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道古人养生思想
养生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养生的内容

养生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养生的内容养生的终极目标即健康、长寿,甚至成仙至圣。
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与方法包含着丰富的综合学科思想体系,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方面。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时令的变化,主宰着万物的消长,《内经》云“四时阴阳之气,能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蕴涵于五行中的医疗知识:春季“发陈”吃绿色养肝;夏季“蕃秀”吃红色益心;秋季“容平”吃白色润肺;冬季“闭藏”吃黑色保肾。
人如果能顺应四时的变化,就能保全寿命,否则就会生病或死亡。
和于术数,运动保健做适合自身的运动,以调和气血。
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动则不哀”,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延缓哀老,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极为有益。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饮食定时定量,注意饮食宜忌。
古人对饮食的调配、烹调加工、进食的卫生、饮食前后的保养、饮食的节制、饮食禁忌及食疗等都有讲究,所以要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起居有常,规范作息生活作息要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内经》云“起居无节,半百而哀也”。
因此合理的起居作息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防御疾病,延缓哀老。
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不要过度消耗精气神,适可而止。
过劳易伤脏腑,过逸会导致气机不畅。
两者都不益于养生。
适度劳作,可调节气血。
适当休息,可消除疲劳、恢复元气。
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以利于养生。
综上所述,养生要统筹兼顾,注重整体的调养,并且因地、因人、因时灵活地施养。
吸收和借鉴古人养生的精髓,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方法以科学养生。
古人的养生方法。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标题: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引言概述: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古人注重身体的健康和长寿,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为了许多养生方法和理念,这些智慧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饮食调理1.1 中医饮食疗法:古人认为食物有温热、寒凉之分,可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如冬季多食温热食物,夏季多食清凉食物。
1.2 谷米为主:古人主张以谷米为主食,谷类食物易消化,有益于脾胃功能,保持体内能量平衡。
1.3 药膳养生:古人善于利用药食同源的概念,研制药膳食材,如枸杞、黄芪等,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
二、运动保健2.1 气功养生:古人广泛推崇气功养生,如太极拳、气功等,通过调温和血、强体健身。
2.2 散步养生:古人认为散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2.3 水疗保健:古人喜欢利用温泉、水疗等方式来保健,水疗有助于舒缓肌肉、放松神经。
三、情志调理3.1 心态平和:古人认为情志与健康息息相关,主张保持心态平和,远离愤怒、悲哀等消极情绪。
3.2 避免忧虑:古人认为忧虑是伤害身体的根源,主张积极乐观,遇事澹然从容。
3.3 调节情绪:古人通过音乐、书画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使心情愉悦,有益于身心健康。
四、起居调养4.1 早睡早起:古人主张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生物钟,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4.2 合理作息:古人注重合理作息,避免过度劳苦,保持适当的歇息时间。
4.3 室内通风:古人认为室内通风有助于排除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清新,有益于健康。
五、草药调理5.1 中草药养生:古人擅长利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如人参、当归等,具有滋补、补气养血的功效。
5.2 茶饮养生:古人喜欢饮茶,认为茶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作用,有益于健康。
5.3 足浴养生:古人主张足浴养生,通过足底穴位按摩、泡脚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健康。
结语: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贯通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饮食、运动、情志、起居、草药等多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实践价值。
古人的养生智慧

古人的养生智慧养生,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来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人们更加注重养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养生智慧。
以下是一些古人的养生智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饮食养生古人非常注重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他们认为饮食应该以谷物为主,搭配适量的蔬菜和水果。
例如,他们常常食用稻米、小麦、玉米等谷物,这些食物富含营养,有助于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此外,古人还强调食物的烹饪方式,认为烹饪应尽量简单,避免使用过多的油脂和调味品,以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
2. 运动养生古人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常常推崇一些养生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注重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体力和抵抗力。
古人还鼓励人们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接触自然环境,以促进身心健康。
3. 睡眠养生古人非常重视良好的睡眠对健康的影响。
他们认为睡眠是身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时期。
因此,他们提倡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古人还注重睡眠环境的舒适性,认为应该保持室内的清洁、安静和适宜的温度,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4. 心理养生古人认为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他们强调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古人常常通过修身养性、读书、欣赏音乐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境。
