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钢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钢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钢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前言钢结构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和稳定性等优点。

然而,有时钢结构会出现裂缝问题,给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威胁。

本文将分析钢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防止或修复这些裂缝。

裂缝的原因分析1. 载荷超载:如果钢结构超过了其承载能力,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这可能是由于设计错误、运输或安装失误等问题所引起。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确保载荷不超过钢结构的承载能力。

2. 施工质量问题:不良的施工质量也是导致钢结构裂缝的原因之一。

例如,焊接质量不合格、连接件失稳或材料缺陷等都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施工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湿度和风力等也可能引起钢结构裂缝。

例如,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效应可能导致结构的变形和应力集中,最终导致裂缝的产生。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钢结构时,应考虑环境因素对结构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保护。

解决措施1. 加强设计和施工质量管理:在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设计规范和施工标准得到严格遵守。

同时,对焊接、连接等关键工艺进行监控和检测,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2. 载荷控制和监测:确保钢结构的载荷不超过其承载能力,合理进行结构设计和分析,以防止载荷超载。

此外,对钢结构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载荷异常,做出及时调整和维护。

3. 应对环境因素:针对环境因素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保护。

例如,在高温季节,可以采取隔热措施,减少结构受热膨胀的影响;在潮湿环境下,采取防锈措施,防止钢结构受潮和腐蚀。

结论钢结构裂缝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载荷超载、施工质量问题和环境因素等。

通过加强设计和施工质量管理,控制和监测载荷,以及应对环境因素,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钢结构裂缝问题,提升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屋顶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屋顶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屋顶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1. 原因分析屋顶产生裂缝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分析:- 自然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屋顶材料会逐渐老化,失去其弹性和耐久性,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自然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屋顶材料会逐渐老化,失去其弹性和耐久性,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 温度变化:极端的温度变化会导致屋顶材料膨胀和收缩,造成应力积累,最终导致裂缝的形成。

温度变化:极端的温度变化会导致屋顶材料膨胀和收缩,造成应力积累,最终导致裂缝的形成。

- 水损:水的长期积聚或渗入屋顶表面会削弱屋顶的防水能力,进而引起裂缝。

水损:水的长期积聚或渗入屋顶表面会削弱屋顶的防水能力,进而引起裂缝。

- 结构问题:不合适的设计、施工或使用低质量材料可能导致屋顶承受超过其承载力的压力,导致裂缝的产生。

结构问题:不合适的设计、施工或使用低质量材料可能导致屋顶承受超过其承载力的压力,导致裂缝的产生。

- 地震或地基问题:地震或地基沉降等地质因素也可能导致屋顶出现裂缝。

地震或地基问题:地震或地基沉降等地质因素也可能导致屋顶出现裂缝。

2. 解决措施针对屋顶出现裂缝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屋顶,修复或更换受损的材料,确保屋顶保持良好的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屋顶,修复或更换受损的材料,确保屋顶保持良好的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

- 增加支撑结构:如果裂缝是由结构问题引起的,可能需要增加屋顶的支撑结构或进行结构加固,以增强屋顶的稳定性。

增加支撑结构:如果裂缝是由结构问题引起的,可能需要增加屋顶的支撑结构或进行结构加固,以增强屋顶的稳定性。

- 防水处理:加强屋顶的防水措施,使用高质量的防水材料,修复任何存在的漏水问题,以防止水损造成的裂缝。

防水处理:加强屋顶的防水措施,使用高质量的防水材料,修复任何存在的漏水问题,以防止水损造成的裂缝。

- 考虑温度变化:在地区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使用能够适应温度变化的材料,例如使用有弹性的屋顶涂料或橡胶屋瓦。

轻质隔墙开裂防治措施

轻质隔墙开裂防治措施

轻质隔墙开裂防治措施一、轻质隔墙开裂原因1.板材不够龄期就送到施工现场、湿板上墙,安装后条板产生干燥收缩裂缝。

2.轻质隔墙板与板、板与墙之间嵌缝材料不饱满。

3.企口处或接缝处没有挂网就抹灰。

二、开裂防治措施1、设计防治措施(1)条板优先选用材料收缩率小的板材。

(2)设计单位应明确轻质隔墙板的防开裂措施。

(3)应明确轻质隔墙的吊挂重物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4)隔墙长度超过6m 时,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的间距不应大于4m。

2、施工管理防治措施(1)施工单位不得使用不足龄期的板材。

(2)安装前应对安装工人进行培训,经过培训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岗。

(3)加强对进场板材的验收,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板材;材料转运过程中做好成品的保护措施。

