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pdf

合集下载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

• 中国歌剧演唱研究 杨曙光 金永哲: 1920年,黎锦晖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歌剧— 12部儿童歌舞剧,其代表作品有《小小画 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 这些作品被看成是中国歌剧的早期萌芽, 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巨大影响。
• 中国歌剧发展历程研究 刘菲贺敏张竹岩:20世 纪初,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锦晖, 作为中国歌剧的开拓人,于1920年创作了第一部 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在之后的七八年间 先后创作了《月明之夜》《小小画家》《葡萄仙 子》等12部作品。这些歌舞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有布景,用独唱、对唱等歌唱的形式来表现故事 情节和人物特征,虽然不能完整的让释歌剧的意 义,却己经具备了中国歌剧的雏形。
• 对中国歌剧的回顾与展望 赵小林 • 《白毛女》的音乐塑造克服了之前《秋 子》、《兄妹开荒》等作品的偏向性,既 不是倾向于纯粹的西方歌剧的模式,也不 是仅限于秧歌剧的表现形式,而是将民间 音乐的成份与西洋剧音乐形式共汇其中。
• 论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进程 黄美 丽 • 一九四五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是这个时 期歌剧创作的优秀代表作,为我国的民族 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歌剧 《白毛女》还被授予中国新歌剧的称号, 并认为中国新歌剧的产生是以歌剧《白毛 女》为开始。
• 2、“话剧式”歌剧也是中国歌剧萌芽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 • 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 詹桥玲:中国歌 剧真正萌芽的标志,应该是1935年田汉与 聂耳合作的《扬子江暴风雨》,这部作品 与其说是在话剧中拼人歌曲,倒不如说是 用众多的歌曲深化作品的主题,用对白帮 助发展剧情。
• 中国歌剧演唱研究 杨曙光 金永哲:与此同 时,聂耳和田汉1934年6月创作的《扬子江 暴风雨》,冼星海和李伯钊1938年创作的 《农村曲》、《军民进行曲》等,是“话 剧加唱”式的歌剧。它是建立在救亡歌曲 的基础上的,那时的救亡歌曲曾风行全国, 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话剧加唱” 式的歌剧又成为另外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 结构形式。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历程及艺术成就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历程及艺术成就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历程及艺术成就作者:任冰楠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13期摘要:歌剧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与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使东西文化在表达方式上遥相呼应。

歌剧与戏曲都是要凭借剧场舞台的表演元素来展示剧情故事,都要依靠舞台背景、角色分工,台词说唱、服装道具、乐队伴奏、以及表演动作、音乐舞蹈等形式来引导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舞台表演能更直观、形象、生动的传播文学作品,改变了单一的文字阅读的传承方式,为现代的电影、电视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简述了歌剧的起源,及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与舞台成就,帮助我们更好的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歌剧;舞台表演艺术;民族新歌剧;艺术成就歌剧起源于欧洲,与中国戏曲一样都是舞台表演艺术,它们都要依靠舞台背景、人物角色分工,台词说唱、服装道具、乐队伴奏、以及表演动作、音乐舞蹈等形式来展示剧情故事,更直观、形象、生动的引导观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共鸣,为现代的电影、电视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歌剧的创作历史比较短,但是也创作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洪湖赤卫队》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形成了中国歌剧的独特艺术特点,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留有精彩的一页。

一、西方歌剧起源西方歌剧最早起源于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些文艺名人尝试创新出一种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生动艺术,创造出一种在音乐伴奏下的“田园剧”,成为歌剧的雏形。

早期的歌剧剧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逐渐加入历史题材和宗教道德内容,配合音乐伴奏吟唱。

第一部歌剧《奥菲欧》演出后,成为重要的音乐载体而后传播到欧洲各国。

十八世纪,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22部歌剧作品,代表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等,为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十九世纪初期,美声唱法成了歌剧的主流风格并风行法国,歌剧的创作和演唱进入了高峰期,涌现出了一批歌剧演唱艺术家,例如:贾科莫-梅耶贝尔演唱的歌剧成为法国典范,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歌剧演唱的浪漫主义大师,朱赛佩-威尔第在意大利独领风骚。

