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时代特征,提出的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福祉。
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标。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区域发展与全局发展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快形成创新型国家,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科学发展。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科学技术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
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应该是科技进步的最终目标。
这种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科学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人类为科学技术服务。
也就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人的需求和增进人们的福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遵循人的需求,积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政治或技术上的进步,而忽略了人的需求和人类的长远利益。
因此,以人为本的精神推动了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强调的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技,还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思想要求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人的发展,关注人民的教育、文化、健康和精神等各个方面。
此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是为人类服务,如果没有人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毫无意义。
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科学技术必须积极地解决人类所肆虐的问题和难题。
因此,科技进步的实际目的是为了人类幸福、健康、富裕和和睦。
而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需要从科技研发、实践、政策体系等方面倡导和引导。
例如,加强社会公共服务,推进全民健康、全民教育、全民文化发展等,让人民真正成为科技发展成果的受益者。
二、创新机制,为人民创造利益人民是科技的主要受益者和服务对象,科技发展需要设立创新的机制,来切实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应用领域创新,不断推出有益于人民的发展成果。
例如,加大社会公共投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和培养等等,这样才能够逐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科技的实际应用和扎实推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推动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的协同发展科技进展需要着重改革机制,推动科技的应用与创新机制的完善。
结合工作实际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结合工作实际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尊严和个性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通过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优化发展的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要坚持全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创新为核心,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并加大对创新企业、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另外,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优先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要加强对环境保护企业、环境技术创新项目和环保产业的扶持,鼓励企业通过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方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要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在工作实践中,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协作和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强化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取得实效。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科学发展观的落地生根。
总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工作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以人为本的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以人为本的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指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幸福放在首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
首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全面发展。
它认为人是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标。
在这一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注重培养人的
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价值。
其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
限于个体的发展,还应当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
发展,分享发展成果。
只有实现了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真正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它认为只有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
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世界。
总的来说,学习科学发展观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并且意识到这
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理念。
只有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和正
义以及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共同富裕。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会在
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发言提纲汇总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 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 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 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 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三层基本涵义 (一)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 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肯定。 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历史 发展的潮流,是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三)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 要运用合乎人性发展的方法论学发展观内容解析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人民。
附: 一、以人为本的三个理论基础 (一)人的存在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1)人 作为人这个种群而存在,即人类;(2)人作为群体意义 上的社会而存在,即人民群众;(3)人具有独立人格和 个性的个体而存在,即个人。 (二)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 照自己的尺度来评判历史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由人的 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发展历史,这样的社 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是不断表现对人终极关 怀的历史。 (三)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 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创造历史的决定 力量。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Ξ□罗文章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发展本质和核心问题认识的根本转变,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基本原则。
全面理解和认真把握它,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真正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坚持“五个统筹”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
1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从活生生的人、历史行动中的人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设想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在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创造本质和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这些经典论述,实质上是从最一般意义上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规定和最有力的说明,这不仅明确回答了人在人的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直截了当地表明人的世界和社会是要以人为本的。
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我国的城乡差距已发 展到严重境地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方针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要求
(三)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任何有作为的执政党都要重视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对国 际上“第三条道路”的反思
• 要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公平与 效率的关系,从“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到,逐步由“先富” 进 入“共富”
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昆明车辆段
一、要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重大意
义
(一)科学发展观吸取了国际社会发展进 程中的经验教训,体现了时代精神
• 在发展问题上几种主要的观点:经济增长论、 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论
• “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论与联合国的“人 类发展指数”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政府创新
(一)以人为本与加强党的建设 • 以人为本与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
• 领导干部要成为具有远大政治理想的社会主义 政治家,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 觉性和坚定性
(二)以人为本与推进政府创新
(三)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涵义的几个 3、“以人为本”在目问前题意味着要特别重视社会
弱势群体,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积聚财 富能力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 差的人群。
对弱势群体进行有效援助并真正逐一落 实,把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援助、经济援助、 社会援助、特殊援助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意味着要特别重视社会弱势群体,让全体 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
(三)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涵义的几个 1、是“以人为本”还问是题“以民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以人为本。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体。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只有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全面协调。
全面协调是指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注重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发展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发展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持这一根本方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希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能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5 k j.oM文
章来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
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
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
的科学发展观。
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作为一名教师,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
社会要进步,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
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既要讲究科学,又要谋求发展。
首先,树立好“以生为本”的理念,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为人师者角色,更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发挥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新定位,积极营造融洽、平等、民主、协商的课堂气氛,努力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新突破,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敢于创新和探究。
其次,要在“教书育人”的职责上下真功夫,在实际细节上渗透体现,不断扎实工作,切实提高教科研水平,进一步改变工作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重塑教育者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无私奉献,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精神融入实际工作当中去,促进和谐幸福校园新发展。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它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
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要求,都要准确地把握科学的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予以贯彻落实。
那么,教师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
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
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我们不应该只为了今天的所谓的质量而肆意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仅有的微薄智力全部挖掘出来,让"黔驴技穷"。
就像没有计划的乱开采矿产资源一样,用干吃尽,总有一天会枯竭的。
我们要学会开发和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把落实新课程标准挂在嘴边,而不落实在行动上,这样,有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实,学生的各项技能是能够互补的,我们在发展学生德育、体育、美育的同时也在发展着学生的智育。
但是,如果我们只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各育,这样是对学生身心的严重摧残,同样阻碍着学生智育的发展。
我们的学生就会在教师的"读书啊!读书"声中变得麻木、愚昧了。
这样,他们只能成为书的奴隶,而不能成为书的主人,就不会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实践中。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都得越多越反动越迂腐",这就是为什么在学校读书时的尖子生,走出社会反而能力往往不如当时的后进生的根本原因了。
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国改革
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探索新课程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还学生一方净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优化育人结构,陶冶学生情操。
4、要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让学生能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展自己。
5、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媒体,让学生开阔眼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6、教师要确立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育人,服务管理的思想,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面,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只有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切实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正是有了这样的科学发展观,我们才有破雪冻、抗地震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才有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举国欢庆、万方景仰;我们才有神州七号漫步太
空的傲人之绩和惊世之举。
在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辽阔海面上,一艘大船正乘风破浪,昂首前行,船头分开粼粼微波,劲风涨满猎猎云帆。
这是教育事业扬帆远航的大船,是科学发展的春风为教育事业营造了和谐广阔的空间,是县委县政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我县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
全县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大旗的引领下,饱含着嘱托承载着希望的鲁山县教育这艘大船,一定会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一定会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
面对着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才识”,丰富“才学”,树立“才德”,改进“才风”,拓宽“才艺”,增强“才技”,做一名自豪的教育人。
从我做起,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岗位上做起,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身体力行的践行科学发展观,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的和谐,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将永不懈怠我的追求,我深信,终有一天,我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 k j.oM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