(4)安装前,应绘制排板图,排板图应明确板材的种类、规格尺寸、门窗洞品等。

安装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排板图进行安装。

(5)不大于100mm厚的板材接板安装高度不应大于3.6m;120mm、125mm厚板材接板安装高度不应大于4.5m;150mm厚板材接板安装高度不应大于4.8m;180mm厚板材接板安装高度不应大于5.4m。

(6)条板隔墙与结构梁、顶板的连接应采用专用金属卡件固定,固定应牢固、不得出现松动、变形情况。

钢卡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

(7)条板隔墙与主体墙、柱的接缝处,钢卡可间断布置,且间距不应大于1m。

(8)条板隔墙下端与楼地面结合处宜预留安装空隙,且预留空隙在40mm及以下的宜填入1:3水泥砂浆,40mm以上的宜填入干硬性细石混凝土,撤除木楔后的遗留空隙应采用1:3的水泥砂浆或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填塞,捣实。

(9)应在板与板之间对接缝隙内填满、灌实粘结材料,企口接缝处应采取抗裂措施;条板隔墙阴阳角处以及条板与建筑主体结构结合处应作专门防裂处理。

(10)板材接缝处应进行清理,去除表面的灰尘、油污,加铺玻纤网格布,最后抹抗裂砂浆。

(11)必要时可在隔墙墙面满挂玻纤网格布。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外保温产生裂缝的原因及治理1、现象:苯板面层出现可见的裂缝,形状不规则,互不连通,裂缝宽度在0.5mm以下,多出现在施工2个月以后,经过一年后裂缝宽度会超过1mm。

2、原因分析:1)材料方面:①材料密度低,易变形,抗拉性能差,使保温层开裂;②材料化时间不够,在苯板粘贴完成后仍在变形;③抹面砂浆与聚苯板的导热系数相差较大,面层变形出现的量差较大,引起开裂;④底胶粘结性能不满足要求,苯板固定不牢,引起开裂;⑤抗裂砂浆聚合物柔韧性能低;⑥使用了不合格的玻璃纤维网格布,易断裂,不能有效的分散应力;⑦涂料饰面层使用了刚性腻子,柔韧性能不够,引起开裂。

2)施工措施方面:①基层不平整、不清洁;②胀丝深度不足,数量不够;③粘结面积小;④网格布搭接长度不足;⑤门窗洞口四角处附加网格布未设置;⑥高温气候下施工,面层失水过快,引起开裂。

3、防治措施:1)材料方面:苯板密度控制在18-22kg,抗拉强度要大于0.1MPa,化时间在自然条件下化42天或在60℃蒸汽中化5天,玻璃纤维抗拉强度值不得小于750N/50mm,底胶拉伸强度不得小于0.6MPa,浸水48小时后不得小于0.4MPa。

2)施工工艺方面:①基层处理应到位;②苯板粘贴采用点粘或框粘时实际粘结面积不得小于40%,竖缝应逐行错开,门窗洞口四角处必须采用“刀把”形做法,墙角处应交错互锁;③面胶施工前应检查苯板是否粘贴牢固,一般在贴后24h方可进行抹面,面胶应随拌随用,且必须在1.5h用完,抹面层应二次抹成,一层,压网,二层,网格布在规定的部位必须进行翻包,网格布搭接长度均不得小于100mm,严禁出现网格布松弛不紧,褶皱。

二、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及治理原因分析:工程实践应用表明,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来自3个方面,变形、荷载以及材料性质。

一般由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变形而造成裂缝产生占总量的80%,荷载等原因造成的裂缝约占20%,根据这些主要因素,一般习惯把混凝土裂缝总结归纳为:收缩裂缝、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徐变裂缝、应力裂缝以及施工裂缝几类。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大全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大全

裂缝与堵漏编写:温建忠裂缝沉降、倾斜、裂缝和渗漏被称作建筑工程的四大病症。

它们危害大、影响坏,用户反应强烈。

其中,裂缝是最常见、最广泛的病症。

造成建筑裂缝的原因错综复杂。

比如,因房屋产生倾斜而导致裂缝;因倾斜改变构件的受力状态致使部分构件承载力不足而产生裂缝;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温差应力造成的裂缝;干缩和收缩裂缝;构造处理不当在结点处产生裂缝;构件强度或刚度不足发生变形而产生裂缝;使用劣质材料产生的裂缝;施工不规范造成的裂缝;因偷工减料造成的裂缝;……等等。

