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案例分析
临终心理护理案例

临终心理护理案例临终心理护理是指对濒临死亡的病患进行心理疏导和关怀,帮助他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刻获得安宁和舒适。
在临终心理护理中,护士需要关注病患的情绪变化、心理压力以及家庭的需要,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一份关于临终心理护理的案例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护理的实践。
张女士,62岁,是一位末期肺癌患者。
她已经经历了多次化疗和放疗,但肿瘤继续快速扩散,并对治疗不再产生任何效果。
医生已经告知她的家人,她的预后只剩下几周时间。
张女士病情迅速恶化,她的体力和精神状态都在逐渐消退。
在这个过程中,护士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为张女士和她的家人提供临终心理护理。
护士需要与张女士建立信任和理解,并且为她提供温暖和体贴的关怀。
护士不仅需要关注张女士的身体痛苦,也需要倾听她的心声,了解她对死亡和离别的无助和焦虑感。
在交流中,护士发现张女士担心最的是她的家人。
她担心她的丈夫和孩子无法承受她的离去,她希望能够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给他们。
护士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她和张女士一起制定了一份"家庭遗言",让她把自己的思念和愿望写下来,为家人留下温暖的回忆和鼓励。
护士还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倾听,发现张女士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她不再愿意与家人交流,并对饮食和日常活动都表现出拒绝和消极。
护士及时与心理医生和社工人员联系,组织了一些临终关怀小组活动,让张女士有机会与其他患者一起分享感受,找到一些慰藉和宽慰,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护士还向张女士的家人提供了情绪支持和疏导。
她鼓励家人坦诚与患者沟通,表达对她的爱和祝福。
护士还指导家人在照顾患者的学会照顾自己,保持心情平和与健康的状态,让整个家庭都能够和张女士一起度过最后的宝贵时刻。
临终心理护理在患者和家人面临死亡前的重要性。
通过对病患的体贴关怀、倾听和支持,护士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得到心理上的安宁和舒适,也可以为家人提供情感支持,让整个家庭在临终时刻得到温暖和慰藉。
临终关怀——案例分析

临终关怀——案例分析
现如今不少社会现象表明,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社会对此也出现了扩大,更为建设更加人性化,更具有社会效益的临终医疗关怀体系所需要的激发契机,因此,可以借鉴国家实施的一些具体步骤,去解决临终关怀的问题。
一方面,国家对临终医疗作出了依据《临终关怀法》,规范了具体的责权和义务,各
医疗机构也提出了自己的具体责任,但是需要更加系统地做法,而不是完全受制于单项政策,这样才可以避免各医疗机构在落实中出现漏洞。
比如,可以实施一个更加全面的社会
医疗保障体系,将更多关于临终医疗的费用纳入全民医保,保障病人在医疗机构接受到全
面的服务。
另一方面,单靠医疗机构是难以完成全面的临终关怀的,此外,如果医疗技术无法满
足患者的要求,就可以借助志愿者提供社会救助,增加对患者的关爱,保证他们的尊严
和权利,因而医院、社区及志愿者应加强协作,分阶段给予家属长期的持续关怀。
再者,也可以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公众普遍的医疗救助素养,使之了解临终关怀
的重要性,充分理解临终关怀并采取相应行动,从而能够更好地关爱病患,并有助于提升
临终医疗服务水平。
总之,完善临终医疗关怀体系需要社会充分意识其重要性,社会各方要加强相互协作,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在精神、物质、技术上为病患提供更好的关怀,从而为病患的压
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其更好地去面对自己的疾病。
肿瘤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个案护理

