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刘禹锡的简介和代表作有哪些诗

刘禹锡的简介和代表作有哪些诗刘禹锡,唐代文学家、诗人,曾任唐玄宗和唐肃宗朝的大臣及宰相,是唐代大文豪之一,也是唐代史上为数不多的知名官员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深沉,以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著称,其余代表作还包括一部较为著名的散文集《陋室铭》。
以下是刘禹锡的简介与代表作简介。
一、刘禹锡的简介刘禹锡,字中孚,号伯阳,唐朝晚期著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汉河南郡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出生于唐宪宗乾符三年(877年)。
刘禹锡自幼聪敏好学,喜爱文学,曾在举人、进士科中都考取了第一名,进入官场并成为了唐代宰相。
刘禹锡的政治生涯非常稳健,任唐朝内史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务,获得了唐玄宗的赏识和器重。
758年,他被提拔为宰相,成为唐朝的实权派人物,主持政务的时期正是唐朝的“开元之治”,他也为时代的特点和未来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还担任了领军出征的大将军之职,后被封为“豳侯”。
刘禹锡不仅在政治上成就斐然,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表现出色。
在他时代,文学受到了巨大的重视,刘禹锡也为文学花费了不少精力。
他的诗歌风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描绘了当时人物及各种花卉,如《竹枝词其五》中,人物…夕照山谷光,秋分梧桐影;登云梯一洒,日出庐山妍。
‟,语言自然流畅,充满着感人的情感。
二、刘禹锡的代表作《陋室铭》《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一部散文集,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独具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
在唐朝末期,散文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如此突破常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后散文的发展。
《陋室铭》描绘了作者建造的一个非常简陋的房子,内容充满生命力,作者借助散文的叙事性和美感,刻画了一种愿意为美好生活建造的刻苦人生。
《浣溪沙》《浣溪沙》是刘禹锡的一首名词,是唐朝以来比较著名的爱情词歌之一,原本是辞赋的一种形式。
词歌的「溪梦馆」主题情节,描述了一种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更展示了唐朝文学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汇编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单位:论文完成日期: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内容摘要]:刘禹锡是唐代一位有特色的诗人。
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诗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诗的平易,其诗不铺张放纵而比较节制约缩,因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1]。
于此,笔者试从刘禹锡诗歌的取材、风格及人格魅力三方面来对其诗歌成就作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取材风格人格魅力正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人。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
他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在革新派执政期间,任屯田员外郎等职,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还,后又贬连州刺史。
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
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革新以前为第一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为第二个时期,贬谪生活结束以后的十五年为第三个时期。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黄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自疏纵。
”这个看法,基本符合刘禹锡的实际情况。
他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时期,能够接近人民,向民歌学习,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提高。
本文尝试就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展开论述,以期能管中窥豹。
一、选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刘禹锡认真地吸取了民歌的营养,创作出一批反映下层民众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
刘禹锡在贬谪朗州以后,开始接触民歌,认识到学习民歌的意义。
诗人刘禹锡的文学成就

诗人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诗人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诗歌诗歌内容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作品风格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刘禹锡的评价总结

刘禹锡的评价总结1. 刘禹锡的背景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义渠,唐代文学家,江西南昌人。
他是唐代初期优秀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被誉为“唐文亢状元”。
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2.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峰之一,被誉为“诗史之巅”。
他的诗风清新,意境深远,常常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刻画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他的诗作兼有典雅的韵味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禹锡的诗作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包括咏史抒怀、写山水、咏物、送别等。
