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案例分析

临终关怀——案例分析
临终关怀——案例分析

少女王小乐未实现的愿望

一个13岁的青春少女本应该享受着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然而,家住南京的王小乐的生活却在几年前被改变了。

2009年,5年级学生王小乐在体育课后突然不省人事,被老师送往医院急诊。

王小乐“不省人事”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答:心源性;脑源性;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中暑或缺水;胸内或肺内压力增高;精神和心理因素刺激;

护士在给小乐进行护理评估时,闻到较明显的烂苹果味,经询问获知小乐在体育课后喝了大瓶可乐,且得知她平时常感到口干但未检查、治疗。经进一步检查,小乐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小乐此次出现酮症酸中毒的诱因是什么呢?该怎么处理呢?

答:原有糖尿病,摄入大量含糖食物后引起;

处理:1、补液,通常用生理盐水;2、小剂量胰岛素治疗;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监测动脉血气分析;4、防止诱因和并发症,包括休克、严重感染等经有效救治后,小乐出院了。随后,经过近半年的糖尿病治疗,小乐的病情也稳定了,重返校园的她身上多了一样东西――电子胰岛素注射器。午饭前为自己打上一剂胰岛素成为小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2010年,小乐突然感到膝盖疼痛,双腿不能直立。近几年来,小乐的眼睛、四肢、内脏、免疫系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病症。

因为这些并发症,小乐父母收到过三次医院开出的病危通知书,但小乐都挺过来了。直到2013年春节,小乐再次入院。医生表示已经无力挽救,告诉小乐父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进重症监护室,每天费用近2万,但只能为王小乐多延续一周左右的生命;要么回家听天由命。

1.小乐可能出现了糖尿病的哪些并发症?

答: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感染)

2.你认为该如何告知小乐父母最后这个消息?

答:有计划的如实告知,逐步透露病情信息,绝对不能说谎,要让父母有一定心理准备

3.如果你是小乐的父母,你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答:让小乐自己选择,因为没有人可以体别人来安排自己的人生,生命是他自己的,做父母的应该尽轲能的满足希望的,父母也不会希望孩子过早的离世,也不希望孩子痛苦

4.如果你是小乐,你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答:回家听天由命;因为一方面无论是在家还是住院,都是要死的,还不如为活着的人着想,减少父母的负担,与父母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以幸福的心态走完最后的时间,得到“善终”。另一方面,家是自己熟悉的,会减少孤独、无助和失落感。

4年来,为了给女儿看病,小乐父母已借了十几万的债务,家里早已经山穷水尽,他们只能忍痛把女儿接回了家。此时的小乐已经不能吃饭、不能说话、双目失明溃烂,痛苦的表情始终没有消失过。但就在回家的第一晚,小乐伸出青紫色的手,挣扎着把写了遗言的日历本交给了母亲。“我不想撑下去了,让我舒服点走吧!”

看到女儿早早写下的遗言,小乐父母忍不住地流泪,他们决定,一定要让女儿安稳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1.你认为此时怎样的临终关怀机构是适合小乐一家情况的?可为小乐一家提供怎样的

照护?(请综合考虑小乐的身心与小乐家人的心理。)

答:家庭临终关怀机构比较适合;

姑息性医疗照护:为小乐缓解和控制疼痛等不适症状;临终心理咨询:为小乐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咨询,解除他们的身心痛苦;

2.如果你是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你觉得你可以做什么?

答:1、分析患者及其家属的状况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发展志愿者网络,通过捐款活动筹集资金;提供心理支持

遗憾的是,因小乐父母没找到医院为小乐提供临终关怀服务。2013年3月,小乐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1.小乐的父母面对这样的结果,会有怎样的心理呢?与家中老人离世相比,面对13岁

生命的戛然而止,家人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吗?

答:悲伤欲绝,痛哭,抑郁等;老人去世会觉得很自然,不会很悲伤,面对孩子去世会十分悲伤,看不开,对人生充满恐惧

2.如果有临终关怀机构,这时可以如何帮助他们呢?

答:提供心理支持;帮助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提供社会支持

3.南京现在有临终关怀机构吗?

