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作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 2)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 “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内容提要:情感说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艺术美的统一;艺术情感必须求真、向善、合美;艺术情感具有熏、浸、刺、提四种感染力和奔迸、回荡、含蓄蕴藉、写实、浪漫五种表情法;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
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关键词:情感审美先导“情感”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上个世纪之交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具个性特色的审美范畴之一。
对于艺术情感问题,梁启超有着非常精辟且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与梁启超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先导意义。
一对于情感本质的认识,是梁启超情感理论的基石。
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提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1)首先,“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梁启超将情感与理智作了比较。
他认为:“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石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其次,“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梁启超说:“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
”(2)在这里,梁启超对情感的理解体现出某种深刻辨证的见地。
首先,他不是把情感视为纯粹感性个体的东西,而是将情感视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融通。
其次,梁启超将对情感特质的考察与生命特质的考察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给予了情感以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给予了情感以极为丰富的内涵。
作为人类动作的“原动力”和宇宙生命的“大秘密”,情感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梁启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
论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

传》而站在统治阶 ; 级立场上的 封建文人俞万春, 却写出了 仇视农民 刘勰说: 文之经, 者理之纬; “ 情者 辞 经正而后纬 理定而后辞畅, 成, 起义的《 荡寇志》 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 。 但这种主观态度时刻离 此立文之本源也。还 “ ” 说:盼倩生于淑姿”“ 本于情性”“ , 辩丽 ,心术 不开 客观 事物。 情感之于客观事物, 决不象感知之于客观事物那 既形, 英华乃赡”“ , 繁采寡情, 味之必厌” 。主张“ 为情造文”反对 , 样。 感知是人对客观事物的 一种直接反映, 而情感反映客观事物就 “ 文造情” ( 鲁迅先生也说:创作须情感, 为 。 ’ 】 “ 至少总得发点
第2 8卷 第 4期
Vo . 2 .4 1 8 NO
许 昌学院 学报
J OURNAL OF XUCHANG UNI VERS TY I
20 0 9年 第 4期
No .4,2 0 0 9
论 情 感 是 文 学 创 作 的动 力
韩 冬 梅
( 州大学 文化 与传播 学院 , 中 河南 郑 州 4 0 4 ) 5 0 4
系。 如前所言, 知觉、 感觉、 表象是一种感性认识, 是人对客观事物 名言“ 有人的 没 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切身体验, 这种体验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没有人的感性认识, 的 情感 补证, 是对情感在创作中 的作用的进一步说明。法国著名雕塑家 的“ 棒” 电 就少了 一极, 然也就不可能有情 当 感的“ 亮” 光 了。 罗丹, 命垂危的时刻还不忘记告诉人们:艺术就是情感。这 在生 “ ” 是罗丹 创作的 一生 实际体会, 也揭示了 艺术创作的真谛。
4许昌学院学报2guniversity论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韩冬梅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情感是一种审美心理形式它不仅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客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文学概论自考试题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11年4月份最新版)一、单项选择题1.德国思想家黑格尔说过: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A.形象B.音律C.生活D.世界2.抒情作品的本位是A.想象B.虚构C.理性D.情感3.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的论断的提出者是A.马克思B.毛泽东C.斯大林D.普列汉诺夫4.17世纪欧洲,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是A.浪漫主义B.启蒙主义C.古典主义D.自然主义5.从题材方面讲,一生中多写田园诗的诗人是A.孟浩然B.岑参C.王昌龄D.王之涣6.未包括在中国古代诗歌常见抒情母题范围之内的是A.怀乡B.冒险C.思人D.悲秋7.提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的中国古代典籍是A.《沧浪诗话》B.《典论·论文》C.《文赋》D.《文心雕龙》8.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A.故事B.细节C.情节D.场景9.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戏剧文学范围的是A.《西厢记》B.《镜花缘》C.《牡丹亭》D.《桃花扇》10.创造艺术典型的基本原则是A.形式化B.细腻化C.共性化D.特征化11.创作过程的核心部分是A.艺术动机B.艺术冲动C.艺术构思D.作品修改12.文学创作是A.精神生产B.物质生产C.集体生产D.社会生产13.代表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发展最高成就的首推A.格律诗B.抒情诗C.叙事诗D.散曲14.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缺乏的一种批评方法是A.印象式批评B.评点式批评C.结构主义批评D.诠释式批评15.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A.反应B.反映C.机械复制D.