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论文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涉及到城市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人才流动、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
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将就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
城市拥有更好的资源配置能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因此,城市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其次,城市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资源禀赋的丰富性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
先进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和吸引力,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最后还有政策环境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市场的竞争环境都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采取有力的措施。
首先是要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使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先进化。
其次是要加强创新创业,激发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资金扶持,吸引更多的创业人才和项目。
再次是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市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最后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才来城市发展。
总而言之,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标志。
人类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将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推荐的城市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城市经济论文一:对城市经济学意义和作用的分析与感想摘要:很快这学期的城市经济学课程就结束了。
学了城市经济学感觉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非常有用,使我受益匪浅。
如今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城市化,而发达国家也在将城市的建设进行优化,使城市也更发达更现代化。
不管是城市化阶段,还是使城市的更发达的阶段,城市的进一步规划都离不开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将从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城市人力资源经济、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城市发展政策等方面通过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
从而使我们在规划城市时使我们的建设更合理化,并用最优方法解决与城市或城市经济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城市财政、城市化,城市规划。
半年的城市经济学课程转眼就结束了,在学习这个课程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城市经济学的知识,感觉对我们非常重要。
为了详细说明城市经济学,我们可以先了解他的分类。
城市经济学学分为理论城市经济学与应用城市经济学。
前者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经济活动,了解问题的现象与实质,不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有:城市化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规模等。
它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现象和问题,是城市规划前必须的基本研究。
后者注重研究改善和解决城市问题,增进居民福利的对策及具体办法,研究内容为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政策,如住宅拥挤且质量低劣,交通堵塞、失业、种族歧视、贫民窟等。
上述两者皆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而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面,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1)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新城建设等;(2)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3)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4)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5)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6)城市发展政策。
城市经济学论文期刊投稿

城市经济学论文期刊投稿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s, the study of urban economic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conomic growth and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Using a panel dataset of several cities, we employ a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se factors o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urban economic growth. This indicates that cities with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tend to have higher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dditionally, we find that cities with better infrastructure, such as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lso experience higher economic growth. Thi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vesting in infrastructure to promot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Furthermore, our analysis reveals that innov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driving urban economic growth. Cities with a thriving innovative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high level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end to experience faster economic growth. This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within urban areas to stimulate economic development.Overall,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terminants of urban economic growth and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policymakers and urban planners. By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cities canstrategically invest in these areas to foster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另外,我们的研究还显示了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城市经济学结课论文

城市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一: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未来趋势一、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城市在实际的生产、成长以及城市乡村融合的发展中经济关系以及规律的一个经济方面的学科。
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已经变为城市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也开始从之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研究拓展到了其他的相关领域当中,进而来对城市的相关规律以及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发现。
2.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
现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了社会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结构,城市的实际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水平,同时还会决定环境的发展。
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对城市发展规律与生产关系进行探讨,其具体研究的最终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
同时,其结果还可以对城市的活力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及预测。
除此之外,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最终结果能够有效揭示城市发展当中的生活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
因此,要想对环境与生活间的发展,就一定要实行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
二、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发展现状进行分析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在上个世纪时,城市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点性学科。
现阶段,随着城市区域的逐渐增大以及更新的逐渐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范围。
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
下面具体介绍国际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变为城市化以及生态平衡;第二,城市当中有着逐渐加快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城市当中的就业、资源利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向;第三,竞争力以及发展对比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2.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手段。
