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板支座负筋长度怎么取?

板支座负筋长度怎么取?板支座负筋向跨内延伸长度取多少合适呢?目前工程师们普遍一律按净跨1/4取值,而忽略了它的前提条件 , 造成负筋设置长度不够 , 可能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
土木君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是怎么规定这个板负筋延伸长度的。
9.1.4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第9.1.6条: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可以看出,规范仅仅对于板的非受力钢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取为l0/4(或l0/7),而受力钢筋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这就说明统一取为l0/4就不一定靠谱!在16G101-1中只规定了梁支座负筋的跨内延伸长度数值,对板支座负筋长度没作规定。
而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手册》第四版中规定,当板的荷载均为均布荷载,相邻跨度相差≤20%,活载不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取1/4;当活载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应取1/3L。
可以看出,这里不是笼统的都取1/4,而且这里的1/4或1/3都是在荷载、跨度方面有前提条件的。
16G101-1第102页板钢筋构造▼16G101-1第84页梁钢筋构造▼《钢筋混凝土构造手册》中关于板钢筋附图▼为了更容易理解板负筋长度的计算原理,现通过几个具体例子,对连续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弯矩分布进行解析。
(PS:例子数据来源于杨家睦所写《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板中间支座负筋的设置长度》)例 1 :一不等跨等荷载(为便于说明 , 假定全部承受均布恒载)四跨连续板的荷载简图和弯矩图如图 1 所示。
从本例子中可以看出不等跨板承受大小相等的恒载时 , 在支座B和D两边的负弯矩长度 , 凡短跨的负弯矩长度均比相邻的较长跨的负弯矩长度长。
板内钢筋分类(受力筋(底筋、面筋)负筋、负筋分布筋、温度筋)

板内钢筋分类(受力筋(底筋、面筋)负筋、负筋分布筋、温度筋)1、首先要清楚板内钢筋分类:受力筋(底筋、面筋)、负筋(边支座负筋和中间支座负筋)、负筋分布筋、温度筋、以及马凳筋,洞口加筋等等。
2、要了解平法标注中板筋符号:1)、B——板底部钢筋(底筋);T——板顶部钢筋(面筋);B&T——双层钢筋2)、X——贯通横向钢筋;Y——贯通纵向钢筋;X&Y——双向钢筋3)、原位标注中负筋长度尺寸为伸至支座中心线3、受力筋计算:板底受力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勾*2*6.25*d04G101-4中规定,板受力筋伸入支座(梁、剪力墙、圈梁)的长度,为max(支座宽/2,5d)。
而如果支座为砌体墙,则伸入长度为max(板厚,120)板底受力筋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04G101-4中规定,起步距离为“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则第一根钢筋距梁边的长度就应该为“S/2-梁保护层厚底”。
工程板受力筋的间距一般为120mm、150mm 、180mm,平均按150mm计算,一半为75mm,保护层按25mm计取,故起步距离常规按50mm计算。
4、板负筋计算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水平长度+弯折长度*2弯折长度的计算方法:1)板厚-2*保护层;2)板厚-保护层(04101-4)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勾+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锚入长度计算方法:通常算法为“梁宽-保护层+板厚-2*保板负筋的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5、分布筋长度计算= 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分布筋和负筋搭接150mm端支座分布筋根数= 负筋板内净长/间距(取整)+1常规是向上取整,不加工1根,向下取整加1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间距(取整)+布筋范围2/间距(取整)+1一般会按(布筋范围1+2)/间距+1计算6、温度筋指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就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双向板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的1/4,这个规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有人说根据双向板的受力分布得到的,但是还是不理解这个1/4具体怎么来的。
问过一些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烦请您指点下。
