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文学中情感的作用

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所谓情感,即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对此文学界有两中解释:一、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情感活动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它首先是推动、影响着形象思维。
这可从三方面来解释:1) 感觉、知觉和表象都与情感密切联系着,表象长久存在,因而与表现相联系的感情也就长久存在,保存在记忆中情感必然针对形象的创造--形象思维直一定的影响作用。
2)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情感活动是形象思维的推动力量。
3) 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们经常是处于情感激动的状态。
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活动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它还推动、影响着抽象思维。
由于作家感到形象或形象体系已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于是不得不站出来发表议论。
这是作家的情感活动在推动着作家发议论,也就是作家的情感活动在推动着作家进行抽象思维。
文学创作中情感与理解两种心理因素的性质和作用几乎完全相反,它们各有其特点,而且构成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文学创作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文学创作的诸多特点,创作活动的特殊性,几乎都与这两种心理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
在这里,认识不仅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而且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不只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而且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总之两者水乳交融般地化为一体。
情感所以会在文学活动中产生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影响,成为创作心理构成中的重要因素,是因为活跃于文学活动中的情感属于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着质的区别。
审美情感所激发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满足,而是对美的需要。
审美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心理感受、运思方式和语言操作的影响,也因此具有了审美规范的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虽然也有理性和理智的作用,但处于主导地位的则是审美情感。
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情感推动、引导着想象的展开。
其二,情感影响着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
其三,情感还会对作家理解人生、判断价值形成深刻的影响。
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到。
论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作用

论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作用艺术活动是人类专门表现情感的情绪的、艺术家以他特有的眼光审视世界,从而产生情感,形成意境、意像,再以他的技巧进行加工处理,现创造出来传达他的情感信息,而有了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情感凝聚的产物。
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自然就是文学家用语言作为工具来传达情感的。
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情感艺术和评议技巧的结晶。
那么,情感空间在文学艺术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情感决定文学作品的优劣卡西尔说:“在艺术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权威力量”。
情感既参与作品的构成,那么文学艺术家倾注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就必将影响作品的价值。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的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先生的境界指什么呢?他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把写真景物真情感的词当作最上乘的作品,肯定了情感在文学作品价值方面的决定作用。
如何写出真情感真景物,这是文学创作者写作的技巧问题。
而在作品中有无真情感、真景物,这便是文学创作者认知世界的问题。
从作者提供的情感信息中,我们知道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我们还能知道作者认知世界,认知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文学作品的优劣既能从作品的技巧可看出,也能从传达的情感信息中得到反映。
同为写雪景的作品,张打油的“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则是低劣之作,他的低劣之处表现在:一、技巧的拙劣,在此不谈;二、没有提供情感信息,哪怕是个体的。
这首“打油诗”除了描述雪后到处一片白的景象外,我们谈不出作者对江山的情景怎样。
而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当代诗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是写雪景的上乘之作。
这是由于这两篇作品,除了有极高的艺术性,还在于作品里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1. 引言1.1 感情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感情是文学创作的灵魂。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作品与读者沟通和共鸣的桥梁。
作家通过情感的表达,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血有肉,触动读者的心灵。
情感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情感的烘托和渲染,作家可以创造出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的世界中。
情感的传递和共鸣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共鸣可以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能够理解和体会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情感状态。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是文学创作的关键,也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感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感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感人。
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有时候是直接而真实的情感体验,有时候也可能是间接和隐晦的情感暗示。
情感的渲染和烘托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情感的传递和共鸣,作品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和感悟。
感情塑造了文学作品的魅力,使作品成为经典。
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之间会有一种奇妙的共鸣,读者可以通过作品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共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使作品充满生机和活力,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启发。
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灯塔和指路人,它让作品从冰冷的文字中跃然而出,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感情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动力源泉,也是作品永恒魅力的根基,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感情的表达和传递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对人类情感的疗愈作用

文学对人类情感的疗愈作用人类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领域。
我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从欢乐到悲伤,从兴奋到沮丧,感受着生活的起伏和波折。
