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支座负筋计算共36页
负筋计算

1.负筋及其分布钢筋计算7.1建立板负筋切换到板负筋界面,在当前构件管理中建立“2号”筋(如图139)和“3号”筋(如图140)(图139 )(图140 )(7.2画入板负筋(如图141)方法一:按梁、剪力墙或者板边线布置板负筋点击工具栏中的“按照梁布置板负筋”按钮,用鼠标左键选中要需要布置的梁,然后确定负筋的布置方向即可方法二:自定义负筋的布筋长度(布置范围)点击工具栏中的“画线布置板负筋”按钮,画出板负筋的布置长度(两点一线),然后确定负筋的布置方向即可7.3显示板负筋信息――Shift+J、构件属性编辑器按Shift+J键就能够显示板负筋的名称,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构件属性编辑器”能够查看负筋的配筋信息7.4汇总计算/查看/分析计算结果按F9键或者工具栏中的按钮进行汇总计算,按查看板钢筋计算结果(如图142)“2号”板负筋(如图142)L=900(左标注)+70(板厚-2*bhc) +24d(锚固长度)+6.25d(弯勾)――软件默认边跨板负筋锚入梁中N=(4800-150-50-125-50)/150+1=30.5≈31根分布筋L=2725(4800-900-125-900-125)+150(与负筋搭接)+150(与负筋搭接)――软件默认和负筋搭接150mmN=900/250=3.2≈3根――软件默认根数计算向上取整“3号”板负筋(如图143)L=1000(左标注)+1000(右标注)+70(板厚-2*bhc) +70(板厚-2*bhc)――软件默认左、右标注长度已经包括了梁支座宽度,如果实际工程与之不同,把构件属性中的“标注含支座宽”修改为“否”即可N=(4800-150-50-125-50)/150+1=30.5≈31根分布筋L=2725(4800-900-125-900-125)+150(与负筋搭接)+150(与负筋搭接)――软件默认和负筋搭接150mmN=2000/300=6.7≈6根――软件默认根数计算向上取整。
板支座负筋长度计算

板支座负筋长度计算
板支座负筋长度是建筑物框架结构设计时,计算支座在同一水平面上
一支点到另一支点的负筋长度。
一般计算步骤:
(1)确定钢架程序中的节点数,然后根据户型结构给出每一节点的
横竖向位移量;
(2)根据支座状态,确定负筋经过的位置,以及对应的支座编号;
(3)根据负筋的经过点,计算每段负筋的直线距离;
(4)根据每段负筋的不同位置,计算出支座负筋的总长度。
板支座负筋的长度是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计算时要精确,否则,可能会影响到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
板钢筋计算公式图解

练习
1、请画负筋并计算其长度和根数 2、用软件计算并进行对量
1、单跨接150mm 方式二: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 方式三:分布筋长度=按照负筋布置范围计算
1、单跨板钢筋的计算
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计算
方式一: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分布筋间距 方式二: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分布筋间距+1
伸进长度=max(板厚,120)
1、单跨板钢筋的计算
板底钢筋的支座-伸进长度其它情况
伸进长度=max(≥12d且≥梁(或墙)宽/2 ) 伸进长度≥La(锚固长度) 伸进长度=过墙(或梁)中线+5d 伸进长度=梁(或墙)宽-保护层 伸进长度=到墙(或梁)的中线
1、单跨板钢筋的计算
板底钢筋根数计算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一个保护层 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
1、单跨板底筋布置示意图
50
练习
1、请画板及其底筋并计算其长度和根数 2、用软件计算板底钢筋并与手工对量
1、单跨板钢筋的计算
板负筋长度的计算04G101-4 P30
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勾+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带栏板的阳台板
9、其它形式板钢筋计算
梁板式阳台
9、其它形式板钢筋计算
纯悬挑阳台
9、其它形式板钢筋计算
雨蓬板
9、其它形式板钢筋计算
挑檐
9、其它形式板钢筋计算
挑檐04G101-4P27
★软件重点功能
1、自动布置最小板 2、跨板钢筋的布置 3、平行边布置受力筋 4、XY方向布置受力筋 5、按弧线布置放射筋 6、查看板的布筋范围 7、查看受力筋布置情况 8、查看板内钢筋
面筋长度=弯勾+锚固长度+挑板净宽-保 护层+(板厚-保护层*2+5d)
板端支座负筋构造及计算

板负筋计算
3.板负筋的根数计算,见图3。
图3 板端负筋根数计算图
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根数=((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
例:计算图4所示板号端b支座负筋工程量.(其中板的保护层 厚度15mm,梁的保护层厚度25mm)
图4 板LB1钢筋图
分析: (1) ②号支座负筋: 长度=净长+一端支座锚固+一端弯折 (2)一端支座锚固=支座宽度-梁的保护层+15d= 300 -25+15d=300-25+120=395(mm) (3)一端弯折=板厚-2 ×板的保护层= 120-30 =90(mm)
第一部分
板端支座负筋构造及计算
板支座负筋可分为:端支座负筋和中间支座 负筋两种情况。下图中红色钢筋为端支座负 筋。
板负筋计算
端支座板负筋长度的计算, 见图2。
图2 端支座负筋长度计算图
边支座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其中:锚入长度取:1)支座宽度-保护层+15d(通常算法) 2) 0.4La+15×d 弯折长度=板厚-2 ×保护层
(4)根数=(钢筋布置范围长度-起步距离)/间距+1
解:钢筋计算过程:
钢筋计算过程表钢筋种类 名称计Fra bibliotek过程结果
②号支座负 长度 筋 根数
800-150+395+90=1135(mm)
(6000-300-2×50)/100+1=57
1135mm 57
板支座负筋标注