第一部分:钢筋混凝土裂缝钢筋混凝土的优点:钢筋混凝土一般来说是让混凝土承受压力,钢筋承受拉力。

具有抗压强度高(C20~C80)、耐久性优良、可按需要浇注成任何形状的优点。

钢筋混凝土的缺点:自重大、极限拉伸率小,只有0.1~0.5mm/m,超过以上数值就会出现裂缝。

早期裂缝:任何物质的内部分子结构间都存在空隙,空隙连通会形成缝隙,混凝土构件中有相当数量的裂缝,不是因为外荷载引起的,而是在混凝土浇注后不久或在施工阶段尚未承受外荷载之前就已经开裂。

这类裂缝称为“早期裂缝”。

影响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温差或收缩、线膨胀系数、弹性模量、板厚或墙高、地基对结构的约束程度、结构的长度、材质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施工工艺和环境影响等。

大约80%的建筑工程裂缝是由上述因素引起的。

比如: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大,水灰比高达0.6~0.7,水泥用量大、砂率大、浇注速度快,引起裂缝的频率增加。

再比如:大体积混凝土常因水泥水化热控制不当,使其内外温差大于25℃,此时产生的约束应力、收缩应力和徐变等都会引起裂缝。

建筑裂缝有害程度根据建筑物的各种使用要求确定。

一般地,肉眼可以看见的裂缝为0.02~0.05mm,从工程有害影响最小界限判断,裂缝不能大于0.05mm。

第一类型:材料不合格引起的裂缝第一种:水泥不合格引起的构件裂缝1、导致因素:(1)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水泥水化后凝结硬化过程中,在有害物质反应的作用下,产生了剧烈的不均匀的体积变化,在构件内部会产生破坏应力,导致强度下降、开裂的事故。

剪力墙出现裂缝的原因及控制

剪力墙出现裂缝的原因及控制

剪力墙出现裂缝的原因及控制在建筑工程中,剪力墙作为重要的竖向承重和抗侧力构件,其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功能。

然而,剪力墙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裂缝,这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还可能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因此,了解剪力墙出现裂缝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剪力墙出现裂缝的原因1、材料方面(1)混凝土质量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不佳,如水泥安定性不合格、骨料含泥量过大、外加剂使用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收缩增大,从而产生裂缝。

(2)配合比不当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过大、砂率过高、水泥用量过多等,都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容易引起裂缝。

2、施工方面(1)模板支撑不当模板支撑系统刚度不足或稳定性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变形,导致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受到不均匀的约束,从而产生裂缝。

(2)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形成施工冷缝;振捣不密实,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孔隙和薄弱部位,容易产生裂缝。

(3)养护不到位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时间不足,使得混凝土表面水分散失过快,产生收缩裂缝。

3、设计方面(1)结构布置不合理剪力墙的布置不均匀、间距过大或过小,导致结构受力不均匀,容易在薄弱部位产生裂缝。

(2)配筋不足剪力墙的配筋量不足,无法有效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应力,从而产生裂缝。

4、环境方面(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热的释放,内部温度升高,而表面散热较快,形成内外温差,产生温度裂缝。

在使用过程中,季节温差和昼夜温差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剪力墙裂缝的产生。

(2)湿度变化环境湿度的变化会影响混凝土的干缩变形。

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混凝土收缩增大,容易产生裂缝。

二、剪力墙裂缝的控制措施1、材料控制(1)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选择质量合格的水泥、骨料和外加剂。

水泥应具有良好的安定性;骨料的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配合比,控制水灰比、砂率和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一、原因分析1.设计不合理:部分建筑物在设计阶段,由于结构计算和力学分析不准确,或者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周全,使得结构不够稳定和牢固,从而裂缝产生。

2.施工质量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如搅拌比例不准确、混凝土浇筑不均匀、预应力拉力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3.使用环境: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也会对结构产生影响,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地基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地理条件改变,都可能引发或加剧裂缝的产生。

4.力学负荷:建筑物承受的力学负荷也是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长期受力或者超载会使得结构变形,进而形成裂缝。

二、防治措施1.加强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应进行全面的结构计算和力学分析,确保结构设计合理、稳定,尽可能减少变形和承载问题,以防止裂缝的产生。

2.提高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尤其是混凝土的浇筑和搅拌工作,应确保搅拌比例准确,浇筑均匀,以避免裂缝产生。

3.加强监测和维护:对于已经建造好的建筑物,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裂缝和变形等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改造以防止裂缝扩大。