10.3避免进食干硬、刺激性强、辛辣食物。
.1护理伦理学的应用。
.2临终关怀工作以舒缓疗护为主,贯彻人道主义精神,全方位照护。
.3满足患者及家属情感及自尊需求。
.4倾听患者的诉说,以宽容心对待患者。
1.患者在住院期间疼痛控制在能耐受范围。
2.实现了对呼吸感染的有效控制
3.患者无脱水症状和体征,尿比重维持正常范围,未出现便秘,能遵从医嘱,了解预防体液代谢失衡相关知识。
4.患者皮肤及粘膜完整,皮肤未发生破溃和压疮口腔黏膜未出现炎症
5.病人社区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充足,无需肠外营养支持。
6.患者遵医嘱主动配合,未现不良反应
7.导管皮肤引出口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定期从导管内抽血做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堵塞及血流不畅问题
二、案例说明
(一)患者简介
林某某,54岁,男性,病历号5797443,已婚,文化程度:小学,有吸烟史,已戒,无饮酒史,育有1子1女,家庭支持系统完完善。主诉因“术后半年余,右臂部痛20余天”于3-25入院。
(二)疾病过程
1.现病史
病情演变过程: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可见肝掌,蜘蛛痣,腹部膨隆,双上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0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感觉减退,无疼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左侧肘关节外侧见1*1cmⅠ期压疮,尾骶部见长8*8cmⅡ期压疮,内见6cmx6cmⅡ期压疮,局部皮肤颜色变黑,伴有恶臭,予爱可欣涂抹,纱布覆盖。左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插入长度15cm,敷贴清洁干燥,留置导尿,引流出浓茶色尿液,固定妥,昨24h尿量1500ml,夜眠约4-5h。压疮评分12分,ADL评分10分,跌倒评分55分。3-26患者诉感乏力,偶有器心呕吐,呕吐物为少量胆汁样液体,感腹胀明显,小便难解。医嘱予护肝、静脉及口服补钾等治疗,留置导尿,右锁骨下深静脉置管,3-27患者仍有恶心呕吐,肛门排便排气减少,予胃肠外科会诊,予禁食、胃肠减压、TPN液静脉营养,改芬太尼透皮贴剂4.2mg外贴止痛等治疗,4-1患者无恶心、呕吐,肛门排气存,肠梗阻较前缓解,双下肢肌力2级,大便失禁,医瞩予改流质,改芬太尼透皮贴剂8.4mg外帖,并予中药灌肠,4-3患者双下肢肌力较前下降0级,肌张力正常。住期间患者爆发痛次数较多,医嘱予停芬太尼,改羟考酮缓释片60mg q12h止痛治疗。4-4患者诉胸闷不适,复查D二聚体较前升高,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医嘱予改特级护理,下病危通知,予双鼻塞3min吸氧,抗凝治疗。现患者神志清,精神疲软,在持续双鼻塞3L/min吸氧下活动后感胸闷、呼吸费力,静卧休息后可缓解,阵发性咳嗽,少许白色粘痰,不易咳出,乏力明显,纳差,腰背部及右臀部钝痛,NRS评分1-2分,大便失禁。检查结果:4-4胸部CT:两侧胸腔少量积液,右侧第6肋、部分胸椎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脚块形成,考虑转移床,肺动脉CTA:右肺中叶内侧段、左肺上叶前段、左肺下叶前基底段动脉栓子形成。入院诊断1.肝恶性肿瘤脊柱继发恶性肿瘤肺继发恶性肿瘤2.癌性疼痛3.慢性乙型性肝炎病毒4.高血压。
临终关怀案例分析与启示考核试卷

B.提供心理支持
C.对患者进行道德教育
D.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4.关于临终关怀团队的组成,以下哪项是错误的ຫໍສະໝຸດ ()A.医生B.护士
C.社会工作者
D.法官
5.以下哪项不是临终关怀的目标?()
A.减轻患者痛苦
B.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C.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D.尊重患者意愿
6.在临终关怀中,以下哪项措施不适当?()
9.以下哪个阶段不是临终关怀的阶段?()
A.诊断期
B.接受期
C.治疗期
D.安宁期
10.关于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区别,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目标不同
B.原则不同
C.方法不同
D.适用范围不同
11.在临终关怀中,以下哪项不是沟通技巧的内容?()
A.倾听
B.表达
C.争论
D.肯定
12.关于临终关怀的法律问题,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B.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
C.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
D.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15.以下哪项不是临终关怀的主要任务?()
A.缓解患者痛苦
B.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C.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D.帮助患者实现生命价值
16.在临终关怀中,以下哪项不是护理措施的主要内容?()
A.生活照顾
B.疼痛管理
C.康复锻炼
10.临终关怀的长期目标是推动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接受,完善相关______和合理分配资源。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临终关怀等同于安乐死。()
2.临终关怀的目标是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临终关怀沟通案例-全文可读

临终关怀案例
老年人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
—— 临终关怀案例
1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临终关怀案例
用拐杖赶医师的临终患者
□ 一位66岁的晚期肺癌患者来院就诊 。患者呼吸困难 ,带着 氧气袋 ,在喘息样呼吸,面容痛苦,身体极度消瘦,体重 只有29千克 。实验室检查提示 ,该患者全身各腔道都有真 菌感染 ,生命已进入最后历程 。住院后 ,患者拒绝接受治 疗 ,不与医务人员配合 ,有时医生来为之 诊治 ,他竟用拐杖把医生赶走。
临终关怀案例
用拐杖赶医师的临终患者
□ 临终关怀观念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现实:20世纪50年代以前 , 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各种严重的传染病 ,患者的病 程短 ,临终的时间更短。
□ 而近50年以来 ,在人类的疾病谱中 ,慢性疾病上升为死亡的 主要原因 。慢性疾病的特点是病程长 ,临终
时间也相对延长 ,医务人员与临终患者的接触 机会明显增加。 □ 在这种情况下 ,为临终患者尽可能地提供有特殊
4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临终关怀案例
用拐杖赶医师的临终患者
□ “文革 ”中老师长受到冲击,因为患者是老师长的部下, 造反派到他这儿来了解情况未能如愿 ,把他关押起来严刑 拷打,折磨了两天两夜后将他放了 。回到农场劳动后,熟 人都不理他 ,后来才知道 ,大家都认为他在关押期间出卖
了老师长。
8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临终关怀案例
用拐杖赶医师的临终患者
□ 但是吴医师清楚 , 患者的病并没有治好 , 只是症状有所减 轻罢了 。拍胸片后 ,证实咳嗽减轻、咳痰减少是由于肺门 处肿瘤的生长和压迫 , 使患者的左肺完全关闭了。
安宁疗护服务案例反思总结