模仿16.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最主要的代表是A.福楼拜B.莫泊桑C.龚古尔兄弟D.左拉17.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的意思就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1A.典型事件B.典型人物C.典型情节D.典型心理18.“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命题的提出者是A.马克思B.普列汉诺夫C.马尔库塞D.恩格斯19.文学写实性形象的至境形态是 3A.意境B.意蕴C.象征意象D.典型20.“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是A.接受者再造形象的结果B.作家创造艺术形象的结果C.作品表现作家思想的结果D.作品反映生活的结果21.文学语言组织的三个基本层面除了文法层、辞格层之外,还包括A.篇章层B.语音层C.韵律层D.形式层22.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文学形象便形成了三种审美类型:一是写实性形象,二是抒情性形象,三是A.概括性形象B.历史性形象C.哲理性形象D.表意性形象23.抒情作品的典型形态是A.叙事诗B.抒情诗C.哲理诗D.小品文24.“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三大类,即A.诗歌、小说、散文B.史诗、悲剧、喜剧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D.再现作品、表现作品、戏剧作品25.“精神胜利法”所指代的文学形象是A.祥林嫂B.润土C.阿Q D.孔乙己26.下列不足以说明文学象征意象艺术特征的是A.意义的明了性B.表意的哲理性C.手段的象征性D.意蕴的荒诞性27.西方的“三分法”是将文学作品分为三种类型,即叙事文学、戏剧文学和A.抒情文学B.网络文学C.影视文学D.博客文学28.“五四”时期中国两个最有名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A.新月社B.语丝社C.创造社D.未名社29.“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德国人A.姚斯B.尼采C.叔本华D.谢林30.中国古代社会很少存在的一种传播方式是A.口头传播B.书写传播C.电子传播D.图像传播31.艺术构思阶段相当于郑板桥所总结的A.胸中之竹阶段B.手中之竹阶段C.幻中之竹阶段D.眼中之竹阶段32.相似性想象的心理学依据是A.记忆B.联想C.感知D.灵感33.艺术与情感关系密切,艺术是情感的宣泄或展示,在抒情理论中,这种观点被称为2A.再现论B.表现论C.直觉论D.灵感论34.形成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是A.世界观B.创作个性C.作家气质D.文学修养35.与艺术直觉区别较大的是A.审美直觉B.创造性直觉C.诗性直觉D.认知直觉36.下面关于艺术风格搭配错误的是A.诗仙李白B.诗豪白居易C.诗鬼李贺D.诗圣杜甫37.“天下三分明月夜,两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通感B.夸张C.隐喻D.象征38.提出“艺术即直觉”这一观点的西方思想家是A.黑格尔B.康德C.海德格尔D.克罗齐39.把典型形象称为读者的“熟悉的陌生人”的俄国文论家是A.托尔斯泰B.别林斯基C.契诃夫D.车尔尼雪夫斯基40.“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说这句话的人是A.毛泽东B.恩格斯C.左拉D.王夫之41.可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一部作品是A.《老人与海》B.《红楼梦》C.《石壕吏》D.《狂人日记》42.文学艺术活动的最基本功能是A.认识功能B.审美功能C.娱乐功能D.教育功能43.所谓内指性,主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A.整体性B.内在自足性C.反常性D.音乐性44.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是A.语言B.修辞C.音乐D.意义45.提出“移情论”的西方学者是A.里普斯B.柏拉图C.德谟克利特D.奥古斯丁46.在中国,提出“小说界革命”这一口号的近代思想家是A.梁启超B.王国维C.林纾D.康有为47.提出“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这个观点的人是A.刘勰B.陆游C.王国维D.辛疾弃48.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是 3A.文学语言B.文学形象C.文学风格D.艺术情感49.在《水浒传》中,西门庆这一形象是A.圆形人物B.扁平人物C.性格人物D.表意人物50.艺术情感是3A.日常生活的情感 B.艺术家的个人情感C.人类共有的情感 D.艺术家提炼的具有审美特性的情感51.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鲜明体现了A.时代风格B.地域风格C.民族风格D.流派风格52.柏拉图用“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艺术灵感的A.突发性B.迷狂性C.创造性D.情感性5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主要特点是A.看男女关系是否平等B.以艺术形式为中心C.发掘意象的象征精神D.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相结合54.提出“风格即人”的是A.布封B.歌德C.狄更斯D.黑格尔55.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A.文学接受B.文学批评C.文学创作D.文学消费56.在文学园地里,比较罕见的叙事视角是A.第一人称B.第二人称C.第三人称D.第一和第二人称57.接受美学批判提出的观点是A.叙事性与抒情性相统一B.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C.文学作品中男女应平等D.注重艺术形式58.西方最古老的艺术起源论是A.移情说B.巫术说C.模仿说D.表现说59.提出“寓教于乐”的西方思想家是A.柏拉图B.贺拉斯C.亚里士多德D.赫拉克利特60.当前社会在文化传播上的基本特点是A.口头传播B.纸质传播C.影像传播D.混合式立体传播61.主张反传统的文学潮流是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自然主义62.马克思对文学的界定是A.审美意识形态 B.社会意识形态C.符号论的文化形态D.客观世界的再现形态63.作家林语堂认为中国文学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源于汉语的A.象形性B.简洁性C.单音节性D.节奏性64.“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
《文学概论》之文学创作讲义

文学创作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通过创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文学作品。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探讨文学创作活动本身的规定性和作家素质问题、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创作心理问题、创作过程的艺术构思以及创作的审美理想等问题。
