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0:免疫调节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点20:免疫调节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点20:免疫调节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点20免疫调节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题组一免疫调节的物质和细胞基础

1.(2013·新课标全国Ⅱ,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 A

解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不同,淋巴细胞又可

以分为B细胞和T细胞,所以A错误。

2.(2014·大纲全国,3)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答案 D

解析A项,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B项,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致使靶细胞裂解死亡。C项,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两者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D项,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地方卷重组)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四川,6C)(×)

(1)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2016·

(2)B细胞和T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机理是其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2015·上海,17B)(√)

(3)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吞噬细胞对多种病

原菌具有吞噬作用(2014·海南,13ABC)(√)

(4)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而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

细胞并产生抗体(2014·江苏,21AB)(×)

(5)灭活病毒注入机体,机体中的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再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从而使靶细胞裂解(2009·重庆,4A和2013·四川,2C改编)(×)

题组二免疫调节的过程及特点

4.(2014·新课标全国Ⅱ,30)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

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

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

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1)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淋巴B抗体

解析(1)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经过抗原的刺激后,T细胞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与被抗原入侵的

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3)在体液免疫中,抗原可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5.(2016·全国丙,3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细胞破裂、T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

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__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成

______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

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2)抗原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1)B细胞和T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细胞。感染病毒甲后,乙的B细胞破裂和T细胞功能丧失,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故更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疫苗是指用特定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可以作为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刺激机

体产生抗体及记忆细胞。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经过免疫细胞处理后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

量抗体,从而发挥二次免疫反应。(3)胞吞、胞吐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需要细胞消

耗能量,被运输分子需依据细胞膜的流动性,实现大分子进出细胞。

6.(地方卷重组)判断下列叙述:

(1)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

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2011·重庆,3C改编)(×)

(2)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某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记忆细胞

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2014·重庆,4改编)(√)

山东,3改编)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判断下

(3)(2013·

列叙述的正误:

①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②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③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细胞(×)

④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题组三免疫失调相关内容考查

7.(2013·新课标全国Ⅰ,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答案 D

解析由图丁看出,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的浓度还在增加,故HIV对实验药物b不敏感。8.(2014·天津,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 B

解析A项,通过题图可以看出,物质a为抗原,能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a抗体。B项,抗a抗体能与物质a(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被吞噬细胞清除。C项,物质a引发的免疫过程通过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作用,则该免疫

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项,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从而使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

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导致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表现为重症肌无力。

依纲联想

1.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与“产生途径”

(1)“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而B细胞和记忆细胞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

别功能的是浆细胞,只负责合成和分泌抗体;具有识别但不是特异性识别的是吞噬细胞,但

能识别“非己”成分,这与糖蛋白有关。

(2)浆细胞的三大产生途径: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浆细胞;抗原→记忆B细胞→浆细胞。

(3)效应T细胞的二大产生途径: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T细胞→效应T细胞;抗原→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

2.免疫功能针对对象的差异

防卫是针对外来抗原,而监控和清除是针对自身体内衰老、癌变的组织细胞。

3.图解记忆细胞的二次免疫

(1)结构基础: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

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的患病程度很低或不患病的原因是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

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三看法”判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一看抗原的种类

(2)二看免疫细胞的种类

(3)三看免疫的结果

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细胞免疫

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体液免疫

考向一以文字表述的形式综合考查免疫调节

1.(2016·江苏,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答案 D

解析HIV感染人群的机体中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A正确;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

消灭HIV,B正确;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并未暴露HIV蛋白质,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

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

2.(2016·海南,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答案 B

解析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项错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

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项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可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D项错误。

思维延伸

(1)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2)只有体液免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3)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经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作用过程(√)

(4)记忆细胞在受到相应抗原刺激时细胞周期不变(×)

(5)淋巴因子可促进受刺激的B细胞全部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考向二透过图考查免疫调节相关过程与机理

3.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有3种细胞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B.物质Ⅰ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

C.物质Ⅰ和物质Ⅱ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细胞B和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答案 C

解析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能识别大多数病菌,无特异性识别作用,浆细胞无识别病菌的能力,只有细胞B和细胞C可以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A项错误;物质Ⅰ为淋巴因子,能促进细胞C增殖分化,细胞D为浆细胞,不具有增殖能力,B项错误;物质Ⅱ为抗体,物质Ⅰ、Ⅱ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而B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D项错误。

