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合集下载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二十世纪以来,对“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不绝于耳,鲁迅及其小说、杂文总是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与对国民性的激烈批判相联系。

虽然赞者奉为圭臬,疑者不以为然,但谁都必须承认:当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之蒙时,其中最深刻最坚韧也最执拗的“真的猛士”独鲁迅一人。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到自己创作做小说并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缘由是他和钱玄同关于“铁屋子”的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到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1]这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往返质疑,典型地表现了鲁迅的思维特点。

正是在这种旋转式的思虑中,鲁迅作出了他的行动选择:虽然带着骨子里的绝望与质疑,但是却最为坚定地加入了新文化的阵营,将启蒙民众、唤醒昏睡的国民的努力坚持一生。

20世纪30年代,鲁迅做小说“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2]因为他不仅看到“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

[3]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要求:在文学创作中,以“立人”为目的,刻画四千年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以疗救病态的社会。

这样的提法“包含了关心国家兴亡民族崛起的政治意识,又切合文学注重人的命运及其心灵的根本特性。

”[4]在“改造民族的魂灵”这一总主题中,鲁迅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平凡而真实的农民,连同褴褛的衣着和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一道请进高贵的文学殿堂的第一人”[5],但又有谁知道在这“灵魂的沟通,灵魂的振醒,灵魂的高大与渺小,灵魂的教育与‘再教育’的互相转化”[6]之中,深刻烙印的乃是鲁迅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启蒙”的意识与精神,而这种“苟酷的自责和虔诚的反省”虽然缺少伏尔泰式的犀利尖刻和卢梭式的坦率勇敢,但也惟有鲁迅“不装孙子”(孔庆东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纪念刘和珍君》),所以他在《狂人日记》中直陈:“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鲁迅论“国民劣根性”

鲁迅论“国民劣根性”
通 威 吓 , 得 大 官们 满 口答 应 , 临 走 时 , 吓 但
却 被 从 边 门 送 出 去 。不 给 他 走 正 门 , 是 他 就
中 国 国 民性 的 堕落 , 觉 得 并不 是 因为 我 顾 家 。 们 也 未 尝 为 “ ” 想 。 大 的 病 他 家 设 最 根 . 眼 光 不 远 , 以 “ 怯 ” “ 婪 ” 但 是 加 卑 与 贪 , 这 是 历 来养 成 的 。 时 不 容 易去 掉 。 对 于 一 我 攻 打 这 些 病 根 的工 作 , 有 可 为 , 在 还 不 倘 现
日本人 太 认 真 , 中 国人 太 不 认 真 。中 而 国的事情 往往 是招牌 一挂就 算是成功 了 日本则 不 然 , 们 不 像 中 国这 样只 是 作 戏似 他
人 们 都 以能 够 和他 扳 谈 为 荣 。 一 个 专 爱夸 有
耀 的 小 瘪 三 . 天 高 兴 的 告 诉 别 人 道 : 四 大 一 “ 人 和 我 讲 过 话 了 !, 问 他 : 说 什 么 呢 ? 答 , 人 “ ”
是卑怯 的国 民。 样下去 , 定要完结 的。 这 一
( 华 盖 集 ・ 然 想到 ( ) ) 《 忽 七 》 少有 失 败 的英 雄
“ 要脸 ” 但 在他 本人 。 以为“ 面 子” 不 , 是 有 的 . 此 的人 一多 。 就 真成 为“ 面子 ” 如 也 有 了 。别 的许 多人 。 是 四 大人 连 “ 开 去 ” 不 滚 也
则 纷 纷逃 亡 。( 华盖 集 ・ 个 与 那 个》 《 这 )
守 旧 厌新
不 对他 说 么 ? ( 且 介 亭 杂文 ・ 《 说面 子》 )
个 方面 摘 录 如下 。
要 面子
, ,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的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的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曾经提到国民的劣根性。