4.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技术: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应选择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以及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各种力学负荷,减少结构的变形和裂缝的产生。

5.改善环境条件:针对一些特殊的使用环境,如地震带、洪水区等,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这些环境负荷。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设计、施工、环境和力学负荷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和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定期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裂缝问题,以防止裂缝扩大和发展。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控制措施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裂缝,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安全性。

因此,控制混凝土产生裂缝是非常重要的。

二、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膨胀或收缩,从而导致裂缝产生。

2.干燥收缩: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导致体积变小,从而引起干燥收缩裂缝。

3.负荷作用:当混凝土受到超载时,会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引起裂缝。

4.材料问题:如果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或原材料质量不良,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导致裂缝产生。

5.施工问题:如未按规范施工、养护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三、控制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措施1.合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温度、干燥收缩、负荷作用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2.合理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所处环境和承载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骨料和掺合料等原材料,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合比。

3.加强养护: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养护,以保证其强度和稳定性。

特别是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养护工作更为重要。

4.加强施工管理:施工人员应按规范进行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等工作,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5.使用防裂剂:防裂剂是一种能够减少混凝土表面裂缝产生的化学剂,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美观性。

6.使用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混凝土中设置钢筋或钢束来预先施加拉力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产生裂缝。

四、结论综上所述,混凝土产生裂缝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控制混凝土产生裂缝需要从设计、配合比、养护、施工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延长建筑物寿命,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美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的分析与处理裂缝是固体材料中的某种不连续现象,属于材料强度理论范畴。

工程裂缝现象是各类建(构)筑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质量缺陷。

裂缝及其扩展是结构破坏和倒塌的先兆,裂缝降低了结构的承载力,裂缝引起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保护层脱落、渗漏及构件持久强度的降低等。

对混凝土的细观研究及工程实践证明,裂缝是难于避免的,是一种材料特征,如对建筑物抗裂要求过高,将会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结构设计是以极限承载力为基础,但大多数工程的适用标准却是由裂缝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其经济能力来决定对建筑物裂缝控制的宽严程度。

裂缝按成因分为主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和变形(温度、湿度、地基变形)裂缝;按形状分为表面裂缝、贯穿裂缝、竖向裂缝、水平裂缝、斜裂缝、外宽内窄裂缝、上宽下窄裂缝、上窄下宽裂缝、枣核形裂缝和对角线式裂缝;按裂缝扩展状态分为愈合裂缝、闭合裂缝、运动裂缝、稳定裂缝和不稳定裂缝。

按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工程设计必须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承载力极限状态是建筑物安全需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从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要求。

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控制标准根据环境和使用条件来制定(无腐蚀介质、无防渗要求时为0.3—0.4mm ;轻微腐蚀、无防渗要求时为0.2—0.3mm ;严重腐蚀、有防渗要求时为0.1—0.2mm)。

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内力接近30%极限荷载(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钢筋应力达到50 一60MPa)时出现裂缝,裂缝宽度在0.05—0.1mm ,这种裂缝不影响结构安全,还可承受70% - 一80 %极限荷载;许多工程的梁式结构、框架结构仅在自重作用下出现受拉区开裂或剪力区主拉应力裂缝;有的因拆模过早、抗拉强度不足,裂缝是常见的,但其极限承载力不会降低,总的安全度不变。

变形裂缝较多出现在刚架、特种结构、组合结构等超静定结构中,但这类结构承载力安全储备充足,韧性良好,能适应较大变形而不致倒塌。

处理这类裂缝时,可根据裂缝出现后应力衰减情况从宽控制。

实践表明,有些裂缝是无害的,或者其害处是可为人类所控制的。

对工程结构裂缝特征、机理和控制的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

虽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术资料,但尚嫌不足,为此,本文作者经长期系统地试验和整理,并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行了综合分析。

现就对于混凝土梁裂缝特征、开裂原因的分析和裂缝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2钢筋混凝土梁式构件裂缝与处理2.1钢筋混凝土梁侧面竖向裂缝和龟裂缝钢筋混凝土梁侧面竖向裂缝和龟裂缝如图1所示。

这类裂缝特征:竖向裂缝一般沿梁长度方向基本等距,裂缝高度多在梁高中部,呈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深浅不一,严重时,裂缝深度可达100 —200mm ,更严重时,则出现穿透裂缝;龟裂缝多在梁上下边缘出现,且沿梁长非均匀分布,裂缝深度浅,为表层裂缝。