答:有

临终关怀——案例分析

少女王小乐未实现的愿望 一个13岁的青春少女本应该享受着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然而,家住南京的王小乐的生活却在几年前被改变了。 2009年,5年级学生王小乐在体育课后突然不省人事,被老师送往医院急诊。 王小乐“不省人事”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答:心源性;脑源性;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中暑或缺水;胸内或肺内压力增高;精神和心理因素刺激; 护士在给小乐进行护理评估时,闻到较明显的烂苹果味,经询问获知小乐在体育课后喝了大瓶可乐,且得知她平时常感到口干但未检查、治疗。经进一步检查,小乐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小乐此次出现酮症酸中毒的诱因是什么呢?该怎么处理呢? 答:原有糖尿病,摄入大量含糖食物后引起; 处理:1、补液,通常用生理盐水;2、小剂量胰岛素治疗;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监测动脉血气分析;4、防止诱因和并发症,包括休克、严重感染等经有效救治后,小乐出院了。随后,经过近半年的糖尿病治疗,小乐的病情也稳定了,重返校园的她身上多了一样东西――电子胰岛素注射器。午饭前为自己打上一剂胰岛素成为小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2010年,小乐突然感到膝盖疼痛,双腿不能直立。近几年来,小乐的眼睛、四肢、内脏、免疫系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病症。 因为这些并发症,小乐父母收到过三次医院开出的病危通知书,但小乐都挺过来了。直到2013年春节,小乐再次入院。医生表示已经无力挽救,告诉小乐父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进重症监护室,每天费用近2万,但只能为王小乐多延续一周左右的生命;要么回家听天由命。 1.小乐可能出现了糖尿病的哪些并发症? 答: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感染) 2.你认为该如何告知小乐父母最后这个消息? 答:有计划的如实告知,逐步透露病情信息,绝对不能说谎,要让父母有一定心理准备 3.如果你是小乐的父母,你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答:让小乐自己选择,因为没有人可以体别人来安排自己的人生,生命是他自己的,做父母的应该尽轲能的满足希望的,父母也不会希望孩子过早的离世,也不希望孩子痛苦 4.如果你是小乐,你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答:回家听天由命;因为一方面无论是在家还是住院,都是要死的,还不如为活着的人着想,减少父母的负担,与父母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以幸福的心态走完最后的时间,得到“善终”。另一方面,家是自己熟悉的,会减少孤独、无助和失落感。 4年来,为了给女儿看病,小乐父母已借了十几万的债务,家里早已经山穷水尽,他们只能忍痛把女儿接回了家。此时的小乐已经不能吃饭、不能说话、双目失明溃烂,痛苦的表情始终没有消失过。但就在回家的第一晚,小乐伸出青紫色的手,挣扎着把写了遗言的日历本交给了母亲。“我不想撑下去了,让我舒服点走吧!” 看到女儿早早写下的遗言,小乐父母忍不住地流泪,他们决定,一定要让女儿安稳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1.你认为此时怎样的临终关怀机构是适合小乐一家情况的?可为小乐一家提供怎样的 照护?(请综合考虑小乐的身心与小乐家人的心理。)

临终护理

临终护理与生命质量 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规律,当一个人患病后治疗无效,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而言,有无生存价值以及治疗有无意义,怎样实行临终护理与关怀等问题,一直为医学界所关注和讨论。但是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来说,我们虽然无法挽救不可避免的死亡,但可以发扬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和对人民的极端热忱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用精湛的护理技术、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工作,使病人在临终前得到应有的护理和治疗,帮助病人度过他有限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尊重他们的人生权力和意愿,从生理上解除肉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缓和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1]。 一.做好临终护理 1.对患者判定临终要适时准确。 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死亡是生命活动运动发展过程的必然归宿。在从病情恶化到最终死亡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适时、准确地对病人做出临终判定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护理人员就应该认真仔细地观察病人各方面的表现,依据医生的诊断,利用自己所学的护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加上日常工作中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适时的做出临终前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及早地、有准备地对患者进行一系列地临床护理工作[2]。 2.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减轻病人痛苦,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制订其临终前的护理计划,并切实执行之。 临终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易产生如下心理[3]:①恐惧心理:病人常有一种可怕恐惧感和悲伤感。这时应让病人知道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治疗康复中起重要的作用,采取保护性心理护理,诚恳与病人进行交流,和蔼耐心让 1

家属陪伴,消除恐惧心理,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提高疗效。②绝望心理:由于病情的发展,病人越感病情的严重性,情绪焦虑,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帮助病人正确对待人生,消除轻生邪念,稳定其情绪,让其在生命的最后的一刻安然离去。③愤怒心理:由于病人了解到自己将要失去健康的身体和宝贵的生命,常发脾气,不配合治疗。应主动和病人交谈,让其把愤怒心理表达出来,理解同情病人,消除不良心理,帮助度过人生最后阶段。④求生心理:病人希望延长生命,他们仍然积极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这种求生心理反应,会使大脑产生良好的兴奋灶,它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传输到自律神经中枢——脑下垂体,使免疫活动增强,异常细胞下降[3]。医护人员应紧紧抓住病人这种特有心理,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维护其自信心,而不是让病人去彻底扮演病人角色,在绝望的不良刺激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痛苦。⑤抑郁心理: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出现全身衰竭,表情呆板,已认识到自己接近死亡,心理抑郁悲伤。这时要使病人减轻心理不适,达到精神上的解脱,稳定病人心理。⑥认可心理:表现为平静而安宁,昏睡、孤独,不愿和别人交谈。此时不要强迫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陪伴病人并给与精神上的安慰、心理上的支持,同时给予生活上照顾,注意卫生,预防并发症,予以适当的保护,使之能安宁平静地度过此期。 3.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 患者临终前病情复杂多变,有时症状不够明显典型,许多病人甚至不能用语言或其它方式准确表达自已的意思,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时时刻刻、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的抢救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尽力挽救病人生命。 4.帮助接受死亡。 害怕死亡,不能接受死亡,必然给一些晚期病人心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承古到今,中国人执着谈生,淡泊言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从童年“懂事之初”就已 2

