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二十世纪以来,对“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不绝于耳,鲁迅及其小说、杂文总是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与对国民性的激烈批判相联系。
虽然赞者奉为圭臬,疑者不以为然,但谁都必须承认:当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之蒙时,其中最深刻最坚韧也最执拗的“真的猛士”独鲁迅一人。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到自己创作做小说并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缘由是他和钱玄同关于“铁屋子”的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到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1]这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往返质疑,典型地表现了鲁迅的思维特点。
正是在这种旋转式的思虑中,鲁迅作出了他的行动选择:虽然带着骨子里的绝望与质疑,但是却最为坚定地加入了新文化的阵营,将启蒙民众、唤醒昏睡的国民的努力坚持一生。
20世纪30年代,鲁迅做小说“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2]因为他不仅看到“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
[3]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要求:在文学创作中,以“立人”为目的,刻画四千年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以疗救病态的社会。
这样的提法“包含了关心国家兴亡民族崛起的政治意识,又切合文学注重人的命运及其心灵的根本特性。
”[4]在“改造民族的魂灵”这一总主题中,鲁迅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平凡而真实的农民,连同褴褛的衣着和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一道请进高贵的文学殿堂的第一人”[5],但又有谁知道在这“灵魂的沟通,灵魂的振醒,灵魂的高大与渺小,灵魂的教育与‘再教育’的互相转化”[6]之中,深刻烙印的乃是鲁迅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启蒙”的意识与精神,而这种“苟酷的自责和虔诚的反省”虽然缺少伏尔泰式的犀利尖刻和卢梭式的坦率勇敢,但也惟有鲁迅“不装孙子”(孔庆东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纪念刘和珍君》),所以他在《狂人日记》中直陈:“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民的痛苦与困境。
本文从《呐喊》到《彷徨》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首先分析了《呐喊》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与国民痛苦的呐喊,接着探讨了《阿Q正传》中国民的自卑与虚伪,再进一步探讨了《狂人日记》中个体心灵的彷徨与痛苦,最后深入剖析了《彷徨》中国民的失落与精神困顿。
文章指出,鲁迅小说中对国民痛史的深刻揭示呼吁人们对此进行关注与反思。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国民的困境,促使人们关注并反思国民痛史,以期改变现状。
【关键词】鲁迅、小说、呐喊、彷徨、国民痛史、社会现实、国民自卑、狂人日记、国民失落、精神困顿、反思、困境、呼吁。
1. 引言1.1 介绍鲁迅及其小说创作背景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小说以其激烈的思想性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著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20世纪初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不堪的时期,他深受当时社会现实的煎熬和国民痛苦的呐喊所感染,以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立的思想立场,塑造了一幅现实主义描绘的中国社会画卷。
鲁迅的小说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
晚清时期,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国家衰落,社会富裕阶层的腐朽和无能逐渐暴露无遗,人民的疾苦和贫困更加深重。
这种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和黑暗,深深触动了鲁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国民痛苦的关注和揭露。
鲁迅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犀利的文笔,将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毫不留情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从而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型。
他的小说作品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更是对国民痛苦的深刻呐喊和控诉。
鲁迅在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对中国国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璀璨的文学丰碑。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从《阿Q正传》探析鲁迅国民性思想(下)

从《阿Q正传》探析鲁迅国民性思想(下)作者:伦晓蕉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03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博物馆(017000) [摘要]鲁迅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他的精神被视为一种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阿Q正传》中以阿Q为主要人物的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描写了中国人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即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病态心理三、病态心理1、麻木冷漠的看客。
鲁迅在《暴君的臣民》中说:“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这说明暴君统治下的臣民也是残暴麻木冷漠的,他们可以冷眼旁观别人的痛苦,只希望自己是唯一的幸免者,《阿Q正传》中处处都是这样麻木冷漠的看客形象。
而阿Q便是这些看客中最典型的看客。
当他肆无忌惮的向未庄人夸耀杀革命党时,说:“咳,好看。
杀革命党。
哎,好看好看,……”说着还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颈窝直劈下去。
