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陈列 导游词

合集下载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的马王堆,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的古墓群。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个独特的古墓群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景区概况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郊马王堆村,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整个古墓群包括三座墓室,分别是南、中、北墓,其中南墓最为著名。

马王堆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汉文化史、位阶制度和古代医学史上的一大空白,被誉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二、南墓南墓是马王堆中最大、最为精美的墓室,是一座漏斗形的人工挖掘坑墓。

这座古墓的出土文物规模之大、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品种之多,堪称中国古代墓葬中的“国宝级”陵墓。

进入南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精美的石门。

石门上雕刻着马车、牛车、战车以及各种神魔。

这些雕刻细致入微,生动逼真,给人一种置身于古代文化盛世的感觉。

南墓的内部可谓瑰丽非凡。

首先是长达40多米的通道,周围壁画绘制了当时生活的场景,如宴会、乐舞、游艇等,栩栩如生,犹如穿越时空。

接着是中央墓室,这里是墓主人的安放之处。

墓主人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女性,她的身份地位由她身上的衣物和饰品显露出来。

陪葬品包括金银饰品、玉器、青铜器、陶瓷器等,数量之多、精美程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在南墓的北墓室中,我们还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人类尸体,被称之为“马王堆女尸”。

这具尸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死亡仪式以及医学知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墓中墓是马王堆的中等规模的墓室,也是一座漏斗形坑墓。

虽然规模比南墓小一些,但中墓中出土的文物同样珍贵、精美。

在中墓内,我们可以欣赏到大量的玉器和陶瓷器。

这些文物不仅呈现了古代的审美风格和工艺水平,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四、北墓北墓是马王堆的最小的一个墓室,其规模与南、中墓相比,要小很多。

然而,北墓同样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铜镜、木雕、陶瓷器等,展示了西汉时期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

五、医书和文化遗产马王堆古墓群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出土的医书《墓经》。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下面是搜集的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一)欢迎大家来到湖南马王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马王堆汉墓,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个千年古墓,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了解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首先,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马王堆汉墓的背景。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市西郊,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西汉帝王墓葬群之一,也是中国出土文物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墓葬之一。

这个墓葬群共有三座墓葬,分别是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和他两位皇后的墓葬。

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进入马王堆汉墓的核心部分,首先介绍的是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

这座陵墓由地下室和地面的八角形地宫组成,地下室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是历史上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古墓之一。

地下室内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廊,以及东边一间木构室内长廊,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壁画。

这里的壁画是马王堆汉墓最大的亮点之一,而且非常具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壁画描绘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幅出土的《女兒樓圖》,展现了汉代女性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服装饰品。

此外,还有一些描绘宴会、宫殿和花鸟的壁画,使人们对西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追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我将带大家参观地宫内的宝库。

在地宫的西侧,有一个巨大的宝库,其中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金银器、玉器、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是近2000年前的手工艺品,它们精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造诣。

我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全部出土文物的复制品,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此外,在宝库的北侧还有一个巨大的演艺厅,它是古代歌舞表演的场所,同时也是宴会的地方。