中国歌剧的发展

中国歌剧的发展

中国歌剧的发展一直认为歌剧是一门高贵高雅的艺术。

关于歌剧的起源,人们普遍认为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欧洲。

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

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

而中国的歌剧,是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逐渐发展起来的,“五四”以后,中国的音乐家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同时,对西方歌剧这种体裁形式结合着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开始进行大胆尝试,这便是中国新歌剧的形式。

它既具备了西洋歌剧的一些主要特征,也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歌剧与古典的欧洲歌剧在基础的发声方法上都差不多。

主要的区别在与题材和音乐,中国歌剧根植于本土,题材自然以中国的历史、现实题材为主。

另外中国歌剧的唱法除借鉴西洋歌剧的唱法外,还会吸收本民族的音乐元素,比如《江姐》就吸收了大量的川剧京剧的元素,《洪湖赤卫队》也借鉴很多湖北民歌的音乐元素。

中国歌剧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可以说,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于“歌剧”性质,但还不是歌剧。

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

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

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歌剧角色塑造 第2章 中国歌剧发展史概述

歌剧角色塑造 第2章  中国歌剧发展史概述

第2章中国歌剧发展史概述2.1 中国歌剧的发展纵观近百年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程,无论是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还是话剧加唱式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延安秧歌剧《兄妹开荒》或正歌剧《秋子》,以及中国传统戏曲、西方歌剧艺术和话剧艺术,它们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都是孕育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母体,但中国民族歌剧呱呱坠地的标志,却是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1]在中国歌剧史上,将《白毛女》一度创作首创“民族歌剧”这个独特的歌剧类型以来,一批沿着该创演路径探索的《小二黑结婚》《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与她一同勾画出中国民族歌剧在新中国初期十多年文艺史上的壮丽诗篇。

作为一种独特的歌剧类型,中国民族歌剧被誉为“中国歌剧家的独特创造”[2],随着这些作品的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形式正在慢慢的从青涩探索,走向逐步的成熟。

随着新中国的到来,中国歌剧的创作随之迎来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期,大量的作曲家、词作者把一部部优秀的歌剧呈现给大家,中国歌剧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

2.2歌剧《江姐》概述歌剧《江姐》是阎肃担任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七幕大型中国民族歌剧。

根据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红色经典文学小说《红岩》改编而成的。

描述了以革命烈士江学琴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江姐》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之一,它广泛融合了中国多种民族戏曲的元素进行创作如川剧、婺剧、京剧、越剧、四川清音等。

同时借鉴西方的歌剧形式,使得《江姐》既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歌剧戏剧性,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形象。

《江姐》的出现为中国歌剧发展之中国传统音乐、戏曲为主基调,借鉴西方歌剧形式这一可行性方向,提供了坚实的佐证。

证明了中国的音乐、戏曲元素孕育出的新歌剧形式,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被中国广大民众与世界人民所接纳认可的。

第3章歌剧《江姐》的艺术特征3.1 民族音乐、戏曲元素的融入一部优秀的歌剧一定是具有自己明确的音乐风格的,我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是五千年来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浅论中国歌剧的发展

浅论中国歌剧的发展

浅论中国歌剧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形、戏剧(剧本与表澎、文学峙歌、舞蹈(民问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问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3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中国近现代出现的新的戏曲音乐被称为“新歌剧”,是为了区别于传统戏曲。

他既不同于传统戏剧,又有别于西洋歌剧。

中国歌剧萌芽时期为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

二十世纪五一年代是中国歌剧从戏曲发展到深入探索民族歌剧的重要阶段,所创作的歌剧以中国本民族历史为题材,在艺术上赋予了浓郁的民族色彩,从而发展成为了现今具有中国独特民族风格的歌剧艺术作品厂探索阶段中国歌剧的发展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于“歌剧”性质,但还不是歌剧。

