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鲁迅国民性之比较

合集下载

老舍与鲁迅在国民性问题上的思考

老舍与鲁迅在国民性问题上的思考

老舍与鲁迅在国民性问题上的思考作者:梁健晟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老舍与鲁迅作为爱国主义作家,在批判国民劣根性,重塑国人灵魂等价值取向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分析老舍与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并思考其中异同,为改造国民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舍;鲁迅;国民性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015-02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受挫与自我抗争的历史。

不少有识之士冀望于改革、变法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然而最终都功败垂成。

以“变法图强”为口号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改良主义的幻灭,在改良主义遇到瓶颈时,梁启超最先提出“国民性”改造一词,以期从价值观的层面开启民智,改造国家。

在文学界,老舍与鲁迅同样作为现代主义作家,在关注国家命运,揭露国民劣根性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他们重新审视国人,以实现启迪民智、重构国民性的理想。

一、老舍的国民性问题思考在老舍的作品中,或是嘲讽了视金钱为万能、利欲熏心的市井无赖(《老张的哲学》);或是反映社会黑暗、表现对苦难妇女的真挚同情(《月牙儿》);或是置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下,表现中西文化冲突的本质,揭示着民族文化必然更新的本质(《二马》)。

尽管上述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尽相同,但其思想指归性是一致的,即对国民劣根性批判的同时探求民族发展的道路。

老舍的国民性批判。

老舍创作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具有深刻的国民性批判意义。

《老张的哲学》描绘了一个恶贯满盈的高利贷者——老张。

无论他的信仰、语言、职业如何变化,始终以“钱本位”为“人生准则”,见到洋人点头哈腰,对国人如同豺狼虎豹,是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市侩精形象。

无独有偶,《赵子曰》中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对比。

一个是醉生梦死、碌碌无为的大学生赵子曰;另一个是有知识有抱负的爱国青年李景纯。

通过比较,穿洋装、学西洋文化,热情高涨地闹学潮的赵子曰并非国之栋梁;讲求真实干才、摆脱传统禁锢的李景纯才是国之希望。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文学编一、文学史篇1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2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3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4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5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6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7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8论“革命传奇”小说9论“样板戏”10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11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12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13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14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15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16论“文革”叙述模式17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18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19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20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二、文学思潮论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2“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3“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4“乡土小说"派创作探5“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6论“朦胧诗”7论“后朦胧诗"8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9论新历史小说10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11论“寻根文学”思潮12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三、作家论1鲁迅小说创作论2鲁迅散文创作论3郭沫若创作思想论4郭沫若创作论5茅盾创作思想论6茅盾评论特色论7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8巴金小说创作论9老舍的平民观探10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1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12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13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15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赵树理模式得失探17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18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19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20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1论区青的艺术追求22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23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四、作品篇(小说)1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2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3浅论叶圣陶《倪焕之》4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5茅盾未完成小说探6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7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8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9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10《边城》人物与符号论11张恨水《啼笑因缘》论12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13钱钟书《围城》失探14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15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16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17论方方的小说18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20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1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22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23论杨绛的《洗澡》24论贾平凹的《废都》25论王安忆的《长恨歌》26论陈忠实的《白鹿原》27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28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29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30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31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32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33论王蒙式创新小说34论王小波式的幽默35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36苏童小说的创作论37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38王朔故事叙述模式39论刘震云《手机》40论卫慧的小说创作41论韩寒的小说创作42论棉棉的小说创作43论海岩的小说创作44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45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46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47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48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49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50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51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52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53分析茅盾之《子夜》作品篇(诗歌)1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2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3论戴望舒的诗4论徐志摩的诗5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6论小叶诗人7论穆旦的诗8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9论舒婷的诗歌创作10论顾城的诗歌11论多多的诗歌12论海子的诗歌13论郭小川的诗14论冯至《十四行集》15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16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17分析臧克家的诗歌作品篇(散文)1论鲁迅的《朝花夕拾》2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3论林语堂的《剪拂录》4论何其芳的《画林录》5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6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7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8论刘白羽的散文9论秦牧散文的联想10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11论素素的散文12论石娃的散文13论史铁生的随笔14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15论巴金的《随想录》16瞿秋白散文之分析作品篇(剧本)1曹禺《雷雨》周萍论2蘩漪悲剧探3论郭沫若的《屈原》4《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5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6《白毛女》艺术魅力探7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六古代文学篇1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2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3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4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5论《孟子》的论辩艺术6论《庄子》的想象艺术7论“汉赋"的铺叙艺术8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9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0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11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12论骈文的艺术美13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14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15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16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17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18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19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20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21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22《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23“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24“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25《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26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27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28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29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30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31《红楼梦》的艺术结构32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33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34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35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36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37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38杜甫韩愈比较论39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40温(庭筠)韦(庄)比较论41《诗经》雅颂诗试论42《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43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44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45《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46汉代郊庙歌辞试论47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48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49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50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51论阮籍的《咏怀》诗52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53“文笔之辩”之我见54《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55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56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57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58王维“诗中有画"试议59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60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61李白与民歌62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63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64“以文为诗”刍议65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66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67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68“词别是一家”之我见69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70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71论苏辛词的不同72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73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74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75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76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77董西厢论78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79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80关汉卿杂剧的结构81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82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83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84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85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86杜十娘形象浅析87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88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89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90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91论宋词繁荣的原因92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93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94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95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96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97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98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99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100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01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102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103《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104李商隐诗中的意象105《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106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107《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108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109《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110《桃花扇》的双重主题11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现当代文学方向的论文选题:1、论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与老舍国民性主题的不同书写