思维延伸

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判断下列推测:

(1)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2)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3)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4)病原体进入细胞丙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4.如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

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答案 A

解析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产生的只有①②③,而④⑤⑥⑦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

能产生,A正确;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

此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产生差异,B错误;图乙中de段斜率大于bc段,C错误;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记忆细胞产生了大量浆细胞),D错误。

思维延伸

如图1是机体(二倍体)对某种病毒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图2是二次免疫的部分过程图解,其中甲、乙为免疫过程;―→表示分裂、分化;表示免疫作用,请

判断如下叙述:

(1)图2中细胞a→细胞a的过程中,细胞内最多含有4个染色体组(√)

(2)图2中细胞b和c分别是记忆T细胞和浆细胞(√)

(3)图1中,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2中的细胞a和b增殖分化有关(√)

(4)图2中细胞c和细胞d都可以识别抗原(×)

(5)图1中的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考向三新情景信息中相关免疫问题的探讨与辨析

5.人类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乙酰胆碱(Ach)受体当做抗原。如图为反射弧中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突触前膜和肌膜构成突触

B.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T细胞激活而增殖、分化,从而产生Ach受体抗体

C.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B 细胞

D.肌膜上Ach受体是一种糖蛋白,具有细胞通讯功能

答案 D

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A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而浆

细胞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B错误;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因此

切除胸腺的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T细胞,C错误;肌膜上Ach受体是一种糖蛋白,具有细胞通讯功能,D正确。

6.201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由三位科学家分享,其中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toll样受体(TLR)”是单个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质,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并在细菌入侵时快速激活非特

异性免疫,斯坦曼则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能激发T细胞,引起一系列反应,如制造

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oll样受体(TLR)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合成的场所是细胞核

B.toll样受体(TLR)存在细胞内外两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

C.树突细胞能激发T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D.树突细胞激发T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 D

解析据题意可知,“toll样受体(TLR)是单个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是核糖体,A错误;题中表示该蛋白质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因此该受体可能存在于细胞的外

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B错误;树突细胞能激发T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产生抗体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者,淋巴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C 错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彼此接触可以传递信息,这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来完成的,

因此树突细胞激发T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考向四免疫相关实验分析

7.为了研究人的T细胞对B细胞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于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下表所示(“+”表示加入该细胞,“-”表示未加入该细胞)。将三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A组B组C组

B细胞+++

T细胞+--

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B组培养液中可能产生了记忆细胞

B.A、C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不同

C.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

D.第4~12天B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增加

答案 B

解析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

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

形成记忆细胞。B组中B细胞在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浆

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故A、C正确;A、C两组没有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也就没有淋巴因子,两组中的B细胞均不能分化成浆细胞,也就不能产生抗体,A、C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相同,均为没有淋巴因子的作用,故B错误;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第

4~12天B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增加,第12~14天,抗体量逐渐减少,故D 正确。

8.下丘脑是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多样。某科研机构为探究下丘脑对抗体

产生的影响,利用大鼠进行了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取健康成年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b.甲组大鼠做手术并损毁下丘脑前部(不影响生存),乙组未做手术。

c.分别向大鼠皮下注入等量SRBC(山羊红细胞),7天后,取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浮液。

d.所得的细胞悬浮液与SRBC混合培养一段时间,检测SRBC细胞破裂情况,记录OD值。注:特异性抗原与红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后,红细胞会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培养液中血红

蛋白含量越高,OD值越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注射的SRBC相当于______________。

(2)脾脏细胞悬浮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其中含有____________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

是____________。

(3)技术人员记录的结果是甲组OD值低于乙组,则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认为该实验还要增设一组,该如何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抗原(2)抗体浆细胞(3)下丘脑对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或有帮助,或下丘脑促进抗体的形成)(4)做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

解析(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注射的SRBC相当于抗原。

(2)脾脏细胞悬浮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其中含有抗体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浆细胞。

(3)技术人员记录的结果是甲组OD值低于乙组,说明下丘脑对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4)该实验还要增设一组,做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以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的影响。