《临终关怀》护理考试重点

临终护理考试重点(2013) 名词解释 1.临终关怀:是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员及志愿者等多方面、多学科的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晚期患者及家属提供的全面照护。其宗旨是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命质量,使晚期患者无痛苦、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阶段,为人生划上完美的句号。同时使晚期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和加强。 2.临终护理:是一种组织化护理方案,重视团队精神照顾,为晚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缓和性和支持性的全面照护。 3.临终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系统地利用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和设备的过程。为了实施临终护理,必须明确其职能,确立临终护理组织,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 4.死亡教育:是指将有关死亡与濒死及其与生命有关的知识传递给社会及个人的教育过程。 5.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患者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过程。 6.被动安乐死:对不可治愈的晚期临终患者,停止使用延缓其生命的器械或延续其生命的治疗措施,仅采取止疼方法任患者自然死亡的方式。 7.主动安乐死:对于躯体和精神遭受极端痛苦的人实施的一种人为的,旨在仁慈地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其死亡的过程。 8.生命质量:是以社会经济、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心状况、社会能力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感觉体验。 9.癌性疼痛:指与癌症有关的疼痛,包括与疾病进展有关的疼痛和与治疗有关的疼痛。 10.死亡:即脑死亡,又称全脑死亡,是指大脑、小脑、中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性死亡。 填空题 1.临终关怀的对象(晚期患者及其家属)。 2.临终关怀格式塔的两大支柱(症状控制)、(关怀)。 3.世界临终关怀创始人是英国的(西斯莉。桑德斯),她于(1967年7月)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 4.晚期患者的确定,以预期生命不超过(六个月)为标准。 5.临终护理管理的特点(综合性和实践性)、(广泛性)。 6.临终关怀机构告别室设计和配置特点(人性)、(人道)、(至爱)、(关怀) 7.悲伤发展的四阶段理论(麻木)、(渴望)、(颓丧)、(复原) 8.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医学和方法论原则(姑息性原则)、(客观原则)、(整体论原则)、(调整原则)、(清醒原则) 9.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生命伦理原则(统一原则)、(权利原则)、(公平原则) 10.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一般原则(质量原则)、(舒适原则)、(同意原则)、(告知原则)、(个体化原则)、(综合治疗原则)、(无创原则) 11.癌痛止痛治疗中首选的最常用配方(吗啡+) 12.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健康状态)、(主观体验)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中的需求调查——文献综述

临终关怀服务综述 ——电院515030910439 邓明华 一、概念 (一)临终 临终是临近死亡的阶段,关于临终的时间范围,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各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美国,临终的时间范围为6个月的预计存活时间;在日本,临终的时间范围为2个月到6个月的预计存活时间;在英国,临终的时间范围1年或不到1年的预计存活时间;在意大利,临终的时间范围为3 个月内的预计存活时间;在我国,临终的时间范围为3个月~6 个月的预计存活时间[1]。 我国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通过对近8000个病历的观察分析,有7200人(90%左右)从其生命本质发生无法复原的退化至死亡的时间为10个月左右,故认定临终期应为10个月左右。他们还提出了“社会沃母”理论,将临终关怀定为六个月[2]。 本文认为将临终关怀的时间范围限定在3个月到6个月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如果时间限定的太长,一方面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所不符,另一方面我国临终关怀刚刚起步,不能为太多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如果时间限定的太短,将浪费大量卫生资源,这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现实不相符合。 (二)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这个术语的使用存在一定的争议。英文文献中有不同的说法,例如“end of life care”、“terminal care”、“hospice care”或者“palliative care”[3]。从字面上看,这几个术语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前两个侧重于强调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病人的“濒死”状态,而后两个强调服务的内容和宗旨,所指的范围更广。因此,现在“hospice care”和“palliative care”使用的较为广泛。英国一般使用“hospice care”较多,一般翻译成“宁养服务”,主要是对在医学上判明治疗无效的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身心照护与支持。世界卫生组织(WHO)所使用的是“palliative care”,一般翻译成“姑息照护”,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病人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病人有尊严地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与此同时,向病人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我国台湾地区使用“安宁照护”一词较为普遍,香港地区则使用“善终服务”一词较为普遍,而大陆地区则使用“临终关怀”一词较为普遍。大陆学界对临终关怀做出了诸多定义,其中学界普遍认可的是李义庭、李伟、刘芳等人编著而成于2000年出版的《临终关怀学》一书对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对无望救治病人的临终照护,它不以延长临终病

