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政策知识点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2:第7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手机铃声的设置往往能反映出人们的内心情感。
小薇为自己的手机设置了一段彩铃:“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歌词的寓意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B.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C. 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D. 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 漫画《献哈达》的政治寓意是()①民族团结的局面日益巩固②各民族间建立了团结、平等、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③党和政府贯彻了正确的民族政策④我国各民族已经实现了共同繁荣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 2010年10月23日,“藏东明珠”昌都大街小巷彩旗飘扬,迎来了解放和新生的60周年大庆。
60年的历史充分说明:稳定是福,动乱是祸。
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的时期,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各族人民遭殃。
“民族睦则社稷固”这句话主要强调()A.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B.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的物质保证C.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富强的基础D. 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4. 2010年8月24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博览”在京展出,目的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普及和传播民族知识,展现各民族文化的多彩魅力。
通过这一活动,中国的民族文化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表明我国坚持了民族()①平等原则②友好原则③互助原则④共同繁荣原则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5. 2010年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新疆工作座谈会、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做出了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投入,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决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作的发展。
下列对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 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B. 民族自治地方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法行使自治权C.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D.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6. (2011·湖南娄底联考)2010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3周年。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注:每课的课题共同构成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2、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3、什么叫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谷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4、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5、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6、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民族平等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7、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8、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1名代表,这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9、国家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如对汶川、舟曲的对口支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10、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11、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有:
1.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待宗教的基本政策。
2. 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大限度团结广大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
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保证。
4.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信教公民必须承担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义务。
5. 坚持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方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
6. 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不受侵犯。
7. 坚持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原则。
8.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是我国宗教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9. 坚持对宗教事务进行依法管理的原则是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准则。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高中政治知识点考点精华总结归纳总结归纳最新

高中政治知识点考点精华总结归纳总结归纳最新高中生杂学习政治的时候,不能看到什么背什么,应该先总结知识点,然后再进行理解和记忆。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但历史遗留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A.法律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B.民主平等的含义:指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民族团结原则:A.含义: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B.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A.含义:我国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B.原因: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三个原则的关系:A.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1)1949年9月,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政策

考点一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记一记 背一背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 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 A、含义 B、依据 C、表现 (2) 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 A、含义 B、重要性 (3)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根本原则) A、含义 B、原因
(4) 三原则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单元线索:
人民当家作主 (制度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项基本原则 民族政策 二大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宗教政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大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一“根本”、三“基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 国家性质 质
政治协商制度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最根本要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 政协 五大主体:
考点二
1、我国的宗教(概况)
我国的宗教政策
记一记 背一背
2、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②含义
材料:目前,许多国家、地区冲突都与民族和宗 教问题有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又 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但我国相对于这些国家、 地区而言,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可以自豪地说: “风景这边独好。” 请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回答:我国在民族和宗 教问题上为什么能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 阶级根源被铲除,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形 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民族政策,坚 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促进了新型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状况也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我国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 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团结了广大信教群众 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中政治必修2课件第七课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十四页,共35页。
二、新时代大学生应如何对待宗教,弘扬科学精神 情境链接 长春某区法院曾在高悬的国徽之旁,让工匠塑了一把辟邪
剑;山西交口县在县政府院内挖了 9 个坑,将画有五岳灵符和 写着符字的方砖、条砖、铜镜、桃木板、铜钱等所谓镇邪物品 埋入……类似种种匪夷所思的怪诞行为,指向的莫不是权力、 地位与金钱,它们才是某些官员真正膜拜的对象。
第九页,共35页。
(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内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 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 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 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 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 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 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金瓶掣签”属于正常的宗 教活动。所以,我国政府认可西藏的这一宗教活动。
第六页,共35页。
探究导学 1.我国宗教概况。 (1)我国是多宗教国家,信教人数比例不大,绝对数字不小。 (2)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
第七页,共35页。
2.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 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 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 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解析】 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宗教 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①③当选;②④观点错误。 故选 B。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中国民族与宗教知识

第九章-中国民族与宗教知识第九章中国民族与宗教知识第一节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第二节汉族及其传统节日第三节中国的宗教政策第四节佛教第五节道教第六节基督教第七节伊斯兰教考试大纲要求:熟悉: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概况和地理分布;我国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概况。
掌握: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宗教旅游景观的相关知识。
第一节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
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民族的定义、人口与分布特点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民族是指在特定历史的人文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俄罗斯族等。
广义的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2.中国民族的族称与人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他55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内地总人口为13.71亿。
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9%。
2.中国民族的族称与人口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为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民族宗教工作知识点