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能力来触发和治愈人类的情感。
它能够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的疗愈作用。
首先,文学通过作品中的故事和情感表达,帮助人们认识和处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时常,我们会有一种被情感所困扰或者压抑的感觉,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而文学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将我们所感受的情感真实地呈现在纸上。
当我们读到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物在小说中经历着和我们类似的情感时,我们会觉得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并不是唯一一个面对这些情感的人。
这种认同感会让我们感到安慰,更加勇敢地面对和接纳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的疗愈效果。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共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痛苦。
这种通过文学创造出来的情感共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沟通和交流。
当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我们就会更加尊重和关爱他人,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仅如此,文学也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引导人们去思考和面对一些困扰和痛苦。
比如,许多文学作品都探讨了死亡、失去和挫折等主题,这些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回避和忽略的问题。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启示和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同时,这些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思考和反思的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种思考的过程,对于人们的情感健康和疗愈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文学还给予人们一种情感的美感,通过作品中的文字故事和表达方式,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被作者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所吸引,从而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一、引言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作家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学作品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灵魂力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从不同角度展现其深度和广度。
二、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表达1. 内心世界的反映艺术情感是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当作家沉浸于情感之中时,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对爱情、仇恨、嫉妒等情感的深刻描绘,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2. 读者情感的共鸣艺术情感不仅是作家的情感,也是读者的情感。
当作品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时,读者往往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红楼梦》中的爱恨情仇、《茶馆》中的苦难与挣扎,都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
三、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深度影响1. 揭示人性的深层次艺术情感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深刻地揭示人性的深层次。
通过对情感的真实表达,作家能够呈现出人性的丑陋、美好、矛盾与和谐,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2.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情感的真实表达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当作家深刻地表达出情感时,作品往往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从而使其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广度作用1. 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艺术情感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
当作家深入挖掘情感的细腻层次时,作品能够呈现出更加丰富、立体的情感世界,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情感的真实与丰富性。
2. 拓展作品的文学价值艺术情感的深度表达能够拓展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
当作家通过真挚的情感描绘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感环境时,作品就能够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学内涵和价值,从而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五、总结与回顾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作品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灵魂力量。
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表达形式,它通过文字的组合和叙事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情感和思想。
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元素,它们与作品的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紧密相关。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读者心中的艺术享受。
一、审美情感的重要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是作家对所表现主题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可以是喜悦、忧伤、愤怒、幸福等各种情感的表达,能够使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
审美情感是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情感力量。
例如,一部优秀的小说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和感动。
因此,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审美体验是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时产生的感受和享受。
它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阅读、倾听和观察等方式来获得。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独特的审美境界,让读者沉浸在其中,产生愉悦和满足的感觉。
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它通过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等手法来影响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一个成功的作品应该能够给予读者深刻的艺术享受,使其陶醉于其中。
三、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关系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分割的因素。
审美情感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审美体验则是读者接触作品时的感受和享受。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只有当作家具备深刻的审美情感,才能够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反过来,只有当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深入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 语言的运用:作家通过精准的语言运用,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环境背景,烘托情感氛围,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情感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被很多作家视为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灵魂。