开裂原因:产生竖向裂缝的原因是混凝土养护时浇水不够,特别是在拆模后未做潮湿养护,夏季施工时易于发生,是一种干缩裂缝;产生龟裂缝的原因是模板浇水不够,特别是采用未经水湿透的木模时,容易产生这种裂缝。

控制处理:对这类裂缝,裂缝宽度小于0.1mm的可不处理;裂缝宽度为0.1〜0.3mm的作表面封闭处理;裂缝宽度为0.3〜1.0mm的可用环氧树脂浆液灌注;裂缝宽度大于1. 0mm的可用微膨胀水泥浆液修补,修补前,应在裂缝表面涂刷一层水泥浆界面剂。

对比较严重的龟裂缝,因其混凝土强度较低,甚至出现剥皮掉角现象,则应将疏松部分清除并凿毛,用高强度水泥砂浆嵌补。

钢筋混凝土梁水平顺筋裂缝如图2所示。

这类裂缝特征:裂缝与钢筋方向一致,较多出现在已交工使用一段时间后的钢筋混凝土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发展的趋势。

裂缝原因:钢筋锈蚀、氧化铁膨胀所致,更进一步是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使用了含氯外加剂,使用环境中富含腐蚀性气体或液体侵入混凝土,工业厂房中常见这种裂缝。

钢筋混凝土梁水平顺筋裂缝会导致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率降低,甚至危及结构安全和耐久性,因此,需进行补强加固处理。

预防措施包括:设计时,考虑加大保护层厚度;施工时,将钢筋骨架固定好后,主筋下部加垫块,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使用不含氯化物的外加剂;对钢筋混凝土梁做好防腐处理并做好维护。

加固处理:一般情况下,先将裂缝用环氧胶泥嵌补,然后,采用外包型钢加固、外包钢筋混凝土套加固、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粘钢加固等技术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2. 3钢筋混凝土梁集中荷载处的裂缝钢筋混凝土梁集中荷载处的裂缝如图3所示。

这类裂缝特征:在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次梁下面两侧出现斜向裂缝,属荷载作用裂缝。

裂缝原因:设计或施工混凝土强度过低,设计加密箍筋或吊筋配筋不足,施工时钢筋上移。

预防措施:按规范规定设计横向钢筋,施工时,应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和钢筋定位准确。

这类裂缝通常需进行加固处理。

处理方法:采用粘钢板加固技术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2. 4钢筋混凝土主梁两端上部斜裂缝钢筋混凝土主梁两端上部斜裂缝如图4所示。

这类裂缝特征:裂缝分布在主梁两端上部,呈斜向裂缝,裂缝宽度表现为上口大下口小裂缝多在交工使用后出现。

裂缝原因:主梁两端有较强约束造成,如薄腹梁两端上部有刚性较大的天窗架,由于天窗架与薄腹梁两端预埋件焊牢,则当薄腹主梁在荷载作用下变形时,在梁两端产生一定的弯矩和剪力,造成梁端出现裂缝。

预防措施:在梁端配置一定数量的构造钢筋。

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采用粘钢加固技术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2. 5钢筋混凝土连续梁负弯矩裂缝钢筋混凝土连续梁负弯矩裂缝如图5所示。

这类裂缝特征:裂缝出现在近支座部位或主次梁交接部位,裂缝宽度上大下小,至梁下口受拉主筋处闭合。

裂缝原因:钢筋混凝土梁上口负弯矩过大,导致负弯矩受拉区开裂。

预防措施:在梁端配置一定数量的构造钢筋。

处理方法:采用粘钢加固技术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2. 6钢筋混凝土梁垂直裂缝和斜裂缝钢筋混凝土梁垂直裂缝和斜裂缝如图6所示。

这类裂缝特征:垂直裂缝多出现在梁跨中部位,钢筋混凝土梁垂直裂缝和斜裂缝多出现在梁两端;这类裂缝多在施工阶段或使用阶段出现,属典型的荷载裂缝。

裂缝原因:主要有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的原因,设计截面尺寸选择不当、正截面受拉主筋配筋不足、斜截面横向箍筋配筋不足等因素,均可导致产生钢筋混凝土梁垂直裂缝和斜裂缝;施工时,混凝土实际强度偏低、受拉主筋上浮移位或少放、斜截面横向箍筋少放、施工荷载超载等因素,也会导致产生钢筋混凝土梁垂直裂缝和斜裂缝;使用荷载过大,也会产生这类裂缝。