板支座负筋标注
板支座负筋在图纸上表示方法如图:
支座有负筋,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指梁的支座部位用以抵消负弯矩的钢筋,俗称担担筋。
梁支座上部纵向受力钢筋,有贯通与非贯通之分。
一般结构构件受力弯矩分正弯矩和负弯矩,抵抗负弯矩所配备的钢筋称为负筋,,通常指板、梁的上部钢筋,有些上部配置的构造钢筋习惯上也称为负筋。
当梁、板的上部钢筋通长时,大家也习惯地称之为上部钢筋。
端支座负筋和中间支座负筋就是梁两端的和中间的钢筋。
扩展资料:
计算方法
端支座负筋长度:
第一排钢筋长度 = 本跨净跨长/ 3 + 锚固(相邻两跨都有负筋
时取长跨净跨长/ 3 +锚固);第二排钢筋长度 = 本跨净跨长 / 4 + 锚固(相邻两跨都有负筋时取长跨净跨长/ 4+锚固)。
注:
1、锚固长度同梁上部贯通筋锚固;
2、当梁的支座负筋有三排时,第三排钢筋的长度计算同第二排。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第一排钢筋长度 = 2 * Ln/3 + 支座宽度;第二排钢筋长度 = 2 * Ln/4 + 支座宽度。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
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板负筋钢筋计算公式

板负筋钢筋计算公式
1.板底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左伸长度+右伸长度+弯钩长度
*2
板面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锚固长度*2
板底受力筋根数=板面受力筋根数=分布范围/板筋间距+1
伸出长度:端支座为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出长度=max(1/2
支座宽,5d)
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出长度=max(1/2墙厚,120,板厚)
180°弯钩长度=6.25d(当钢筋为一级钢时,末端需加180°弯钩) 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
支座宽-保护层
分布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
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左标注长度+右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注
意标注的长度是否含支座宽)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板负筋间距+1
锚入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
支座宽-保护层
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保护层为板的保护层)
布筋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
3.分布筋单根长度=净跨(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2
搭接长度:分布筋与负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
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
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左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右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
楼板钢筋计算公式

一、普通板底筋计算(一)、底筋长度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钩×21、当板的端支座为框架梁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框梁支座宽/2,5d)+弯钩×22、当板的端支座为剪力墙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墙支座宽/2,5d)+弯钩×23、当板的端支座为圈梁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圈梁支座宽/2,5d)+弯钩×24、当板的端支座为砌体墙时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120,板厚)+弯钩×2(二)、底筋根数情况一:底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二、面筋计算(一)、端支座负筋1、端支座负筋长度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钩+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情况一:锚入支座长度=锚固长度LaE(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情况二:锚入支座长度=0.4La+15d(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板端负筋根数情况一: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二)、端支座负筋分布筋1、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情况二:分布筋=轴线长度(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2、端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情况一: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尺寸/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情况二: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尺寸/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三)、中间支座负筋1、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情况一: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板厚-保护层×2)×2情况二: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板厚-保护层)×22、中间支座负筋根数情况一: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50m m×2)/板筋间距+1情况二: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四)、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1、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情况二:分布筋=轴线长度(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2、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情况一:根数=布筋范围/间距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分布筋间距)+(布筋范围2/分布筋间距)情况二:根数=布筋范围/间距+1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分布筋间距+1)+(布筋范围2/分布筋间距+1)三、温度筋为了防止板受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缝,通常在板的上部负筋中间位置布置温度筋。
板、梁、柱钢筋的计算公式

板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勾2*6.25*d板底筋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板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水平长度+弯折长度*2板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勾+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板负筋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板负筋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轴线长度-轴线两边内梁的宽度)(参差长度是分布筋和负筋搭接长度)板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间距(取整)+1板中间支座负筋的分布筋的根数=布筋范围1/间距(取整)+布筋范围2/间距(取整)+1温度筋长度=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参差长度*2(参差长度是温度筋和负筋搭接长度)温度筋根数(梁一跨中间的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度-负筋伸入板内的净长)/温度筋间距-1马凳筋∏型长度=L1+L2*2+L3*2马凳筋∏型双层双向板马凳筋根数=板净面积/(间距*间距)+1马凳筋∏型负筋马凳筋根数=排数*负筋布筋长度/间距+1马凳筋一字型长度=L1+L2*2+L3*2或L1+L2*2+L3*4马凳筋一字型根数=排数*每排个数梁上部通筋长度=总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梁上部边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左支座锚固梁上部边支座负筋(第二排)=1/4净跨长+左支座锚固梁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取大值)*2+支座宽梁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二排)=1/4净跨长(取大值)*2+支座宽梁架立筋长度=净跨-两边负筋净长+150*2(注意钢筋类别)梁侧面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注意钢筋类别)梁侧面受扭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注意钢筋类别)梁下部通筋长度=总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梁边跨下部筋长度=本身净跨+左锚固+右锚固梁中间跨下部筋长度=本身净跨+左锚固+右锚固梁箍筋长度=2*(H-2*25+B-2*25)+(11.9*2+8)d二-四级抗震箍筋根数计算加密区根数=(1.5*梁高-50)/加密间距+1 (一跨分左加密、右加密)非=(净跨长-左加密区-右加密区)/非加密间距-1总根数=加密*2+非加密梁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2*d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