鲁迅与老舍国民性主题的不同书写

鲁迅与老舍国民性主题的不同书写鲁迅与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关于国民性主题的书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鲁迅与老舍都注重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第二层面,在批判的同时构建作家理想中的国民性格。

在对比中可以发现,鲁迅对国民性主题的书写中包含作家自身对于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探寻,以及对国民灵魂的深刻审视与沉重批判。

由于老舍与鲁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老舍更倾向于感性的创作,通过个人经历来书写创作。

一、鲁迅的国民性主题书写封建农民形象的塑造鲁迅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大多具有愚昧落后、麻木冷漠等性格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应为阿Q。

阿Q是未庄的流浪雇农,是以未庄为缩影的社会最底层人民,身世不明的阿Q每当与人发生争执时,总会这样说:“我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当他被打时,又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样的想法来安慰自己,这是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

这种精神胜利法反应映了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人性产生了扭曲和异化,阿Q的性格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国民性格深处的劣根性。

鲁迅笔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封建伦理来束缚底层人民,压迫妇女,冷漠麻木又十分残忍。

而他们的行为在封建的社会环境中,被认为是自然且合理的。

这就是看客群体。

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特征――模糊的面容,不需要姓名,站在生命的�α⒚嫖�残暴和冷酷欢呼雀跃,拍手叫好。

长期处于封建势力统治下的国民,逐渐丧失反抗的意识,变得冷漠麻木,丧失人性,面对残暴和血腥无动于衷,甚至将自己内心的满足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饱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底层劳动妇女,而鲁镇上的人们,不仅没有对祥林嫂的遭遇产生同情,相反对祥林嫂十分冷漠甚至是嫌弃;小说《孔乙己》中的穷书生孔乙己,也常常在酒馆中遭受尊严被践踏;在《示众》中,冷漠的人们将看杀头当作看戏,不顾太阳的毒晒和人群的拥挤,争抢着去凑热闹,他们对囚犯毫不关心,只是为了寻乐。

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冷漠的人际关系、人们麻木至极的心理,更反映了人们身上严重的劣根性,在封建礼教的毒害下,人性被灾难和贫穷泯灭。

老舍与国民性

老舍与国民性

老舍与国民性庞永青摘要:老舍是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他一生创作了无数的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承载形形色色国民性形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

他发展了鲁迅等对国民性的看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用一个普通市民的眼睛看待国民性,他眼中的国民性是全面的、发展的,从简单的善恶对立发展到辨证的交错组合。