此外,古人还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与亲友交往可以增加快乐和幸福感。
5. 中草药养生古人在养生方面还非常重视中草药的应用。
他们认为中草药具有天然的疗效,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例如,古人常用人参、黄芪等草药来增强体力和抵抗力。
古人还将中草药运用于饮食中,如煲汤、炖煮等,以达到滋补身体的目的。
总结起来,古人的养生智慧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健康的心态以及中草药的应用。
这些智慧不仅是古人的珍贵经验,也是我们现代人可以借鉴和运用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和应用古人的养生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100条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中国古代的养生智慧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承和借鉴。
古人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他们通过饮食、运动、调理等多种方式来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希望能给现代人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饮食养生智慧1. 调整饮食结构:古人认为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他们主张五谷杂粮的均衡摄入,注重荤素搭配,以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2. 合理食用药膳:古人善于利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他们将一些草药和食材结合起来,制作成具有特定功效的药膳,如补血、养肝、滋阴等。
3. 养生茶饮:古人喜欢饮茶,他们认为茶能清热解渴、提神醒脑、消食化滞。
常见的养生茶包括绿茶、红茶、花草茶等。
二、运动养生智慧1. 气功养生:古人推崇气功养生,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以达到调理身心、保持健康的效果。
2. 散步养生:古人喜欢散步,他们认为散步可以活动筋骨、舒展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尤其是在早晨和晚间,散步对身体健康特别有益。
3. 游泳养生:古人喜欢游泳,他们认为游泳可以锻炼全身肌肉、增强心肺功能、放松身心。
游泳对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有着显著的效果。
三、调理养生智慧1. 合理作息:古人注重合理的作息时间,他们认为早睡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
同时,他们也主张午休,以保持精力充沛。
2. 精神调养:古人注重精神调养,他们通过音乐、书画、诗词等方式来陶冶情操、舒缓心情、减轻压力。
3. 情绪管理:古人认为情绪的调节对健康至关重要,他们主张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消极情绪的产生。
四、其他养生智慧1. 饮水养生:古人注重饮水养生,他们认为饮水要清洁卫生,适量饮用,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 睡眠养生:古人注重良好的睡眠质量,他们认为睡眠是恢复身体和调整身心的重要方式。
他们主张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3. 空气养生:古人注重呼吸新鲜空气,他们喜欢户外活动,尤其是在山水之间。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中国古代的养生智慧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古人注重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精神调养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一、饮食调理1. 饮食清淡:古人认为,饮食清淡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他们主张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
此外,古人还注重饮食的定时定量,避免过饱或过饥。
2. 药膳调理:古人善于利用药膳调理身体。
他们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选择适合的药材烹饪,如人参、黄精、枸杞等。
药膳具有滋补身体、调理脏腑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
3. 饮食禁忌:古人对于饮食禁忌有着严格的规定。
例如,忌食生冷、生肉、腥味较重的食物,忌食过多的油腻食物等。
这些禁忌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消化系统,避免引发疾病。
二、运动保健1. 气功养生:气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健身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身体,以达到调理身心的目的。
古人常常通过练习太极拳、五禽戏等气功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2. 步行锻炼:古人认为步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对于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非常有益。
他们常常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步行锻炼,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3. 健身功法:古人还发展了一些独特的健身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这些功法通过舒展筋骨、调节呼吸、提升身体灵活性,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三、精神调养1. 冥想养生:古人注重精神调养,他们常常通过冥想来舒缓压力、平衡情绪。
冥想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内心的平静。
2. 读书养生:古人认为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开拓思维,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他们喜欢阅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3. 交友养生:古人认为与志同道合、品德高尚的人为伍,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他们注重与朋友、家人的交流,通过交流来获得情感支持和心灵寄托。
综上所述,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和精神调养等方面。
古人的养生理念

古人的养生理念
古人的养生理念强调“以天地之道,养生之道”。
以下是一些古人的养生理念:
1. 顺应自然:古人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养生要遵循自然规律。
比如,按时起居,合理安排饮食,适时休息,坚持锻炼等。
2. 平衡饮食:古人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主张饮食均衡,五谷杂粮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食,尽量避免过度烹饪和油腻食物。