关于目前临终关怀的难点与解决途径的分析

关于目前临终关怀的难点与解决途径的分析“临终关怀”亦是”舒緩疗护”,是一种有组织化完整照顾方案的特殊服务,该 服务是注重团体精神,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缓解性及支持性的照顾,合理的分析目前临终关怀学科存在的难点,有利于寻找合适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法,有助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标签:临终患者;关怀;解决方法 临终关怀,即Hospic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让人做到优生优死,所包含有hospitality,organied care,symptom control,psychological support,individualized care,communication,education这7个方面,最早为1967年在英国由英国护士桑德斯成立ST.Christophers’Hospice,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日本等,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我国于1982年首家在香港成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临终关怀”一词被正式应用,香港的学者称之为”善终服务”,在台湾被称为”安宁照顾”。 上海市是在1988年由上海浦东新区老年医院改为临终关怀医院,后相继的成立临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新华宁养院等,至2012年上海成立了18家有临终关怀科的单位,我院作为18家单位之一,由2012年8月成立至今,我院由起初的12张床位扩展到目前21张床位,并预计在今年扩展至36张床位,从床位的不停扩张可看出社会的需求,至7月底共评估412例患者,收治176例患者,死亡158例患者,出院18例患者,我作为一名临终关怀科的医务工作者,从中学习了新的理论知识,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相应的困难,现就我院分析出来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1 正确的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 临终关怀开展时间较短,对于普通公民及部分医务工作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又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及”忠孝观”的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意义,导致不能很好的开展该项工作,不能有效的达到使患者有尊严的死去,临终关怀是以减轻患者身体及心理的痛苦,包括患者家属的心理痛苦,而不是人为的延长或者缩短患者生命,很多患者家属认为让自己的亲人多活一分钟是一分钟,认为这样才是对患者的尊重,却没有想过,各种仪器在患者身体上操作的时候,各种液体进入患者身体的时候,患者是不是觉得快乐,是不是觉得有尊严,且有研究表明,在脱水和缺乏营养的状态下可造成血液内酮体积累,从而产生一种直通药物的效应,使患者有一种欣快感,这种时候即使给患者输一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欣快感。所以,对于肿瘤晚期的患者,特别是濒死阶段时,应让患者安详,无痛苦的离开人世,而不是积极以药物等治疗。如何正确的理解临终关怀,我认为应加强宣教,政府应加大投入宣传,入院后医务工作人员应做好宣教工作,从而让更多的认识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临终关怀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教师教育论文 临终关怀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陈豫新 新疆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33400 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蕴藏在生死之间。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往往是重生轻死、乐生恶死,或只谈生不谈死,只研究生不研究死。 近年来随着生命质量论的提出,全社会对人生的终点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既要”优生”,又要”优逝”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怎样才能善终优逝?”临终关怀运动”应运而生。让逝者舒适而无痛苦、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之路,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护理人员职责范围内的一项重要内容。 “临床关怀”一词诞生于英国,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生理和心理及相关医学、护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特征的新兴学科。是护理人员对临终病人身心诸方面全方位护理,以使患者解除生理上的痛苦,缓解心理上对死亡的恐惧、不安,协助其完成社会义务。同时也为死者家属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精神过渡期,达到让死者安然、生者无憾的目的。 1.实施临终关怀的意义 实施临终关怀具体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充实的道德意义,因此临终关怀的执行者--护理人员就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应从道德责任感出发,设身处地认识和理解临终病人的心境与需要,将一颗爱心毫无保留地倾注给临终病人及家属,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的力量。当一个人濒临死亡时,最渴望在精心的照料和亲人的依恋中走完人生。所以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为病人及家属提

供一个共渡有限时间的温馨环境,在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使其能”舒服死去”,达到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的目的。 2.临终关怀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2.1 全面提高护士素质是做为临终关怀的根本途径 以人为本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文明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提高护士的素质,才能更有效地使护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2.2 转变护理观点,变以病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 抛弃狭隘、落后的护理观念,把疾病与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的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与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2.3 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高度的职业道德 要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尊重病人、尊重生命,关心病人,乐于奉献。对病人的微小心愿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满足病人生理要求,解除病人肉体痛苦。要让临终病人感受到不仅自己的家庭而且社会都在关心他、尊重他,他的生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使他安心地、无恐惧地告别人生。 2.4 对临终病人生物学治疗较困难,而心理护理占重要地位 因为死亡的降临使临终病人或紧张恐惧、悲痛欲绝,或愤怒忧虑、沉闷孤独,这些情绪精神上的变化,无疑会使病情雪上加霜,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 2.5 设立家庭化的临终关怀病房 临终关怀病房应具有明亮、宽大、安静、温暖、舒适等特点。病房内的设施和格