钢筋混凝土梁垂直裂缝和斜裂缝是典型的荷载裂缝,严重时,将危及结构安全使用,因此,需查明产生裂缝的原因,针对不同情况和危害程度进行补强加固处理。

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先将裂缝用环氧胶泥嵌补,然后,采用外包型钢加固、外包钢筋混凝土套加固、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粘钢加固、U形箍加固等技术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2. 7钢筋混凝土梁受压区裂缝钢筋混凝土梁受压区层状裂缝如图7所示。

这类裂缝特征:裂缝出现在钢筋混凝土梁受压区附近,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交织,形成网状。

裂缝原因:钢筋混凝土梁受压区配筋不足,设计截面尺寸选择不当;施工时,混凝土实际强度偏低,受压区主筋下浮移位或少放,施工荷载超载,使用荷载过大,也会产生这类裂缝。

钢筋混凝土梁受压区层状裂缝,是典型的荷载裂缝,严重时,将危及结构安全使用。

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在受压区采用粘钢加固技术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2. 8钢筋混凝土圈梁、框架梁、基础梁斜裂缝这类裂缝特征一般呈斜向裂缝,较集中在跨中部位,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在端部(如框架梁),且贯穿整个梁高。

裂缝原因:主要是基础不均匀沉降所引起,裂缝高端指向地基不均匀沉降方向。

图8所示钢筋混凝土圈梁、框架梁、基础梁斜裂缝,是比较典型的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严重时,将危及建筑物安全使用。

因此,在处理这类裂缝以前,首先应查明基础下沉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确保地基不再继续下沉,再进行补强加固处理。

处理方法:采用外包型钢加固和粘钢板加固技术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2. 9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温度裂缝对176根屋面大梁检查,其中,82根薄腹梁、88根花篮梁、6根预制装配梁均有贯穿性裂缝。

用矩形梁和花篮梁比对试验,结果矩形梁因表面用油毡隔离、屋面板热膨胀而梁温度应力极小而未开裂,花篮梁开裂。

裂缝形态如图9所示。

A型裂缝,原因是梁的跨度大而配筋率较小,裂缝一直延伸到梁底,裂缝间距0.7〜1.0m左右,跨中集中,最大宽度1〜2mm ,大梁初看很危险,其实裂缝对大梁挠度的增加相对于正常使用荷载下的挠度仍很小。

B型裂缝主要出现在跨度较小、配筋率较高的大梁上,裂缝宽度较小,间距0.7〜1.0m左右,形状两头小中间大。

C型裂缝主要出现在跨度小、配筋高的大梁上,裂缝宽度小于0∙3mm ,间距一般均在0.7〜1.0m左右,裂缝位置均在主筋以上。

治理方案:可增加屋面大梁的配筋率,缩小开间,在梁底端部增加正弯矩钢筋在梁的腹部增加温度筋,梁板问用油毡作隔离层,消除温度应力的影响,裂缝超过规范要求时,则用粘接材料修补,以免钢筋锈蚀。

3小结以上对工程中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裂缝进行了归纳,对其裂缝特征、开裂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对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裂缝控制技术的研究,在实际过程中积极预防,对已出现的质量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保证工程施工质、引起混凝土开裂的原因: 混凝土作为一种复合型的建筑材料,本身就具有不连续性,所以裂缝是其与生俱来的本性,混凝土结构带裂缝工作是业界的共识,裂缝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裂缝宽度应该加以控制,一般宽度较大的肉眼可见裂缝以及贯穿截面可能引起渗漏的裂缝, 由于已经影响到使用功能观感、密封和耐久性,作为质量缺陷应该加以处理。

形成可见裂缝的原因错综复杂,从技术的角度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②、设计不妥引起的裂缝;②、混凝土材料自身缺陷引起的裂缝;③、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④、使用和维护不当引起的裂缝;⑤、受到环境侵蚀而产生的耐久性裂缝;⑥、偶然作用后产生的残余裂缝;二、混凝土开裂的机理: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通常是指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的开裂现象,这是由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通过外部作用发展而形成的,其中外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荷载对混凝土结构的直接作用;二是混凝土收缩、温差、强迫位移等间接作用。

混凝土结构表面的可见裂缝,是由上述外部作用引起内部微裂缝发展、延伸的结果。

混凝土不同于钢材、木材或其他建筑材料,它是多相体的非匀质材料。

由于组成成分的多样化,以及特殊的结构成型方式,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裂缝,并且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结构实际上是带裂缝承载受力的。

三、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混凝土结构承受外界荷载作用,并在构件内部引起各种内力-拉、压、弯、剪、扭、局压、冲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