另外,我们处理板支座配筋是按照净跨的1/4来配,有人说是净跨更接近计算跨度,这样是否合理?”板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或净跨)的1/4,这应该是近似值,究竟取多少值应根据受力分布,一般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解析。
你设计院一律按净跨1/4来配,不管是设计还是钢筋翻样,简则简矣,可省心很多,钢筋软件不必要求用户输入支座钢筋的长度,可直接根据跨度来判断自动计算,但是否合理是有问号的。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4: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弯矩图确定。
规范上没规定1/4,要求根据弯矩图确定,1/4应该是经验值或是约定俗成,如用弹性法塑性法等精确的计算方法计算求取,不仅费事,也无必要。
第9.1.6条: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
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长边与短边长度之小于3.0时,按双向板计算,长边与短边长度之不小于3.0时,按单向板计算。
板面构造钢筋伸入板内长度规范允许按L0/4计算。
人们之所以考虑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梁支座负筋长度取1/3和1/4而产生的联想和惯性思维,平法图集只对梁支座负筋规定了长度取值,对板支座负筋长度没作规定。
板和梁的实际受力状态还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单向板,非受力方向支座也能提供足够支持,从而根据经验,取1/4也是足够的。
规范上讲按弯矩图确定支座负筋长度的做法倒是正确,不过实际操作起来麻烦,所以,一般设计也是按构造规定的1/4取。
并且,一般也不会精确到厘米和毫米级,大都是取整数,所以,是近似或略大于板净跨1/4。
当板的荷载均为均布荷载,相邻跨度相差≤20% ,活载不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取1/4;当活载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应取1/3L。
[精品]梁支座负筋长度取值
![[精品]梁支座负筋长度取值](https://img.taocdn.com/s3/m/0b382ac6c5da50e2534d7f43.png)
[精品]梁支座负筋长度取值梁支座负筋长度取值在荷载的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板的支座有大小不同的负弯矩,为了承受这部分应力,需在支座上设置相当数量的负筋,称支座负筋。
框架梁支座负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03G101-1和11G101-1平法图集上都有规定,如框架梁第一排支座负筋伸入跨内为相邻两跨之大值的净跨的LO/3,第二排为LO/3,非框架梁端支座负筋长度取值为LO/5,框支梁第二排为LO/3而非LO/4。
08G101-5平法图集规定有所不同:当两相邻跨不等时,LO在大跨内取大跨净跨,在小跨内取大跨净跨与小跨净跨之和的1/2;当小跨净跨值不大于大跨净跨值的1/2时,支座负筋在小跨内贯通。
有遇到有的设计,梁支座负筋长度均按本跨取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相邻跨度相差不大时是没问题的,当相邻跨度相差大时是有问题的。
11G101-1平法图集对梁支座负筋长度取值又回归到03G101-1。
否定之否定,可谓一波三折。
不同版本的平法图集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规定,标准之不严谨由此可见一斑,说明平法图集的设计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并不深透,也说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依我看,所谓的LO/3与LO/4也是行政规定,要求大家执行。
至于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等问题反而被人们所忽略了。
并且,把不成熟的“研究成果”用于工程实践我认为也是很不严肃的。
怪不得学术界工程界对此也颇有微词。
平法图集对第一排第二排饼筋长度作了硬性规定,却对第三排及以上支座负筋长度取值没作规定,要求设计注明,但设计一般不会去标注。
这样就引起混乱,有的根据第二排取值,有的按LO/5取值,都有其理由,而理由似乎又都不充分。
平法发明者陈青来对此也曾作出过不同的解释。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2.3支座负弯矩受拉钢筋在向跨内延伸时,可根据弯矩图在适当部位截断,不宜在受拉区截断。
第9.2.3,当需要截断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当V不大于0.7ftbh0,梁端作用剪力较小,时~就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2当V大于0.70.7ftbh0,梁端作用剪力较大,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且不小于20 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与之和h0之和。
主梁上板负筋长度

主梁上板负筋长度摘要:1.主梁上板负筋的概念和作用2.板负筋长度的计算方法3.不同情况下板负筋长度的取值规定4.板负筋长度计算的实用建议正文:在建筑设计中,主梁上的板负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板负筋的作用是承受梁的负弯矩,从而平衡梁端的应力,保证梁的稳定。