简言之,通过这一章,我们试图阐明作家创作活动的主要环节与一般规律。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一、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文学创作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
但是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层面不同,以至于出现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种规律与特点,但也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为了更好地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在我们开始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之前,有必要对前人有关文学创作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略作评述。
(一)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这种观点滥觞于《礼记·乐记》关于乐的论述。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毛),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是对音乐产生过程的准确描述,同时也是对诗歌创作过程的准确描述。
其基本意思是说,凡音乐的产生都是因为人心受了感动,然后表现于声音的。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诗论家们就用几乎相同的言词来论及文学创作了。
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慨投篇而援笔,聊宜之乎斯文。
”这是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随着四季交替,万物都不断变化,贯于春感秋悲的文人墨客就会在自然景物的变化面前发生情感的变化,并从而发为诗文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汇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参考选题(1)一、文艺理论试评方方的小说试评池莉的小说试评先锋派的文学当代文学与现实主义论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通俗文学漫谈试论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儒道文学观之比较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明代”真诗在民间"的提出及其影响中国古代风格论概述说”意境”也谈无言之美-----——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开去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新论现代主义新论优美的实质与特征崇高的实质与特征中西方悲剧结局的心理效应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意境”与”典型”的比较研究中西悲剧观比较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研究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论审美距离审美共鸣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研究自然主义新探简论形式美略论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风格自然美的欣赏及其美育价值审美知觉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美的规律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示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评现代文学中的隐瞒化倾向文艺批评的功用价值论中西文艺批评方法比较次字的词性研究略论”了1”和”了2”的区别与辩论还、又、也的功能比较“名+名”语法小类试析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中学生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简析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10.语法知识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体会)11.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提示: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提出辩正方音的有效方法)12.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提示:一般语文教学存在重写作能力轻口语能力培养的倾向,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做过哪些尝试,效果及规律)1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展开具体论述)14.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提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合一般语法,这些超出常规现象有些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变异),有些是消极的语病(不规范),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15.人民日报中的语言失误分析(提示:搜集报中字、语、句等语言失误现象并进行分析,也可就其他某一较有影响的报刊搜集材料而分析(题目作相应改动)三、古代文学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论唐人七绝的艺术成就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贺诗歌对唐诗风格转变之影响探索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10.南北朝乐府不同论11.大小谢山水诗不同论12.读元杂剧中水浒戏思想和艺术13.论宋代的爱国诗14.汉代楚歌诗简论15.《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16.论《史记》史传文的艺术价值17.论晚清宋诗运动18.”同光体诗"的评价19.论晚清”中晚唐诗派”20.王鹏运诗歌论21.论晚清”诗界革命派"的诗23.元杂剧研究(可在其中定小题)24.论范成大的使金诗25.论辛弃疾词26.试探江西诗派27.论陆游的爱国诗28.谈谈《水浒传》中的招安29.试谈《西游记》主题30.《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31.《红楼梦》人物论(可任选其中一个人物)32.论《左传》的成书时代33.论司马迁的世界观34.汉赋的艺术价值35.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36.论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37.论建安诗歌为我国抒情诗发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征38.论建安诗歌由质朴趋向华丽的发展39.曹操诗歌如何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40.论曹丕诗歌的语言特色41.论曹植的宴游诗42.论阮籍《咏怀诗》的言、象、意43.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想象44.论陶渊明的《饮酒》诗45.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的艺术特色46。
