬液成糊状,加入3倍体积PBS液终止消化,以1200g 离心10min,弃上清,沉淀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 (FBS)的L-DMEM制成单细胞悬液。 4.以2×105/cm2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置37℃、体积分数 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首次换液后每3d换液,每天 显微下观察、记录。
体外扩增
体外培养条件下,ADSC不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培养基中 胎牛血清的来源和质量有严格要求。DMEM,α MEM, RPMI1640是ADSC的常用培养基。一般只添加10%胎牛血 清,并且血清无生产批号限制。在传代培养中,ADSC平均 倍增时间为60h,细胞在3-4d即可增殖一倍,培养的细胞可 以稳定增殖和传代,体外培养10代以后,细胞的增殖速度亦 没有明显减速。ADSC并表现低水平衰老,1代时细胞没有出 现衰老现象,10代时少于5%细胞出现衰老,15代时仍低于 15%,这表明ADSC体外扩增能力很强,传代培养易于获得 大量有分化能力的细胞。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王椋;刘国强;徐敏;邢健;赵霞;韩芳;丁慧芳【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4(034)001【摘要】目的研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T淋巴细胞(TLCs)的作用,初步探讨其治疗AA的机制.方法从人脂肪中提取并培养haMSCs;从AA患者外周血中分离T淋巴细胞(AA-TLCs);将两者共培养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eal-time RCR和Western blot测定T-bet和GATA-3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IL-2、IL-4、IL-10和INF-γ的水平.结果 HaMSC呈时间依赖性的抑制AA-TLCs的增殖,AA-TLCs与haMSCs共培养3、5和7d后的抑制率分别为34.94%±10.11%、53.44%±6.16%和68.13%±15.24% (P <0.05);haMSC能够下调AA-TLCs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同时上调GATA-3的表达(P<0.05);haMSCs能够升高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降低Th1类细胞因子INF-γ、IL-2的水平.[MSCs+ AA-TLCs组:IL-4(88.6±15.2) ng/L、INF-γ (8.7 ±2.7)ng/L;AA-TLCs组:IL-4(1.4±0.6)ng/L、INF-γ(41.5±3.7) ng/L(P <0.05)].结论 HaMSCs在体外对AA患者TLCs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从而抑制Th细胞向Th1细胞方向分化.【总页数】5页(P104-108)【作者】王椋;刘国强;徐敏;邢健;赵霞;韩芳;丁慧芳【作者单位】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山东东营257034;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山东东营257034;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山东东营257034;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山东东营257034;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山东东营257034;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山东东营257034;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血液内科,山东东营257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6.5【相关文献】1.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的体外共培养 [J], 王椋;徐敏;张慕华;邢健;赵霞;韩芳;刘国强2.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的体外共培养 [J], 王椋;徐敏;张慕华;邢健;赵霞;韩芳;刘国强;3.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异种小鼠间皮肤移植的免疫调节作用 [J], 华红;解童玲;郝贵亮4.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异种小鼠间皮肤移植的免疫调节作用 [J], 华红;解童玲;郝贵亮5.鼠抗人CD_3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观察 [J], 李丽珍;宋强;赵川莉;吴新春;郭成山;王鲁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外扩增后人脂肪源干细胞的体外免疫调节功能的实验研究