民族宗教工作知识点一、什么是民族宗教工作?1.1 定义民族宗教工作指的是国家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和指导工作。
它旨在保护和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推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2 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宗教与国家关系2.1 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人们对宇宙和生命意义的一种信仰体系和行为方式,涉及信仰、仪式、道德规范等方面。
2.2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宗教独立于国家,享有信仰自由•宗教依法接受国家的管理和监督•宗教与国家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三、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3.1 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的宗教政策•改革开放后的宗教政策•近年来的宗教政策调整3.2 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和保障•国家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明确规定•宗教事务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创建和谐宗教关系的努力四、宗教事务管理原则与方式4.1 宗教事务管理的原则•法治原则•宗教内部自治原则•良序管理原则•民族团结原则4.2 宗教事务管理的方式•注重宗教教育和培训•加强宗教机构管理•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宗教活动秩序和公共安全五、民族宗教工作实践与经验5.1 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经验•重视宗教界代表人士和群众的参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同作战•宗教工作与民族工作的有机结合5.2 民族宗教工作的成功案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宗教工作实践•西藏自治区的宗教工作实践•四川甘孜州的宗教工作实践六、展望与建议6.1 展望•未来宗教工作的发展趋势•民族宗教工作与国家治理的深入融合6.2 建议•完善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宗教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力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有益经验以上是对民族宗教工作知识点的全面介绍。
通过了解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宗教事务管理原则与方式以及民族宗教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宗教政策知识点
1、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尊重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群众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依法管理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切实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增强自养能力,形成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保证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的人士手中。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2、什么是民族平等的政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散杂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3、什么是民族团结政策?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党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全国56个民族结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4、我国宗教的特点是什么?
答: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宗教共同遵守的一个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
6、当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相矛盾时,该如何处理?
答:宗教教法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法律。
7、宗教极端势力具有哪些危害?
答:1、严重危害国家安全;2、制造民族对立,破坏民族团结;3、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4、毒化宗教氛围,损毁宗教形象和声誉。
8、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什么?
答: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而不是去干涉宗教内部的事务。
9、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什么?
答: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10、“双五好”是指什么?
答:五好宗教人士和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1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要使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12、什么是民族问题?
答:民族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或矛盾问题。
13、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14、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5、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石是什么?
答: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16、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答:民族团结。
17、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答: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9、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什么?
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0、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多少个自治区和多少个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答: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
21、在当代中国,民族团结具体是指什么?
答: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和睦相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奋斗。
22、实行宗教民主制度改革的时间是哪一年?
答:1958年
2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答: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4、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答: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25、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答: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使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26、民族自治地方指什么?
答: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建立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7、民族团结的“五个互相”是指什么?
答: 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28、“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答: 12月4日“法制宣传日”。
29、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什么?
答: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30、“四德”是指什么?
答: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31、“四有”是指什么?
答: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2、“四个认同”是指什么?
答: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33、“五爱”是指什么?
答: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4、“三个交通安全”是指什么?
答:行走安全、乘车安全、驾驶安全。
35、“四个人人”是指什么?
答:人人讲民族团结、人人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懂得民族政策、人人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36、“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指什么?
答: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积善行德、扶贫济困、助人为乐。
37、目前我国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
答:155个。
38、宗教的概念是什么?
答: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宗教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是麻
醉人们思想的精神鸦片。
39、对造成影响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员应当怎样进行处罚?
答:出现不利于民族团结言行的,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属于国家公务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40、宗教工作“三管理”、“一负责”、“两项制度”分别是什么?
答:三管理是管理好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好宗教人士、管理好宗教活动;一负责是领导负责制;两项制度是领导干部联系宗教活动场所制度和宗教人士谈话制度。
41、什么是非法宗教活动?
答:凡是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法规、条例规章的宗教活动都属于非法宗教活动。
42、宗教活动无论是在登记场所内或在家庭进行,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1、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煽动宗教狂热,从事非法宗教活动;2、不得干涉国家的行政、司法、教育、计划生育等职能的实施;3、不得妨碍正常工作、生产、生活秩序,不得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和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权利;4、不得歧视和攻击不信教的群众和干部;5、必须按照历史传统沿袭下来的礼仪和习俗进行;6、宗教活动中不得有封建迷信、诈骗钱财等行为。
43、非法宗教活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主要表现有:(1)强迫他人信教,对不信教、不参加宗教活动的人进行歧视、侮辱和打击;(2)未经批准擅自修、扩建宗教活动场所,擅自进行豪华装修;(3)私办经文班(点),一些思想反动的人借机向学经人员灌输反动思想,培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4)利用宗教干预行政、司法、公共教育、婚姻、计划生育;(5)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强收宗教课税;(6)以讲经为名宣传“圣战”,蓄意歪曲经典教义,煽动宗教狂热和民族仇恨,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7)推销夹杂反动思想的宗教书刊和音像制品;(8)攻击、谩骂甚至谋害爱国宗教人士,争夺宗教活动场所的主持权和宗教团体的领导权;(9)利用朝觐机会,对朝觐人员进行策反和拉拢;(10)编造、传播“圣人显灵”、“真主下凡”等谣言,蛊惑人心,破坏社会稳定;(11)利用宗教建立反动组织,制造动乱和暴乱;(12)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政治渗透,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