他笔下的国民性丰富多彩,他既写出了其落后、腐朽、麻木、愚弱、妥协的一面,又写出了其进步性,优秀善良、自尊、狭义、勤劳、坚忍反抗的一面。

而且他笔下的前一面是向后一面转化的。

但其主流是他精心塑造和描写的大量平凡而又复杂的中间人物。

老舍是集传统精神之大成的现代知识分子,他的内心世界与处世态度存在着矛盾,因而他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识分子。

关键词:国民性;国民精神;民族性Lao She and nationalityPang YongqingAbstrac t:Lao She will be knowledgeable of East and West literature master, his life has created the innumerable classical works,he has portrayed a series of load bearing nationalistic image lifelike character of all forms in these works for us.He has developed Lu Xun and so on to the nationalistic view,and forms the oneself unique opinion.He uses an ordinary resident's eye regarding nationality,in his eye nationality is comprehensive,the development,develops dialectically to from the simple good and evil opposition interlocks the combination.His writing nationality is richly colorful,he both has written its backwardness,decayed,numb,simpleminded weak, compromise one side,and has written its progressive,outstanding good,the self-respect,the narrow sense,industrious,endure the revolt one side.Moreover his writing front is at the same time backward transforms at the same time.But its mainstream is he molds and the description carefully massive ordinary and the complex middling o She is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who the collection tradition spirit accomplishes,his inner world with gets along with people the manner to have the contradiction,thus he also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intellectual.Keywords:Nationalit;National spirit;National characteristic一、老舍与国民性民族精神、国民精神、国民性这一类词的推广运用,来自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

鲁迅与老舍比较

鲁迅与老舍比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

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

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与艺术上的贡献和鲁迅有明显的不同。

本文拟就这一话题来分析他们在创作上的不同。

首先,老舍是从中英两个民族对比的宏观角度来揭露本民族的国民性弱点的,视野显得更加开阔。

鲁迅的小说主要是通过乡村一角来揭露这一主题的,视野显得相对狭小。

老舍的《二马》有意地把描写的地点放在英国伦敦,要从整体上“比较中英两个民族的不同”。

!老舍把一点也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的“老马”(马则仁),作为本民族国民性弱点的典型放到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强种”的环境中加以严肃冷峻地全面比较,这种构思方式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在作品中中英两个民族的精神反差让人掩卷深思。

英吉利民族的勤奋好学、独立务实、科学爱国与老马的懒惰挥霍、奴颜卑膝、中庸迷信等一系列对比,使我们的许多国民性弱点得到了充分、鲜明、完整的暴露。

老马先生因继承长兄遗产,由国内到伦敦经营古玩店,但其习惯、作风、心理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名士作风。

他尽管成了商人,却鄙视经商,信奉着“重儒轻商”的传统。

他可以一整天地不到铺子里去,而将时间花在喝茶、睡觉,给房东太太浇花、养狗上。

他是伦敦第一闲人:“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叼着小烟袋,把火添的红亮,隔着窗玻璃,细细咂摸雨、雾、风的美”。

别人一夸中国的东西好,他就非得给人家一点什么;人家夸中国好,他就请饭;夸饭好,他就重请。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主题。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老舍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通过一系列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并对国民性的改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期望。

本文将从老舍小说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他在小说中如何展现国民性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他对于理想国民性的探索和构想。

通过对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以期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身上所承载的种种劣根性。

老舍并不回避对民族弱点的批判,相反,他坚信只有通过深入剖析和批判,才能找到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在老舍的小说中,他常常通过描绘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病态。

这些人物往往具有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特质,这些特质在老舍看来,是阻碍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祥子的自私、狭隘和愚昧,使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他还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探索了这些劣根性的根源。

他认为,这些劣根性的形成,既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造国民性,既需要个体的自我觉醒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整体变革。

老舍的国民性批判,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批判,而是一种积极的改造。

他相信,只要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劣根性,并努力去改变,那么整个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自我救赎。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最终实现了自我觉醒和成长。