因此,合理计算和设置板负筋的长度至关重要。
板负筋长度的计算方法主要依据梁的净跨长度和负弯矩的大小。
根据我国建筑设计规范,板负筋长度的取值有以下规定:1.框架梁第一排支座负筋伸入跨内为相邻两跨之大值的净跨的1/3,第二排为1/3,非框架梁端支座负筋长度取值为1/5。
2.对于板负筋的延伸长度,第一排取梁净跨长度的1/3,第二排和第三排取梁净跨长度的1/4。
3.板负筋的长度计算还需要考虑梁的宽度、板的厚度、钢筋的直径和保护层等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板负筋长度的计算可能会受到一些具体条件的影响,例如梁的形状、荷载分布等。
因此,在进行板负筋长度的计算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板负筋长度的计算是一个复杂但重要的工作。
只有准确计算出板负筋的长度,才能确保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同时也要考虑到具体情况的影响,以达到最优的设计效果。
对于板负筋长度的计算,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1.熟悉并掌握相关规范和标准,如我国的03g系列规范。
2.根据梁的净跨长度、负弯矩大小、梁的宽度和板的厚度等因素,按照规范进行板负筋长度的计算。
3.在计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板负筋的延伸长度和搭接长度的计算。
4.对于复杂情况的梁,可以考虑采用专业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板负筋长度的计算。
5.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板负筋的设置和长度,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确保板负筋长度的准确计算,从而保证梁的安全稳定。
板端支座负筋构造及计算

板负筋计算
3.板负筋的根数计算,见图3。
图3 板端负筋根数计算图
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根数=((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
例:计算图4所示板号端b支座负筋工程量.(其中板的保护层 厚度15mm,梁的保护层厚度25mm)
图4 板LB1钢筋图
分析: (1) ②号支座负筋: 长度=净长+一端支座锚固+一端弯折 (2)一端支座锚固=支座宽度-梁的保护层+15d= 300 -25+15d=300-25+120=395(mm) (3)一端弯折=板厚-2 ×板的保护层= 120-30 =90(mm)
第一部分
板端支座负筋构造及计算
板支座负筋可分为:端支座负筋和中间支座 负筋两种情况。下图中红色钢筋为端支座负 筋。
板负筋计算
端支座板负筋长度的计算, 见图2。
图2 端支座负筋长度计算图
边支座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其中:锚入长度取:1)支座宽度-保护层+15d(通常算法) 2) 0.4La+15×d 弯折长度=板厚-2 ×保护层
(4)根数=(钢筋布置范围长度-起步距离)/间距+1
解:钢筋计算过程:
钢筋计算过程表钢筋种类 名称计Fra bibliotek过程结果
②号支座负 长度 筋 根数
800-150+395+90=1135(mm)
(6000-300-2×50)/100+1=57
1135mm 57
梁支座负筋锚固长度

梁支座负筋锚固长度
梁支座负筋锚固长度是指在梁与支座之间所设置的锚固装置长度。
负筋锚固的作用是保证梁与支座之间的连接安全,防止梁在荷载作用下脱离支座。
负筋锚固长度的确定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梁的受力情况:根据梁的受力分析,确定梁的最大弯矩、剪力和轴力等参数,从而确定负筋锚固所需的承载能力。
2. 材料的选择:根据使用的锚固材料的特性来确定锚固长度,以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3. 锚固方式:负筋锚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粘结锚固、机械锚固等,不同的锚固方式对锚固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
具体的负筋锚固长度计算方法需要根据梁支座的具体设计要求和材料特性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负筋锚固长度应该能够满足梁与支座的受力要求,同时考虑锚固材料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工程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和选择。
板筋的计算规则

建筑板的平法标注板底筋长度钢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6.25d*2底筋长度L= 净跨+ 分别伸入左右支座长度max (支座宽/2、5d)+ 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钢筋,设置180度弯钩6.25d;★冷轧带肋筋和螺纹钢筋不设弯钩;★如设计了弯折,则要计算弯折弯折长度=板厚-2×保护层;★当端支座为框架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入支座中心线,当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入支座≥120mm且≥板厚;★净跨=板在梁间或剪力墙间的净距。