临终关怀的实施内容

临终关怀的实施内容 临终关怀(hospitalpice)的根本核心是帮助即将离开的人认罪悔改最终灵魂得救,因此除宗教信仰之外,其他方式的关怀都仅仅停留在身体和心理的关怀。这一阶段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临终关怀让生命“走”得温暖[1] 临终关怀的意义简介编辑 临终关怀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 2.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一个都希望生的顺利,死的安详。临终关怀正是为让患者尊严、舒适到达人生彼岸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2] (一)身关怀: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 (二)心关怀:透过理念之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安心、宽心、并对未来世界(指死后)充满希望及信心。 (三)灵性关怀(佛教认为是道业关怀):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宗教学及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极乐世界等。圆满临终关怀[3] “临终关怀”: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4] 一、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到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无力回天的病患不必仰赖医疗技术和大量财力被动地延续生命,而可以凭借基础治疗缓解身体不适作为保证,按照自我意愿度完剩余时光。 临终关怀是现代西方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反思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将患者的意愿放到第一位。临终关怀挑战了两大习惯认知,一是西医理念:以延续生命为最

[临终关怀,对策,现状]老龄化背景下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一、老龄化背景下临终关怀的意义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需要把老年人的临终关怀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如何保障老年人在生命历程最后阶段的质量必然会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1.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2013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本报告提到,2012年我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4.3,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94亿,预计2013年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 2.02亿。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变动致使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是高龄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0万人,达到0.23亿,而且这种年均增长100万的趋势将持续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加150万人,达到3 750万。三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增长较快,2013年突破1亿人。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2013年也已突破1亿人。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逐渐增加。因为实行计划生育的那一代渐渐步入老年期,加上独生子女的风险因素,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持续增加。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人口年龄分布已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过早地进入老龄化时代。 快速的高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是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加之疾病谱的不断改变,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疾病有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老年人患有的这种疾病均有发展相对缓慢的过程,导致很多老年人在疾病和痛苦中徘徊。而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部分,这些老年人在临终之际只有一个子女照顾,致使老年人照料成为一个大难题。二是伴随着快速的老龄化使劳动力数量减少,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劳动生产效率。而且,通过社会或者市场商业化养老机构来供养和照料他们难度很大,现阶段我国社保基金缺口较大,给目前老年人照料造成很大的困难。 2.能够有效节约卫生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也不会有较大改变。因此,要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要坚持最有效的原则,从人道主义观念出发,关注生命质量。对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患来说,除了自身承受巨大的病痛折磨,甚至还会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相比临终病患的医疗费用而言,它将会使这些节约的费用转移到其他人有结果的治疗上,使医疗保险费用发挥最大的价值。临终关怀改变了过去医疗机构对任何病人都进行医治的做法,而是承认对某些患不治之症的病患无法救治的客观事实。通过设立临终关怀机构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而不是消耗无谓的卫生资源,这才是真正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 二、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 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了近20年,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很远,这也与我国老龄化规模和速度不成正比。目前,我国临终关怀面临以下问题: 1.总体水平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相继创办的临终关怀机构大约有200多家,基本能维持运营的有100家,从业人员在4-5万人。而随着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疾病谱

初级护师考试辅导:基础护理学之临终护理

临终护理 临终护理 1.概述 2.临终关怀 3.临终病人的护理 4.死亡后的护理 5.临终病人家属及丧亲者护理 一、概述 死亡的概念 传统的判断标准:心跳、呼吸停止。 脑死亡判断标准: ①无感受性及反应性; ②无运动、无呼吸; ③无反射; ④脑电波平坦。 上述标准24小时内反复复查无改变,并排除体温低于32℃及中枢神经抑制剂的影响,即可作出脑死亡的诊断。 死亡过程分期 一般可分为三期: (一)濒死期 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此期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极度衰弱,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位的功能处于深度抑制状态,表现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减弱或迟钝,肌张力减退或消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出现潮式呼吸及间断呼吸。濒死期的持续时间可随病人肌体状况及死亡原因而异,猝死等病人可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此期生命处于可逆阶段,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可复苏;反之,则进入临床死亡期。 (二)临床死亡期 临床死亡期,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层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这个时限,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但在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头部降温,脑耗氧降低时,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达1小时或更久。 (三)生物学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此期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已不可能复活。随着此期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即尸冷、尸斑、尸僵等;晚期尸体现象,即尸体腐败等。

