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奴 性 文 化 是鲁 迅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最 为 精要 的 概括 。在 几 千年封 建 思想 的统 治下 , 国 民习惯 臣服 于 逆来 顺 受 、 绝对 服 从 的 被统 治 地 位 , 加 上 儒 家文
鲁迅在《 ( 呐喊) 自序》 中写道 : “ 凡是愚弱的国
民, 即使体 格 如何健 全 , 如何 茁壮 , 也 只能 做毫无 意 义 的示 众 的材料 和看 客 , 病死 多少 是不 必 以为不 幸
利 法 为 自己的 失败 命 运 、 奴 隶 地位 采 取辩 护 、 粉 饰 和 盲 目 自尊 的 态度 ; 《 故乡》 中, 昔1 3童 年好 友 闰土
一
声“ 老爷” 显 露 了小农 阶 级 难 以抹灭 的封 建残 余
( 二) 麻 木 冷 漠 的 看 客
思想 以及 其在 经济 和思 想上 的双 重贫乏 。
做 的就是沉 默地 参与 “ 热 闹” , 而在 弱者 面前 则或 是 冷漠 的“ 打量 ” 、 或是 冷嘲 热讽地 渲 染 “ 热闹 ” 。鲁 迅 的笔 下 , 不 乏这 样一群 看 客 , 而 在其 所创 造 的 “ 看 与 被看 ” 的独特审 美视 觉下 , 其大 都显 得麻 木 而冷 漠 。
关键 词 :鲁迅 ; 国民性 ; 国民性 批判 ; 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 类号 : I 2 1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0 2 — 0 1 3 9 — 0 3
国民性 , 又 称 民族 性 格 , 是 指 一 个 民族 在 发 展
人 向来 就 没 有 争 到 过 ‘ 人’ 的价 格 , 至 多 不 过 是 奴 隶, 到 现在还 如此 , 然 而下 于奴 隶 的时候 , 却 是数 见
从鲁迅作品看国民性终稿

从鲁迅作品看国民性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出生于清末时期,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并留学日本,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歧视有深入、具体的经历。
鲁迅观察中国的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手中钢笔为手术刀,立志治疗国民的意识。
鲁迅的代表作包括《呐喊》、《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小说和小说集,还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鲁迅身处一个混乱不堪、黑白颠倒的年代,在那段历史中,人民不断承受着来自统治者的压迫。
鲁迅注意到尽管革命推翻了高高在上的封建君主,几千年封建统治留在国民身上的烙印仍然是四万万国民精神上的枷锁——奴性、麻木、虚伪、自私、残忍……这些封建社会遗留的灰烬仍然没有冷却,时刻都有可能重新燃烧。
这也是鲁迅致力于揭示中国人劣根性的原因之一。
鲁迅作品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是对国民麻木的批判。
《铸剑》里的闲人围观眉间尺被干瘪脸少年欺负“呆看着”和“附和干瘪脸少年”;《故乡》里闰土“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孔乙己》里众人嘲笑孔乙己偷书被打等。
鲁迅的作品里充斥着对这些麻木的人的同情、失望和对麻木本身的痛恨。
这种麻木在鲁迅所处的年代乃是普遍现象,甚至下至升斗小民、上至朝廷大员都有这种麻木的特点。
麻木因为自身难保,在农业社会的中国,“靠天吃饭”才是生存之道,“如履薄冰”亦是国人心理的写照;麻木因为意识淡薄,由于封建社会对思想的禁锢愈来愈强,到晚清时期,“勿以善小而不为”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各人自扫门前雪”才是居家之道;麻木也因为自身懦弱,无权无势之人恐惧引火烧身、有权有势之人唯恐自身受害,几人互相推诿不曾改变,日子又要过下去,就只能强行克制自身的痛苦,久而久之国民的思想也就麻木了。
然而,强行压制痛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怎奈晚清国情腐败。
虽然痛苦可以克制,但当痛苦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为世人所熟知。
在他的文化批评中,他常常关注国民性这个话题。
他在《呐喊》一书中通过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观察,深刻反思了中国国民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呐喊》中探讨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首先,鲁迅在《呐喊》中对中国国民性的揭示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本性的思考。
他指出中国人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压迫下,形成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一切对外表现好,对内可能恶”。
这种伪装本质上是对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鲁迅用“心怀害人之心,佩害人之刀”来形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暗示了中国人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视。
他认为这种国民性格是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种遗传本性,“[中国人]短骨节而有法力,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出自《阿Q正传》)。
这个观点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度思考,他认为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是源于文化和历史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反映。
其次,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还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评价上。
鲁迅通过一系列的小说、散文描写了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贪污、腐败、虚伪等,揭示了人们的养成方式与国民性的关系。
他认为这些社会现象往往是在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形成的基础上滋生出来的。
他从道德层面出发,反思这些现象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并呼吁人们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变。
例如,《狂人日记》中,他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疯人的内心独白,带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呼吁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国民性格,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还表现在他对文化传统的批判上。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诸多的陈规陋习,这些陈规陋习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国民性格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具体地指出了孝道观念的负面影响,批判了儒家文化对个体意识的压抑,提出了“革命的孝道”等思想,提倡个体解放。