★另一方向底筋同上板底筋根数底筋根数,扣减值有三种情况:1)距支座边距离有50mm;板边有梁支座及剪力墙支座时,从梁、墙内边计算,起始步距为50mm;●底板钢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2)一个保护层;板边没有梁、剪力墙等砼构件,而是平板悬挑或直接搁置在砌体墙上时,从板边计算,起始步距为一个保护层;●底板钢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3)1/2板筋间距;至于起始步距为1/2板筋间距的情况,为04G101-4第25页设置的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
●底板钢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另一方向底筋根数同上★钢筋重量=一根钢筋长度×根数×钢筋直径每米重量kg/m板负筋长度1)板负筋为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锚入长度La+弯勾按标注计算板厚-保护层*2 (板厚-保护层)板负筋根数负筋根数,扣减值有三种情况:1)距支座边距离有50mm;板边有梁支座及剪力墙支座时,从梁、墙内边计算,起始步距为50mm;●负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2)一个保护层;板边没有梁、剪力墙等砼构件,而是平板悬挑或直接搁置在砌体墙上时,从板边计算,起始步距为一个保护层;●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3)1/2板筋间距;至于起始步距为1/2板筋间距的情况,为04G101-4第25页设置的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取值依据
双向板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的1/4,这个规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有人说根据双向板的受力分布得到的,但是还是不理解这个1/4具体怎么来的。
问过一些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烦请您指点下。
另外,我们处理板支座配筋是按照净跨的1/4来配,有人说是净跨更接近计算跨度,这样是否合理?”
板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取计算跨度(或净跨)的1/4,这应该是近似值,究竟取多少值应根据受力分布,一般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解析。
你设计院一律按净跨1/4来配,不管是设计还是钢筋翻样,简则简矣,可省心很多,钢筋软件不必要求用户输入支座钢筋的长度,可直接根据跨度来判断自动计算,但是否合理是有问号的。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第9.1.4: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弯矩图确定。
规范上没规定1/4,要求根据弯矩图确定,1/4应该是经验值或是约定俗成,如用弹性法塑性法等精确的计算方法计算求取,不仅费事,也无必要。
第9.1.6条: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
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长边与短边长度之小于3.0时,按双向板计算,长边与短边长度之不小于3.0时,按单向板计算。
板面构造钢筋伸入板内长度规范允许按L0/4计算。
人们之所以考虑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梁支座负筋长度取1/3和1/4而产生的联想和惯性思维,平法图集只对梁支座负筋规定了长度取值,对板支座负筋长度没作规定。
板和梁的实际受力状态还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单向板,非受力方向支座也能提供足够支持,从而根据经验,取1/4也是足够的。
规范上讲按弯矩图确定支座负筋长度的做法倒是正确,不过实际操作起来麻烦,所以,一般设计也是按构造规定的1/4取。
并且,一般也不会精确到厘米和毫米级,大都是取整数,所以,是近似或略大于板净跨1/4。
当板的荷载均为均布荷载,相邻跨度相差≤20% ,活载不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取1/4;当活载大于恒载的3倍时,板应取1/3L。
而不是笼统的都取1/4,并且,1/4取值不只是根据本跨净跨,而是根据相邻两跨。
我们不能忽略它的前提条件,须根据具体情况。
平法图集对板支座负筋不作规定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否则,板支座负筋伸入板内长度统一取取1/4多省事啊。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内力也无绝对精确值,由于材料的离散性和荷载的不均匀性,设计其实是一种模糊计算。
概念设计和经验值是重要的,让设计更趋合理。
其实没有必要死教条。
有些支座负筋的设计非常零乱繁琐,没有进行必要的归类整合,相同板跨仅支座略有不同就配置不同长度的支座负筋,有些小跨度板也设计成底筋加支座负筋形式,这很不合理,翻样和施工都不胜其烦,有些干脆全部修改成双层双向或双层双向加支座负筋。
另外,板支座负筋在板内的弯折,其弯折长度为板厚减保护层,当支座负筋为光圆钢筋时,板内弯折不需要增加180弯钩,但在支座内须设置180度弯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