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的民族观与国民性的批判1

合集下载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二十世纪以来,对“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不绝于耳,鲁迅及其小说、杂文总是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与对国民性的激烈批判相联系。

虽然赞者奉为圭臬,疑者不以为然,但谁都必须承认:当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之蒙时,其中最深刻最坚韧也最执拗的“真的猛士”独鲁迅一人。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到自己创作做小说并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缘由是他和钱玄同关于“铁屋子”的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到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1]这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往返质疑,典型地表现了鲁迅的思维特点。

正是在这种旋转式的思虑中,鲁迅作出了他的行动选择:虽然带着骨子里的绝望与质疑,但是却最为坚定地加入了新文化的阵营,将启蒙民众、唤醒昏睡的国民的努力坚持一生。

20世纪30年代,鲁迅做小说“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2]因为他不仅看到“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

[3]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要求:在文学创作中,以“立人”为目的,刻画四千年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以疗救病态的社会。

这样的提法“包含了关心国家兴亡民族崛起的政治意识,又切合文学注重人的命运及其心灵的根本特性。

”[4]在“改造民族的魂灵”这一总主题中,鲁迅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平凡而真实的农民,连同褴褛的衣着和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一道请进高贵的文学殿堂的第一人”[5],但又有谁知道在这“灵魂的沟通,灵魂的振醒,灵魂的高大与渺小,灵魂的教育与‘再教育’的互相转化”[6]之中,深刻烙印的乃是鲁迅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启蒙”的意识与精神,而这种“苟酷的自责和虔诚的反省”虽然缺少伏尔泰式的犀利尖刻和卢梭式的坦率勇敢,但也惟有鲁迅“不装孙子”(孔庆东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纪念刘和珍君》),所以他在《狂人日记》中直陈:“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国民性”一词呈现于清末,当时的中国国民在封建王朝的盘剥与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犯与侮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

敢于挺身而出的“壮士”寥寥无几。

当时的向西方学习的进步分子与知识分子便提出了“国民性”——“国民性”个别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

和国民全部的个性化特征绝对应而言,“国民性”存在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点。

从构造上看,国民性具备体系性,普通的讲,波及结构的多少个层面,即行动方法、文化和社会意理,思路客。

在我国,“国民性”中的来说包含三种:奴性,愚蠢麻痹,吃人。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实在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狂人日记》中,揭露了经书的本质是“吃人”,而“吃人”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奴役。

《狂人日记》中写道:“素来如斯,便对么?”,“我打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细心看了深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正是对几千年的奴隶史的一种质疑,是对“以礼杀人”的批判。

因而,“狂人”正是革命意义上的正凡人。

鲁迅塑造的“狂人”人格的批判意义和革命价值在于:奴性大众被“正常化”了,就要有非畸形的心志使其解脱奴性意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但凡愚弱国民,即便体魄如何健全,入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思的示众资料和看客。

”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悲怯。

国民的愚弱主要表示在以下方面:一是愚昧的受压迫者,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她毕生崎岖悲伤,封建“四权”一直在残害着祥林嫂。

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容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处分她不守节。

这种痛楚使得祥林嫂求生不得,求逝世不能。

终极勤奋仁慈的祥林嫂在人们祝愿的欢喜氛围中,怀着无穷庞杂抵触的心境倒毙在漫天飞雪之中。

二是卑怯者的精力成功法,代表人物:阿Q,他欺软怕硬,打不赢就否认本人是“虫”当赵太爷的大棍和假洋鬼子的手杖高举之时不躲不逃,耸耸肩膀等着挨打,本能够站着谈话他偏偏要跪着说……等等。

鲁迅研究之——国民性批判ppt

鲁迅研究之——国民性批判ppt


鲁迅在思考国民人生观的文化本质时,发现 了国民对待子女玉帛的特殊态度与方法: 其一是坚壁清野主义式的态度。 “坚壁”实是一种消极的退“守”; “清野”则 是一种积极的破坏。 其二,则是以项羽、刘邦为代表的另一种对待子 女玉帛的方法,即可以“取”彼。 人格构建的自动化(自觉)机制。
鲁迅曾引用李普斯(Theodor Lipps) 的话说:“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 就从人格(空间)发生学的角度点出这一问 题的实质。李普斯应用“移感”理论(美学 理论),提出了人格的“移感说”,即由已 推人或由人推已,是“觉醒的自己‘移入’ 在别人中,是自我人格在别人向上的投影, 也是人类‘共同经验’在‘人格’的映象”。
二、改造国民性的几个范畴 (一)“凶兽”与“弱羊”——中 国人文化人格的复合形象
在鲁迅看来,中国人最典型的文化人格是凶兽 与弱羊品质奇特结合,这是他对中国人的传统文 化人格的长期思考的结果,也是对中国国民缺乏 独立人格和平等思想等的生动比喻,更是对旧有 传统文化人格致命局限的最本质概括与总结。鲁 迅对传统文化人格这一特征的深入揭示,发掘出 了中国国民劣根性中最为深层和最普遍的文化内 容,其它的诸多劣根性都可由此得到文化上解释。
3、人格的哲学分析:扭曲的主客 体关系,乃是对世界与他人的关系 的一种隐喻。
“他人之人格乃自之人格之变容者也,他人之威严乃 自己之威严也,他人之名誉乃自己之名誉也,他人之
伟大乃自己之伟大也,他人内面之广与自由乃我等自 身之扩张并自由化也。自己益视他人为人格(不视为 单纯之肉体),则其趣益鲜,已为人之意识益明,则 益视他人为人格。故我等对于自己而有所尊重,则对 于他人亦不得不尊重之……道德界之帝王欲他人亦为 帝王,真正之君主人(Herennatur)必恶奴隶主义, 必恶他人之对于已为奴隶与有奴隶之行。至诚之人真 实之价值深入于其心,自憎阿谀卑屈。凡欲使人为奴 隶者,其人即有奴隶根性。好为暴君之专制者,乃缺 道德上之自负也。凡好傲慢之人,遇较已强者恒变为 卑屈。而奴隶有时亦妄自尊大,俨如君主,此乃与追 从之勤勉同根而生者也” 利勃斯《伦理学之根本问题》第二章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种种国民性。