体外扩增后人脂肪源干细胞的体外免疫调节功能的实验研究

B n, 1 GMi C I e,YN S u2 e ate tfBod Fr o il f l t  ̄i gMei l n esy AI We lJ AN n , U i I h o Dp r n l , it s t i ie Xi a dc i r t L2 .1 m o o s H p aA a d n a U v i,
检 测 扩 增 至第 2代 及 第 5代 的人 脂 肪 源 干 细胞 表 面 标记 物 , 察 在 扩 增 的过 程 中 A S s 面 标 记 物 的 变 化 ; 观 DC 表 同时 , 检 测 扩 增 至第 5代 的 A S s D C 在体 外 抑 制 淋 巴细 胞 增 殖 的 能力 , 以评 价 A S s D C 的免 疫 原性 及 免 疫 调节 功能 。结果 A Ss D C
均 一 的 间充 质 干 细胞 的表 面标 记物 , 在扩 增 至 第 5 时 仍 保 持有 低 免 疫 原 性及 免 疫 调 节 的 能力 。 并 代
【 关键 词 】 脂 肪 源 干细 胞
混 合淋 巴细 胞 反应 扩 增
【 图分 类 号 】 R 9 . 【 献标 识码 】 A 【 中 3 21 2 文 文章 编 号 】 17 — 34 2 0 )0 — 3 2 0 6 3 0 6 (0 8一 6 0 1— 3
W uumu 30 54 l qi8 0 ,Ch n 2 Sh n ha is e En ne rn Re e r h a v o i a; a g i Ts u gi e ig s a c nd De elpme e e ,S n ha 00 35 ntC ntr ha g i2 2 ,Ch n . i a
An Ex e i n a t d o h m mu o o i a o e t s o m a i o e d r v d S e Cel t r E p n i n p rme t lS u y f r t e I n l g c lPr p r i f Hu e n Ad p s - e i e t m l Afe x a so s

《FADS2通过影响脂质代谢通量调控干细胞多能性》范文

《FADS2通过影响脂质代谢通量调控干细胞多能性》范文

《FADS2通过影响脂质代谢通量调控干细胞多能性》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干细胞在再生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干细胞的独特性质——多能性,是其在众多疾病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核心。

在诸多调控机制中,脂质代谢通量的作用日渐显现。

特别是,脂肪酸合酶(FADS2)基因的表达及其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对干细胞多能性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FADS2如何通过影响脂质代谢通量来调控干细胞多能性。

二、FADS2基因及其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FADS2是一种脂肪酸去饱和酶,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脂肪酸去饱和过程,从而影响细胞内的脂质代谢。

脂质代谢是细胞内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它不仅为细胞提供能量,还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细胞膜组成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因此,FADS2基因的异常表达或功能失调可能会对细胞的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三、FADS2对干细胞多能性的影响干细胞的多能性是指其具有分化成多种类型细胞的能力。

研究表明,FADS2基因的表达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密切相关。

在干细胞中,FADS2通过影响脂质代谢通量,从而影响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和分化效率。

具体来说,FADS2的异常表达可能会改变细胞内脂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而影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性。

四、FADS2影响脂质代谢通量的机制FADS2影响脂质代谢通量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FADS2通过调控脂肪酸去饱和过程,改变细胞内脂肪酸的类型和含量,从而影响脂质的合成和分解;另一方面,FADS2还可能通过与其他基因或蛋白质相互作用,进一步调节脂质代谢通量。

这些相互作用可能涉及到基因表达、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等多个层面。

五、实验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FADS2对干细胞多能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1. 构建FADS2基因敲除和过表达的干细胞模型,观察其对干细胞多能性的影响;2.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FADS2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影响;3. 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FADS2影响脂质代谢通量的具体机制。