在《呐喊》中的《无常》一章中,他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犀利地揭示了娶给人们带来的束缚和痛苦,对中国女性的压迫和迫害给予了强烈批判。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和价值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首先,该思想深刻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的危害和影响,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鲁迅的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内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提 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中国近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中 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且他对国民性的探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次演 示将探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背景: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所见证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面,还有 人们在这种黑暗面下的国民性。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崇尚权力等不良国民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国民 的觉醒和反思。
参考内容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入的国民性分析而闻 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和批判。在当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他的作品,如《阿Q 正传》、《药》、《狂人日记》等,描绘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 顺受、看客心态等。这些批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了人性的弱点。
二、鲁迅早期论文中的改造国民 性思想
鲁迅早期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 在于国民性的缺陷,这种国民性需要加以改造。具体来说,鲁迅认为国民性表现 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从权威、保守封闭、虚荣浮夸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中国 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等。
浅谈鲁迅的民族观与国民性的批判1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思想“国民性“,又称”国民性格“或“民族性格”,英文写成“national character”。
一般说来,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的群体人格,是一国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
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①。
国民性问题自20世纪初即受到中国第一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视。
1902年前后,梁启超以《新民说》为题,写了大量文章,痛陈中国国民性的问题,这些文章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国民性改造运动从此兴起。
而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开始的,几乎与梁启超是同时的,但鲁迅的国民性思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他的写作生涯也始终是与国民性思想相伴随②。
从梁启超到鲁迅,时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国民性问题一直被简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洗心革面的问题。
而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固然会影响社会,社会环境更有力地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强调国民公德,忽视个人权利的独立意义,是当时国民性批判的基本论点。
“以全国之观念为观念,以全国之感情为感情,以全国之思议为思议,以全国之运动为运动,人人知其为国家之一分子,为共同社会之一质点,而公德发达如晓日之升于天,公权牢固如盘石之根于地,,个人权利主义者,非个人权利主义,实公德之建筑场也。
故天赋人权者,生人之公理,天下之正义也③”。
鲁迅看来,以西方近代国民性及其西方文明模式的“世界人”作为改造中国的途径,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自我和个性,因而他认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和民主制度并不能解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而为了克服其中的以群体性阻碍个体性的劣势,他创建了一种新型的人生价值观,将独立的个人放在主导位置,其实也就是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的核心思想——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
但是要想改变国民精神,首要的任务是找出国民精神的弱点,而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决不是天生的、固有的。
鲁迅的思想解析与评价作文

鲁迅的思想解析与评价作文《鲁迅的思想解析与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巨匠。
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在黑暗的时代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又似一把利剑,犀利地剖析着社会的种种弊病。
鲁迅的思想核心之一是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下国民的麻木、愚昧和奴性。
在《阿 Q 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国民劣根性的典型体现。
鲁迅通过对阿 Q 的刻画,揭示了民众在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压迫下的自我麻醉和逃避现实的心态,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弱点的反思和觉醒。
同时,鲁迅强烈地呼唤着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他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倡导个性的张扬和独立精神的培养。
在《狂人日记》中,他借狂人之口喊出“从来如此,便对么?”,对旧有的道德规范和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鼓励人们摆脱旧思想的枷锁,勇敢地追求真理和自由。
鲁迅还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中,有对贫苦农民悲惨命运的描绘,有对受压迫妇女的关注。
他深知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以笔为武器,为弱势群体发声,试图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然而,鲁迅的思想并非完美无缺。
在某些观点上,他可能过于悲观和激进。
但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评价。
在那个动荡黑暗的年代,鲁迅的激烈言辞和深刻批判是为了警醒沉睡的国民,激发他们的抗争意识。
总的来说,鲁迅的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他的批判精神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不被表象所迷惑;他对人性的关注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塑造更健全的人格;他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我们为追求公平正义而努力。
鲁迅的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去研读、去思考、去传承。