劣根性的定义:劣根性是指人类固有的不良品质和不健康的心理需要,这些劣根性就是人类之所以犯罪的根源所在。

所谓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

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一、缺少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缺少对事物真实性和精确性的基本尊重。

三、缺少对他人优点的发现,喜欢发现别人的缺点,好为人师。

四、喜欢通过侮辱他人,嘲笑他人的缺点来得到满足感。

五、劣根性爱将个体或一部分的特点扩大为集体的特点众所周知,个体有集体的某些特点,也有集体没有的某些特点,或没有集体的某些特点。

所谓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

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自私其实是人类都具备的劣根,但是由自私衍生出来的种种其他劣根性,相对而言,我国中华传统美德也极其丰富,有勤劳,朴实,大度,英勇,真诚,清廉等等。

所以,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大家应该去糟存精,看清我们自身内心所存在的劣根,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

劣根性不能完完全全的被驱除,因
为某些劣根性是人下意识的判断。

但是通过人自身素养、素质的提升,从某些角度来说也相对减少了劣根的存在。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奴 性 文 化 是鲁 迅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最 为 精要 的 概括 。在 几 千年封 建 思想 的统 治下 , 国 民习惯 臣服 于 逆来 顺 受 、 绝对 服 从 的 被统 治 地 位 , 加 上 儒 家文
鲁迅在《 ( 呐喊) 自序》 中写道 : “ 凡是愚弱的国
民, 即使体 格 如何健 全 , 如何 茁壮 , 也 只能 做毫无 意 义 的示 众 的材料 和看 客 , 病死 多少 是不 必 以为不 幸
利 法 为 自己的 失败 命 运 、 奴 隶 地位 采 取辩 护 、 粉 饰 和 盲 目 自尊 的 态度 ; 《 故乡》 中, 昔1 3童 年好 友 闰土

声“ 老爷” 显 露 了小农 阶 级 难 以抹灭 的封 建残 余
( 二) 麻 木 冷 漠 的 看 客
思想 以及 其在 经济 和思 想上 的双 重贫乏 。
做 的就是沉 默地 参与 “ 热 闹” , 而在 弱者 面前 则或 是 冷漠 的“ 打量 ” 、 或是 冷嘲 热讽地 渲 染 “ 热闹 ” 。鲁 迅 的笔 下 , 不 乏这 样一群 看 客 , 而 在其 所创 造 的 “ 看 与 被看 ” 的独特审 美视 觉下 , 其大 都显 得麻 木 而冷 漠 。
关键 词 :鲁迅 ; 国民性 ; 国民性 批判 ; 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 类号 : I 2 1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0 2 — 0 1 3 9 — 0 3
国民性 , 又 称 民族 性 格 , 是 指 一 个 民族 在 发 展
人 向来 就 没 有 争 到 过 ‘ 人’ 的价 格 , 至 多 不 过 是 奴 隶, 到 现在还 如此 , 然 而下 于奴 隶 的时候 , 却 是数 见

鲁迅的国民性

鲁迅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摘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劣根性由鲁迅深刻的揭示并且给予批判,这样有利于唤醒民众,让民众学会自我拯救。

传统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吸收现代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解下包袱,在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前行。

【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多元文化鲁迅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七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从未被人忘记。

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勇士,鲁迅不只是属于20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他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的是阶段、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

鲁迅先生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和改造“国民性”,也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

鲁迅“国民性探讨”是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为基础出发的,特别重视挖掘国民“劣根性”,来引起国人的注意,着重对国民性的改造。

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犀利的批判。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就经常和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在哪里“等问题。

他的创作前期普遍以小说为主要题材,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接揭示了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维护者。

纵观鲁迅在《呐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描写,揭示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将千疮百孔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不管是其思想性或者是艺术性都是无人能比,但是鲁迅的文章的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马上进行反抗和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宏伟巨作,为未来的文化设想这固然是好事。

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作品主要是从事杂文的创作,有《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论文关键词:鲁迅劣根性启蒙批判论文摘要: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