兔脂肪来源干细胞表面标记分析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兔脂肪来源干细胞表面标记分析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兔脂肪来源干细胞表面标记分析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裴艳;徐亚伟;侯磊;于学靖【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6(027)006【摘要】目的分析兔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表面标记并且对其进行体外诱导,观察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探讨脂肪来源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能性.方法应用酶消化法获得兔ADSCs,并在DMEM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取第二代细胞以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第二代细胞经5-AZA(浓渡为10μmol/L)处理24 h,第2天更换新鲜培养液,以后每3 d换液1次,诱导3周后,应用RT-PCR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性α肌球蛋白重链(α-MHC)基因及免疫荧光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T).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Sca1、CD44、CD117高表达,CD34和CD45低表达.诱导后细胞表达cTNT.RT-PCR显示与正常心肌组织α-MHC阳性条带对照,诱导后ADSC也在相同位置出现α-MHC的阳性条带,而未诱导ADSC没有阳性条带出现.结论 ADSC具有间质干细胞的特征,ADSC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移植细胞.【总页数】4页(P34-37)【作者】裴艳;徐亚伟;侯磊;于学靖【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1【相关文献】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研究 [J], 侯卫涛;高东来2.5-氮胞苷诱导兔脂肪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特定基因表达 [J], 宋艳琴;张艳梅;王妮妮;修金;张瑞萍3.5-氮胞苷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的标记 [J], 刘永浩;郭亮;何觅春;沈振亚4.建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及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 [J], 姜祖韵;袁毅君;陈良标;陆永良;姚行;戴利成;张铭5.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后在房室传导阻滞模型中的治疗探索 [J], 卢炯斌;邱汉婴;周浩粤;詹俊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5-22作者简介:韩铮(1982-),硕士,E-mail:allenhz520@脂肪来源干细胞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韩铮,姜平,高建华,鲁峰,付冰川,陈晓炜(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广东广州510515)摘要: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在体外的免疫原性,以及ADSCs 在家兔同种异体皮片移植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将家兔淋巴细胞分别与自体和异体ADSCs 混合培养48h 后加入CCK-8试剂,并用酶标仪检测OD 值;在家兔同种异体移植皮片下注射自体ADSCs ,观察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并于术后第7日切取移植皮片的周边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家兔淋巴细胞与自体、异体ADSCs 混合培养后用酶标仪检测OD 值分别为(1.527±0.402)和(1.615±0.351),两组OD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兔同种异体移植皮片下注射ADSCs 的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为(7.170±1.472)d ,未注射ADSCs 的对照组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为(5.830±1.169)d ,两组皮片坏死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日组织学观察见实验组皮下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少,皮下组织结构完整、清晰;对照组皮下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多。

结论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体外的免疫原性低,对家兔同种异体皮片移植有免疫调节作用。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免疫原性;免疫调节;组织工程中图分类号:Q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254(2009)10-2144-03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自Zuk 等[1]报道以来,以其来源广泛、取材简便的特点和可多向分化的潜能,成为干细胞及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2]。

近年来有关ADSCs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多向分化潜能[3-6],而对其免疫学特性仍未展开较深入的研究。

本实验以家兔作为动物模型,对家兔ADSCs 的体外免疫原性及体内的免疫调节作用开展初步探讨,试为扩充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及拓展ADSCs 的应用领域提供实验基础。

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与试剂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兼有,体质量2.0~2.5kg ,由南方医科大学SPF 级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并饲养。

DMEM 高糖培养基,RPMI 1640培养基,胰酶,FBS (Hyclone ),Ⅰ型胶原酶,CCK-8试剂盒,Percoll 淋巴细胞分离液,PHA (植物凝集素)。

1.2方法1.2.1家兔ADSCs 的分离及体外培养取家兔腹股沟皮下脂肪5ml ,PBS 缓冲液反复冲洗后剪成约1mm 3大小的脂肪颗粒,0.1%胶原酶在37℃条件下消化30min 左右。

使用等量完全培养基(含10%FBS 的DMEM 高糖培养基)中和,离心(1200r/min )5min 后去除上清,沉淀混悬后尼龙网过滤并接种于细胞培养瓶中,于37℃、5%CO 2孵箱培养。

于24h 后更换培养液,此后每3d 换液1次。

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6~7d 细胞生长融合达80%~90%后,0.1%胰酶消化后按1∶3进行传代培养。

1.2.2体外实验1.2.2.1家兔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实验取家兔耳缘静脉血5ml ,用Percoll 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后与PHA 混合培养于96孔培养板,具体实验分组如下,实验组:家兔淋巴细胞(1×104/孔)和PHA (100μg/ml ,20μl/孔)混合培养;对照组:单独家兔淋巴细胞培养组(1×104/孔)。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培养孔均培养48h 后加入CCK-8试剂(10μl/孔),继续混合培养4h 后用酶标仪检测培养板上各孔的OD 值。