似乎对他而言,杀人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它唯一的用处就是可以拿来像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人进行炫耀,从而建立自己的威望,使他们都敬畏自己。
阿Q的麻木冷漠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但更可悲的是他不仅仅是看客,同时也是被看的人。
在阿Q去法场的路上,全跟着蚂蚁似的人,这其中包括雇工吴妈或许还有未庄的其他人,他们来看阿Q是因为想听到他在临死前能唱几句戏,是为了图个热闹,他们认为枪毙并没有杀头好看,而阿Q却没有如他们的愿唱一句戏,这又使他们对阿Q 产生了怨恨。
他们想:“那是一个可笑的死囚,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害他们白跟了一场。
” 我们可以想象到鲁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这一段情节。
国民的麻木冷漠竟表现的如此令人心惊,他们宁愿看血淋淋的杀头而不愿看相对文明点的枪毙。
我想他对国民的这种失望及痛心可以用他在《阿Q正传》阿Q所见恶狼时的情景表达。
他说,这些人的眼光比那些恶狼更甚,恶狼的眼睛是又凶又怯的,而这些人的眼光是他从未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又钝又锋利,永远不远不近的跟着他,看起来毫无生气却又仿佛能看透他的灵魂,并且在撕咬着他的灵魂。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2007年第九期东南传播文/李正心从《呐喊》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内容提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改革中国社会是鲁迅毕生探索的重大课题。
改革国民性的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改革国民性的思想”就成为我们解读鲁迅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鲁迅观国民性思考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复思考和探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革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其中,改造国民性是首要课题。
许多有识之士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心理素质方面去寻找原因,并且几乎都在思想、精神领域内提出救国济民的主张。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十分重视中国的思想革命,把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
据许寿裳回忆,早在日本留学初期,鲁迅就在思考以下三个相关的命题: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实际上,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在对这三个命题进行诠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集了他自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小说14篇,在这里,我们通过《呐喊》中的几篇小说来分析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着重提到了自己人生经历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那就是弃医从文。
他原本抱着救治苍生的思想到日本学医,企盼回国后能够救治无数像他父亲一样不幸患病的中国人,而就是在日本的医学课堂上,一个偶然事件促使他改变了初衷,起因是一次从幻灯片上他看到了久违的中国人:一个被日本人绑了即将被砍头的中国人,周围是“显出麻木神情”的一群充当看客的中国人。
这使他强烈地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于是他“弃医从文”,转而“提倡文艺运动”。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也明确指出,“呐喊”二字除了有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帮阵而呼喊之意外,再就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作起小说来》)。
研究鲁迅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批判了封建主义的落后和黑暗,呼唤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鲁迅的研究,总结其生平、思想、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鲁迅生平概述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然而,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和社会的黑暗,鲁迅毅然选择了文学道路,以笔为枪,投身于革命事业。
三、鲁迅思想研究1. 反封建思想:鲁迅的作品深刻批判了封建主义的腐朽和落后,如《阿Q正传》中对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讽刺,《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礼教的揭露。
2. 民主与科学精神:鲁迅倡导民主与科学,认为这是拯救国家民族的根本途径。
他在《狂人日记》中提出了“吃人的社会”这一概念,呼吁人们觉醒。
3. 文学观念:鲁迅主张文学要关注现实,反映社会矛盾,具有启蒙作用。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四、鲁迅作品研究1. 小说:鲁迅的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呐喊》和《彷徨》是他的代表作。
《呐喊》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彷徨》中的《祝福》、《伤逝》等作品,则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旧社会中的挣扎与抗争。
2. 散文:鲁迅的散文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如《朝花夕拾》中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野草》中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 杂文: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如《坟》、《热风》等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五、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 奠基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
2. 思想启蒙: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启蒙作用,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3. 文学风格: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鲁迅作品看国民性终稿