高考文科数学核心考点总结

高考文科数学核心考点总结 导读:本文高考文科数学核心考点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考文科数学核心考点 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近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

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小题一道考查平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平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向量重点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 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 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考点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平行与垂直、求空间角等(文科不

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抑制尿液的形成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7.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免疫调节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值() A.TCR和BCRJ B. BCR和FcγRⅡ-B C. BCR和CR2 D. BCR和FcαR E. TCR和FcγR 2.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 A. MHC分子 B.独特型抗原决定基 C.Fc受体 D.分化Ag E.补体受体 3.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 B. IFN_γ C. IL_4 D. IL_5 E. IL_10 4.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IL_10 B. IFN_γ、IL_4 C. IL_4、IL_7 D. IL_8、IL_10 E. IL_10、IL_4 5.临床上应用抗Rh﹢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原理是() A. 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抗体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C.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一种补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CD21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 A. C1 B. C2a C. C3a D. C3d E. C4 7.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 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B. 由APC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C. 由Th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D. 由Th和Tc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E. 由Th1和Th2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8. 以下哪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A. IL-2、IL-8 B.IL-2、IFN-γ、IL-12 C. IL-2、IL-4 D. IL-2、IFN-γ E.IL-3、IL-4 9.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 A. IL-2、IL-4、IL-5 B.IL-2、IL-8、IL-10 C.IL- 1、IL-6、TGF-β D.IL-10、TGF-β E.INF-γ、TNF-β 10. B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主要通过() A.分泌的淋巴因子发挥作用 B.分化形成抑制或辅助细胞发挥作用 C.活化巨噬细胞发挥作用 D.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E.分泌的Ab发挥作用 11.免疫应答发生的前提是() A.抗原的存在 B.抗体的存在 C.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 D.补体的存在 E.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调节的存在 12.群体水平免疫调节的基础主要是() A.MHC多态性 B.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C.AICD对特异性应答的反馈调节 D.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E.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中的反馈调节 13.关于抗原对特异性免疫性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的前提 B.结构相似的抗原具有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应答的能力 C.一定范围内,应答水平与抗原的量呈正相关 D.抗原的量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有关 E.抗原的质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无关 14.关于免疫应答的调节,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免疫应答不受遗传基因的制约 B.免疫调节的机制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应答的强弱 C.免疫应答的调节可分为免疫系统内调节和免疫系统外及个体和群体水平的调节D.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E.免疫调节机制失控或异常可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 15.关于IFN-γ的免疫调节作用,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超实用 ACCA F9重要知识点讲解及考点分析

超实用 | ACCA F9重要知识点讲解及考点分析

考试题型 Section A 单选题 2’*15 Section B 综合单选题 10'(每题5道选择)*3 Section C 综合计算题 20' * 2 核心练习真题 DEC 14 - Mar/Jun 16 Specimen paper 2016 Specimen paper 2014 Part A Finan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Part B Financi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 考试分布 Section A 单选题 4-6道 考点类型 基本概念,注意理解,运用到scenario question; ratio 小计算(TSR) 复习计划 Exam Kit &历年真题:选择题(Section A) 考点总结 1.讨论Financialmanagement & objective Objectives :maximization of shareholder wealth VS accounting profit 计算能够反映盈利能力和对股东财富的影响的ratio 常见Ratio 1)Shareholder wealth TSR DPS, Dividend yield EPS, P/E ratio 2)Financial performance:profitability ROCE ROE 2. 激励高管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a) Managerial reward schemes: Performance-related bonus, share,shareoption b) corporate governance c) stock exchange market rule 3. Objective setting in not forprofitorganizations非盈利机构指标