这些人物的成长历程,既是他们个人的蜕变,也是整个民族进步的象征。

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是一种深刻的、全面的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摘要] 对国民性的批判始终贯穿于老舍的小说创作之中,老舍通过对北京市民阶层的精神状态的描绘以及对其人格丧失的深刻揭示,完成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在批判国民性的同时,他又努力从北京传统文化的负面性中去探寻这种国民性形成的根源。

他继承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却又不拘泥于鲁迅的现实性批判,而是在市民性格和文化批判中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性。

[关键词] 老舍;小说创作;国民性批判对于以“描写北京”作为其文学根源的老舍来说,他是无限的热爱着北京的。

他衷心地执着于对北京的描写,用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景,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以至于在他的多数作品中总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京味”气息。

但是喜欢热爱并不代表着全面的肯定和盲目的高度赞扬,相反,在老舍的字里行间,我们总可以读到一种深刻的讽刺意味,不是刻意的瞧不起的嘲讽,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痛彻心扉的批判:对市民在庸俗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性格的批判;对促成这种性格形成的北京传统文化的批判。

这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始终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之中,从而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公认的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倾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伟大作家,同时,他在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又具备了自己鲜明的独特之处。

一、全面的性格展示老舍是中国市民阶层的主要表现者和批判者,他的小说展现了一个十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市民世界。

从他步入文学殿堂的开山之作《老张的哲学》到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即尚未完成的《正红旗下》,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活跃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总是正儿八经老北京市民,所描绘的总是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

而老舍所要真正体现和把握的则是在这些日常生活中和这些老北京市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市民性格,也就是说,老舍是通过将市民性格清晰无疑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方式来完成对国民性的批判的。

“如果说鲁迅通过对农民灵魂深处的弱态与弱点画出了‘沉没的灵魂’,那么,老舍则是通过对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

肯定与批判──老舍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思索

肯定与批判──老舍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思索

摘要: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他坚持现实主义写作立场,在作品中观照市民社会,塑造了一系列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在对国民性问题的思索上,他采用了文化批判的视角,通过塑造大量的典型人物和自己特有的写作手法,去展现自己对国民性的理解和对国民性重建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老舍;国民性;肯定;批判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10-0100-05作者简介:李彩霞(1983—),女,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讲师;凌建英(1963—),女,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037009)肯定与批判李彩霞,凌建英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一提起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人们大都会想起鲁迅先生。

鲁迅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探讨国民性问题的第一位作家。

在国民性的思考方面,同时代的老舍与鲁迅采取了不一样的观察视角:鲁迅先生对国民性问题所持的是批判的态度,表达方式多采用直接的漫画式的描写,而老舍先生对国民性问题所持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批判,也有认同,并对国民性的重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一、老舍与国民性问题概述(一)国民性问题的由来。

国民性(英语national character 或national char⁃acteristic ),起初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译用的西方词汇,后由梁启超等清末维新派知识分子从日本引入中国。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民族性格’。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习惯、态度、情感等比较稳定持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国民性是在多民族共同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多层次的统一体,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多重关系中产生的。

它为一民族所独有,对同一民族而言为共同性,对外民族而言为特质。

”[1](p470-471)随着五四新文学革命的蓬勃开展,“重新估定一切”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在广大文学新人中间得以广泛传播。

他们本着“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2](p651)的启蒙主义思想开始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作为全新小说现象的出现,涉及妇女问题、劳动者命运问题、人生目的和意义等诸多问题,开启了探索国民性问题的先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与鲁迅国民性之比较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和鲁迅都同为“最彻底坚持国民性探索与批评的作家”。

就国民性问题,他们之间有契合和影响,但也存有差异之处。

老舍和鲁迅都是热烈的爱国主义者。

出于对民族命运深情地关注,对祖国前途的渺茫忧虑重重,他们充满一种可贵的民族忧患意识,并以此来警醒国人。

二人在海外生活期间,对于现代国家的公民与古老中国的臣民间的差异有着切身的感受。

鲁迅留学日本时,在“幻灯事件”中看到赏鉴示众的盛举的人们,深感中国国民精神的麻木厚重,开始思考“国民性”课题。

他意识到要振兴民族,“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指“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老舍经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洗礼后,在旅居英国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并积极探索“民族性”“国民性”的课题。

