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分类
常用临床抗生素分类表

常用临床抗生素分类表引言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和了解,本文档将常用的临床抗生素进行分类整理,并提供对应的药物信息。
一、按化学结构分类1.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指由青霉属真菌产生的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
常见的青霉素类有青霉素G、青霉素V、氨苄青霉素等。
2. 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常用于治疗严重感染。
3.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含有大环结构的抗生素,例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这类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4.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常见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5.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包括头孢菌素Ⅰ代、头孢菌素Ⅱ代、头孢菌素Ⅲ代等。
二、按作用机制分类1. 破坏细胞壁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合成细胞壁组分,导致细菌死亡。
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 干扰蛋白质合成这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常见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3. 干扰核酸代谢这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DNA结合或抑制DNA复制酶,影响细菌的核酸合成。
常见药物有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
4. 干扰代谢通路这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通路,抑制细菌生长和复制。
常见药物有磺胺类、甲硝唑等。
结语本文档对常见的临床抗生素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在临床应用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感染类型和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类:1、青霉素类:为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疗效高,毒性低。
主要作用是使易感细菌的细胞壁发育失常,致其死亡。
人、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因此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哺乳动物机体细胞几呼无影响,因而对人体副作用较少。
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药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仙)、苯唑青霉素等。
2、头孢菌素类:本类抗生素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
习惯上依据时间及对细菌的作用,分为一、二、三代。
常用的有:头抱氨苄(先锋霉素IV)、头抱唑啉(先锋霉素V)、头抱拉定(先锋霉素皿)、头抱咲辛(西力欣)、头抱曲松(罗氏芬)、头抱噻肟(凯福隆)、头孢哌酮(先锋必)等。
3、氨基糖苷类:本类抗生素性质稳定,抗菌普广,在有氧情况下,对敏感细菌起杀灭作用。
其治疗指数(治疗剂量/中毒剂量)较其它抗生素为低,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耳毒性。
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霉卡那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4、大环内酯类:本类抗生素均含有一个12—16碳的大内酯环,为抑菌剂,仅适用于轻中度感染,但是为目前最安全的抗生素之一。
红霉素为本类的代表,临床应用广泛,对青霉素过敏者常以本品治疗。
近年来研制开发了许多新品种,临床效果显著,如阿奇霉素(泰力特、希舒美)、克拉霉素、罗它霉素、地红霉素等。
常用的还有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5、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
本类抗生素可沉积于发育中的骨骼和牙齿中,反复使用可导致骨发育不良,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自妊娠中期至3岁,危险性最大,并可持续至7岁甚至更久,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6、氯霉素类:本类抗生素特点是脂溶性高,易进入脑脊液和脑组织,并对很多病原体有效,但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是这样分类的,首先介绍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以及头孢类的抗生素,常用的包括头孢克肟片。
第二、介绍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比如红霉素、阿奇霉素。
第三、氨基苷类的抗生素,氨基苷类的抗生素比如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都属于氨基苷类的抗生素。
第四、介绍四环素类的抗生素,四环素类的抗生素比如四环素。
另外,介绍一下喹诺酮类的抗生素,喹诺酮类的抗生素抗菌谱很广,常用的有左氧氟沙星囊,可以用于泌尿系感染以及胆道感染。
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包含四大作用机理,即: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
作用机制:抗生素产生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即: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类脂类构成,具有维持形态、抵抗渗透压变化、允许物质通过的重要功能。
因此,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而哺乳动物的细胞因为没有细胞壁,所以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这一作用的达成依赖于细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通常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和这种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所以PBPs也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但是频繁的使用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使菌体内盐类离子、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
但细菌细胞膜与人体细胞膜基本结构有若干相似之处,因此该类抗生素对人有一定的毒性。
临床常用抗生素种类

头孢西丁(Cefoxitin),头孢美唑(Cefmetazole),头孢替坦(Cefotetan),头孢拉宗(Cefbuperazone)
5 氧头孢烯类(Oxacephem)
拉氧头孢(Latamoxef),氧氟头孢(Flomoxef)