生物学死亡期表现 1.尸冷一般死后10小时内尸温下降速度约为每小时1℃,10小时后为每小时0.5℃,死后约24小时左右,尸温与环境温度相同。 2.尸斑死亡后2~4小时出现。若死亡时为侧卧,则应将其转为仰卧,以防脸部出现尸斑而颜色改变。 3.尸僵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4~6小时到全身,12~16小时至高峰,24小时尸僵开始减弱,尸僵缓解。 4.尸体腐败尸绿一般在死后24小时先在右下腹出现,逐渐扩展至全腹最后波及全身。 二、临终关怀 1.概念: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2.临终关怀的发展 (1)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 (2)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76年桑得斯博士在英国创立“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被誉为“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 (3)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88年天津医学院在黄天中博士资助下成立; (4)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成立南汇护理院。 临终关怀的组织形式: (1)临终关怀专门机构:具有医疗、护理设备,一定娱乐设施,家庭化的危重病房设置,提供适合临终关怀的陪伴制度,配备一定专业人员,提供临终病人服务。 (2)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利用医院内现有的物喷资源,提供临终病人医疗、护理、生活照料,避免临终病人及家属产生被遗弃的不良感觉。 (3)居家照料:医护人员根据临终病人的病情,每日或每周数次探视,提供临终照料。居家照料,对病人来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体贴,减轻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对家属来说,能尽最后一份孝心。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 临终关怀的理念 (1)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对症为主的照料:临终关怀是针对各种疾病的束期、晚期肿瘤,治疗不再生效,生命即将结束者,对这些病人不是通过治疗使其免于死亡,而是通过全面的身心照料,提供临终病人适度地、姑息性治疗,控制症状,解除痛苦,消除焦虑、恐惧,获得心理、社会支持,使其得到最后安宁。 (2)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3)尊重临终病人的尊严和权利。 (4)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 临终病人的护理 临终病人生理变化及护理 1.感知觉、意识改变表现为视觉逐渐减退、到视力消失。眼睑干燥,分泌物增多,瞳孔放大,听觉常常是人体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意识改变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等。 2.肌肉张力丧失表现为尿、便失禁,吞咽困难,无法维持良好舒适的功能体位,肢体软弱无力,不能进行自主躯体活动,脸部外观改变呈希氏面容,即:面肌稍瘦、面部呈铅灰色、眼眶凹陷、双眼半睁、下颌下垂、嘴微张等。 3.胃肠道蠕动逐渐减弱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便秘、脱水、口干等。 4.循环能力减退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大量出汗,四肢发绀、斑点,脉搏快而弱、不规则或测不出,

临终关怀发展现况的分析

临终关怀发展现况的分析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出生是生命的第一站,给人生带来生机和活力,但人都得遵循自然法则“生老病死”,临终则是生命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个临终状态。根据人口统计局的统计,我国人口比例呈现严重的两极化,尤其是老年化更为严重。曾今看过一个电影叫《搏击俱乐部》,描述的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组织创办了一个俱乐部,只允许患有重症或者不治之症的人加入,旨在用搏击的方法来减轻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因此,在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且慢性病、恶性肿瘤等日益成为人们的主要死因,所有的医疗措施均无法延续病人的生命,疾病的折磨让病人痛苦不堪,当生之希望已经不存在的时候,怎样才能使病人摆脱痛苦,坦然、安详、有尊严的离去,就成为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不讳言死亡、正视死亡、尊重死亡、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于是临终关怀在人口与社会的变迁的时代中产生了。 临终关怀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临终关怀”( hospice 或hosepice care 或palliative care)一词起源于早年的西方,萌芽于十七世纪,起源于英国,20世界80年代经台湾和香港传入我国内地,用于描述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但发展到今天,临终关怀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即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我国内地临终关怀起步相对较晚,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崔以泰于199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标志着我国内地临终关的怀发展,1998年由李嘉诚先生捐助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宁养院,从而开始了国内临终关怀服务的推展工作。迄今为止,分布在各大城市的20家重点医院开展了这项工作,在减轻晚期绝症病人躯体痛苦的同时,也给这些即将死亡的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心灵慰藉。 对普通公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几千年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忠孝观”的束缚,给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消极的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地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意义,致使临终关怀的发展举步维艰,那么阻碍临终关怀的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医疗机构在经济上所面临的困境。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缺少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从医疗机构本身来说,一方面,临终关怀服务治疗手段、药物昂贵,医院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开展这项服务;另一方面,医院没有专业的护理人员,临终关怀服务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指导和安抚极其重要,医护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情感护理,医院必须下大力气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第二: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由于深受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死观还很传统,对死亡的认识也很原始,仅处于恐惧和孤独痛苦中,而科学的死亡观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就是为死亡寻求心理适应。有两类人最需要进行教育:a、临终者的家属没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的人;b、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严重影响工作和