高考政治近年来的高频考点解析

高考政治近年来的高频考点解析 复习思路:经济生活抓主线;政治生活抓主体;文化生活抓主干;生活与哲学抓原理方法论。 必修一《经济生活》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复习时,将围绕经济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换”这四个环节为基点来展开。 复习中要把握“国强、民富、兴”这一条主线:是经济的细胞,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国家的强大则是个人与兴旺发达的前提。 把握好这条主线,我们对整本书的主干知识的把握、知识体系的构筑就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消费专题的整体结构P3 1.一条主线:消费(解决为什么生产的问题) 2.知识体系:消费什么?(商品);用什么消费?(货币)+用多少货币消费(价格);怎样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三个关键词:商品、货币、消费 生产专题的整体结构P27 1.一条主线: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 2.知识体系:(宏观生产)——从基本经济制度、(微观生产)——组织形式、资金筹集方式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 3.三个关键词:生产、公司经营、劳动者 分配专题的整体结构P57 1.一条主线:国民收入的分配(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2.知识体系:分配的两个方面(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分配环节(财政、税收) 3.整体把握:一个制度——分配制度;一个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两个作用——财政和税收的作用;三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四种财政收入形式;四种违反税法行为;六种财政支出形式;六个基本概念——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公平、财政和税收。. 交换专题的整体结构P77 1.一条主线:经济活动(交换)的背景与舞台(主要把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背景) 2.知识体系:(1)国内环境——经济制度环境: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市场体制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社会环境(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总体小康过渡到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观;(2)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应对之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

行测文科核心考点解析(十四)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2.前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其他战斗机相比要落后得多,但其整体作战性能却达到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同期生产的战斗机。其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激反映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战斗机。这一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后人称之为“米格-25效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米格-25效应”的是: A.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决定了科研机构的攻坚能力 B.某青年球队在富有经验的教练的带领下,打败了全明星联队 C.一只木桶盛多少水,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D.巨鹿之战中,项羽凭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率领2万士兵全歼秦军30万 3.双避冲突又称负负冲突,是动机冲突的一种,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个体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面临的情境中属于双避冲突的是: A.高不成,低不就 B.狡兔死,良犬烹 C.士可杀,不可辱 D. 前有狼,后有虎 报名专线:400-6300-99931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第一章逻辑填空 核心知识点1语境分析之反对关系 (一)含义 上下文呈相反或相对的关系。 (二)判定标志 1.转折词 如但、却…… 2.对照词 如不是……而是、并非……而是、要……不…… 3.变化词 如转化为、变得…… 4.否定词 如不、并非…… (三)应用 寻找呼应点的反义词或背离词。 思路 拆解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1.民主是联合国的核心价值,是人权的关键。民主为解决各种分歧提供了渠道,给边缘人群带来希望。但民主并非________,需要培养和捍卫。 A.唾手可得 B.纸上谈兵 C.一劳永逸 D.近在咫尺 问题一:请指出解答此题所用逻辑关系的判定标志是什么?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32报名专线:400-6300-999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 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 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 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2020年人教版中考数学核心考点归纳梳理总结

中考基本考点归纳总结(概念、定理、推论、法则) 第一章 实数与代数式 第1讲 实数的概念与应用 考点1: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表示 。 考点2:非负数a 、2a 1)a (2a 0;(2)非负数之和为0,当且仅 当每一个非负数为0。 考点3:能根据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及其有关性质解题,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 意义。 (1)实数:可分为 、无理数;还可分为 、0、 。 (2)数轴:规定了 、 、 的直线。数轴上的点与 一一对应。 (2)相反数:是只有___________不同的两个数,即若a 、b 互为相反数,那么___________,0 在相反数仍是0;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实数a 的相反数是 ,0的相反数是0。 (3)绝对值的概念:___________;一个数a 的绝对值等于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___________。 (4)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若a 、b 互为倒数,那么___________,0没有倒数。 考点4: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写成___________形式,其中___________,这种计数方法叫 做___________。 第2讲 实数的运算及大小比较 考点1: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1)实数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 的符号,并把_________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 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③一个数同0相加,__________________。 (2)实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 。 (3)实数乘法法则:①两数相乘,同号____,异号_____,并把_________。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 ________。②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____________决定。当______________, 积为负,当_____________,积为正。③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__________. (4)实数除法法则:①除以一个数,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作除数。 ②两数相除,同号_____,异号_____,并把_________。 0除以任何一个______________的数,都 得0。 (5)幂的运算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___________; 负数的__________是负数,负数的 __________是正数 (6)实数混合运算法则:先算________,再算__________,最后算___________。 如果有括号,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 。 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乘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 乘 法结合律:____________。乘法分配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1)0次幂运算:0a (a ≠0)=___________;(2)负指数幂运算:n a -=___________(a ≠0);(3)()n a -与- a n 的联系与区别:当n 是偶数时,()n a -+(- a n )=___________,当n 是奇 数时,()n a -=___________。 考点2:实数大小比较及估算。异号的两个数,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两个正数,绝对值的 数大;两个负数 。 考点3:探索数字与图形的规律。