这里有着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可以让我们想象古代皇帝和贵族的生活场景。

除了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马王堆汉墓还有两座皇后墓葬。

这两座墓葬分别是宣帝刘询的两位皇后们的陵墓,也是对于当时的皇后们地位和权力的最好体现。

虽然这两座墓葬规模比较小,但同样也非常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大家选择来到马王堆汉墓参观。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导游词
(文物:冠人男俑)
一、三号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们是軑侯家各种奴仆的替身。形体最为高大的冠人俑头戴高高的帽子,身着丝绸长袍,在鞋子的底部刻着“冠人”两字,出土时身后率领着几十个彩绘木俑。他应该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总管。女侍俑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绣花长袍上还用纹锦镶边,应该是主人的贴身丫鬟。与它们相比,彩绘立俑形体最为矮小,出土的数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脸的。他们是軑侯家中地位最为低下、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再加上后面的歌俑、舞俑和奏乐俑等,可以说各类奴仆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文物:“妾辛追”印)
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心之痛,于汉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中国警官大学的赵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拟复原系统”复原了四张軑侯夫人7岁、18岁、30岁和50岁左右的头部像,并制作了一个中年軑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该馆编辑出版有《湖南省博物馆》 (大型图录《中国博物馆》丛书第2卷)、《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大型发掘报告)、《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考古辑刊》(1~3集)、《新民学会资料》等书刊30多种。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有一件素纱样衣,薄如蝉翼,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非常高超。三号墓出土了10多万字的帛书以及外面已经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绘制技巧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评价极高。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是防腐学上的奇迹。
来到长沙不可不来博物馆一睹二千多年前的灿烂文明。

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全)

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全)

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谈起马王堆汉墓文物,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故事。

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

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前言--------略(墓坑模型处)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的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

其中一、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三号墓形制相同,都是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

马王堆汉墓的地理位置: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五里牌,距市中心约4公里。

它建在浏阳河二级阶地一个高约十五米的台地上,四周为开阔的平原。

站在马王堆上环顾四周有一种四面临风兀然而立的感觉。

古人在选择墓地时讲究“风水”,有“信八字望走好运,信风水望坟山贯气”的说法。

如此看来,马王堆这地方确实是挺有“贯气”,“风水”蛮不错的。

马王堆的传说:马王堆究竟是哪位达官贵人的墓地?历史上说法也不一样。

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马王堆坟高七尺,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刘发---汉景帝的儿子)埋葬他母亲唐姬及其程姬的墓地,叫做“双女冢”。

其后的《大清一统志》、《长沙县志》、《湖南通志》都沿袭这种说法。

《湖南通志》还引用了《汉书----长沙王传》中的一个故事来证明“双女冢”说法是正确的。

故事的大意是:唐姬是汉景帝爱妃程姬的侍女,长得异常漂亮。

一天,汉景帝召程姬侍寝,而此时恰巧程姬身体不适,于是就叫侍女唐儿冒名入侍。

当夜汉景帝因酒醉不辩真伪,(而宠幸了唐儿,(仅此一次宠幸过)唐儿因此怀上了景帝的“龙种”,被封为妃子。

随后,唐儿生一皇子,取名刘发,被封为长沙王。

景帝死后,刘发将程、唐二姬接到长沙国奉养。

二姬死后,就葬在了马王堆这一带。

此为一说。

马王堆的命名:清嘉庆《长沙县志》:而清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却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公元852—930年)。

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

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前言(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

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

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照片:马王堆汉墓外景图)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

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是,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定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现湖南省武警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才揭开了这三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图片:一号墓墓室纵剖面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2018最新】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word范文 (14页)

【2018最新】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导语: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

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前言(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

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

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照片:马王堆汉墓外景图)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

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马王堆汉墓!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的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

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著名的汉代墓葬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汉代墓地。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座神秘而古老的墓地吧!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总面积约为14000平方米,是一座汉墓群,主要由西汉贵妃墓、太监墓和次贵妃墓三个部分组成。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以及西汉乃至战国时期墓葬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里是西汉贵妃墓,是马王堆汉墓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西汉贵妃墓于1972年于昌华里南方非法已山的南坡发现,墓冢直径约为30米,由地面防护建筑和地下主墓室构成。

墓室主要分为东西两堆,东堆内为贵妃陈根据墓主人的题名,专门设立了报告厅,收藏和陈列了许多与贵妃有关的文物。

西堆内则为墓主人的陪葬品,如玉雕、木雕、铜器、金器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贵妃墓出土的距月琴,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距月琴。

距月琴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琴身上的图案和文字描绘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和社会习俗,是我们研究汉代音乐史的重要证据。

这里是太监墓,太监在古代朝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皇帝的亲信和幕僚,另一方面也是宫廷管理和维护秩序的重要力量。

