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A short discussion about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 landscapepainting目录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思想对图式的影响1.传统文化引导着中国审美的特殊性----------------------------------42.“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观察方法与特有的“散点透视”--------53.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中“三远法“的提出和运用----------------------7二.道家思想中的阴阳、有无观念对中国画图式的影响1.从太极图中延伸出的“S”形构图------------------------------------92.由“S”形演变成的“△”形构图-----------------------------------11三.传统山水画图式中特有的表现方式1. 起承转合--------------------------------------------------------122.传统山水画中的“开合”-------------------------------------------143.聚散、疏密、虚实的结合-------------------------------------------154.留空-------------------------------------------------------------18四.传统山水画与风水意志1.气局与图式-------------------------------------------------------192.画中“龙脉”与图式的关系-----------------------------------------19 五.题跋与鈐印------------------------------------------------22六.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构图之异同1.东西方差异的起源-------------------------------------------------232.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构图的主要不同之处-----------------243.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相似之处-------------------------24 七.结束语----------------------------------------------------25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多端,一片莽莽苍苍。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宗教画及杂画等。
由于画风多样,题材十分广泛,水墨画的技法与理论也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很快进入到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山水画方面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对后世影响颇深。
花鸟画方面,随着文同、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们以墨竹、墨梅(与南宋末的兰、明后的菊合称“四君子”)等专科绘画的流传,崇尚主观意趣、崇尚笔墨形式趣味的“士人画”开始兴起,如法常的水墨花鸟画《老松八哥图》等为后世水墨画的发展又开新路。
徐熙开创了“野逸”风格的水墨形式与其孙徐宗嗣继其祖业创立的“没骨法”水墨花鸟在民间得以发展。
当然,水墨画在宋代人物绘画上也有新的发展。
如梁楷的“减笔”画《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吟图》用极简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形象画之一。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入地影响。
水墨画大体上是依着以赵雪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向前发展的。
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重视画家主观意志、兴趣和思想感情的表现。
赵雪松主张绘画的现实主义,强调绘画笔墨与书法的一致性,标榜复古、提倡书法笔墨的趣味。
作为元四家(赵雪松、黄公望、王蒙、吴镇、后董其昌也用倪鲢替换他)之首,引导了元代水墨画的新一轮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
他们用干笔皴擦代替湿笔晕染,逐渐用纸张代替绢素。
浅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含蓄 、 玄淡 、 浑茫和 中庸 柔和之美 , 极少有浮躁不安 、 剑 不同的民族 、 地区 , 必然产生 不同的文 化现象 , 艺 术是民族文化 中最突出 、 最活跃 、 最深刻的表现形式 。 作
为重要画 科之一 的山水画 , 蕴涵着丰富 、 刻的民族 文 深 化精神 , 根深蒂 固的儒 、 道思想可谓是我 国民族文化 的
表 达 ”而 且 讨论 了 空 间 的 表现 , 定 了 中国 山 水画 的理 , 奠
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不重形似 , 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 。中国山水画的整 体
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 ,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 、
论基础 。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 , 中国山水画才可 以说 出现了展子 虔 、 李思训 、 王维 、 张璨 等一 大批专画 山水 的大师 。 这些大师注重写实 , 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 。 将 展 子虔的 《 游春图》 ,反映 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 的面 目, 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原 味 , 但写实 力已经有 了较大提高 , 极能抒 发作者的情怀 , 已能将 山水画和人
似之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 也。 正是直接或间接地受 儒家 “ 中庸” 思想之影响所致 。 这对文艺创作更是影响至
是一种含蓄 、 玄远太虚的朦胧之美 。也正是这 “ 大象无
形” 之美赋予了山水画 以无限生机。 从山水画的图式中我们可 以看 出 : 山水不像人物 、
深 至广 , 中国山水画来 说亦颇 有启示 : 对 过分追 求 自然 山水之形质 , 就会走入“ 媚俗 ” 自然主义之极端 ; 相反 , 丝 毫 不顾 自然山水之形态 , 一味追 求笔墨技巧 , 表面点 搞 缀, 势必陷入“ 欺世” 的形式主义之窘境 。五代末北宋初
中国古代山水画