但启蒙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后继者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读鲁迅的作品,是在回忆一段历史,又显然是在面对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尤其作为今天与过去的联系而发生作用。

就其“为人生并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和启蒙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并非是个人趣味的选择,而是作为建构现代性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运动,是中国现代作家“感时忧国”精神的文学表现。

其关心国事、心系民生的大热心肠掩藏于其严肃的外表、冷峻的文字之内,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尚未觉醒的民众,他以一个启蒙者的身份,担负起这艰难的启蒙任务,毫不留情的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以期引起疗效的注意,从精神上唤醒麻木的群众。

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重视,对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对改造国民性途径的探求,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

早在留学日本的初期,他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就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集中在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上: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中国的国民性格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病根何在?刚刚二十出头的鲁迅,已经显示出思想家具有的关注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博大胸怀,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广阔视野与务实精神。

鲁迅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涉及面较广。

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缺乏正视勇气,不敢、不能正视现实,妥协、消沉。

鲁迅作品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像《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等等可说是这一类人的代表,这些人有知识,能看清现实,但遗憾的是不敢面对现实。

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出现,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由于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他浑噩,但在思想上是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痛。

小说在对吕纬甫的悲剧人生的严峻批判中,晓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

魏连殳是由一个清醒的个性主人者转向与封建现实达成妥协,恭行原来所憎恶的一切,他终于投靠了在了城具有生杀予夺权力的杜师长,当了他的顾问。

从此失去了原来的自我,由原来的自负、自持、自强一变而为自嘲、自虐,甚至自我,他真正地变成了一个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了。

他肆元忌惮地报复社会、作践大良及其祖母。

他放纵自己,糟蹋自己,最后他身上那些极其珍贵的精神,美好的品格终于随着他的吐血而亡被毁灭了。

这是魏连殳的悲剧,更是与现实妥协的悲剧。

奴性、卑怯性。

缺乏抗争的勇气是奴性的标志,阿Q就是一个奉行奴才哲学的代表。

所以鲁迅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在《恋爱的悲剧》一章里,我们不仅更明晰地看到了阿Q不仪处处逆来顺受,毫不抗争,丽且还显出-N服服贴贴、心甘情愿的模样。

阿Q向吴妈求爱的方式不只粗俗而且有点荒唐,但赵太爷的处置显然无理。

他强迫阿Q接受五项苛刻的条件:包括送红烛、请道士,甚至还不准阿Q“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

直逼得阿Q倾家荡产无处安身。

然而阿Q却自然都答应了,不争辩一句.额外的被迫送地保加倍酒钱四百文。

阿Q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

这些他都不折不扣地一履行了。

因为在他看来,天经地义就该如此,可叹的是阿Q面对这些不合理的胁迫敲诈,不只是没有和赵太爷、地保之流抗争过,连想抗争的念头都不曾产生过。

无特标,随风倒。

鲁迅指出:中国人民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谁也怕得做。

然而人性不是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手段,如此一来,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

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

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为“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精神麻木,充当看客,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当作慰藉甚至娱乐自己的东西。

在《孔乙己》《药》《祝福》等几篇文章中塑造了这样的一群庸众形象,如,孔乙己~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有的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逼得孔乙己只好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店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再如《祝福》一文中:许多人(对祥林嫂)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逼她话了。

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竞肯了”一个说,“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

”一个看着她的应和着。

这种痛苦被人漠视乃至赏玩的文化现实,这样的畸形人格,是鲁迅所深恶痛绝的。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他的小说和杂文上,其小说主要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或“以一人为原型,敷衍而成”塑造了一系列典型鲜活的人物。

杂文则一针见血的说破国人的性格,深刻的揭露和批评了人性中那些丑恶的成份,他对国民性的多方面剖析,剖析之深刻,他人难以企及。

如他对中庸的分析:圣人们大呼“中庸”是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嘴上说中庸,做事并不中庸,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来粉饰,失势时非“中庸”不可时满“中庸”。