3. 调节情绪:古人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主张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向上。
经常参与娱乐活动,读书写字,修身养性。
4. 适度运动:古人认为运动有助于调节身心,保持健康。
主张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但不过度品尝。
5. 养成良好习惯:古人认为良好的习惯是养生的基本要求。
例如,定时定量吃饭,按时入睡,保持室内的通风,不熬夜等。
总的来说,古人的养生理念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调节饮食、锻炼、情绪等方面来促进身心健康。
这些养生理念在现代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在古代中国,道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中与养生之道的关系尤为密切。
道家思想以追求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理念,养生就是一种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养生之道、养生实践等方面逐一加以论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与自然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在古代中国的道家养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遵循天道,与自然相融合。
道家认为,身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密切相关,只有借鉴自然界的法则,才能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道家养生之道注重内外兼修。
在内修方面,强调养心养性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人的心境应该保持宁静、淡泊,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
内修的关键在于调和人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此外,道家还强调身体锻炼的重要性,通过适当的运动,调节气血,增强体质。
在外修方面,道家强调环境的整洁以及与自然的亲近。
道家主张生活要有秩序,善于整理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持清洁。
同时,道家养生之道也倡导人们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
观赏自然美景、接触大自然,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身心放松,进而达到养心养性的目的。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也提倡饮食的调节。
按照道家的观点,生活的饮食应当依据四时之变化而适度调整。
道家强调节制饮食,避免过度或不足。
另外,选用优质食材,追求天然、绿色的食品,也是道家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健康体魄。
道家还注重养生实践。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实践道家的养生之道。
太极拳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家养生拳法,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达到调和气血的作用。
此外,道家养生实践中还有诸如草木养生、养生食疗、洗浴养生等方法。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密不可分。
道家思想以追求自然、追求和谐为基本理念,养生即是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家养生之道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调和人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也强调运动、环境的整洁以及与自然的亲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之道:古人养生思想中医养生之道:古人养生思想老庄的养生观――“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
”《太乐》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疆为之谓之太一。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
《情欲》说:“人与夭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人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法天地就是法道,又称为法一,亦称为得一、抱一、知一或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圈道》说:“圈,道也,一也,齐至贵。
”《论人》说:“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
”《大乐》说:“先圣择两法一(择弃也,法用也),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
”这种知一归朴,法一则寿的观点,是老庄养生之核心思想。
《论人》对得一、知一也有反复的论,如“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
洲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
”“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
”等等。
老庄一派如此强调法一,其原因是: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养生、治国的学说纷乱繁杂,老庄派认为:“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抱一”,《辞海》注:“一指道,谓守道勿失。
《庄子》论养生,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又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了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故《抱朴子》说:“人能知一万物毕。
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
道起于一,其贵无隅。
’,《仙经》不但说;“子欲长生,守一当明。
”并谓《守一诀》“在邀仓五域之内,藏于玉函,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焉。
”《守一诀》未见于艺文志,但类此之说,充分反映了道家中人对老庄法一养生说之重视。
杨朱的养生观-一“贵生”杨朱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贵生”、“先己”。
在《吕氏春秋》中,《贵生》、《先己》有专篇。
杨朱认为,天下万物、名位权势,都不能和生身性命的宝贵相比,为了全性保真,决不能以物累形,若此而不知,轻重颠倒,询物伤生,无异随珠弹雀,惶论治国治家,这一养生观,《吕氏春秋》中亦见之,《本生》说:“人之性寿,物者扬之,故不得寿(扬乱也,乱之使天折也)。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
”《贵生》说:“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一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乎他物乎。
”这种倘若不利于生身,就是皇帝也不做的观点,的确也是杨朱的养生观。
至于“贵生”必“先己”的原因,《先己》说:“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又说:“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音者不音于音于声,善影者不影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天生。