从鲁迅作品看国民性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出生于清末时期,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并留学日本,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歧视有深入、具体的经历。
鲁迅观察中国的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手中钢笔为手术刀,立志治疗国民的意识。
鲁迅的代表作包括《呐喊》、《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小说和小说集,还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鲁迅身处一个混乱不堪、黑白颠倒的年代,在那段历史中,人民不断承受着来自统治者的压迫。
鲁迅注意到尽管革命推翻了高高在上的封建君主,几千年封建统治留在国民身上的烙印仍然是四万万国民精神上的枷锁——奴性、麻木、虚伪、自私、残忍……这些封建社会遗留的灰烬仍然没有冷却,时刻都有可能重新燃烧。
这也是鲁迅致力于揭示中国人劣根性的原因之一。
鲁迅作品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是对国民麻木的批判。
《铸剑》里的闲人围观眉间尺被干瘪脸少年欺负“呆看着”和“附和干瘪脸少年”;《故乡》里闰土“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孔乙己》里众人嘲笑孔乙己偷书被打等。
鲁迅的作品里充斥着对这些麻木的人的同情、失望和对麻木本身的痛恨。
这种麻木在鲁迅所处的年代乃是普遍现象,甚至下至升斗小民、上至朝廷大员都有这种麻木的特点。
麻木因为自身难保,在农业社会的中国,“靠天吃饭”才是生存之道,“如履薄冰”亦是国人心理的写照;麻木因为意识淡薄,由于封建社会对思想的禁锢愈来愈强,到晚清时期,“勿以善小而不为”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各人自扫门前雪”才是居家之道;麻木也因为自身懦弱,无权无势之人恐惧引火烧身、有权有势之人唯恐自身受害,几人互相推诿不曾改变,日子又要过下去,就只能强行克制自身的痛苦,久而久之国民的思想也就麻木了。
然而,强行压制痛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怎奈晚清国情腐败。
虽然痛苦可以克制,但当痛苦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题目: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学生姓名:刘晓燕学号:110105011专业:对外汉语2013 年11月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前言鲁迅作为一名封建斗士,他笔下的国民性一直是热议的话题。
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鲁迅笔下的国民性进行探究,想从中找出国民性内在的涵义,并指出其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学界就鲁迅小说中国民性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并试图从中找寻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后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方向。
一鲁迅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年),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翻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弱小民族文学。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的性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21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阿 Q正传》。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
先后参与主编了《莽原》《语丝》等文艺期刊。
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
二鲁迅国民性的研究状况关于国民性的定位问题,陈鸣树认为:在研究鲁迅国民性问题的思想时,首先要确定国民性的实质是什么。
国民性就是民族性,它是一个大于阶级性的概念。
是指不同阶级处于同一民族因而形成的某些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共同的东西。
[1]王瑶先生在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大会时发表专文《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中进一步阐明:所谓改造国民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一方面是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虽然他对国民性问题认识的深度和侧重点前后期有所不同,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无论前期或后期都是存在的。
[2]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国民性研究的重点在“立人”,即重塑和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素质的中国人问题。
据许寿裳回忆说,鲁迅首先提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这不但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而且还具有反对人性异化的意义,体现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立人”的思想。
鲁迅还提出了“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根据许寿裳的记述,鲁迅认为“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
鲁迅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它的病根何在?”这一问题的提出,开拓了鲁迅自己所说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主题。
沈文华和李文珊,分别在他们的《试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3]和《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初探》[4]中,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分成了四个阶段: 1902年——五四前夕,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呼唤精神界之战士,这时期带有浓厚的思想启蒙色彩;五四前夕——1923年前后,进行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目的是撕去旧社会的假面目;1923年—1927年,继续批评,向纵深发展;1928年——1936年,运用唯物史观,指出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与外民族的侵略是形成国民劣根性的历史根源。