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是中国人的“压抑性”。

鲁迅曾指出,“中国人的心,是个很可怕的角落,总是在慌张着,悻悻地盼望一天下来”。

这反映出中国人往往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缺乏自我表达和释放的渠道和勇气。

这种“压抑性”也常常表现在鲁迅笔下的中国女性身上,她们往往被家庭和社会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点是中国人的“韧性”。

鲁迅认为,“中国人的‘韧性’往往不是调和和解的,而是单方面的固执和顽强”。

这种“韧性”让中国人在逆境和困难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但也让他们难以妥协和调和各种矛盾和分歧。

此外,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还常常表现出“习惯性”的特点。

他们过于习惯于现有的制度、礼教、甚至是苦难和不幸,往往难以改变和超越这些固有的框架和模式。

鲁迅的小说中,如《药》、《阿Q正传》等,就描绘了许多中国人在困难和挫折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失败和无力感,缺乏自我认知和改变的勇气。

但同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也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国民性。

例如中国人的“细腻性”,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在细节上捕捉真相、表达情感。

另外,中国人的“忍耐性”和“勤劳性”也是鲁迅所赞扬的品质,他们往往能够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劳动和奋斗,也能够在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有益的优点,也有不足和劣势,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既肯定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也应该正视他们的弊端和局限性,寻找道路和方法来改变和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牢记历史教训,认清当下,勇于创新和改变,展现更加优秀的国民性。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奴 性 文 化 是鲁 迅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最 为 精要 的 概括 。在 几 千年封 建 思想 的统 治下 , 国 民习惯 臣服 于 逆来 顺 受 、 绝对 服 从 的 被统 治 地 位 , 加 上 儒 家文
鲁迅在《 ( 呐喊) 自序》 中写道 : “ 凡是愚弱的国
民, 即使体 格 如何健 全 , 如何 茁壮 , 也 只能 做毫无 意 义 的示 众 的材料 和看 客 , 病死 多少 是不 必 以为不 幸
利 法 为 自己的 失败 命 运 、 奴 隶 地位 采 取辩 护 、 粉 饰 和 盲 目 自尊 的 态度 ; 《 故乡》 中, 昔1 3童 年好 友 闰土

声“ 老爷” 显 露 了小农 阶 级 难 以抹灭 的封 建残 余
( 二) 麻 木 冷 漠 的 看 客
思想 以及 其在 经济 和思 想上 的双 重贫乏 。
做 的就是沉 默地 参与 “ 热 闹” , 而在 弱者 面前 则或 是 冷漠 的“ 打量 ” 、 或是 冷嘲 热讽地 渲 染 “ 热闹 ” 。鲁 迅 的笔 下 , 不 乏这 样一群 看 客 , 而 在其 所创 造 的 “ 看 与 被看 ” 的独特审 美视 觉下 , 其大 都显 得麻 木 而冷 漠 。
关键 词 :鲁迅 ; 国民性 ; 国民性 批判 ; 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 类号 : I 2 1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0 2 — 0 1 3 9 — 0 3
国民性 , 又 称 民族 性 格 , 是 指 一 个 民族 在 发 展
人 向来 就 没 有 争 到 过 ‘ 人’ 的价 格 , 至 多 不 过 是 奴 隶, 到 现在还 如此 , 然 而下 于奴 隶 的时候 , 却 是数 见

鲁迅的国民性

鲁迅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摘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劣根性由鲁迅深刻的揭示并且给予批判,这样有利于唤醒民众,让民众学会自我拯救。

传统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吸收现代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解下包袱,在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前行。

【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多元文化鲁迅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七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从未被人忘记。

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勇士,鲁迅不只是属于20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他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的是阶段、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

鲁迅先生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和改造“国民性”,也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

鲁迅“国民性探讨”是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为基础出发的,特别重视挖掘国民“劣根性”,来引起国人的注意,着重对国民性的改造。

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犀利的批判。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就经常和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在哪里“等问题。

他的创作前期普遍以小说为主要题材,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接揭示了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维护者。