太监墓的发现,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汉代宫廷内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太监墓内出土了大量的陶瓷、铜镜和玉石器等陪葬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幅出土的汉代壁画,描绘了古代宫廷的生活场景和仪式,是研究汉代宫廷文化和壁画艺术的重要宝藏。

这里是次贵妃墓,次贵妃是贵妃之下的地位,次贵妃墓的发现为我们还原了汉代宫廷内的权力游戏和宫廷生活。

次贵妃墓主室内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玉石器和金银器等贵重物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精美的玉石椅子,椅子造型考究,雕刻精美,显示了贵妃的尊贵身份。

我们从这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汉代宫廷内华美而讲究的生活方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汉墓陈列
各位朋友:
大家好!提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马王堆”坐落在长沙市东郊,清朝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故称“马王堆”。

1972年至1974年,通过发掘并考证,其实这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墓中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軑侯家,去追寻2000多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
马王堆三座汉墓中出土的漆器,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器形之多样,工艺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里展示了云纹漆鼎、云纹漆案、云纹漆具杯盒、粉彩长方漆奁、锥画纹漆奁等一系列文物。

大家看这个彩绘双层九子漆奁,它呢就相当于现在女孩子所用的多层化妆盒。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丝绸发源地。

一号墓出土的两件素纱褝衣就让我们大开眼界。

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褝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这两件衣服,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还不到一两,可以说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素纱襌衣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也是最轻薄的一件衣服。

当时的人们喜欢将又轻又薄的透明襌衣套在色泽艳丽的丝绵袍上,衣服的颜色、纹样若隐若现,从而产生了朦胧的美感。

马王堆三号墓还出土了近十二万字的帛书。

这幅帛书《五星占》向我们揭示了汉初以前的天象观测,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专著。

这幅帛书《五十二病方》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它详细记载了涉及内科、外科等一百多种疾病的治疗医方。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以这幅“T”形帛画最为絢丽夺目。

据考证,这是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帛画全长20 5厘米,被艺术地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部分。

大家看,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

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神话中女娲、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

右边是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扶桑树中,最大的太阳里面蹲伏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这可能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

左边则是月宫的描绘,有蟾蜍和玉兔,月亮之下,月神正托举月亮缓缓升起。

人间部分以华盖作屋顶,描绘的是老夫人生前的一幅出行图,身后有三个贴身的奴婢,身前则是炼丹的方士献上长生不老丹。

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悼念的场景。

地狱部分有一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它脚踩巨大的鳌鱼,正平托着大地。

这是一幅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统
一的杰作,它无处不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马王堆女尸。

她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她的名字叫“辛追”。

辛追夫人出土时身高为1米54,体重为34.3公斤,她的血型为A型,我们可以看到,辛追夫人的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均保存了完整的外形,她出土的时候皮肤湿润而且覆盖完整,呈淡黄褐色,手摸上去还有油腻感。

大家看到的这具尸体有眼球脱出、口张开、舌头稍微挺出、直肠脱垂的现象,这是尸体的早期腐败现象。

但是因为一号墓密封良好,尸体的腐败现象在下葬后不久就停止了。

这具女尸保存的年代之久、保存程度之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当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由于它明显不同于呈干瘪状的“木乃伊”和表面似蜡制模型躯壳的“尸蜡”,也不同于骨骼脱钙软化而易于折断的“泥炭鞣尸”,因此国际上已经认同,在尸体的分类上,应该把马王堆这类历史悠久、软组织仍有弹性、内脏俱在的“湿尸”,命名为“马王堆尸”。

考古学家在其食管、肠胃内发现有1 3 8粒半甜瓜子,这表明,她死于瓜熟季节。

据病理检查,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胆石症,还感染了蛲虫、鞭虫。

经过尸体解剖,推断辛追夫人是在吃过甜瓜后由于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此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造成猝死的可能性为最大,死亡年龄约为50岁。

好了,今天我为大家就讲解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