《临终关怀》护理考试重点教学内容

《临终关怀》护理考 试重点

临终护理考试重点(2013) 名词解释 1.临终关怀:是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员及志愿者等多方面、多学科的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晚期患者及家属提供的全面照护。其宗旨是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命质量,使晚期患者无痛苦、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阶段,为人生划上完美的句号。同时使晚期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和加强。 2.临终护理:是一种组织化护理方案,重视团队精神照顾,为晚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缓和性和支持性的全面照护。 3.临终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系统地利用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和设备的过程。为了实施临终护理,必须明确其职能,确立临终护理组织,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 4.死亡教育:是指将有关死亡与濒死及其与生命有关的知识传递给社会及个人的教育过程。 5.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患者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过程。 6.被动安乐死:对不可治愈的晚期临终患者,停止使用延缓其生命的器械或延续其生命的治疗措施,仅采取止疼方法任患者自然死亡的方式。 7.主动安乐死:对于躯体和精神遭受极端痛苦的人实施的一种人为的,旨在仁慈地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其死亡的过程。 8.生命质量:是以社会经济、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心状况、社会能力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感觉体验。 9.癌性疼痛:指与癌症有关的疼痛,包括与疾病进展有关的疼痛和与治疗有关的疼痛。 10.死亡:即脑死亡,又称全脑死亡,是指大脑、小脑、中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性死亡。 填空题 1.临终关怀的对象(晚期患者及其家属)。 2.临终关怀格式塔的两大支柱(症状控制)、(关怀)。 3.世界临终关怀创始人是英国的(西斯莉。桑德斯),她于(1967年7月)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 4.晚期患者的确定,以预期生命不超过(六个月)为标准。 5.临终护理管理的特点(综合性和实践性)、(广泛性)。 6.临终关怀机构告别室设计和配置特点(人性)、(人道)、(至爱)、(关怀) 7.悲伤发展的四阶段理论(麻木)、(渴望)、(颓丧)、(复原) 8.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医学和方法论原则(姑息性原则)、(客观原则)、(整体论原则)、(调整原则)、(清醒原则) 9.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生命伦理原则(统一原则)、(权利原则)、(公平原则) 10.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一般原则(质量原则)、(舒适原则)、(同意原则)、(告知原则)、(个体化原则)、(综合治疗原则)、(无创原则)

浅议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浅议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现状和存 在的问题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在回顾临终关怀中心理支持系统的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临终关怀中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临终关怀中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死亡观念、家庭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临终关怀心理支持系统研究的基本维度,死亡观念同医护人员、家属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其中处于突出地位。不同文化背景下死亡恐惧的差异是在建立本土化的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its history ,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supportive therapy in the hospice care was analyzed. The ideas of death and social - family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research onpsychological supportive therapy ,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deas of death and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staff and family members are in the prominent position. The variety cultures which result in different fears of death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during develop the native hospice

临终关怀案例讨论

第六章探讨安乐死与临终关怀护理伦理道德 案例1 ?患者张某,男,40岁,胃痛十余年,反复发作。此次再次入院,经检查发现癌肿已扩散至肝、结肠、直肠等处。腹部包块逐日增大,白细胞下降3000以下,病人不能进食,极度衰竭,全靠输血、输液维持。 ?病人不堪忍受病痛折磨,要求告诉真实病情,如不可治愈就放弃治疗,早日解脱病痛之苦。而妻子也陷入难以决断境地。医务人员意见也不一。 ?问题: 1、按本案例该患者如放弃治疗是属于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 2、什么是临终关怀(hospice care)?临终关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临终关怀的护理伦理要求,对案例提出一些建议。 案例2 ?患者王某,男,77岁,农民。因肺癌入院治疗。入院进一步检查发现已扩散至身体其它部位,于是医生只有采取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医生告诉病人和家属借此可延长几个月生命。 ?但病人拒绝继续治疗,因为这样会花掉老两口所有的积蓄,患者想让妻子用这笔钱作为养老费用,并且还要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为此提出安乐死想法。 ?问题: 1、能否为其实施安乐死?如不可行,请为其制定临终关怀护理伦理计划。 2、临终关怀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何? 案例3 ?杰克在1990年6月4日以“仁心怪物”为名,使用他设计的三段式自杀机器完成初次实验,帮助患老年痴呆症的珍妮结束她的生命。 ?珍妮生前非常活跃,到处旅行,爬过喜马拉雅山,是一名网球好手,以教钢琴为业。 四年前,她突然无法记忆已学过一辈子的琴谱,阅读也发生困难。经医生诊断,她已患痴呆症,将逐渐丧失记忆。珍妮当即决定在意识清醒时告别人世。 ?她想过许多方法,如跳楼,但没有一种方法能让其死得有尊严。最后她想到了杰克发明的自杀机器,认为值得一试。 ?杰克发明的三段式自杀机器安装在一辆房车内,这机器先为珍妮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然后等她按下按钮,即会继续流出镇静剂,令其昏睡,继而注射氰化钾,其心脏随即停止跳动。 ?一切准备就绪后,珍妮请陪伴自己的医生妹妹为其念了一段经文,下午2点左右,她按下了按钮,5分钟后,珍妮安详地离世。珍妮死后四天,奥克兰巡回法官禁止杰克继续使用他的机器。 ?讨论: 1、你认为珍妮是否有死亡选择权利?你是否赞同珍妮的死亡方式? 2、你认为杰克的行为在我国法律和伦理上是否有争论?请说明之。 3、假如珍妮没有死,请你制定以珍妮为主的老年痴呆症的护理伦理计划。