1.2.2.2家兔ADSCs 体外免疫原性检测实验通过前述方法分离出家兔淋巴细胞,将其分别与自体ADSCs 和同种异体ADSCs 混合培养于96孔培养板,具体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家兔淋巴细胞(1×104/孔)和自体家兔的ADSCs (3×103/孔)混合培养;实验组:家兔淋巴细胞(1×104/孔)和同种异体家兔的ADSCs (3×103/孔)混合培养。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培养孔均培养48h 后加入CCK-8试剂(10μl/孔),继续混合培养4h 后用酶标仪检测培养板上各孔的OD 值。

1.2.3体内实验家兔10只,随机分成5组(记为A 、B 、C 、D 、E 组),每组2只互为同种异体皮片移植对象。

在每只家兔的两侧臀部设计直径为3cm 的圆形皮片,切取后组内、同侧之间交互移植。

实验组(左侧臀部):皮片移植的同时在皮片下注射含自体ADSCs (1×106/kg )的完全培养基2ml ;对照组(右侧臀部):皮片移植的同时在皮片下注射不含自体ADSCs 的完全培养基2ml 。

术后每天观察各组家兔臀部移植皮片的存活情况并记录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移植皮片红润,质地柔软,视为皮片存活良好;若皮片变为暗褐色且质地坚硬的面积>2/3,视为皮片坏死),于术后第7日将C 组和E 组两组家兔的实验组及对照组移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South Med Univ)2009;29(10)2144··图3家兔同种异体移植皮片周边的组织学观察(术后第7天,HE 染色×200):实验组(图A 和图C )可见皮下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少,皮下组织结构完整、清晰;对照组(图B 和图D )可见皮下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多图1ADSCs 的细胞形态观察(A 图为第3代细胞的第1天,B 图为第3代细胞的第3天,倒置相差显微镜×200)AB植皮片周边组织(移植皮片周边0.5cm 范围内组织)取材予切片并HE 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

1.2.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体外家兔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实验和家兔ADSCs 体外免疫原性检测实验中测定的OD 值采用两样本t 检验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体内实验皮片坏死时间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2家兔ADSCs 的分离及体外培养经胶原酶消化后的原代ADSCs 培养48h ,第1次换液除去未贴壁细胞,大部分贴壁细胞呈宽大扁平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

ADSCs 培养至6~8d 后可形成较致密的细胞层,覆盖80%~90%的培养瓶,经胰酶消化后按1∶3传代,细胞生长速度较原代细胞明显增快,3d 后ADSCs 即可覆盖约80%的培养瓶(图1)。

2.2体外实验家兔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实验中,培养板上各实验孔在加入CCK-8试剂4h 后用酶标检测仪测得的OD 值:实验组OD 值为1.853±0.500;对照组OD 值为0.563±0.298。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OD 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两样本t 检验,P <0.05)。

家兔ADSCs 体外免疫原性检测实验中,培养板上各实验孔在加入CCK-8试剂4h 后用酶标检测仪测得的OD 值:实验组OD 值为1.615±0.351;对照组OD 值为1.527±0.402。

实验组与对照组OD 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样本t 检验,P >0.05)。

2.3体内实验实验组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为7.170±1.472d ,对照组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为5.830±1.169d ,实验组与对照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对样本t 检验,P <0.05);术后第7天的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皮下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少,皮下组织结构完整、清晰;对照组皮下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多。

图2家兔同种异体皮片移植模型(家兔双侧臀部,皮片直径=3cm)ABA B C D3讨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间充质干细胞中最早被发现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并长期应用于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学研究领域。

ADSCs 同样拥有和BMSCs 相似的表面标志,仅表达中等水平MHC-Ⅰ类分子[8],不表达MHC-Ⅱ类分子和B7-1、B7-2、CD40、CD40L 等协同共刺激分子,导致T 细胞的无反应性而促成免疫耐受。