在英国,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工商业和全新的文化带来了全方位刺激,老舍怀着忧虑与希望重新打量以往他置身其中的古老文明,“文化的反观视域被打开”。

通过对比,他切身感受到国人精神上的落后,并决心以文学的方式来改变。

从而使“对国民劣根性的强烈批判几乎贯串了他的全部作品”。

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性问题十分注意的一位作家。

青年时代的老舍,不仅受英国文学的熏陶,同时也明显地受到“五四”主将鲁迅的影响。

早在30年代初,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时,就着重指出老舍小说中有“鲁迅的影响”。

比如,从《猫城记》揭露、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就显然可以看出鲁迅的影响来。

小说中这样写猫人观看大鹰(一位爱国英雄)的头的盛况:“看的人们并不批评与讨论,除了拥挤和互骂似乎别无作用。

没有人问:这是谁?为什么死?没有。

我只听见些,脸上的毛很长。

眼睛闭上了。

只有头,没身子,可惜!”这使人立刻联想到鲁迅的《药》和《示众》。

八十年代,有学者认为在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态度在创作中贯串(国民性改造)这一思想,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的,却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宋永毅)。

两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首先体现在他们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方面。

鲁迅在寻求民族觉醒和解放的
道路时,深深感到了民族性的弱点和劣点,他认为,“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 ;因此他决心“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同样老舍也在作品中全面揭露和批判了民族的劣根性,对于群众的病态心理深入理解,感慨道“国民不像国民” ,“人民不是真正的人民” 。

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弱点时所涉及的方面很多,朱晓进和唐纪如在《鲁迅概论》中归纳为“瞒和骗”、“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做戏”和“讲体面”、“看客”式的无聊、卑怯和势利、因自利而不惜破坏公众利益乃至对断送国家民族也无动于衷、安于命运、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

“鲁迅开先气之风” ,“而老舍从自己的角度丰富和扩大了国民性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且在一些幽默诗文中对国民性中的种种弊病进行了讥刺” 。

其中非常突出的是,两人都非常关心古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意识到文化的停滞与老化将会窒息民族的生机,葬送民族的前途。

鲁迅曾总结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衰落和灭亡的历史教训,反对因循守旧的笃古者,提倡“首先立人”,“呼唤精神界的战士”。

他告诫国人如不奋起,必将步他们的后尘。

老舍更是特别注意到民族精神的“老化”问题。

在《二马》中他说:“民族要是老了,从生下来就是‘出窝儿老’。

出窝儿老是生下来便眼花耳聋痰喘咳嗽的!一国里要是有这么四万万出窝儿老,这个老国便越来越老,直到老得爬也爬不动,便一声不出的呜呼哀哉了!”这里的“老”是指“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以及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化使人们变的麻木、愚昧无知,更养成了奴性”。

老舍“为铲除旧的恶习,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老文化和“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而“负起两个十字架”。

作为爱国主义者,鲁迅和老舍“深知民族精神上的种种痼疾的严重危害,并把对于民族成员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教育,作为创作的根本任务”。

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就做出了“善于改变精神(国民性)的是,我那时就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的判断。

而老舍也将文艺作为“惋
惜”、“规劝”与“爱” 的思想启蒙与人文关怀的主要载体。

他们都以文艺为工具,鞭挞民族的劣根性,呼唤在“绝无窗户”的“铁屋子”里“不久都要闷死” 的沉睡者,快快奋起,但是其相关作品的风格和批评对象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作家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思想型作家,这类作家有着哲学和历史的背景,思想尖锐超前,对现实有着自己一套想法,能够以思想为武器进行斗争。

鲁迅是思想型作家的代表。

而老舍是另一种类型的作家——文化型作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表现人间世态,社会景象。

鲁迅以小说作为改造国民性的武器,他在作品中对“在是非面前平正中庸态度的极端的厌恶,对国民性弊端毫不留情的猛刺,对青年精英的死感到的痛彻心扉” 大都通过一针见血的,特别正经的方式来表现,而且批判深刻有力。