,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l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问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问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子江暴风雨》摄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

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张昊作曲),状地之黝仁康作曲,《秋子》横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

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第一篇: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一、中国歌剧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众所周知,欧洲大歌剧是在16世纪末形成于意大利,从18世纪到19世纪,歌剧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而我们中国的歌剧,却是到20世纪20年代才处于萌芽状态,并且是从一种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

20世纪初,在中国也曾有过欧洲大歌剧的演出,后来也有中国的艺术家试着创作过欧洲模式的大歌剧。

但是,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不具备发展欧洲大歌剧的土壤,更缺乏观众基础。

所以当时欧洲模式的大歌剧,在中国仅仅是昙花一现。

中国歌剧的萌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变迁和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

20世纪初,为了宣传白话文,音乐家黎锦晖创作演出了一种儿童歌舞剧,这就是中国歌剧的萌芽。

到三、四十年代,那时为了宣传抗战,中国的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载歌载舞的音乐戏剧演出,例如秧歌剧的盛行。

一直到1945年大型歌剧《白毛女》问世,才开始被称为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被称之为“民族新歌剧”的音乐戏剧模式。

实际上,“民族新歌剧”是在群众运动中诞生的,更确切的说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为中国传统戏曲,不适合现实内容的表达,而中国观众又最喜爱并习惯于载歌载舞的戏剧形式,艺术家们才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音乐戏剧形式“民族新歌剧”。

“民族新歌剧”既不是西方传统歌剧在中国的翻版,也不是中国戏曲的延续。

“民族新歌剧”的特点,首先是以戏剧为主体,有了剧本之后再配以音乐。

其次是不但注重歌唱,更加注重道白和表演。

它的演唱是基于自然的发声方法。

继承民族艺术传统,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同时又借鉴欧洲大歌剧的创作技法,来创造一种新的音乐戏剧模式。

所以称它为“民族新歌剧”,又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旧戏曲”。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当时它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以及全新的演唱,创造了一种为广大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

第五节 歌剧发展

第五节    歌剧发展

秧歌剧音乐特点
• 新型秧歌剧在题材上大都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和 生活,如对大生产运动的反映、对农家生活新图景 的描绘、对战士生活的展现; • 音乐上,以陕北等地方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合群众 歌曲的音调和节奏; • 表演形式上,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 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 伴奏上,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 乐器。 秧歌剧的蓬勃兴起和迅速发 展,为新型歌剧的产 生进行了思想上和艺术上必要的准备和积累。
• 秧歌与秧歌剧
• “秧歌”又称“社火”,是我国北方农村 农历新年时惯常表演的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间歌舞,有 大场和小场两种形式;
• “秧歌剧”主要指小场的秧歌,是由两三 个角色表演的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小 戏。秧歌剧的音乐一般采用当地民歌、地 方戏曲、民间歌舞音乐,以及创作的音乐。
• 秧歌运动 • 秧歌运动是延安音乐工作者聆听 1942年“延安 文艺座谈会”以后,延安解放区的广大文艺工作 者,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的号召,投身 于工农兵群众之中去,认真研究民间艺术,热情 地向群众学习流行于陕北农村的一种歌舞形式— —秧歌剧,在群众性秧歌的基础上,熔歌、舞、 剧于一炉。创作出“秧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其 情节单纯,人物少,道具、化装简便,载歌载舞。 著名的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动员起来》等。
第五节
歌剧发展
儿童歌舞剧 秧歌剧 民族歌剧
• 儿童歌舞剧 我国的歌剧创作,最早可追溯 至黎锦晖的儿童歌曲和儿童歌舞 剧,如歌曲《麻雀与小孩》、 《葡萄仙子》等,歌舞剧《可怜 的秋香》等, • 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 人,也是第一个中国歌舞学校的 创办者,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 人 。1927年,他创办了“中 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 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 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 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 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 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 厂担任作曲。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中国歌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歌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模仿西方歌剧到融合中西文化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中国歌剧的发展和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歌剧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出现了西方歌剧的演出。