”杨朱认为“贵生”、“先己”是养生治家为天下最基本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果能人人贵生先己,不就可以个个咸登寿域了吗?这恐怕就是杨朱的理想社会。
杨朱曾见歧路而哭,其原因就是有感于“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文丧生。
”其学说泊灭于众说之中,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真正能摄身能保全自己的人还是不够多。
孔子着意于挽救危局,其学说和杨朱不同,孟子是崇孔非杨者,所以他说“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语含明显的贬意,这同杨朱一派造“东廓先生和狼”的寓言来反对墨子“兼爱”说一样,都是百家争鸣的一种表现。
我们如因孟子之说而把杨朱看作为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就很难设想在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下.竟会“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出现“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的局面。
实际上“重生轻利、不以物累形”的贵生说和“凡事论本、律人先己”的先己说,也为丰富东方养生学宝库作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思想史》说,杨朱“他为了‘重生贵己’,对于纵欲任情性的行为是反对的,原因就是纵欲任情性反有伤于身,给自己的身体以损害。
”反对纵欲任情性的观点也见之于《贵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尝味,害于生则止。
在四官者,不利于生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这种养生观,也是可取的。
墨子的养生观—“去害”“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害之中取小,取利也,非取害也。
”(《墨子》)这种凡事都讲究权衡利弊、害取利的原则,《吕氏春秋》中也屡见不鲜。
《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诉焉。
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若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身害矣;大喜大怒大夏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身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
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在墨翟一派看来,养生之本在乎去害,人能去掉一切有害于生身者,也就获得了养生之真谛,此种害利观在《本生》中亦可见之:“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
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流逸不能自禁也),遁焉,性恶得不伤。
”又说:“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
出则以车,命之曰招足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疆,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由重生故也。
”这就是说,去害是养生之关键,若不懂得这个道理,不但不能毕其数以尽终其天年,贵富亦适足以为患,有时反到不如贫贱者可以无三患之害了。
这一养十观,推崇者视为握要之术,《摄生总要》引陶真人养生丹诀说:“世言服灵丹,饵仙药,白日而轻举者,但闻而未见也。
至于运气之术甚远,养生之道,人察气血而生,故《摄生论》云:“摄生之要,在去其害生者,此名言也。
”《神仙传》“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
’,“莫伤”两字,亦“去害”之互词。
枚乘《七发》和苏东坡的养生座右铭“书四诫”,在养生学上均有一定影响,而其文源头,即秉之于以上“三患”说,可见“去害”一说在养生学上亦有其地位。
荀子的养生观—“修节”荀子反对“寡欲”,“止欲”之说,认定“食欲有与彦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而又想余财蓄积之富,这是人的常情。
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
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荀子》)这就是说,养生应不拂人情,对欲只能讲究修节而使之适,这才真正是关键。
这种思想《吕氏春秋》中亦有之,《情欲》说:“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不过其适),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之若一,虽神农黄帝与其莱封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
”这就是说,情欲无人不有,养生要在修节,节则欲动均适,不失其情,否则拂人性失其情,动则得咎,“虽有彭祖,尤不能为也。
”《大乐》说,夏桀殷封的侈乐,宋的干钟、齐的大吕、楚的巫音这几种“务以相过,不用度量”的乐。
“侈则侈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失乐之情,其乐不乐,乐不乐者,其其民必怨,其生必伤……此生乎不知乐之情,而以侈为务过也,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
寒温劳逸饥饱,此六者非适也,凡养也者,瞻非适而以之适者也,能以久处其适,则生长也。
”《大乐》所要说明的也无非是这样一个道理:情不可佛,但要发之得中,发之得中谓之适,视非适而使之适便是修节,修节才能使情发得中,因久处其适就可长生,故修节为养生之关键这个观点对后也影响也很大。
子华子养生观—“运动”“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蠢以其运故也。
”(((子华子))类此体现运动养生观的文字亦见之于《吕氏春秋》,《尽数》说:“流水不腐,户枢不缕,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桐为聋,外目则为嶬为盲,处鼻则为教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病,处足则为瘩为厥。
”究此文所以要列举这么多的疾病,其目的显然是要强调:头面五官,胸腹肢体的许多疾病,都由于气郁引起,而气郁又因于精不流,精不流则因于形不动,形不动为患四起之因,“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是“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其对疾病之处理,不从根本上入手,“故古人贱之也,为其末也,”由此可见,“古之治正性保天命者”,从“流水不腐”着眼,从运动强体入手,斯亦养生之必然矣:《古乐》有文:“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童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导之。
”说明古人作舞目的也在动形以求养生防病。
但因为子华子属道家学派,道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老子,其书中曾有“膏用小炫”之喻,是主静养生者,故《子华子》一书多疑为宋人之伪托,但子华子是孔子同时代人,《吕氏春秋》中又有明文引子华子之论养生语者,如《贵生》之论尊生,即亦例,故“流水不腐”一段上引文字,固不妨视为子华子之养生观,因诸子之学,学有精粗,道家诸子,学有同异,故不必因老庄主静而疑子华子必不主动也,若《养生大典》之因《尽数》之文而谓“吕不韦主张运动养生”,则一叶障目,未免以偏概全矣。
要之,流水,户枢之妙喻,在东方养生学上影响巨大,五禽戏、八段锦等锻炼强身术均秉其旨而创立,世之身体力行者颇众,近人论养生之常用语“生命在于运动”就是这种养生观的现代说法,然此仅诸子养生论之一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