传承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 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 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 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 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 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 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 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 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 年画家。
《江
雪》
唐代诗人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被誉为“宋画第一”。 以俊伟屹立的大山、一 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 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 行旅为对象,真实的画 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 人如身临其境 。他所画 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 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 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 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 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 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 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 浑厚,势壮雄强”的特 色,被誉为“得山之 骨”,“与山传神”。 (北宋)
作品赏析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 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 向往。 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 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 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 熟之处。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001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
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
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浅谈中国山水画之北宋山水画

浅谈中国山水画之北宋山水画摘要: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字:山水画表现手法寒林雪景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
出现了李成、范宽、燕文贵,惠崇等划时代的杰出画家。
范宽得助于终南,太化;高克明“喜游山水间,搜奇访古,穷幽探绝,终日忘归”。
1.李成李成,字咸熙。
擅长画寒林平远之景,在宋初极负盛名,被誉为“古今第一”,但他为人矜持,不轻易为王公贵族作画,因此其画颇为难得。
开封祖国寺附近的宋家药铺门首因有他所画的山水壁画,被誉为“山水宋家”。
《情恋萧寺图》《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
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
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
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
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
2.燕文贵燕文贵,又名燕文季。
擅画山水、屋木、人物。
所作山水,不专师法,极富变化,独立一家规范。
其画多为北方大川,破笔皴点,干擦淡染,细碎清雅,苍润秀媚,岸边水渚多画台榭相接,景致优美,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
存世作品主要有《溪山楼观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江山楼观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烟岚水殿图》、《溪谷图》。
《溪山楼观图》图中层岩雄踞,山势叠起,楼管错列,杂树映掩,主峰高耸,气象严峻。
山石轮廓,用粗壮浓黑线条,方曲有力,皴笔则为大小不一的短钉头,先淡墨多皴,后浓墨疏皴,偶有参以短条子皴,兼有擦笔,以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凸凹,他貌取山的形体和厚重接近与范宽,但却把范宽谨严密实的笔法变得相当地舒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浅谈《鹊华秋色图》的赏析
《鹊华秋色图》是赵子昂传世名作之一。
赵孟曾任职“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
他对济南的风景十分熟悉,本卷画成于1295年他回到故乡浙江之时,为周密(公谨)所画。
周氏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的家乡——吴兴,也从未到过山东。
赵氏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并作此图相赠。
画中呈现一片辽阔的沼泽地,极目远眺,一望平阔,矗立着两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
两山之间错落着杨树、小松及不知名的杂树,远处一排杉树,郁郁葱葱,但有些叶已略脱,树枝分明可见,叶子染红染黄,这是秋的信息。
山羊五头,散处在简陋的茅草屋前啮食。
水边扁舟数叶,舟上渔叟撑篙,岸边一渔夫持竹竿敲水赶鱼,正待提网。
笔墨色彩交融中,带给了友人周密一幅遥远的故乡梦境。
我国历史上留下许许多多的上水画,每幅画都寄托着画家不同的思绪和感情。
我现谈一下我很喜欢的一副举世无双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举山水名画——《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号松雪道人,宋朝宗室后裔,在艺术方面,晓通音乐,精于鉴定,诗文亦佳,特别是书法与绘画,造诣很高,提出作画要有古意,力倡书法入画,在元初画坛上是个领袖人物,影响了元四大画家及明清一些大画家。
赵孟頫被视为元代初年最伟大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成为勾连中国艺术史的关键人物。
然而,由于他身为宋代王孙,却出仕元朝,这使他在遭受时人讥讽外,也备受后人非议,艺术成就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他“才气英迈”,仕元不久即升为集贤直学士,元世祖忽必烈本打算让他参与中书政事,“孟頫固辞……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外补”。
于是,38岁的赵孟頫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夏六月被元世祖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缺官”,从就任到元贞元年(1295年)春夏之间离任赴京,赵孟頫在济南任职共有3年多的时间,这时期济南已经30多年无战事,社会经济迅速恢复,赵孟頫府事清简,处事有方,宦绩卓著。