第一章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 分的液体增多? A.① B.② C.③ D.④ 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 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老年人骨质疏松病 4.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能渗出毛细淋巴管壁成为组织液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1.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抵抗各种细菌、病毒、污染物及疾病对人体造成的攻击。 清除新代谢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 修补受损的组织器官,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 免疫系统是一个由免疫细胞和有机器官构成的网状系统,它遍布整个人体,能自动对抗外来的有害物质,清除坏死细胞,并毁灭可能致癌的突变细胞。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其主要的免疫器官有骨髓、扁桃体、胸腺、脾脏、盲肠、骨髓、淋巴结、淋巴管。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 扁桃体位于咽部,是制造淋巴球与产生抗体的地方,人的淋巴球会对由口腔(食物及空气)进入的细菌产生反应。 胸腺属于中枢淋巴器官,位于胸腔顶部,是系统发展功能的中心,它负责训练免疫细胞让它们知道自己的责任。能供应具有免疫力的细胞到所有周边淋巴组织,也是淋巴干细胞增生并分化成T淋巴球之处。 脾脏位于腹腔内,近似卵圆形或指形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 是血液的过滤器。脾脏常会因疾病而肿大,没有脾脏者,较易受到病菌的感染。 骨髓为白血球、红血球衍生与形成的主要器官,能产生定型与成熟的淋巴球,并将其释放进入其它淋巴器官及血液循环系统,进

行特定免疫功能。 盲肠最明显的特征是有大量的淋巴小结,它们会在此互相融合并伸入粘膜下层。 淋巴结为体内重要的防御关口。沿着淋巴管的途径分布,具有过. . 滤免疫反应、再循环的功能,还具有清除淋巴异物的功能。细菌进入淋巴结后,约有99%会陷在其中,并受摧毁。 淋巴管为淋巴液在体内特定部位循环的管道,负责将淋巴液由组织带入血液中。 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于骨髓,但T细胞形成于胸腺,它的主要功能是消灭外来侵袭物。 成熟且经过启发的T细胞将演变为以下各种细胞: 辅助细胞:确认入侵者,发送讯号,召集B细胞及巨噬细胞进入备战状态;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哪些受体同时被交联可被抑制B细胞的增值() A.TCR和BCRJ B. BCR和FcγRⅡ-B C. BCR和CR2 D. BCR和FcαR E. TCR和FcγR 2.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识别() A. MHC分子 B.独特型抗原决定基 C.Fc受体 D.分化Ag E.补体受体 3.抑制Th2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 B. IFN_γ C. IL_4 D. IL_5 E. IL_10 4. 抑制Th1细胞的功能的细胞因子是() A. IL_2、IL_10 B. IFN_γ、IL_4 C. IL_4、IL_7 D. IL_8、IL_10 E. IL_10、IL_4 5.临床上应用抗Rh﹢抗体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原理是() A. 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抗体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C.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以下哪一种补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CD21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 A. C1 B. C2a C. C3a D. C3d E. C4 7.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 由APC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B. 由APC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C. 由Th和Ts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D. 由Th和Tc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E. 由Th1和Th2细胞的相互作用开始 8. 以下哪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NK细胞的活性() A. IL-2、IL-8 B.IL-2、IFN-γ、IL-12 C. IL-2、IL-4 D. IL-2、IFN-γ E.IL-3、IL-4 9.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

2017届《哲学》核心考点分析

《生活与哲学》必背必记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的优点及局限性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5.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的特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6.哲学的基本派别的两大阵营和两个对子分别是什么? 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这两大哲学体系。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及物质的唯一的特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3.物质与运动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练习试卷-

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练习试卷| 在考试快要到来的时候,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复习准备工作呢?接下来请欣赏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练习试卷,希望你能够喜欢!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练习试卷 选择题 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几周以后,这个移植的肾脏仍然坏死了,这是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在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属于:( ) A.病原体