随着“新的人民的文艺”理念的确定,文艺成为政治的工具和手段,服务于政治;随后,文艺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民族性或国民性的研究都是被列入禁区的,关于鲁迅国民性的研究也陷入沉寂。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批判和反思传统文化的潮流中,民族性或国民性改造声浪再度高涨,“鲁迅热”重新流行于国内,而且大量的成果也集中于此。
已出版的著作、论文集有鲍晶编《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5]、郑欣淼著《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6]、张梦阳著《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7]、刘再复和林岗著《传统与中国人》[8]、谭德晶著《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9]、闫玉刚的《改造国民性——走近鲁迅》[10]等。
20世纪80、90年代,学者林志仪探讨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文中指出:我们不但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同时也要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的精神文明。
[11]汪晖提出历史中间物的概念,认为梁启超与鲁迅兼具“顽强的‘实用理性’和感时忧国的内在激情”的“同一性”,都是以“深厚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历史的“中间物”,这一观点的提出标志着鲁迅研究已经深入到鲁迅的精神结构层面,而王乾坤在汪晖研究的基础上,关于鲁迅生命哲学的研究标志着鲁迅研究在哲学层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高度。
21世纪新时期的研究则重点在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世纪末多有情绪与偏见的争议论争, 世纪之初开始逐渐转向学理性的讨论和思考,甚至对其现象的认真反思, 并先从清理事件的过程着手,使之系统化、规范化。
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系列论文跳出了在文化构造的历时性关系中研究鲁迅的巢臼重新认识鲁迅思想产生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鲁迅并不绝对否定中国古代的任何一种文化,但同时也失望于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化。
”[12]高旭东则抓住20世纪末关于鲁迅的一系列论争,用无懈可击的历史事实,条分缕析地逐条批驳了对鲁迅的攻击,并在批驳中从深层上阐释了鲁迅和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
[13]陈漱渝的《由<收获>风波引发的思考谈谈当前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强调: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反对根据个人政治理念改变鲁迅历史原貌的“重塑”行为。
[14]陈漱渝将世纪末乃至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几次重大论争,不仅做了来龙去脉清晰勾勒,而且直率地表示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三、鲁迅小说国民性的探源与思考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弱点是由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的。
鲁迅于20世纪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相关的命题,国内学者对鲁迅国民性的生成做了如下的探讨:(一)鲁迅小说国民性的来源探究关于鲁迅小说国民性的起源问题,刘九生指出: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作为国民性的集中体现,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中的一种,更不是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是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根源就存在于我们历史悠久、传统强大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
[15]冯骥才一提出国民性来源“西方人的东方观”[16],就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苏志宏的《国民性理论的形象学反思——从明恩溥到鲁迅》一文详细描述了自明恩溥到鲁迅的国民性理论发展过程,并明确的对“国民性神话论”提出质疑。
[17]陈鸣树在文章中也提到“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弱点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中国是农业社会。
[18]冯天瑜则认为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造成的失败主义情绪,以及奴才与暴君、自卑与自大相混合的病态心理,造成了中国统治者的共同精神状态。
”[19]学者俞祖华从社会文化层面深度发掘国民的劣根性认为:鲁迅更着重剖析了封建文化对国人的熏陶,封建文化造成了国民性的扭曲、变形,认为两次奴于异族是最大最深的病根。
[20](二)鲁迅国民性的“当代性”及现实意义李新宇在《进人新时代的鲁迅——“鲁迅与当代中国”研究之一》中明确提出:进人新时代之后,鲁迅一直被写在旗帜上。
[21]王书声也认为,鲁迅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对我国国民性的探索,其实质是探索众人的现代化问题,也就是重塑和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素质的中国人的问题。
在今天继续学习和研究鲁迅立人思想及改造国民性思想,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2]金宏达在《鲁迅文化思想探索》也肯定了当代研究鲁迅的必要性。
[23]林非在《鲁迅和中国文化》中更是提出了自己关于新文化建设、关于思想文化性格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24]黄乔生的《试论鲁迅的经典性》指出,应该从鲁迅的生平和文本以及我们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明鲁迅的经典性。
[25]钱涛在《鲁迅笔下国民性思想初探》中就提到,在科学真理指导下,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了新内涵。
[26]程致中也认为鲁迅国民性的意义体现在他为中国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他的“改革国民性”的启蒙主张,“弱者本位”的伦理原则,“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42]学者樊星应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来分析发现:国民性的改造离不了政治改革、经济起飞的基础,也离不了国际风云的影响(当西方出现“遏制中国”的思潮时,中国的民族主义激情必然会高涨,而这时,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就常常会暂时沉寂)。
[27]张承良也承认:现代化的过程,根本的不在于物质的现代化,而在于人的现代化,个体独立精神品格的现代化。