《狂人日记》鲁迅的第一部小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以后的作品大都保持和发扬了这一风格。

鲁迅作品思想很深刻,但是“哲学意识引发的人生体验,未酿成审美的情感体验,作品停留于哲学意识阶段,未上升为独特的哲理人生和情感审美的情体验。

”“《阿Q正传》就是带有一些理念化的倾向和人为斧凿的痕迹,语言精炼则精炼矣,对话和叙述却是硬而拗口的,反不如他带有生命沉思和体验的爱情小说《伤逝》。


比起鲁迅,老舍对国民性弊病的批判还不够深刻有力,他“一半恨一半笑”看世界的态度冲淡了他的控诉力量。

正如李长之先生所说的:“鲁迅在尖刻浓烈之中,表现他的强有力的生命。

只要看一下,容或鲁迅更看得透澈,深入,但他不耐烦在久一点的观察。

老舍也极其敏锐,他却更肯仔细,不过终缺少力量。

” 老舍对国民性的思考并不是主要采用理论的形式,即“不是从对‘市民性格’的纯粹抽象的认识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写他的人物的” 。

而老舍正是依赖于描写市民社会所获得的成功,形成了他独特的观察分析角度,也奠定了独立不倚的文坛地位。

总而言之,老舍的批判和反思,是通过精细密实的社会、文化的民族风习
和历史变迁来叙写的。

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和它所处时代的环境、背景、文化、风习是一体性出现,双方关系,也是丰富、和谐地交织交融的”。

而鲁迅的人物,却是“赤条条”的,背景、甚至人物的身份,都没有交代。

比如《药》和《狂人日记》。

与之相比,老舍笔下的人物显得亲切、温婉、典雅、精致。

这正是老舍作为一位小说家的优势所在。

但在写最集中、最激越、最硬韧地批批国民性弊病的《猫城记》时,老舍“跳出切身的经验世界,主要依仗想象和推理,造出一座全新结构的文学建筑”。

通篇文字泼辣警厉,语言尖锐刺骨,颇似鲁迅风格。

为了正视现实和推动改革,鲁迅早期作品在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上,致力于揭露和攻打国民性的弱点及其病根,这与他的“立人”思想紧密相关。

“目的是促进一种新的、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的诞生”。

但非常可贵的是在前期,他也不是对中国的国民性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而是努力发现一些值得肯定和宝贵的东西。

比如在《学界的三魂》中,鲁迅积极主张发扬“民魂”,为“惟有‘民魂’值得最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

在《一件小事》中,他赞扬了人力车夫的高尚品德。

在后期鲁迅能运用阶级观点分析国民性,不仅揭露缺点,而且注重揭示民族性中的优点,发扬民族精神的积极方面。

鲁迅写了许多赞扬老百姓的文字,歌颂人民群众的伟大,能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把握问题的实质。

这一时期,他还着重批判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弱点,倡导自我剖析,以求取得进步。

老舍在建国以前曾是独立不倚的社会批判者,积极揭露和批判市民阶层国民性的弊病来使国人警醒,起来抗争。

“老舍从出入文坛时,便体现了自己的创作特征:以对社会下层的精神文化观察、刻画见长,至于政治思维,则是他一向没能超越的弱项”。

在《猫城记》中老舍几乎完全撇开政治因素,过分强调了文化的作用说明这一点。

老舍虽然受到过五四运动的思想洗礼,但二十年代发生的像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他都身在异域,失掉了亲身体验中国革命群众力量的机会。

他没能看到人民群众为了自由和解放付出了血与肉的牺牲,忽略了人
民群众精神领域的变革。

以至于小说往往将剥削阶级的丑恶本性当成了国民性的弱点,或将反动统治的丑恶灵魂与人民群众受反动统治的奴役而产生的精神缺陷混为一谈。

对于国民性的消极方面也夸大了,看不清国民性的积极方面尤其是人民群众潜在的伟大力量。

因此,在肯定老舍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启蒙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其局限性。

而在解放后,老舍的作品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了,就不多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