B.吞噬体 C.抗原 D.抗体 某人患病后,自行注射了青霉素,结果发生了过敏反应,下列有关他的判断,你认为不能确定的是( ) A.该人不是第一次注射青霉素 B.此人体内发生了免疫反应

C.此人极有可能患了痢疾 D.所发生的免疫反应肯定是体液免疫 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 A.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B.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在临床上已证实,将受流感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流感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合下列各项表现,仅仅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 A.发生免疫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B.纤毛摆动把粘附的细菌以痰的形式排出体外C.靶细胞裂解死亡

常见免疫调节作用中药的临床应用doc解读

常见免疫调节作用中药的临床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药治疗的特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临床上应用不同种类的中药,治疗因免疫异常引起的各种风湿病临床症状。现将常见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的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人参 1)药理作用 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自然杀伤细胞-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调节网络的活动。 (2)通过作用于垂体前叶释放ACTH,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功能起到促进作用。(3)促进核酸、蛋白质和脂质合成,能增强体质,改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 2)临床应用 (1)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球蛋白减少,补体C3、C4下降,T辅助细胞减少,T抑制细胞亢进,增强NK细胞功能。 (2)用于免疫病患者经常感冒、喘息时,但需在无内热证时方可使用,如四君子汤。(3)自身免疫病导致白细胞减少,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后气虚乏力者,如人参养荣丸。(4)慢性肠病性关节炎脾气虚者,如参苓白术散。 (5)结缔组织病出现肺间质病变,肺功能减退,肺肾两虚型气喘者,如参蛤散。 3)注意事项 (1)人参能提高体液免疫,激活抗核抗体,故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不宜使用。 (2)人参能提高免疫球蛋白,已有免疫球蛋白升高者,不宜使用。 2.黄芪 1)药理作用 (1)具有免疫调节和免疫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2)可诱导抗原刺激后的CD4+T细胞发生凋亡,诱导生成IL-2,能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IL-2活性,同时可以促进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的产生,具有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3)提高血浆内IgG、IgA、IgM、IgE的水平,提高体液免疫。 2)临床应用 (1)自身免疫病长期低热不退,证属气虚发热者,如补中益气汤。 (2)自身免疫性肾损害、水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者。 (3)各种免疫病等致血细胞减少症,如当归补血汤。 (4)风湿病体虚自汗乏力者,如玉屏风散。 (5)血管炎等致溃疡久不收口或慢性感染者,如透脓散。 3)注意事项 (1)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活动期有实邪者,不宜使用黄芪;若虚实夹杂,应配伍祛邪药,扶正与祛邪兼顾。 (2)体液免疫亢进者,免疫球蛋白升高,抗体高滴度者,使用黄芪应与免疫抑制剂配合使用。 3.甘草 1)药理作用 (1)免疫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增强体液免疫,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又能抑制体液免疫,降低IgE和组胺的合成,有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中考语文高频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试卷考点解析 一、写在前面的话—— 1.《考试纲要》明确指出“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从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考 查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醒注意的是,没有 试题能脱离特定的“知识与能力”而单纯地考查“过程与方法”和“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从应考来说,对知识与能力的把握是最基本的。 2.个人观点: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牢牢把握这个“宗”(《考试纲要》),以不变应万变,就能达到“以静制动”“处变不惊”的境界——此乃语文 教师的最高境界! 二、追寻“纲”——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2017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以下简称《考纲》)。 以下为《考纲》结构: (一)编写说明;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四)例证性试题; (五)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六)附录:优秀诗文篇目和课外读物书目。 其中《考纲》第二、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要从识记、理解、分析综 合、表达应用和欣赏评价五种能力(分别用 A 、B 、C 、D、E表示)的角度,确定语文考试要求的层次;从语文积累、阅读、语文综合运用和 写作四大板块,提出语文考试的具体内容要求。” 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 (一)古诗文默写 1.分值:10分。