他以真情实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被视为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史料。
3. 刘禹锡的政治贡献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有远见和决策能力的政治家。
他在唐代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如工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左补阙、中书舍人等。
他在这些职位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出色的领导力。
刘禹锡在任职期间,积极推动政府的改革和发展。
他注重政治教育和贤能选拔,推崇廉政和勤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改善了社会的治理状况。
他还积极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 刘禹锡的书法艺术刘禹锡除了在文学和政治方面有出色的成就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古朴、简练的韵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结构严谨,笔势流畅,力度适度,寓意深远。
刘禹锡的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他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一。
5. 对刘禹锡的评价刘禹锡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政治智慧和书法艺术,成为唐代文化的瑰宝。
他的诗歌作品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对后人影响深远。
他的政治贡献使得唐代政府更加廉政、高效,为社会带来了稳定和繁荣。
30刘禹锡的诗歌特色

30.刘禹锡的诗歌特色刘禹锡是唐代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最高的主要有三类:政治讽刺诗,寓意深刻,辛辣犀利。
怀古诗,均用律绝形式,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无限。
至于他学习民歌所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等,则活波清新,自然流转,尽洗文人习气。
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柳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柳禹锡诗以意为主”。
他的很多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或讴歌平藩战争,表达统一的愿望;或者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阿的精神面貌;立意深刻。
加之由于较多采用怀古、咏物等形式,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等手段,借此言彼,寓实于虚,融情于景,故又显得精炼含蓄。
如名篇《乌衣巷》。
像柳禹锡的这类怀古诗,选取的往往只是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但却小中见大,含意丰富,具有一种蕴藉之美。
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除了辛辣犀利外,也上述兼有这些特点,如脍炙人口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
象这类讽刺诗,往往用意双关,语带讽刺,曲折写来,更觉诗意隽永。
宋代苏辙曾说柳禹锡的诗“用意深远,有曲折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也说刘诗“深于影刺”,都是指的这些特点。
而柳禹锡的“深于影刺”,也体现在他的咏物诗上:如《白鹰》、《聚蚊谣》、《百舌吟》等诗,锋芒锐利,有着很强的斗争性,不过由于采用寓托的手法,又显得含意深远。
刘禹锡还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因此他的诗常融形象与哲理于一炉;在许多生动的诗歌形象中,经常能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闪烁着哲学家的思想火花。
刘诗中多见饱含哲理的诗句,虽非有意的论述哲学思想,但见解精辟,给人以启迪。
例《金陵怀古》、《浪淘沙词九首》中的第九首等作品中的诗句,借助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把深微的哲理以诗化;这些名言佳句,点缀在诗中,使他的诗既有审美价值,又富有哲学思想。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刘禹锡(772年—842年),字务观,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刘禹锡出生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因为才华出众,颇有名气,被唐宪宗册封为翰林学士,担任官职多达十余次,后辞官归隐,一生著述众多,作品有诗、文、赋等,其中诗歌成就较为突出,被誉为唐代诗坛的一等一高手。
刘禹锡的诗歌作品被称为“清新秀逸、朴素自然”。
他的生活阅历丰富,见闻广博,他的诗歌凝聚着对自然和人生的深邃感受和体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刘禹锡的诗歌题材较为广泛,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宫廷生活、感怀忆古、抒发个人情感等方面。
其中,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最为优美,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诗作中常以一些自然事物为载体,用简洁飘逸的语言直抒胸臆。
比如他的名篇《陋巷》中写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叹。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表达了自然的宁静和幽深,以及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感受,令人感叹;他的另一篇名作《竹枝词·咏梅》中写到:“墨梅雪里爱,青竹雨中笋。
故园东望路漫漫,半日松江一帆风。
”他使用了浓郁的岁月感,将对梅花的痴迷与对故园的怀念融为一炉,动人心弦;还有他的一篇《竹枝词·雨霖铃》中写到:“寂寞深闺,时候惆怅。
多少事,从来怨”,他以一种细腻、柔情对女子的生活和女性的内心进行深入探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性感召力。
除了清新、自然的风格,刘禹锡的诗歌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尽显恬静优雅之气,多运用方便、工整、利落、明丽的体制。