[28]曹建玲的《关注人性的健全和解放——鲁迅对于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指出,鲁迅对于西方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即实现人性的健全和解放。
[29]在《我看中国的鲁迅研究》一文中,王富仁通过细致比较中、日、韩三国知识分子在鲁迅研究上的异同,指出当日本学者带着一种反思精神来接受鲁迅、韩国学者带着一种反叛精神来接受鲁迅的时候,中国学者在鲁迅研究中获得了什么?[30李新宇略带苦涩的回答了:他们从鲁迅那里所获得的,主要是人格力量和精神支撑,是独立人格和斗士风骨,是直面苦难与鲜血而决不闭上眼睛麻醉自己的精神,是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以及坚定、执著地为人的价值和尊严而奋斗的精神。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鲁迅对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反省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
[31]我们现在对中国鲁迅研究的反思和批判, 其根本出发点和基本动机是为了提高中国文化自身的生命含量并使之具有更多的精神性的内涵, 更直接地说, 是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真正具有鲁迅式精神品格的知识分子。
诚然,不管鲁迅遗产留给后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在今天当代看来,鲁迅或者说鲁迅精神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支撑,一座思想灯塔。
以上是对鲁迅小说国民性分析研究的整理和分类,归纳起来笔者发现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中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深度挖掘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同时期的国外文学大师小说的横向比较应更加深入地研究。
针对当时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小说中人物的处境和遭遇有所不同;同时,小说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也各不相同。
鉴于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界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其次,不得不思考的是,鲁迅笔下各种“国民劣根性”是否有欠妥当的地方。
鲁迅曾反复提到:“在寻求中,我就怕我未成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
”当今的学者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在批判中继承前人的成果,丰富鲁迅国民性的内涵。
参考文献[1][33]陈鸣树:关于鲁迅国民性的几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1.第1期.[2]王瑶: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文学评论.1981.第5期.[3]沈文华:试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第6期.[4]李文珊: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初探.青海社会科学.2004.第3期.[5]鲍晶编:《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郑欣淼:《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张梦阳:《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8]刘再复和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9]谭德晶:《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0][20]闫玉刚:《改造国民性——走近鲁迅》.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年版.[11]林志仪:试论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与建设精神文明的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第4期.[12]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13]高旭东:走向21世纪的鲁迅.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7期.[14]陈漱渝:由《收获》风波引发的思考谈谈当前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5]钱旭初:当代文学研究四题.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16]郭伟:阿Q正传再考——关于“类型”.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9月版.[17]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文集》(第二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8]鲁迅:《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19]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1]李楠:浅论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2月.[22]廖军荣:看客论——试论鲁迅对于另一种“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9月.[23]苏克军:吃人的公共领域——分析鲁迅小说的另一种视角.北华大学学报.2008年8月.第9卷.第4期.[24]孔宪峰:“看客”与“茶客”的悲哀——评《药》中的无名人物及鲁迅所倾注的人本思想.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8卷.第1期.[25](林晓光:色貌如冰肝肠似火——由孤独者形象解读鲁迅的主体精神.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14期.)[26]王卫平:当代小说中的“孤独者”精神基因.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27]魏邵华:“林中路”的上的精神相遇——在鲁迅的“庸众”和海德格尔的“常人”之间.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28]沈建荣:感受孤独——读鲁迅小说《孤独者》.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1期.[29]崔云伟、刘增人:2007年鲁迅研究综述.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9期.[30]刘九生:雄踞的斯芬克斯:论“我的阿Q”.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31]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收获》.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