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当中,应该有相对比较严谨的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的手段以及结果富含可观性以及真实性。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认识论文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认识论文城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了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城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人口聚集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居住环境等方面。
其中,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经济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产业特色,这也决定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城市经济学还研究了城市人口的分布和流动。
城市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带动城市的经济活动,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而城市人口的流失则可能导致城市经济的下滑和衰退。
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中,城市政府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城市政府通过制定城市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举措,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学研究了城市政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为城市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实施方案。
总的来说,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不仅研究了城市经济的表现和规律,还探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政策。
通过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将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城市经济学还研究了城市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存在差异,通过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城市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城市经济学还研究了城市与周边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关系,通过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经济的互利共赢。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经济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经济学需要更加关注城市发展中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公平等问题,提出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政策,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城市化是近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篇1浅谈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摘要:区域城市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身边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课题。
论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城市化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分析,全面演示了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体系。
通过看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分析把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分为东中西几大经济区域并研究分析他们共同的和特有的城市化问题。
最后把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与城市化的发展相结合,研究分析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部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经济;西部经济引言众所周知,城市化是和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它以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另一再现。
经济城市化最根本的内涵是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则是城市化的深入表现。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向工业区聚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口在不同产业间应有合理的分布。
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包括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态形成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城市的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纵观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无论从城市化的政策实施方面,还是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来看,我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解决好城市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其它政策的贯彻实施,是推动我国综合实力水平不断进步的潜在动力。
城市经济学结课论文——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经济学结课论文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学院:电气学院姓名:赵亮学号:1100100621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1、宏观现状: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1949 到2009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0.6 到46.6%(见图1-1),全国城镇人就比重由10.6%上升到46.6%,平均每年提升0.6 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速度,(1950-2000,世界城镇人就比重从29%上升到47.2%,平均每年提升0.364个百分点)。
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城镇化以每年0.9 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高,2010 年我城镇化率为49.1%,城市人口6.2 亿,比2000 年增加 1.63 亿人(见图1-2)。
城市化不断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相,具体表现在不仅是城市的规模数量持续增加,而且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
纵观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大致有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1949 年建国后至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 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大概又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8-1984 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我国不断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市场经济要素逐步放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在市场经济和政府行政作用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第二个时期1985—1991 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城市化水平由1985 年的23.71%提高到1991 年的26.94%,年均提高0.54 个百分点,城市化在前一阶段的恢复性增长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要素资源不断发挥积极性,同时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浅谈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论文

城市经济学课程论文浅谈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摘要: 如今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城市化,而发达国家也在将城市的建设进行优化,使城市也更发达更现代化。
不管是城市化阶段,还是使城市的更发达的阶段,城市的进一步规划都离不开城市经济学。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市场经济、经济社会发展一.城市经济学简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1.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
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
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
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一般认为,城市经济学主要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
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做一个整体,强调以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城市与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内容,采用总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与地区经济及国民经济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城市内部的经济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
它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依据,是在综合马歇尔和新古典学派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综合微观与宏观分析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它将城市经济内部各个部门的“个量分析”,同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和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综合城市经济学研究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城市经济增长与交通拥挤的关系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汽车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经济学对于产业间分工与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制度安排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及由此导致的收益递增式经济增长还缺乏深入研究。