在构思、表达上精巧细致,表现出浓烈的写作热情和技巧表达能力,被誉为“唐诗细品中的佳品”。
从文学史角度看,刘禹锡的诗歌不仅是唐代诗歌带有新意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现世主义诗歌思想由于突破了儒家“世事派”的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开启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新机遇。
总之,刘禹锡是唐代优秀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方式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明快,善于运用方便、工整、利落、明丽的体制,深刻表现了自然之美和对人生的感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人们奉为一代大家。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有哪些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有哪些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当时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其诗歌代表着唐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刘禹锡的生平、创作特点、代表作品入手,全面展现他的诗歌成就和艺术魅力。
一、刘禹锡的生平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景本,祖籍大理(今云南大理),出生于唐朝开元年间的陕西临潼(今陕西咸阳)。
他曾经担任过官职,先后历任端明殿学士、监察御史、太原府知府、昭州刺史等。
他有着不凡的政治才华和文学造诣,是当时的权门贵族中的佼佼者。
他离开朝廷之后回到故乡,独自居住在山野之间,终老于家。
二、刘禹锡的创作特点刘禹锡的诗歌以豪放不羁和清新洒脱而著称,他的诗风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刘禹锡的诗歌具有浓郁的个性特点,他的诗作在艺术上的独立素质非常高,且经常借助、仿效和触发历代先贤名篇,从而创作出自己的精品力作。
他的诗作具有理性和智慧,但同时又包含了感性和直觉,契合了唐代诗歌的审美趋向。
三、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的诗歌涉及田园、山水、闺情、节物、怀古、述志、悼亡、咏史等不同领域,体现了他对社会风俗、人生哲理和文化传统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以下是刘禹锡的代表作品:1、《陋室铭》此间少人几应知,隔水相望已十年。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之一,用清新、简练、凄婉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居住的渺小而寂静的小屋,以及那里的人和环境。
全诗情感真挚,寥寥数语中蕴含出对人世凡事的冷暖自知和对世俗看法的沉思和批判,让人深感其哲理意味和文化底蕴。
2、《竹枝词·咏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狂。
这首《咏梅》以典雅、含蓄、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梅与雪相辉映的美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敬和感慨。
它表现了文人的品味与意境、情感与智慧,也反映了唐代文学中玩味文字、情感与意境交融的艺术特点。
3、《竹枝词·代表愁心恨事》道是东风不与人初相识,道是今年归去来早,月满西楼,微雨如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代表愁心恨事》是刘禹锡的爱情诗作之一,诗人在表达失落和离别的情感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痛感,又表透达出对社会人生的触摸和反思。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作品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官员、学者,其诗词作品以其清丽婉约、意境深远、情感真切而著名。
刘禹锡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底蕴,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一、刘禹锡的简介1、生平刘禹锡,字之奇,唐朝末期的文学家、官员。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祖父刘弘一是唐朝的太常卿,父亲刘师道是唐代的太子洗马。
刘禹锡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曾考取进士,担任过高宗、肃宗等皇帝的宰相和教育部长,出任过很多要职。
除此之外,在文学方面,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
2、文学成就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上。
他的诗歌清丽婉约、意境深远、情感真切,构思严密、音律优美,很受当时人们的欣赏和推崇。
他在诗歌创作中注重思想和意境的表达,善于传达真善美的价值观。
他的诗词作品受到了唐代文化的熏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刘禹锡的诗词作品刘禹锡的诗词作品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以深沉、优美、悲凉的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所体现的是一位执着、不屈不挠的文化官员的风范和忧思。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首著名的刘禹锡的诗歌。
1、《陋室铭》《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清贫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它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穷巷之窗户。
池塘小院深深,燕子飞来绕屋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抒发了诗人的自由心态和真挚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2、《竹枝词》《竹枝词》以其独特的风韵和触动人心的情感感染了很多人。
它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弯弯的月亮挂在夜空,让人感到深深的凄凉和无奈。
诗中表达的是对久别重逢的感慨和对生命的追求,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3、《芦花古渡》《芦花古渡》是一首表达内心感伤的哀婉之作,反映了作者的人生遭遇和积淀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单位:论文完成日期:试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内容摘要]:刘禹锡是唐代一位有特色的诗人。