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密切相关。
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没有情感宣泄就没有文学艺术创作发生。
第二,文学的创作根本上是情感的再度体验。
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作为艺术情感生成的重要环节,情感的再度体验是指主体对以往情感积累情绪记忆的唤醒、复现、回味和观照的过程。
经过情感的再度体验,作家才把自己的日常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
所以,对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可以说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情感的再度体验是诗人创作的动力;是一种对原有情感的回忆,创造新的情感;是作家以自己的内在世界为对象的审美活动,它的再度体验会使人产生美感享受。
第三,艺术情感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文学创作是作家将再度体验的情感转化为文学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过程。
艺术形象的形成是三种因素的组合:感性形式,情感,理性因素。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与感性形式和理性是不可分拆的有机整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统摄作用。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精品意义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精品意义首先,“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具有情感交流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来触动读者的情感。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宝玉等人物就通过他们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来展示了人情世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内容,使读者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
情感交流是文学艺术中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方式之一,它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主题。
其次,“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和创作方法。
古代文学艺术家常常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和情绪来展示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杜甫的《登高》则通过表达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这种通过情感描写来表达主题的方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动人,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此外,“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还代表着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调。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情感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它既能体现艺术家对人生、世界的理解,也能通过美化情感来达到审美的效果。
比如唐代的诗歌作品,其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细腻婉约的风格,使人在欣赏诗歌时能够感受到种种美的情感体验。
情感的美化地反映了作品的审美情调,使作品更加精彩和吸引人。
最后,“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还具有启迪人心、教育人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来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通过他们的情感和经历来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艰辛,使人们从中领悟到了关于生命、人性和道德的深刻道理。
这种通过情感教育来启发人心、教育人的方法,使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具有多重的原创意义。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也是表现手法和创作方法。
同时,“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还具有情感交流、审美情调和启迪人心的作用。
通过对“情”的描绘和表达,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类情感,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成为了传世经典,给后世人启示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引文要加注释)有看过写爱情的诗歌吗?比如徐志摩的.虽然,他一生中除了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有过的情人并不多,有在英国剑桥认识的婚外恋---林徽因,和认识了有"交际之花"之称的陆曼.但他和这两个女人发生的感情,却是造就了他写诗歌的灵感.(这一部分是要说明什么?)徐志摩的新诗堪称千古绝唱,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他英年早逝的噩耗,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的文学!”所以,只有有情感的人创作的作品才能最触动人,也是最美丽的。
西方文论历来重视对文学意义的研究传统的西方文论把文学文本看作是作者的创作活动的结果,文本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或者对于外在生活世界的再现所以对文学意义的探寻就是追溯作者的原意或理解文本所再现的生活内蕴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文学意义的属性论现代文论经过语言学转向之后,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文学意义看作是文本内部语言结构或语言差异对立的产物另一种是把文本和读者、社会、作者等外在因素联系起来,认为文学意义不是固定在文本中的属性,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关系论的文学意义观文学意义从历史变化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即从静态到动态、从统一到无序、从意识到语言从根本上说,这是文论研究对象从作者到文本再到读者接受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本文结合对文学意义的历史考察,借鉴赫施Eric Donald Hirsch对文学意义“含义”和“意义”的区分以及伊瑟尔Wolfgang Iser对于“文本”和“作品”概念的分析,提出文学意义是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的统一的观点,(和你论文题目没关系吧)认为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是文学意义的两个构成因素,含义是与文本相关,是文本的一种内在属性而意味则是与作者、读者、世界和其他文本等因素相关联,是一种关系存在也就是说,含义是文本系统的产物,而意味则是关系下的产物但是意味不是读者完全主观化的产物,它要以文本含义为基础文本含义是受语义规则和语言系统制约的,并且是作家主体逻辑构思的产物,因此具有一种整体性和稳定性,不同时代的文本含义是相对稳定的含义是静态的,是意味的潜在形式意味是动态的,是含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意义的实现含义转化为意味或者说意义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出现文本含义是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系统,它包括这样三个层面语言义简称语义、形象意简称象意、蕴意文学意义的接受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理解和解释、阐释与批评理解和解释是对文本含义的揭示,闸释与批评是对作品意味的诠释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文学意义以文本含义为中心,文本含义以一种逻辑统一性或整体性制约着文学意义的显现作品意味不可能是文化的漫无边际的驰骋,也不能是语言符号无始无终的能指游戏,文本含义使这一切都包括在一定的范围内文本含义其实就是把文学意义看作是文本的内在属性,而作品意味其实就是把文学意义看作是由文本含义与其他文本、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和世界相关联而产生的关系意义这样,既给文学意义以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又把文学意义包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了对文学意义的理解的客观性的可能.人的情感创造了文学,反过来,文学又丰富了人的情感。
两者是互动的关系,或者说,文学家的文学创作丰富了人的生活,细腻、升华了人的情感。