安宁疗护服务案例反思总结安宁疗护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患者生命末期的尊严与舒适。
本文通过分析一则安宁疗护服务案例,反思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提高安宁疗护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一、案例概述案例中的患者李先生,年过八旬,患有晚期肺癌。
在生命最后阶段,他选择了安宁疗护服务。
经过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共同努力,李先生在安宁疗护期间得到了关爱和尊重,最终平静离世。
二、反思总结1.尊重患者意愿在安宁疗护过程中,尊重患者的意愿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关怀。
在本案例中,医护人员充分尊重李先生的意愿,为他提供了适宜的疗护措施。
2.家属参与家属在安宁疗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医护人员应与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共同为患者提供关爱。
本案例中,李先生的家属积极参与疗护过程,为患者带来了温暖和安慰。
3.跨学科团队合作安宁疗护涉及多个学科,包括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
本案例中,医护人员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为李先生提供了全面、细致的关怀。
4.疼痛管理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本案例中,医护人员注重疼痛管理,采用药物和非药物方法缓解李先生的疼痛,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5.心理关怀安宁疗护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需求,还要关注其心理需求。
本案例中,心理医生定期为李先生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调整心态,面对生命的终结。
6.生命教育安宁疗护是对生命的教育和感悟。
在本案例中,医护人员引导李先生及其家属正确看待生死,珍惜生命,达到了心灵的宽慰。
三、建议1.加强安宁疗护培训提高安宁疗护服务质量,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
2.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安宁疗护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更多支持。
3.倡导社会关爱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和接纳,形成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社会氛围。
总结:通过本案例的反思,我们认识到安宁疗护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内安乐死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安乐死,即“无痛苦的死亡”,是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在病人和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使用药物或其他方式使其无痛苦地结束生命的过程。
安乐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而在我国,安乐死立法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增多,安乐死问题在我国愈发突出。
2016年1月,河北邯郸市的李某某因患癌症晚期,在家人同意下,医生为其实施了安乐死。
这起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得安乐死在我国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二、案例分析1. 案件基本情况2016年1月,李某某因患癌症晚期,病情恶化,痛苦不堪。
在经过多次化疗无效后,李某某和家人向医生提出了安乐死的请求。
在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医生为李某某实施了安乐死。
然而,这一行为很快被当地警方发现,李某某的家人也因此被刑事拘留。
2. 案件争议焦点(1)安乐死是否符合法律规定?(2)医生实施安乐死是否构成犯罪?(3)如何平衡患者自主权和法律限制?3. 案例分析(1)安乐死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此规定,医生为患者实施安乐死的行为,若被认定为故意杀人,将构成犯罪。
然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安乐死并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
我国法律对安乐死持严格禁止态度,尚未制定专门的安乐死法律法规。
因此,在法律层面,医生为患者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是违法的。
(2)医生实施安乐死是否构成犯罪?在本案中,医生为患者实施安乐死的行为,若被认定为故意杀人,将构成犯罪。
然而,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医生的行为是出于对患者痛苦的同情和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首先,医生的行为是出于患者的自愿。
在本案中,患者李某某在家人同意下,向医生提出了安乐死的请求。
这表明患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并做出了理智的选择。
其次,医生的行为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
终期病患关怀-安宁护理案例解析