论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论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艺术创作的本质是给予大众某种情感的展现,因此情感在艺术创
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情感使艺术创作具有更鲜活的表达。
在一个创作的大环境中,情感的表达是激发人们思想的关键,而情感的把握使艺术作品具
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还能更好地引发大众的联想,使读者能够更快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和意义。
其次,使用情感可以提升艺术创作的魅力。
表现出某一特定情感
能够让作品更有高度,甚至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使艺术作品更
有感染力。
此外,情感也能够更好地展示出艺术作品的主题和色彩,
从而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最终,情感能够使艺术创作更加深刻。
合理运用情感可以更有力
地充实作品的内容,使概念更加清晰,而从情感上考量,艺术创作更
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价值,从而让作者及读者都能够从中得到更
深刻的意义或思考。
因此,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家要想使自己的创作受到观众的响应,合理运用情感是必须的。
更有效地运用情感能够使艺术作品更具有吸引力,从而为大众带去更多的艺术享受。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精品意义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精品意义首先,“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具有情感交流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来触动读者的情感。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宝玉等人物就通过他们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来展示了人情世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内容,使读者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
情感交流是文学艺术中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方式之一,它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主题。
其次,“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和创作方法。
古代文学艺术家常常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和情绪来展示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杜甫的《登高》则通过表达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这种通过情感描写来表达主题的方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动人,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此外,“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还代表着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调。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情感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它既能体现艺术家对人生、世界的理解,也能通过美化情感来达到审美的效果。
比如唐代的诗歌作品,其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细腻婉约的风格,使人在欣赏诗歌时能够感受到种种美的情感体验。
情感的美化地反映了作品的审美情调,使作品更加精彩和吸引人。
最后,“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还具有启迪人心、教育人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来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通过他们的情感和经历来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艰辛,使人们从中领悟到了关于生命、人性和道德的深刻道理。
这种通过情感教育来启发人心、教育人的方法,使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具有多重的原创意义。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也是表现手法和创作方法。
同时,“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还具有情感交流、审美情调和启迪人心的作用。
通过对“情”的描绘和表达,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类情感,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成为了传世经典,给后世人启示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艺术活动是人类专门表现情感的情绪的、艺术家以他特有的眼光审视世界,从而产生情感,形成意境、意像,再以他的技巧进行加工处理,现创造出来传达他的情感信息,而有了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情感凝聚的产物。
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自然就是文学家用语言作为工具来传达情感的。
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情感艺术和评议技巧的结晶。
那么,情感空间在文学艺术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一、情感决定文学作品的优劣
卡西尔说:“在艺术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权威力量”。
情感既参与作品的构成,那么文学艺术家倾注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就必将影响作品的价值。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的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先生的境界指什么呢?他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把写真景物真情感的词当作最上乘的作品,肯定了情感在文学作品价值方面的决定作用。