尹烁等[9]研究显示,即便在γ-干扰素的作用下,ADSCs 在体外仍不能明显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

另一方面,Niemeyer[10]在ADSCs 和淋巴细胞的混合培养液中检测到了高过正常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和白介素10(IL-10)等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提示ADSCs 在体外受淋巴细胞刺激后可能通过分泌以上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Ivan [11]还报道ADSCs 与B 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能明显影响后韩铮,等.脂肪来源干细胞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10期2145··者的抗体分泌。

本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进一步探讨ADSCs 的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

在体外实验中,家兔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实验结果证实了分离的家兔淋巴细胞活性正常,刺激后可显著增殖。

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测淋巴细胞受到家兔同种异体ADSCs 刺激后的增殖程度,并与等量的自体ADSCs (与淋巴细胞来自同一个体)作比较,来探讨ADSCs 在体外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ADSCs 在体外并不能引起异体淋巴细胞的显著增殖,证实了ADSCs 在体外的低免疫原性。

以往的研究多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程度,本实验所采用的cck-8酶标仪检测法较之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无污染等优点;实验中选用自体ADSCs 作对照,较之高免疫原性刺激物如PHA 等,更有针对性地证实了ADSCs 的低免疫原性。

在家兔同种异体移植皮片下注射ADSCs ,观察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皮下注射ADSCs 可明显延长移植皮片的坏死时间;移植皮片下未注射ADSCs 的对照组较之实验组,皮下组织内浸润的炎症细胞较多,提示ADSCs 在体内有免疫调节作用。

本实验所采用的皮下注射法,较之静脉注射法,可局部聚集更高浓度的ADSCs ,更有利于ADSCs 发挥作用。

通过淋巴细胞刺激增殖实验和同种异体皮片移植的动物实验,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ADSCs 与BMSCs 有相似的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

由于来源广泛、取材方便等优点,ADSCs 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学研究领域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ADSCs 免疫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有效控制其在体内定向分化、迁移并整合参与宿主细胞组织功能还有待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1]Zuk PA,Zhu M,Mizuno H,et al.Multilineage cells from humanadipose tissue:implications for cell-based therapies [J ].Tissue Eng,2001,7(2):211-28.[2]Zuk PA ,Zhu M.Human adipose tissue is a source of multipotentstem cells [J ].Mol Biol Cell,2002,13:4279-95.[3]Erickson GR,Gimble JM,Franklin DM,et al.Chondrogenic potential of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2,290:763-9.[4]Planat-Benard V,Menard C,Andre M,et al.Spontaneous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rom adipose tissue stroma cells [J ].Circ Res,2004,94:223-9.[5]Planat-Benard V,Silvestre JS,Cousin B,et al.Plasticity of humanadipose lineage cells toward endothelial cells:physiological andtherapeutic perspectives [J ].Circulation,2004,109:656-63.[6]Safford KM,Hicok KC,Safford SD,et al.Neurogenic differentiationof murine and human 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2,294:371-9.[7]Bartholomew A,Sturgeon C,Siatskas M,et al.Mesenchymal stemcells suppress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vitro and prolong skin graft survival in vivo [J ].Exp Hematol,2002,30:42-8.[8]Puissant B,Barreau C.Immunomodulatory effect of human adiposetissue-derived adult stem cells:comparison with 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 [J ].Br J Haematol,2005,129(1):118-29.[9]尹烁,崔磊,杨平,等.脂肪干细胞免疫学性状的初步实验观察[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06,1:38-44.[10]Niemeyer P,Kornacker parison of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nd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 before and after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in vitro [J ].Tissue Eng,2007,13(1):111-21.[11]Ivan Bochev,Gabriel Elmadjian.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human bone marrow or adipose tissue differently modulate mitogen-stimulated B-cell immunoglobulin production in vitro [J ].Cell Biol Int,2008,32:384-93.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South Med Univ)第29卷2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