二、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antibiotics)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cillin),阿洛西林(Azlocillin),美洛西林(Mezlocillin),哌拉西林(Piperacillin),阿帕西林(Apalcillin),森西林(Suncillin)
氨基酸型青霉素:
阿扑西林(Aspoxicillin)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了各种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洁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
(2)肝损害:通过直接损害或过敏机制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郁滞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3)肾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主要有氨基贰类(庆大毒素等)、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一代)、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B等。
(4)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主要见于氯霉素、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7)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以白色念珠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最为常见。
抗生素(的分类和应用专家讲座

抗生素(的分类和应用
第17页
革兰氏染色反应
•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不一样反应,是因为它们细胞壁成份 和结构不一样而造成。
•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较厚(20~80nm)主要是由肽聚 糖和磷壁酸组成,仅有一层结构,主要成份为肽聚糖,占 细胞壁干重50%~90%。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 因为脱水而引发网状结构中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 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所以,展现 蓝紫色。
• 葡萄球菌属于革兰阳性球菌。 • 大肠杆菌属于革兰阴性菌中肠杆菌科,(除
大肠杆菌以外,临床较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还有变形杆菌、沙门氏菌、 克雷白杆菌)。
• 绿脓杆菌属于假单胞菌,为非发酵菌,是 临床常见较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抗生素(的分类和应用
第15页
革兰阳(阴)性菌
• 常见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 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抗生素
• 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 活过程中所产生物质,含有抑制或杀灭细 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致 病微生物作用。
抗生素(的分类和应用
第1页
抗生素分类**
• 依据抗生素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 生素分为:
•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 它主要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 肿瘤抗生素、含有免疫抑制作用抗生素十 大类。
• 绿脓杆菌、肠球菌和阴沟杆菌多数菌株对 本品不敏感。
抗生素(的分类和应用
第20页
作用机制
• 头孢西丁经过与一个或多个青霉素结合蛋 白(PBPs)结合,抑制细菌分裂活跃细胞细 胞壁生物合成,从而起抗菌作用。
• 各菌种有其独特青霉素结合蛋白,头孢西 丁与各菌种青霉素结合蛋白亲和力影响着 该药品抗菌谱。
临床常用抗生素种类

(1)β-内酰胺类:品种最多,应用最广,此类包括两部分。
①青霉素(五元环内酰胺):常用的品种有青霉素钠、青霉素钾、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青霉素V钾等。
②头孢菌素(六元环内酰胺):常用品种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头孢曲松钠等“头孢”。
(2)氨基糖甙类:常用品种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小诺米星等。
(3)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4)大环内酯类:常用品种有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等。
(5)氯霉素类:常用的品种即氯霉素。
(6)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7)喹诺酮类:氟哌酸、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沙星”。
(8)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常用的有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卷曲霉素、利福平等。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
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了各种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洁霉素。
磺胺类等抗生素。
(2)肝损害:通过直接损害或过敏机制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郁滞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3)肾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
主要有氨基贰类(庆大毒素等)、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一代)、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B等。
(4)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主要见于氯霉素、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5)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反应:较多见于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新霉素、头孢氨苯等。
(6)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头痛、失眠、抑郁、耳鸣、耳聋、头晕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甚至神经肌肉传导阻滞。
抗生素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表2. 各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比较
抗革兰阳性菌
一代 +++
二代 ++
三代
+Biblioteka 四代 ++
抗革兰阴性菌 +
++ +++ ++++
LOGO
第四代头孢菌素 ❖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与酶的亲和力更低;对
细菌细胞膜的穿透力更强。主要品种有头孢 吡肟(cefepime,马斯平)和头孢匹罗 (cefpirome), ❖用于各种严重的G-菌感染,包括耐三代头孢 菌素的G-菌所致感染。产ESBLs菌株?