史书记载:“为政常以兴学为务。
城东有膏腴田八顷,两家相争,数十年不决,孟頫判为赡学田。
夜出巡察,闻读书声,往往削其柱而记之,次日,派人赠酒慰勉,能文之人,亦必加褒美。
三十年后济南俊杰之士,号为天下之冠……”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
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
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
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
运用得非常恰当。
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
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
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
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
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
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与赵孟頫以兄弟相称。
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
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
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
问过才知,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周秘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
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晚上,周密回到家,想到好友对自己家乡山水的赞美,再联想到自己也许今生今世也不能踏上故乡的土地,不禁暗自神伤起来。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赵孟頫家中,想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可见到了好友,又担心他笑话自己多愁善感,不好意思说出来。
最后在赵孟頫的一再追问下,周密才说出了心里话,希望赵孟頫能再给他讲讲家乡的山水。
听了周密的话,赵孟頫哈哈大笑起来,他旋即起身,到书房拿出笔墨,对周密说道:“想不到周兄本是离乡久远的山东大汉,却仍旧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切的思念之情,我一定满足周兄的要求,不过小弟不才,言不尽意,唯恐有不详之处,还是把故乡的山水画成画赠与您,或许可以解周兄的思乡之苦。
”说罢,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
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鹊华秋色图》不愧是一幅名画,《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乾隆亲笔以大字“鹊华秋色”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画,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鹊华秋色图》上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
其东则鹊山也。
命之为《鹊华秋色图》。
”公谨是赵孟頫好友周密的字,周密祖上是齐人(称济南为“齐”或“齐州”是元初的南宋遗老的习惯,齐人即济南人)。
经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以原作授权,三百年古书画老字号“荣宝斋”按原作1:1珍贵高仿,并完整保留历代帝王、名家、大师的钤印和题识。
荣宝斋的古书画高仿工艺,不但将古书画墨色晕染、纸张的尘垢、原作的装裱等全部如实表现出来,更将古书画细若发丝的线条全部展现的淋漓尽致,被业界称为“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珍品,收藏价值巨大。
《鹊华秋色图》画中自识云:“公谨父,齐人也。
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
命之曰鹊华秋色云。
元贞元年十有二月。
吴兴赵孟頫制。
”后有“赵子昂”印,还有董其昌跋语,拖尾有杨载、吴景运、曹溶、董其昌等人的题跋。
在构图上,作者把两座山分左右布局,右边是华不注山,左边是鹊山,均安排在远景位置。
两座山的形状,一呈尖三角形(华不注山),一呈半圆形(鹊山),两者遥遥相对,在刚柔对比中,更显得华不注山的险峻奇突。
图中中景、近景表现出一片辽阔苍茫的景象。
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房舍隐现。
图中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且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
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
在这水乡山色之中,几个渔民在劳作,或撑篙、或扳网,还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远处可见散放着的牛群,整个画面洋溢着牧歌般的恬静气氛。
综观全图,作者将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水陆交接、林木聚散、平原远近、两山对峙、屋宇人物,使画面增添了节奏感。
作者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画风简逸,含有寄趣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显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用笔方面,《鹊华秋色图》也有所独创。
画上树干不是用两条线勾廓外形,而是把边线与树皮的纹理结合在一起勾绘。
用笔似乎旋转,线条往复重叠,增添了树干的质感。
画上近景中景的树叶,点绘得比较疏朗,远树画得简洁,整体感较强。
鹊山用披麻皴,皴法较密。
华不注山正面运用了“荷叶皴”,线条从上直落,交叉处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
侧面用“解索皴”,整个山体两边皴擦少,边线模糊,但体积感较强。
汀岸、平原采用了长披麻皴,并以笔力的轻重,线条的疏密,落墨的深浅干湿,表现出了大自然的节奏和生命。
房舍人畜、芦获舟车均精描细点,再渲染青、赭、红、绿,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可见作者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富有创新之意。
从总体看,《鹊华秋色图》可能运用五代画家董源的某些画法,如水草的描绘与董源《潇湘图》中的画法相似;中间一段丛树坡地,和董源的《寒林重汀图》又有些相似。
但是,赵孟頫不是完全重复董源的艺术语言,而是在画中主动地运用了他书法精湛的笔法,因此产生略带干而毛的线条,显示出简率蕴藉的特殊意味,从而得天独厚地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
此画简洁明快,两座山的色彩比较醒目:华不注山为淡青绿,鹊山为淡花青。
远树、丛林、芦草均染淡花青色,房屋、黄牛用淡赭黄色,并点出红叶,人物衣服则用白粉点绘。
整个画面色彩基调是淡花青与淡赭色形成对比,表现出秋色的清旷、明洁的情调。
姓名:杨慧慧
学号:1144050232
班级:会计学1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