我们应当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鲁迅的思想,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生存、精神境遇的尴尬,而这一尴尬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的开端,鲁迅就暗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境遇,这是鲁迅的超前性。
(1)鲁迅是中国批判力量的源泉①残酷的自觉意识鲁迅的批判性来自其以启蒙的视野进行国民性批判,鲁迅做的是深入地挖掘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
为重塑现代中国而自愿成为“历史中间物”,这一批判精神与一种深刻的反省联系在一起。
鲁迅认识到,他并非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的无辜者,而正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之中的一份子,这一残酷的自觉早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已经显露:疯*子也是吃R的世界里的一员,也参与到吃R的行为之中。
因而,对吃R的世界的否定也就是对自身的否定。
②批判的力量这种批判性使鲁迅杂文也具有匕*首的力量,可以用来战斗,鲁迅对不公世界的揭示,对现代政治的荒谬与残酷的讽刺,使得鲁迅的杂文成为批判性的代名词。
可以说,鲁迅的批判是彻底的,因为他把自身也否定了,这就是为何他是现代中国批判运动的原动力,只有彻底的批判才能够赋予其后继者以继续向前的勇气。
当代中国任何批判力量都试图援引鲁迅,并因此而获得合法性。
(2)鲁迅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永恒的异质性存在正是这种异质性存在,使得直面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方向。
鲁迅的文学与其批判性是同一的,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也具有了异质性的力量,这对于一个同质化进程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如果是不断西方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的主体性将不复存在。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时刻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以批判、反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从而为中国确立主体性提供可能,并进而为重建一个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
(3)鲁迅为了达到批判国民性,创作出独特的小说写作艺术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有独特的塑造典型化人物的方法。
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杂取种种人”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
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
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侮蔑”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并在其作品中进行严厉地挞伐:欺强凌弱,遇强是羊,遇弱是狼,这是卑劣的国民性的特征之一。
这一点在阿q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赵太爷不准他姓赵他忍了,批他的嘴巴他忍了,秀才的竹杠和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忍了,但他却不能容忍王胡身上的虱子比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甚至不能容忍小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你算什么东西!”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塑造了三个形象,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勃古斋地小伙计,鲁四爷家里的长工,
咸亨酒店的伙计,围观之众的”哈哈主义”式的议论,这些都是被鲁迅所深恶痛绝的极不道德的市侩风。
(二)、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
在鲁迅的许多著述中对国民中那些”戏剧的看客”表达了冷峻的批判,这是国民性中带有极普遍意义的劣根性,必须铲除。
《药》中的十字街口是一个特写镜头:人们在观看的是为他们谋利益而被杀头的革命者,场面静得出奇,只有”轰”的一声,仿佛说明那里的一堵”墙”还是人,让人对这群看客有一种特殊的悲哀和愤激。
在《祝福》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以后,她就到处向村民讲述这个悲惨的故事,村里的人也纷纷来听她讲,他们来寻求一种娱乐、一种刺激。
人们从别人的悲惨故事中获得某些快感,从而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屈辱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痛苦成功地实现了缓解、麻醉和转移。
这一点恰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国封建文化的残酷性。
鲁迅先生对世态的变迁和人情的冷漠、卑怯、苟活以及负义、作假、无聊、庸俗等国民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揭露和批判,让人感觉到的是在荒漠中振臂高呼而无人响应的孤独者的悲哀(《呐喊?自序》)。
(三)、对战士情操的热情讴歌
毫无疑问,在如同置身荒漠的”铁屋子”里,是需要觉醒者的”努力前行”的。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集中了对这样的战士的礼赞和歌颂,这是鲁迅对美好的国民精神的”上下探索”的表现。
《秋夜》中的枣树是鲁迅着意塑造的形象。
在大夜弥天之际,枣树
的刚毅执着的韧性斗争精神,铁干似的枝干如锐利的长矛直指夜空,”这样的战士”在浴血鏖战,”猛士”看到了天地的变色,召唤着黎明的到来;《过客》中把坚韧不跋的探索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执拗不驯,他义无返顾,勇往直前;在《雪》中孤独的”雪”的形象,寄予了鲁迅对新人、新社会的渴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对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思考,是他作为觉醒者的第一特征;《药》里的夏瑜,具有启蒙主义革命者的热情,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鲁迅所歌颂的民族的脊梁。
这类形象是鲁迅先生热情歌颂的,他期望着这样的觉悟的战士能呐喊于”生人”中而起到”前驱”的作用,而他自己也在不懈地为他们呐喊助阵。
三、结语:
鲁迅是冷而热的。
他用”启蒙主义”的思想和”为人生”的文学在昭示着国人的灵魂。
他有对中国社会的热切的关注和深刻分析,有对觉醒者的热切期盼和倾情歌颂,有对国人强大国家强盛的热切希望;但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剖析和批判又是十分冷静而冷峻的,他的犀利的笔触所指,不是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对产生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的冷峻的剖析,但鲁迅不是消极的,他一生都在探索、战斗,在批判的同时,还塑造着一批新的人格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启蒙特征。
他的思想恰如现代中国的普罗米休斯之火,它是属于灵魂的。
时间的迁流可以改变和抹杀世间的许多事物,但是,在人性深部点燃的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只是燃烧,燃烧,一次又一次地从覆盖中升腾起来,在黑暗和深寒中显示出初始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2]《马克思恩克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3]陈鸣树著《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4]《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