LOGO
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与青霉素、头孢菌素合用时,可保护β-内酰 胺类抗生素不被酶破坏,起了扩大抗菌谱和 增强抗菌活性的作用。
一次代于青霉+素极++,对其肠球稳菌的+作定用良;好,几对流无感嗜血肾毒性;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既 有注射又有口服制剂。 帕尼培南的抗菌作用与亚胺培南相似,对绿脓杆菌的作用稍差,对G+菌作用较强,血药浓度较高。
氟康唑的抗真菌谱广,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好,可透过血脑屏障。
(3)不良反应以消化道为主,腹
脲基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优于羧基青霉素。 帕尼培南的抗菌作用与亚胺培南相似,对绿脓杆菌的作用稍差,对G+菌作用较强,血药浓度较高。 对不产酶的葡球菌、链球菌的抗菌作用
四代 ++ ++++ 除绿脓杆菌外的大多数G-菌对异帕米星更敏感。
替考拉宁:分子结构、抗菌特点均与万古霉素相似,对大多数金葡菌包括MRSA、链球菌、肠球菌与艰难梭菌的作用优于万古霉素; 国内主要用美西林(mecillinam),用于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感染。 动杆菌属等葡萄糖不发酵G-杆菌也有一定作用。 其抗菌作用、耳肾毒性及疗效均与奈替米星相似。 对各种G+菌特别是MRSA与MRSE及肠球菌属具强大抗菌活性。
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1)青霉素类青霉素G: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
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较青霉素长。
青霉素V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G 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G 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似,对G-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
(2)头孢菌素类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
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和军团菌无效。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
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 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G-杆菌的作用远不如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
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
其中头孢唑林/拉定较常用。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克罗/孟多/替安/美唑/西丁等。
对G 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对G-杆菌较第一代强,但不如第三代。
对流感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呋辛\孟多,对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不动杆菌无效。
除头孢孟多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志宁
2021/3/10
讲解:XX
1
概念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 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 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 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 学物质。
2021/3/10
讲解:XX
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影响细胞膜功能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 抑制生物功能作用
磷霉素(Fosfomycin)
糖肽类
1代
万古霉素 (Vancomycin) 去甲万古霉素( Norvancomycin ) 替考拉宁 (Teicoplanine)
2代
欧利万星(Oritavancin)
达巴万星(Dalbavancin)
泰拉万星(Telavancin)
2021/3/10 雷莫拉宁(Ramcpla讲n解in:X)X
夫西地酸 Fusidic acid
2021/3/10
讲解:XX
10
抗真菌药物
多烯类(polyenique)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e B)
白棘类(Echinocandine)
卡泊芬静 (Caspofungine)
咪唑类(Imidazole)
氟康唑(Fluconazole)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
2021/3/10
讲解:XX
11
2021/3/10
讲解:XX12来自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3/10
13
•第一代:萘啶酸,吡咯酸 •第二代:吡哌酸,新恶酸,甲氧恶喹酸 •第三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第四代:加替沙星,莫昔沙星。
•硝基米唑类 Nitro-imidazoles
•甲硝唑 Metronidazole
•磺胺类 Sulfonamides
•甲氧苄啶 Trimethoprim •复方新诺明
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
MLSK
大环内酯 Macrolides-红霉素
林可霉素 Lincosamides-克林霉素
链阳菌素streptogramins-达福普丁/喹奴普丁
2021/3/10
讲解:XX
8
酮环内脂 ketolides –泰利霉素
核酸 (DNA)合成抑制剂
•喹诺酮类 Quinolones
6
b-内酰胺类
2021/3/10
讲解:XX
7
抑制蛋白合成的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s)
阿米卡星 (Amikacine) 、庆大霉素(Gentamicine) 、妥布霉 素( Tobramycin )
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
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土霉素 (oxytetracycline)、四环素(tetracycline)、 强力霉素( Doxitard ),米诺环素(Minocycline ) 、 替加环素(tigecycline)
2021/3/10
讲解:XX
9
其他抗生素
恶唑烷酮类 Oxazolidinones
利萘唑胺(Linezolid )
螺旋哌啶利福霉素 Ansamycins
利福平 Rifampin
多肽类 Polypeptides
粘菌素 Colistin 多粘菌素B Polymyxin B
莫匹沙星
Mupirocin
2021/3/10
讲解:XX
3
Top10 抗生素应用
痤疮 支气管炎 结膜炎 中耳炎 性传播疾病 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链球菌性咽炎 旅行者腹泻 上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
2021/3/10
讲解:XX
4
2021/3/10
讲解:XX
5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内酰胺类(β-lactamantibio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