这些歌剧演出吸引了一大批中国观众,并给中国的音乐艺术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中国当时的艺术家们开始模仿西方歌剧,并创作了一些模仿西方歌剧风格的作品,如《牙龙》、《贝加尔湖女神》等。

这些作品在中国当时艺术界引起了一定的轰动,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这些作品没有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

随着中国文化的兴盛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歌剧开始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风格。

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形式与西方歌剧的相互融合,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发展。

而且在现代中国,许多新的歌剧作品也开始涌现出来,如《茉莉花》、《白毛女》等,这些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和舞台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歌剧的特点1. 融合中西文化。

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和音乐语言,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音乐、戏曲表演方式等。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歌剧在音乐、舞台表现、剧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种兼具东西方特色的歌剧艺术形式。

2.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歌剧的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有京剧、豫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形式,还有现代歌剧、民族歌剧、轻歌剧等多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歌剧作品在音乐、舞台表现方式、剧情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歌剧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0902班
彭嘉--5076
大约最令国人感到陌生隔阂。

别在所有“舶来”的音乐体裁样式中,“opera”
的暂且不提,仅从“opera”
被翻译成“歌剧”一事便可看出其中存在的误解。

一词不仅原本并没有“歌剧”的意思(源出意大利语opus――“作品”的复“opera”
数形式),而且就其真正的内涵而言,也绝不仅仅意味着“歌唱的(或带歌的)戏剧”。

或许,opera的本来含义更接近“音乐戏剧”,但这又会与瓦格纳的
(通译为乐剧)相混淆。

无论如何,opera在中文语境中既已约定“Musikdrama”
俗成被称为“歌剧”,我们对此当不必过份认真。

毕竟,“名”与“实”,称呼与本质,并不是一码事。

但是,中文里找不到opera的确切对等词这一事实提醒我们,“歌剧”是一门“异种”艺术样式,如想求得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可能需要我们
双倍的努力和耐心。

歌剧的这种“异种禀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歌剧事业的举步维艰。


几何时,我国音乐界中对歌剧“民族化”的争论何其热烈,但最终却无法达成有
说服力的结论;歌剧的发展与我国传统戏曲的关系似乎永远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也曾听到过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歌剧的关键是“宣叙调”问题的突破;还有许多人想当然地一概而论,西方歌剧重“乐”轻“戏”,戏剧价值很值得怀疑。

而当上述(此外还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得到真正澄清时,
我们的耳旁又斜杀出一个“程咬金”的声音:
“音乐剧”正跃跃欲试登场亮相。

“音乐剧”的商业效应和艺术魔力,冲击着我们原本并不成熟、并不稳固的音乐戏剧观念,因而歌剧究竟是什么,在当前似
乎越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另一方面,歌剧在所有重要的西方音乐体裁中,又是一个身份最为暧昧的
“杂交”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真正有效地触及歌剧的本质。

我们
现在所熟悉的音乐分析方法,大多是针对以器乐作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工具
模式,因而在面对歌剧音乐时,不是“文不对题”,就是“捉襟见肘”。

“纯音乐”的耳朵所习惯寻找的,是音乐中的“有机统一”或“深层结构”,面对歌剧中伴随剧情
的音乐进展,所感到的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

反过来,持“纯戏剧”观念的人们也经常指责歌剧的惯例和手法没有生活根基,缺乏可信性。

我们还时常听到一
种大家都认可的说法――“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
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但其实,这种歌剧定义与其说它发人深思,不如说它妨碍
我们进一步思索。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
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
剧创作开了先河。

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

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
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
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

在这些作品
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

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
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

不久,在延安秧歌
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
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

《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
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

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
(罗宗贤等作曲)
《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

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
《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
同的方式:
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