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诗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诗的平易,其诗不铺张放纵而比较节制约缩,因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1]。
于此,笔者试从刘禹锡诗歌的取材、风格及人格魅力三方面来对其诗歌成就作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取材风格人格魅力正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人。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
他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在革新派执政期间,任屯田员外郎等职,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还,后又贬连州刺史。
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着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
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永贞革新以前为第一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二十二年为第二个时期,贬谪生活结束以后的十五年为第三个时期。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贺黄公(裳)的话说:“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自疏纵。
”这个看法,基本符合刘禹锡的实际情况。
他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时期,能够接近人民,向民歌学习,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诗歌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获得了提高。
本文尝试就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展开论述,以期能管中窥豹。
一、选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刘禹锡认真地吸取了民歌的营养,创作出一批反映下层民众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
刘禹锡在贬谪朗州以后,开始接触民歌,认识到学习民歌的意义。
在《上淮南李相公启》中说:“虽甿谣俚音,可俪风什。
”意思是说,民歌、民谣可以与文人的诗歌创作相媲美,因此应该向民歌学习。
现存刘集中《竞渡曲》、《采菱行》两诗可以确定为朗州时期所作。
这两篇作品初步显示了学习民歌的成效。
后来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竹枝词》、《浪淘沙词》、《淮阴行》、《堤上行》、《踏歌词》等诗,有的描写人民的劳动场面,有的表现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了江南水乡的风俗画,题材更为广阔。
试看如下一些诗篇:竹枝词(两首)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前一首诗写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劳动生活的状况,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少数民族风俗画。
后一首诗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从而含蓄婉转而又真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
堤上行三首一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二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流水无限月明多。
三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诗中剪取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三个镜头,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画和堤旁船只来往不绝的兴旺景象。
(二)刘禹锡的诗歌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而且歌颂什么,讽刺什么,倾向性鲜明。
永贞之变是中唐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他的《聚蚊谣》、《飞鸢操》、《百舌吟》等诗,对镇压永贞革新的宦官、权臣作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先后削平吴元济、李师道等藩镇的叛乱,这是中唐时期又一件大事。
向来关心国家统一的刘禹锡分别以《平蔡州》三首和《平齐行》二首,热烈地歌颂了平叛战役的胜利。
平蔡以后,废除苛法,“蔡人始知有生民之乐”。
刘禹锡这些诗的选材和主题思想,都“正得当时之意”[2]不愧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此外,如对“甘露之变”、朋党之争,刘禹锡都有诗表明自己的态度,以至对于象宦官煽动兴元兵变,杀害李绛,温造重新镇定兴元这样局部性事件,他也写诗寄贺,在这些诗中,战斗性最强的是讽刺诗,如《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它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诗中讽刺的对象虽然不能确指,但肯定是顽固派的封建官僚。
(三)刘禹锡的示志诗和怀古诗,熔咏史与示志于一炉,旨趣隽永,发人深省。
刘禹锡的仕途颇多波折,在政治上多次受挫,有些还与写诗有关。
但他总不屈服,仍然以诗歌来吟咏性情,遣愁寄慨。
《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诗,都直抒胸臆,表现了自己守正不阿的人格和对权贵的愤慨。
在封建社会里,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受到黑暗势力的压迫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刘禹锡这部分诗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衰病之际,他还写出了一些自强不息的好诗。
刘禹锡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千古传颂的佳作。
不仅艺术技巧纯熟,而且思想内容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试看《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古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通过对发生在西塞山的历史往事的描绘,指出了人世变化巨大而山川依旧,寄托了作者无限感慨,并寓有天下一统,群雄竞逐局面已难行得通的深刻告诫。