纵观鲁迅在《呐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描写,揭示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将千疮百孔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不管是其思想性或者是艺术性都是无人能比,但是鲁迅的文章的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马上进行反抗和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宏伟巨作,为未来的文化设想这固然是好事。

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作品主要是从事杂文的创作,有《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国民性“,又称”国民性格“或“民族性格”,英文写成“national character”。

一般说来,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的群体人格,是一国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

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①。

国民性问题自20世纪初即受到中国第一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视。

1902年前后,梁启超以《新民说》为题,写了大量文章,痛陈中国国民性的问题,这些文章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国民性改造运动从此兴起。

而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开始的,几乎与梁启超是同时的,但鲁迅的国民性思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他的写作生涯也始终是与国民性思想相伴随②。

从梁启超到鲁迅,时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国民性问题一直被简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洗心革面的问题。

而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固然会影响社会,社会环境更有力地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强调国民公德,忽视个人权利的独立意义,是当时国民性批判的基本论点。

“以全国之观念为观念,以全国之感情为感情,以全国之思议为思议,以全国之运动为运动,人人知其为国家之一分子,为共同社会之一质点,而公德发达如晓日之升于天,公权牢固如盘石之根于地,,个人权利主义者,非个人权利主义,实公德之建筑场也。

故天赋人权者,生人之公理,天下之正义也③”。

鲁迅看来,以西方近代国民性及其西方文明模式的“世界人”作为改造中国的途径,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自我和个性,因而他认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和民主制度并不能解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而为了克服其中的以群体性阻碍个体性的劣势,他创建了一种新型的人生价值观,将独立的个人放在主导位置,其实也就是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的核心思想——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

但是要想改变国民精神,首要的任务是找出国民精神的弱点,而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决不是天生的、固有的。

王瑶先生在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时发表专文《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把鲁迅在杂文中多处讲到的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大致准确地概括为三点:“首先是封建等级制度”,“其次是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第三,“屡受外来侵略④”,这就说明,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分析既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出发,同时又是考察了它所形成的历史根源的。

也能够看得出鲁迅自身与传统之间的一种联系,一方面是改革者,另一方面,他自身也在经历着这些传统,显现出国民性理论中深邃的矛盾性,映出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的矛盾性。

从而鲁迅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即“中国国民性的价值,只有在人类进步和自由个性出现的尺度上才能彰显出来”。

国民性改造的具体方式上,鲁迅则认为,用文艺唤醒人的灵魂,是挽救国家唯一的途径。

因此他认为文艺创作时天地间最重要的事,其他一切与此相比都无足轻重。

为了进行“国民性改造”这一伟大的人类灵魂改造工程。

他写了大量的
①[美]艾厉克斯·英格尔斯.国民性[M].王今一译,2012
②郭运恒.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轨迹[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③孙涛. 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J]。

科技信息,2010
④王瑶. 5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等等,由此来揭露、批判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劣处。

一篇是在《呐喊·自序》里面的幻灯片事件的叙述。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在被日军砍下头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⑤”。

还有一篇《阿Q正传》在,在描写阿Q“造反”的心路历程时,也极力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把阿Q 塑造成中国国民性的典型。

通过这样的方法,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才艺,将国民性问题赤裸裸的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眼前,让每个人都无法逃避。

他也将梁启超的“以小说塑造新人”思路真正的贯彻实行起来。

然而,鲁迅等一些思想家的艰苦努力,效果其实并不是很明显。

从鲁迅的文字来看,国民性的某些方面还有越来越坏的趋势。

因为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责骂越来越激烈。

他原本还信奉进化论,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他号召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然而,鲁迅眼中的不但青年没有进步起来,反而不断沦陷。

并且由于神上的讳疾忌医本是中国人的通病,五四以来文化保守主义的国粹派、新儒家和政治激进主义的新老革命左派,不谋而合地拒斥改革国民性。

另一方面则是殖民主义思潮再度崛起,借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否定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从根本上否定鲁迅的思想和成就⑥。

这些事实让鲁迅在努力了20几年之后发现,先思想后制度的国民性改革之路是行不通的。

从而鲁迅在长时间的思想的苦闷之后,在晚年时其实他放弃了“国民性决定论”,接受了“阶级斗争论”。

看到苏联建国的成功给了他新的启示,由此他大量翻译苏俄文学,开始相信阶级斗争才能够救中国。

这也宣告着通过“思想革命”来改造国民性的失败。

目前来看,其实与美国或者日本等多国的爱国主义的国民性方面,中国还是稍有落后,并没有把爱国主义的宣传做到最好的程度,但似乎很多学者们都忽略掉这一点了,所以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人的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方面的思考工作了。

【参考文献】
①[美]艾厉克斯•英格尔斯.国民性[M].王今一译,2012
②运恒.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轨迹[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③涛. 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J]。

科技信息,2010
④王瑶. 5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⑤鲁迅.呐喊[M].中华书局第一版,2013
⑥张鸣.再谈国民性[M].金城出版社,2013
⑤鲁迅.呐喊[M].中华书局第一版,2013
⑥张鸣.再谈国民性[M].金城出版社,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