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马王堆导游词_1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的马王堆,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的古墓群。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个独特的古墓群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景区概况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郊马王堆村,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整个古墓群包括三座墓室,分别是南、中、北墓,其中南墓最为著名。
马王堆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汉文化史、位阶制度和古代医学史上的一大空白,被誉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二、南墓南墓是马王堆中最大、最为精美的墓室,是一座漏斗形的人工挖掘坑墓。
这座古墓的出土文物规模之大、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品种之多,堪称中国古代墓葬中的“国宝级”陵墓。
进入南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精美的石门。
石门上雕刻着马车、牛车、战车以及各种神魔。
这些雕刻细致入微,生动逼真,给人一种置身于古代文化盛世的感觉。
南墓的内部可谓瑰丽非凡。
首先是长达40多米的通道,周围壁画绘制了当时生活的场景,如宴会、乐舞、游艇等,栩栩如生,犹如穿越时空。
接着是中央墓室,这里是墓主人的安放之处。
墓主人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女性,她的身份地位由她身上的衣物和饰品显露出来。
陪葬品包括金银饰品、玉器、青铜器、陶瓷器等,数量之多、精美程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在南墓的北墓室中,我们还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人类尸体,被称之为“马王堆女尸”。
这具尸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死亡仪式以及医学知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墓中墓是马王堆的中等规模的墓室,也是一座漏斗形坑墓。
虽然规模比南墓小一些,但中墓中出土的文物同样珍贵、精美。
在中墓内,我们可以欣赏到大量的玉器和陶瓷器。
这些文物不仅呈现了古代的审美风格和工艺水平,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四、北墓北墓是马王堆的最小的一个墓室,其规模与南、中墓相比,要小很多。
然而,北墓同样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铜镜、木雕、陶瓷器等,展示了西汉时期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
五、医书和文化遗产马王堆古墓群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出土的医书《墓经》。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_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您们的导游小王,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湖南博物馆。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是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1 / 3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下面是搜集的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一)欢迎大家来到湖南马王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马王堆导游词(通用8篇)

马王堆导游词(通用8篇)马王堆篇1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导游工具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
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前言(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
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
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照片:马王堆汉墓外景图)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
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是,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定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现湖南省武警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才揭开了这三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图片:一号墓墓室纵剖面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马王堆汉墓!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的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
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著名的汉代墓葬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汉代墓地。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座神秘而古老的墓地吧!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总面积约为14000平方米,是一座汉墓群,主要由西汉贵妃墓、太监墓和次贵妃墓三个部分组成。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以及西汉乃至战国时期墓葬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里是西汉贵妃墓,是马王堆汉墓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西汉贵妃墓于1972年于昌华里南方非法已山的南坡发现,墓冢直径约为30米,由地面防护建筑和地下主墓室构成。
墓室主要分为东西两堆,东堆内为贵妃陈根据墓主人的题名,专门设立了报告厅,收藏和陈列了许多与贵妃有关的文物。
西堆内则为墓主人的陪葬品,如玉雕、木雕、铜器、金器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贵妃墓出土的距月琴,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距月琴。
距月琴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琴身上的图案和文字描绘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和社会习俗,是我们研究汉代音乐史的重要证据。
这里是太监墓,太监在古代朝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皇帝的亲信和幕僚,另一方面也是宫廷管理和维护秩序的重要力量。
太监墓的发现,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汉代宫廷内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太监墓内出土了大量的陶瓷、铜镜和玉石器等陪葬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幅出土的汉代壁画,描绘了古代宫廷的生活场景和仪式,是研究汉代宫廷文化和壁画艺术的重要宝藏。
这里是次贵妃墓,次贵妃是贵妃之下的地位,次贵妃墓的发现为我们还原了汉代宫廷内的权力游戏和宫廷生活。
次贵妃墓主室内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玉石器和金银器等贵重物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精美的玉石椅子,椅子造型考究,雕刻精美,显示了贵妃的尊贵身份。
我们从这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汉代宫廷内华美而讲究的生活方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导游资格证【导游词】马王堆汉墓

【导游词】马王堆汉墓导游词马王堆西汉古墓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
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
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此外,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来的马王堆乡,距市中心大约有4千米。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地。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其中一号墓中出土各类文物1800余件以及一具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女尸。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采取了深埋密封的筑墓方式,加上2000多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大的地震,因此一号墓中的尸体以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要见到墓主人的面目,先揭开裹在外面的丝绸物品,人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
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几乎都全了。
大家看到的这件衣服可是我们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了。
它的名字叫素纱襌衣,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襌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从墓中一共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它们的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也就是说还不到1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它的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这样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着的呢?当时人们是罩在色泽艳丽的丝棉袍上穿,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非常朦胧的美感。
大家看到的这幅从一号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也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因为这幅帛画的外形和英文大写的“T”非常相似,因此把它称为“T”型帛画。
据考证这是出葬的时候,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弓魂升天”。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篇一:马王堆导游词马王堆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
马王堆汉墓呢是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来的马王堆乡,距离市中心约4千米。
1971年底,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地。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
其中一号墓中共出土各类文物1800余件以及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的原因在于采取了深埋密封的筑墓方式,加上2000多年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因此,一号墓的尸体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大家看到的这件衣服可是我们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了,它的名字叫素纱禅衣。
素纱呢是指没有染色的纱!禅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从墓中一共出土了两件素纱禅衣,它们的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也就是说还不到1两,那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它的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儿了,真可谓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啊。
那么这样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的呢?当时啊人们是罩在色泽艳丽的绵袍上穿,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非常朦胧的美感。
大家看到的这幅从一号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也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因为这幅帛画的外形和英文字母大写的“T”非常相似,因此把它称之为“T”形帛画。
据考证这是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大家可以看到,整幅画的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部分。
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
正上方有一人首蛇身的神。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它是威力巨大的烛龙神。
在它的右边画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的扶桑树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最大的太阳当中还画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把它称为“金乌”,其实啊这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
人间部分以华盖作屋顶,华盖以下是三个贴身的奴婢紧跟轪侯夫人,两位炼丹的方士正向她献上长生不老的丹药。
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以后他的家人守灵祭祀的场景。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完整版)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篇1:湖南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前言、照片、模型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湖南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0990
2020年最新马王堆导游词The latest tour guide of Mawangdui in 2020
2020年最新马王堆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前言(略)、照片、模型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
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白膏泥的学名叫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
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
”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卜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
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葬君。
”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的记录。
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
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日期。
第一部分走进轶侯家
“利苍”玉印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驮侯家族的墓地。
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软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皲侯、长沙国丞相利苍。
他生于战圄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
早年利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初他升任长沙圄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圄统一大业,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驮侯。
f社,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
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
但是由于利苍处在长沙国的位置独特,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厚葬。
“妾辛追”印
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
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锥心之痛,于汊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
根据女尸和T形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复原了一个中年驮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