终期病患关怀-安宁护理案例解析
案例背景
该案例涉及一名终期病患,患有晚期癌症,病情日趋恶化。
患者由于身体状况不佳,需要安宁护理来缓解痛苦和提供舒适。
护理目标
1. 缓解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2.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3. 保持患者的尊严和自主权。
4. 协助患者和家属做出重要决策。
5. 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和药物管理。
护理策略
1.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人喜好,使用适当的镇痛药物,并定期评估疼痛的程度和效果。
2. 症状管理:根据患者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抗恶心药物、调整体位和提供氧气等。
3. 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倾听患者的
需求和关注,并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
4. 尊严和自主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决策,促进患者的自主权
和尊严,例如在决定治疗方案和病房布置时与患者进行协商。
5. 家属支持:与患者的家属保持密切联系,提供情绪支持和信
息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患者的变化。
6.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口味偏好,提供适当的饮
食建议和食物选择,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7. 药物管理:监测和管理患者的药物使用,确保药物的正确剂
量和时间,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结论
通过终期病患关怀的安宁护理,我们可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和不
适感,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维护患者的尊严和自主权,并协助患
者和家属做出重要决策。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
理策略,并与患者和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以提供最佳
的终期病患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女王小乐未实现的愿望
一个13岁的青春少女本应该享受着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然而,家住南京的王小乐的生活却在几年前被改变了。
2009年,5年级学生王小乐在体育课后突然不省人事,被老师送往医院急诊。
王小乐“不省人事”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答:心源性;脑源性;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中暑或缺水;胸内或肺内压力增高;精神和心理因素刺激;
护士在给小乐进行护理评估时,闻到较明显的烂苹果味,经询问获知小乐在体育课后喝了大瓶可乐,且得知她平时常感到口干但未检查、治疗。
经进一步检查,小乐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小乐此次出现酮症酸中毒的诱因是什么呢该怎么处理呢
答:原有糖尿病,摄入大量含糖食物后引起;
处理:1、补液,通常用生理盐水;2、小剂量胰岛素治疗;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监测动脉血气分析;4、防止诱因和并发症,包括休克、严重感染等经有效救治后,小乐出院了。
随后,经过近半年的糖尿病治疗,小乐的病情也稳定了,重返校园的她身上多了一样东西――电子胰岛素注射器。
午饭前为自己打上一剂胰岛素成为小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2010年,小乐突然感到膝盖疼痛,双腿不能直立。
近几年来,小乐的眼睛、四肢、内脏、免疫系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病症。
因为这些并发症,小乐父母收到过三次医院开出的病危通知书,但小乐都挺过来了。
直到2013年春节,小乐再次入院。
医生表示已经无力挽救,告诉小乐父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进重症监护室,每天费用近2万,但只能为王小乐多延续一周左右的生命;要么回家听天由命。
1.小乐可能出现了糖尿病的哪些并发症
答: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感染)
2.你认为该如何告知小乐父母最后这个消息
答:有计划的如实告知,逐步透露病情信息,绝对不能说谎,要让父母有一定心理准备
3.如果你是小乐的父母,你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答:让小乐自己选择,因为没有人可以体别人来安排自己的人生,生命是他自己的,做父母的应该尽轲能的满足希望的,父母也不会希望孩子过早的离世,也不希望孩子痛苦
4.如果你是小乐,你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答:回家听天由命;因为一方面无论是在家还是住院,都是要死的,还不如为活着的人着想,减少父母的负担,与父母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以幸福的心态走完最后的时间,得到“善终”。
另一方面,家是自己熟悉的,会减少孤独、无助和失落感。
4年来,为了给女儿看病,小乐父母已借了十几万的债务,家里早已经山穷水尽,他们只能忍痛把女儿接回了家。
此时的小乐已经不能吃饭、不能说话、双目失明溃烂,痛苦的表情始终没有消失过。
但就在回家的第一晚,小乐伸出青紫色的手,挣扎着把写了遗言的日历本交给了母亲。
“我不想撑下去了,让我舒服点走吧!”
看到女儿早早写下的遗言,小乐父母忍不住地流泪,他们决定,一定要让女儿安稳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1.你认为此时怎样的临终关怀机构是适合小乐一家情况的可为小乐一家提供怎样的照
护(请综合考虑小乐的身心与小乐家人的心理。
)
答:家庭临终关怀机构比较适合;
姑息性医疗照护:为小乐缓解和控制疼痛等不适症状;临终心理咨询:为小乐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咨询,解除他们的身心痛苦;
2.如果你是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你觉得你可以做什么
答:1、分析患者及其家属的状况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发展志愿者网络,通过捐款活动筹集资金;提供心理支持
遗憾的是,因小乐父母没找到医院为小乐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2013年3月,小乐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1.小乐的父母面对这样的结果,会有怎样的心理呢与家中老人离世相比,面对13岁生
命的戛然而止,家人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吗
答:悲伤欲绝,痛哭,抑郁等;老人去世会觉得很自然,不会很悲伤,面对孩子去世会十分悲伤,看不开,对人生充满恐惧
2.如果有临终关怀机构,这时可以如何帮助他们呢
答:提供心理支持;帮助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提供社会支持
3.南京现在有临终关怀机构吗
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