经济学中还缺乏一个分析经济增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制度安排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
减少道路干扰,实行智能交通协调控制,构建高效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等交通控制手段缓解交通拥堵。
如何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保障城市交通畅通无阻,已经成为中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交通拥挤,经济增长,城市化,生活水平一、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现状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主要表现在:市内机动车行驶速度下降,流量饱和的道路路口增多,交通堵塞发生的次数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各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和拓建、新建道路中不断加大投入,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相关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城市中非机动车主要是自行车占有较大比重,市区人口稠密,道路狭窄、功能老化和交通设施滞后,商业区过于集中,致使人、车、路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形成了我国当前的城市交通特点,从而大大增加了交通规划、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给我国城市交通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城市一方面城市道路建设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机动车数量也在猛增,二者齐头并进的直接后果是城市交通时常陷入瘫痪,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盲目扩建道路不是办法,借鉴国外大城市规划和交通道路管理经验——轨道交通才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金钥匙。
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发展公共交通就成了我国城市当前的需要。
我国公交的现状:公交出行比例下降严重;公交车速严重下降;公交服务质量相对下降。
二、公共性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征。
根据满足基本特征条件的不同,公共产品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城市道路就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在不太拥挤的情况下,其消费也不具有竞争性,非竞争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道路的车辆通过速度并不决定某人的出价,一旦发生堵塞,无出价高低,都会被堵塞在那里;二是当道路未达到设计的车流量时,增加一定量的车的行驶的道路边际成本为零,但若达到或超过设计能力,变得非常拥挤时,需要成倍投入资金拓宽,它无法以单辆汽车来计算边际成本。
按照现代经济理论,公共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其资金来源为政府税收。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在任何一条道路上行车,而不用付费,其所须支付的只是时间成本而已。
给定一个城市的路况,包括道路数量,道路宽度,路面状况等,来分析道路的交通问题。
交通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可以指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也可指汽车、火车、飞机、摩托车、自行车等各种交通工具。
对消费者而言,其在某一时间(如一天或一周)内对交通的需求量与其愿意支付的交通成本成反比城市交通通常被划分成高峰时间和非高峰时间。
三、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原因1.正式制度实施效用的下降。
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一建立正式制度。
有关部门对于道路交通问题有了明确的正式制度。
并存在为保证该制度得以贯彻的实施机制。
但由于人的经济人本性和投机取巧,趋利避害的本能,由于违约常常能给违约者带来收益,人们在采取违反制度的行为时,都要进行成本收益核算,这使得正式制度的实施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违反某一项制度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旦被发现有违约行为,惩罚的力度很强,则表明违约成本较大,人们得自违约的收益大大低于潜在的违约成本,这时人们就会选择遵守制度;但若违约成本较小,人们就会选择违反制度。
可见,作为一种成文的正式规则,惩罚条款在信息不完全和公共物品“搭便车”的行为下无法达到它的实施效率,正式制度存在效用递减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经济活动中情况的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使制度设立者开始设立制度或某种制度开始实施时,由于对以后出现的情况预料不足,加之以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制度不能适应新情况,所以原有制度效用不可避免要递减。
其次,制度的消极影响。
任何制度都是利弊相兼,这种两面性联系经济生活中问题的普遍对立性,以及制度作为一种配置有限资源的方式,必然是不同的交易主体在同一制度的作用下利益有得有失的原因,从而在使制度有利于达到一定的预定目标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不利于实现另一预定目标的作用。
最后,经济主体针对有关正式制度而采取的“反对策”,即上有制度,下有对策。
由于制度中的义务规范势必对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限制或有损于该主体的盈利行为,于是这些受损主体会以自身利益采取某种“反对策”,以致使该项制度效用下降。
2.行为主体本身的差异导致制度实施的不完全。
这一点不仅在非正式规则的实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且对于正式规则的实施也相当重要。
非正式规则的自我实施不仅随社会道德水准的高低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程度而转移,而且因个人素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约束,但是,实施的程度完全由个人启主选择,是个人根据经验和学习权衡的结果。
在正式规则的实施中,个人执行成本的差异必然会使那些成本大于收益者想方设法逃避制度的管制。
3.制度实施的不完全性还来自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任何一种合约都不可能规定得完美无缺,任何一种正式的制度规则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漏洞,这种不完善之处就为制度不能充分而完全地实施提供了可能。
因为,制度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博弈和互动过程,博弈者都努力寻求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方案,制度漏洞就成为双方搜寻的目标和对象。
只要找到了制度漏洞,就可以绕过已有的规定,甚至使现行制度成为无效和无用的东西。
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机动车管理办法》作为行政法规,其权威性、适用性都与当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形势不相称。
因此,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迫切需要出台一部法律,为解决道路交通中的难题提供法律保障;通过规范道路交通行为,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保护道路交通参与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确定法律制度,增强道路交通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规范执法行为,增强公民的守法意识:保障道路交通的有序、安全和畅通。
4.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实施就成为第三方实施的主要方式。
几乎所有正式的制度规则都是由垄断了暴力潜能的政府强制实施或监督实施的。
这样一来,制度实施的不完全性就成为政府组织或政府制度本身的问题。
政府作为第三方的制度实施是由政府官员执掌和进行的。
而政府官员也是自利的经济人或代理人,他们会因为个人的目标函数与全体公民目标函数的差异而滥用权力,从而使制度的实施走样。
不仅如此,公民也因利益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政府官员与不同利益集团的结合,必然使制度的实施发生偏差。
四、从劳动市场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的增长势必会使得中产阶级的工资得到了提高,工资的提高到底是会刺激生产呢,还是刺激了闲暇?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按照替代效应,工资高了,中产阶级会增加生产,从而赚到更多的钱,但生产的增加势必会造成闲暇的减少,这种情况是中产阶级还处于同一的无差异曲线上。
而收入效应则是上升到更高一级的无差异曲线上,中产阶级选择更多的闲暇。
如果真实的情况是用了收入效应,那么对整个GDP是好处大于坏处的。
那政府就会刺激生产,从而使得中产阶级沿用替代效应的做法,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生产变多了,收入也就变多了,收入的增多就会引起偏好理论的生效,这个偏好体现在很多的方面,从交通问题上来看,那就是购买汽车增加偏好与减少在路上消耗掉的无谓时间损失,我们都非常清楚交通道路是缺乏弹性的,那么交通堵塞问题就又会产生。
按照这个效应,利益再分配的不平等性就又体现出来了,政府不能完全同意功利主义,就更不能认同自由主义的所谓“劫富济贫”的社会平等了,如若真的是那般,也就是我们过去讲的那种共产主义的理想,那么按照偏好理论,这个交通问题就更为严峻了,因为高收入人群更加庞大了。
五、结束语其实交通拥挤也能说明整体经济的强大,有人说,看一个城市是否发达,就看它的交通是不是堵塞就知道了。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正由注重建设转向“建管”并举,要求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的综合管理水平。
城市交通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不仅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重要环节,而且将使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保障各类交通系统高效地运行。
在城市交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交通管理设施的作用日益显著,虽然它不直接为交通运行提供服务,却能起到重要的整合作用。
大都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依赖统一、协同和高效的综合管理。
高效的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
从而对城市交通的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和收费等进行综合协调。
交通发展要与经济增长相互适应。
交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永远是稀缺资源,必须合理使用,要使每一项投资都能充分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交通发展必须适应于经济和财政的承受能力。
交通发展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经济增长是实现交通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交通发展同样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营造“有序、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1].潘海啸,杜雷.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2] 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3]樊晓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中国公共安全,2007.[4]陈和,赵坚.从空间资源稀缺性视角探寻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生产力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