文学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
古罗马的美学家朗吉弩斯在着名的《论崇高》中曾经写道:“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为自己盲目、轻率的冲动所操纵,那就会像一直没有了压仓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样陷入危险。
它们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缰绳。
”确实,情感一方面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真正中心,而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中所选定的感情方式必须不仅仅是文学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受感动的,而且还必须对其内在的意味加以自己彻底的情感体会。
因为情绪的肤浅往往导致作品的空洞无物,而理想的文学作品则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凝缩。
所以,也只有那些真正使创作者本身也甚为所动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震撼或抚慰观者心灵的内在力量。
正如贝多芬的名言: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大致上说,人类感情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喜怒哀乐之外,还有很多同艺术世界关系密切的情感,如:孤独、惆怅、悲壮、压抑、空旷、崇高、庄严、神圣、荒寒、淡远、宁静、凄清和敬畏等。
英国唯美主义、提倡“艺术至上”论的代表人物王尔德(O.Wilde,1856-1900)曾说:“伦敦一直有雾,可是谁也没有见到雾,对雾不了解。
直到艺术创造了雾,雾才开始存在。
”当莫奈在英国展出他画笔下的伦敦时,英国人却犯疑惑了:我们身处其中的“雾都”果真是画家笔下的那般面目吗?那些很灰或珠灰的雾气怎么一到法兰西人的眼中就变成一片紫红了呢?然而,当英国的观者疑惑地走出展览厅时,他们无异于经历了一种体验最直接的真理的快感,因为自己头上的雾气真有某种紫红的色调!莫奈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创造,就这样使伦敦的市民几乎是唤了一种眼光来看自己的城市。
而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在看了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道路》一画后,他第一次看见了俄罗斯阴天的五光十色。
人是有情感的,艺术家在塑造形象时,就必须把他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认识情感凝聚在形象身上。
否则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就是零。
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是艺术化了的形象,其中渗透了浓厚的情感因素,并且能引发艺术欣赏者与之产生相应的共鸣。
对任何事物、对任何美丽的风景、人物,画家不溶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溶进对该事物的理解和态度。
不想用自己所熟悉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的话,我认为他是不会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偶然创作出来也是空洞乏味。
不会给人以美感或联想,或给予人以启迪。
也不会有任何意义,作品也就没有了价值。
艺术家是人类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丰富情感的人,并且主要运用独特的思维和技能去表现人类丰富的感情。
艺术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表现不仅仅是表达,而且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的活动,正因为它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它才是一种创造活动,它所创造的不仅是形式。
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自由的形式的体现。
艺术家的情感因素与艺术创作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不会有好的艺术创作的。
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艺术创作的目的性,艺术作品存在的目的性是什么呢?答案十分重要:是同情。
所谓同情,就是我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统一,或者别人的情感与我的情感统一。
艺术家追求同情。
同情作为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人类自身发展更高层次上的需要。
如果艺术家并未体验到某种情感,他就不会有表现的冲动,从而也就不会有艺术创作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同情是艺术的生命。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艺术家由于受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的驱使,必然要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他的作品,从而导致其个人生活的破坏,因此,艺术家的生活即使不说是悲剧性的,至少也是极度不幸的。
”凡高是天才,是狂徒,是悲剧的主角,是大众画家。
凡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
凡高通过绘画语言,力图传达、说出内心深处的凄凉和孤独。
这是普通日常荷兰画无法说出的。
凡高的成就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把这种孤独表现在画布上,使孤独这种情感成为绘画的语言而得以确立,从而丰富、拓宽和深化了人类的情感。
他的成就就是用绘画语言说出孤独这种普通日常语言很难说出的、很难加以描绘的抽象情感。
凡高是个极端敏感的人。
世界的不安传达给了凡高,感染了他,进一步加深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独,以至于达到了“极端”的程度。
然后他把孤独、凄清、压抑、苦闷和忧郁——这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编织成一幅幅油画。
而一切深刻的绘画作品都包含了孤独等的情感或元素。
艺术家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是以情感人的,处处离不开情感因素。
艺术创作的动机,追根于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因素。
艺术创作不是冷静的分析、判断,而是动静的描摹、表现。
在所有艺术作品中,无不充斥着情感这个概念,也只有在如此深奥的领域内,才能被艺术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产生好的艺术创作。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以艺术概括创造艺术真实,是文学作为认识活动的价值追求。
文学同时还是审美活动。
审美属于对客体世界的情感评价。
文学创造就是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的。
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情感则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然而文学在创造艺术真实时主体运用“内在的尺度”,就已经把情感评价融入其中,因而艺术形象都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真理揭示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在这里,认识不仅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而且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不只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而且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总之两者水乳交融般地化为一体。
可见,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情感评价”与“诗意的裁判”的含义相通。
凡是文学创造都存在着情感的评价,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所描述或表现的人物与事件的“裁判”,然而并非什么样的“裁判”都是“诗意的”。
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高尚的品格所谓品格高尚,是指情感的态度方式给社会生活做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
实践证明,惟有这样的价值取向的情感,文学创造才会抑“恶”扬“善”,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
功利的取向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
这就是说,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
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如果说情感评价以高尚、功利为特征的品格,是文学创造尚“善”的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那么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则体现着文学创造的审美的价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