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

临床决策与人文关怀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4 月第31卷第4期总第403期 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与分析 杨 红① 韩丽沙①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亦处于增长之中。纵观国内外临终关怀的发展,在不断发展中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从临终关怀的现状着手,分析启动时间、关怀内容、社会支持和服务的机构与模式四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临终关怀,启动时间,社会支持,服务机构,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0)04-0075-03 Status and Analysis of H ospice C are YA N G Hong,HA N L i-sha.N ursing De partment,B ei j ing Universit y of Chinese Medicine,B ei j ing100102,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ealth2care level,the people demand for better hospice care.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at home and abroad,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This paper started f rom the status of hos2 pice care and analyzed the four aspects of existing problems,which were about the Start-Up time、care content,social sup2 port and service status,for f 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 ey Words:hospice care,start-up time,social support,services,service mode 根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解释,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宗旨是减少临终的痛苦,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同时给予家属支持。舒适性治疗及心理支持为其主要服务内容。本文从启动时间、关怀内容、社会支持、服务的机构与模式四方面着手分析临终关怀的现状,从而找到不足之处,便于以后研究的开展。1 临终关怀的启动时间 何时对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一直是医疗护理界探讨的问题。意大利将预计生存时间在3个月内的患者称为临终患者[1];美国将无治愈希望、预计存活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称为临终患者[2];我国目前把诊断明确、治愈无望、预计生存期为3个月~6个月的患者视为临终患者。 Mortier F,Bilsen J研究中指出临终关怀的启动时间存在着地域及病种差异,临终启动时间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特定临床状况(例如晚期疾病重要脏器衰竭的情况),不能忍受的身心疼痛,患者决策能力的丧失,患者临终请求以及医生的职业特征(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和专业)[3]。不同的疾病的进展特点不同,不同疾病患者最终的生命历程长短也是不同的。虽然各种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影响强度不同,但是临终启动时间主要受医生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的原则是相似的[4]。医生启动临终关怀由患者预后情况和预计生存时间这2个因素决定。但正确预计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并不容易[5]。临终患者的最后存活时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国家及地区的启动时间存有较大差异,而病种及医生的决策尤为关键。笔者认为病种是启动时间的考虑因素,而医生的职业特征不应成为其影响因素。 200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的关于临终关怀问题的大会上指出临终关怀启动时间不应定义在一个精确时间段内[6]。适时启动临终关怀,使患者既能及时得到临终护理,又不过早放弃治疗是关键。不同病种出现何种临床表现才能确定为启动临 ①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北京 100102终关怀的最佳时机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减少医生个人因素干扰的条件下,针对不同病种定义不同的启动时间较为适宜。这需要各国进一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开发可以确定患者临终期的测量工具,进一步提高临终关怀护理质量。 2 临终关怀的内容 2.1 舒适护理 当患者进入临终状态后,就要从治疗模式过渡到临终关怀。做好临终护理,首先就是要做好舒适护理,这包括基础护理和疼痛护理,以控制和减轻各种症状,满足临终患者身体舒适的需要。基础护理是保证临终患者舒适的基本条件。有效控制疼痛,则是每个人的权利[7]。临终患者最普遍、最痛苦的症状就是疼痛。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因此,一定要有效控制疼痛,对止痛药物的给予要做到有效管理。但相比于国外疼痛管理护士专门的控制,我国疼痛管理做得并不到位,出于对相关药品毒、副作用的考虑,存在使用不足的问题。某些人员钻管理的漏洞,又存在误用滥用的问题。 2.2 心理护理 2.2.1 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大部分临终患者了解病情,意识到即将面对死亡,身心非常痛苦,甚至可发生自杀。临终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是觉得自己成为他人负担、感觉失去尊严、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8],因此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美国医学博士Kubler Ross将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分为5个心理阶段:震惊与否认期,愤怒期,协商期,忧郁期及接受期[9]。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经历这5个阶段,可能某阶段不明显,也有可能阶段顺序不同,阶段往复,甚至跨越某个阶段而直接进入另一阶段。针对不同时期,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不同心理阶段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通过亲切交谈,帮助其缓解焦虑及恐惧。交谈中,要保持柔和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有的患者神志不清,不能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