2.形式:第(1)小题“8选6”,第(2)小题整诗或词默写。 3.范围:《课程标准》规定的文言文16 篇,古诗词34首。 4.依据:《考纲》中“准确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可以说,默写会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因此,复习 中不能只背默34首古诗,对16篇古文中的名句、重点句子也不能放过, 不能只是口熟,要句句默写,一一过关。 2013年《论语》、《观沧海》、《陋室铭》、《浣溪沙(一曲新词酒 一杯)》、《岳阳楼记》、《游山西村》、《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钱塘湖春行》后四句; 2014年《左传?庄公十年》、《出师表》、《饮酒》、《次北固山下》、《春望》、《雁门太守行》、《水调歌头》、《破阵子》、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015年《桃花源记》、《使至塞上》、《望岳》、《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泊秦淮》、《相见欢》、《渔家傲》、《记承天寺夜游》、《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016年《出师表》、《次北固山下》、《早春》、《观刈麦》、《相 见时难别亦难》、《岳阳楼记》、《明月几时有》、《秋思》。 2017《诗经·关雎》、《桃花源记》、《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浣溪沙》、《江城子·密州出猎》、《己亥杂诗》、《破阵子·为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游山西村》。 ?命题特色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出题。 ?命题特色二:必定是名句。 【经典错例】(以下划横线的为易错的地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 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 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 五、六度。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 达1600℃,炉前起码超过100℃。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 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 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 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 什么?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考点20:免疫调节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点20免疫调节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题组一免疫调节的物质和细胞基础 1.(2013·新课标全国Ⅱ,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 A 解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不同,淋巴细胞又可 以分为B细胞和T细胞,所以A错误。 2.(2014·大纲全国,3)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答案 D 解析A项,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B项,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致使靶细胞裂解死亡。C项,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两者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D项,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地方卷重组)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四川,6C)(×) (1)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2016· (2)B细胞和T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机理是其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2015·上海,17B)(√) (3)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吞噬细胞对多种病 原菌具有吞噬作用(2014·海南,13ABC)(√) (4)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而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 细胞并产生抗体(2014·江苏,21AB)(×) (5)灭活病毒注入机体,机体中的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再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从而使靶细胞裂解(2009·重庆,4A和2013·四川,2C改编)(×)

二级建造师考试高频考点解析

二级建造师考试高频考点解析 【篇一】XX年二级建造师考试高频考点解析:柔性管道回填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一、柔性管道定义 柔性管道是指在外荷载作用下变形显著,在结构设计上需考虑管节和管周土体弹性抗力共同承担荷载的管道,在市政公用工程中通常指采用钢管、柔性接口的球墨铸铁管和化学建材管等管材敷设的管道。 二、回填 1.根据每层虚铺厚度用量将回填材料运至槽内; 2.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回填材料,由沟槽两侧对称运入槽内,不得直接扔在管道上; 3.回填其他部位时,不得集中推入,应均匀运入; 4.需要拌合的回填材料,不得在槽内拌合; 5.管基有效支撑角范围采用中粗砂填充密实,与管壁紧密接触,不得用土或其他材料填充; 6.管道半径以下回填时应采取防止管道上浮、位移的措施; 7.回填宜在一昼夜中气温最低时段,从管道两侧同时回填,同时夯实; 8.管道回填从管底基础部位开始到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回填; 9.管顶500mm以上部位,可用机械从管道轴线两侧同时夯实,每

层回填高度应不大于200mm; 10.管道位于车行道下,沟槽回填宜先用中、粗砂将管底腋角部位填充密实后,再用中、粗砂分层回填到管顶以上500mm. 三、压实 1.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胸腔夯实,用轻型压实机具,两侧压实面高差不超过300mm; 2.管道两侧对称压实,不得使管道位移或损伤; 3.同一高程下有多种管道,回填压实应与管道与槽壁之间的回填压实对称进行; 4.不同高程下有多种管道,先回填基础较低的沟槽;当回填至较高基础地面高程时,再对称进行回填压实; 5.分段回填压实时,相邻段的接茬应呈台阶形,且不得漏夯; 6.采用轻型压实设备时,应夯夯相连;采用压路机时,碾压的重叠宽度不得小于200mm; 7.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或较重车辆在回填土上行驶时,管道顶部以上应有一定厚度的压实回填土。 四、质量检验标准 1.回填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条件相同的回填材料,每铺筑1000㎡,取样一次,每次取样至少做两组测试。 2.柔性管道的变形率:(1)试验段(或初始50m)不少于3处,每100m正常作业段(取起点、中间点、终点近处各一点);(2)每处平行测量3个断面,取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