其将讽戒之意贯穿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之中,给人以回味余地,令人深思。
二、风格上有新的突破(一)意境优美,词藻瑰丽,但很少有堆砌现象。
唐代张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一人”,说明他在当时就以藻思瑰绮见称。
刘禹锡效法屈原,独辟蹊径,努力向民歌学习,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来提高创作水平。
他的民歌体乐府诗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健康朴素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并将它与文人诗的写作技巧糅合起来,达到了风景画与风俗画的融合,人情美与物体美的融合,诗意与哲理的融合,雅声与俚歌的融合。
他的《竹枝词》、《浪淘沙词》、《踏歌词》、《杨柳枝词》等民歌体诗作,都意境优美、形象生动,很有文彩,好象连珠缀玉一样,绚丽动人,读了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如《杨柳枝词九首》的第八首: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全诗运用写意式的笔法简练地勾勒出一幅“风吹旗动”、“夕阳西下”、“折柳送别”的优美画面,围绕自古就开始表达的“惜别”主题,创造出恬静、淡远而有情深的美妙意境。
“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3]这些话更有利于对该诗巧妙之处的体会。
另外,在《百舌吟》中,刘禹锡用“红雨”喻落花:“花树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在《竹枝词》九首之二中,用花来比男子:“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侬愁。
”其遣词命意造旨很高。
(二)构思新颖,精炼含蓄,但能避免晦涩之病。
刘禹锡曾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4]前一句是说,诗歌要精炼含蓄,以少胜多,后一句是说,诗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的讽刺诗、怀古诗、咏物诗,都具有这个特点。
如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运用极为经济的笔墨,勾勒出巷口的夕阳、桥边的野草和屋前的燕子三种景物,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
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和诗的题旨深深地隐藏起来,却又特意点出朱雀桥、乌衣巷、王谢等历史上着名的地名和人物,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然后以燕子飞入普通百姓家作结,把读者的思想带回到现实。
诗的前两句中“花”与“斜”成对,“花”为使动用法,因而显得精炼而富有动态,看似平易却又颇见巧思。
后两句在人们不经意处着笔,写出今昔对比,以小见大,含意丰富,具有蕴藉之美。
元代的方回曾经指出,刘禹锡的诗歌“言言精确”[5]“且是句句分晓”,“别无暗昧关锁”。
[6]所谓“精确”和“分晓”,是说语言精练含蓄而又不晦涩,读者在掩卷一想以后,能够体味到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有人说他“词巧”,也有人说他“意工”,确也如此,日常生活中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一着刘禹锡的“意”,便化为美妙的诗句。
他自己也说是“境生于象外”[7]。
意思都是一样,那就是含蓄得好。
(三)语言清新、自然流畅,而又不失于平浅。
刘禹锡懂得民歌曲调。
他的七言乐府小诗,有不合四声的,但音韵浏亮,节奏鲜明,轻重低昂,合于自然,这同他学习民歌曲调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文人对民间生活不熟悉,单纯模拟民歌,容易失之平浅。
刘禹锡长期遭贬,接近人民,热爱生活。
他的不少诗歌吸取了民歌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健康柔美的风格,有着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调和响亮和谐的节奏感,多用比兴、谐音、双关语,使人感到表达的感情真挚而又含蓄,又比一般的民歌细腻、华美,因而人们乐意传唱。
如:元结在湖南时所写的《唉乃曲》,早已是结合当地民歌的先例;相形之下,《唉欹乃曲》还是书卷气或文人学士气太浓,远不及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的真率和活泼。
如《竹枝词二首》的第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由于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再加上语调的清新自然,常常被人称引。
两《唐书》本传都有关于他的诗歌适合于传唱的记载。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
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此律也。
”[8]一直到晚年,他的不少诗歌还保持着这个特点,如《醉答乐天》:“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终似云间相逐飞。
”就是一例。
三、诗中表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一)顽强不屈,富于斗争精神。
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被召回长安。
十年的贬谪,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创伤,但他仍然倔强地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心。
初回京师,游玄都观,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出他的顽强不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暗示这些人是由于王叔文集团败一诗,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
这都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此诗传出,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刺”[9]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起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
作者因此诗获罪,正如他的朋友柳宗元所说的“自取之”,就是说作者明知会因此遭到迫害,但是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