如何写出真情感真景物,这是文学创作者写作的技巧问题。
而在作品中有无真情感、真景物,这便是文学创作者认知世界的问题。
从作者提供的情感信息中,我们知道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我们还能知道作者认知世界,认知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文学作品的优劣既能从作
品的技巧可看出,也能从传达的情感信息中得到反映。
同为写雪景的作品,张打油的“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则是低劣之作,他的低劣之处表现在:一、技巧的拙劣,在此不谈;二、没有提供情感信息,哪怕是个体的。
这首“打油诗”除了描述雪后到处一片白的景象外,我们谈不出作者对江山的情景怎样。
而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当代诗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是写雪景的上乘之作。
这是由于这两篇作品,除了有极高的艺术性,还在于作品里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读者在谈中既能在审美情趣上获得满足,又能得到一种精神力量。
伟大的艺术作品,它的内涵蕴含十分丰富,总能让人们读出不同的形象和意义。
也就是讳疾忌医,他具有开放性、潜能、召唤能力,作品传达的情感信息丰富各样,有许多空白让读者谈时去填充,去完善。
如晚唐诗人李高隐的七律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它的主题在清代有几位诗评家的看法就各不相同,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三种:主编《四库全书》的大学者纪晓岚说它是“感遇之作”,以为诗里写的是感叹人生遇合的艰难。
另一位学者何辉又以为诗里“寓意于光阴难驻,我生行休也”,是叹老嗟卑,怨恨生命有限的作品。
还有乾隆年间的汤浩和晚清民国初年的张采田,都以为这首诗是写作者向在朝廷里执政的朋友令狐陶表达自己的情意,恳求他不忘旧好,大力提拔自己的。
当代学者又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诗里写出了爱情成就的艰难,两地相思的苦痛,以及对爱情的坚贞的意志。
究其
原因是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丰富,从而产生接受差异的意义分延,以诗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讲,由此而引发的情感又该有多少啊!这样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太多了,它们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情感对文学艺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情感决定作者对文章体裁的选择。
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决定作者对文章体裁的选择。
许多文学艺术家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在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如明末清初的诗人吴伟业,他就有诗、词、文、曲等方面都有比较深的造诣。
这些作家往往能用多种文体进行创作。
那么这些作品,作者在创作时为什么选用这种体裁,而不用别的文体呢?其根本原
因还是在于创作者所需传达的情感信息的需求。
各种文体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正如王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情感,与人交流,决定适用什么样的文体,与作者所需传达的情感信息有密切关系。
如创造者需要尽情倾诉细腻而复杂的情感,散文为最佳选择方案;如创作者需要表达的是瞬间的感受,写出情感中
的亮点,留较多的空白让读者去填充,诗、词最妙。
(当然也与创作者自己所擅长的写作技巧和所处的环境有关)这里以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和毛泽东的词作名篇《忆秦娥?娄山关》为例,试作说明。
《背影》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情感细腻又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正因为朱自清是一个散文大家,他运用散文的长
处叙事入微,把父亲在极其艰难下的情况下对儿子深沉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和儿子的愧疚表达了出来。
让作者在文中能尽情倾诉。
这种感情如果用诗的形式写出来,虽然用相同的题材,恐怕难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又如毛泽东在红军攻娄山关之后,那种喜悦之情,那种豪迈的气概,也需要表达出来。
假如他用散文的形式写出来,也能表达他的情感。
那么我们是否能在散文中感受“雄关漫道其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势呢?不同的文体往往能传达相同的情感信息,只不过传达的方式不同,给人的审美情感不一样。
采用什么样的文体写作,取决于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
三、情感决定作者对素材的选择
脂砚斋在《红楼梦》的评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的大致意思是——“天地间无一物不是妙物,无一物不可成文,但在人意取舍耳。
”凡写文章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常识,文章所反应的生活绝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
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要做到“高于生活”,创作者就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提取典型材料。
如果对生活素材不作取舍。
有什么写什么,写成的文章就是记“流水帐”。
而记“流水帐”,初学写作者都是知道不能这样写的。
那么又是什么让创作者在写作时决定素材的取舍呢?
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意”,这个“意”,就是创作者作品的“意图”,就是文章所要集中表达的主题,也就是作者要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
写作的一个原则就是能集中表现主题的材料要写细、写详、写尽,而对不能表现主题,或与文章的主题关系不紧密的,要略写,
或不写。
尽仅有些材料是作者十分喜欢的,也要舍得忍痛割爱,不能让它在文章中出现,这就是文学创作中的“泼墨”与“惜墨”之说。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颇多,在此不加赘述。
但有一个重要词题就是说,选材是为表达作者情感服务的。
当然,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我们不管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还是欣赏文艺作品,都应该注重情感在文学艺术
互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