有势得势时,凶残横暴得很,宛然一个暴君,所以说实在不是真“中庸”。

又如剖析折中:“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今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再如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学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

”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

本领要新思想变{日,要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驼了旧本领旧思想的i日人物,请他发挥多年经验的老本领。

”揭露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有效的改造。

鲁迅寄希望于国民性的改造,他也相信国民性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启蒙。

他主张用科学与民主根治愚昧与昏乱;用大胆勇敢改造怯懦懒惰;用远大的目光,用理智与勇敢的结合消除卑怯、自私与贪婪……但这绝不是容易的事情。

鲁迅虽是一介书生,但骨子里是相当坚毅的。

“为人生”而创作是其目的。

在他看来,人生问题不止是温饱、生活境遇、劳动条件等等物质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人的精神,人的价值的理解等问题。

对于下层社会的被压迫者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改变他们被封建传统观念禁锢的精神世界,激发起他们的抗争意识,树立起“人”的思想意识,做一个正常的人,健全的人。

鲁迅的启蒙主义所针对的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专制所衍生的传统意识,千百年来,中国统治者处心积虑的推行蒙昧主义,禁锢民众思想,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秩序,求得长治久安的手段。

在鲁迅看来,思想意识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国民是“愚弱的国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民众还处于蒙昧状态,就绝无振兴的可能,其作品都基于改变人民精神面貌这一崇高的宗旨而创作的,启蒙主义的特点十分突出。

鲁迅认为:民族兴亡,系于启蒙。

“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集外集拾遗补编》他要以自己的文字来为改变民族命运贡献力量。

剖析鲁迅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启蒙立人的思想,表面冷静,内心是充满怜爱,主要视角是面向他们病态的灵魂。

当鲁迅匿多的思考如何改造国民性格的时候,他深深的为大多数压在大石下的草一样萎黄桔死的老百姓的处境而悲哀而痛苦。

于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立人”、为“救人”、为“新人”,鲁迅以全新的反封建的价值观念,向中国封建主义及人道的价值观念系统发起了猛烈攻击,对吃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进行了最全面最有力的批判。

震动了一个时代的救救孩子的呐喊。

正是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强烈呼唤,鲁迅为改变中国人的地位,唤醒国人的意识,为中国人的思想革命,改造旧人重建新人而努力奋斗,以他的永不消逝的文字。

一记得卢叔宁的《劫灰残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是第一个将中国看透的人,第一个将中国的真相揭示袒露在人们面前的,人……鲁迅在生前受到无穷的攻击和暗箭,而死后在一些人则庆喜地将其忘却掩灭。

更有一些人则以尊崇他的姿态将其摆在他们宗祠的祭坛上加以顶礼,其目的不过是用一个新的神像来装饰自已的门面或驱斥自己的政敌,他们何敢回复其本来的面貌——无情的揭露,入木的批判,不妥协的斗争呢?鲁迅的印着自己、他人、社会刺去的解剖刀变成了专向不祈祷、不跪拜的异教徒的威严的法剑。

鲁迅在生时所无限同情又无情地憎恶的阿Q们,还有那鲁迅用厌恶与蔑视之笔画下的聪明人们(假洋鬼子、奴才)在鲁迅死后,倒反过来将他“聪明地”“阿Q化”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讽刺和怎样的一种痛心的悲哀啊!而揭示这些该是新的启蒙者们的任务之一吧!启蒙的意义目的,就在于让人民认识自己,使人民成为自觉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一个盲目的人类生存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识别一切统治者的标准:竭力掩住人民的耳目,混淆他们的视听,却将自己装扮成人民的代表者的统治者是骗子强盗。

不仅相信人民的力量而且竭力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力量、缺陷,使人民成为自觉的主人者是人民的真正代表者,鲁迅在揭露阿Q的疮疤的时候,似乎比哪些说阿Q的疮疤有独特的美的人要遭到他人(甚至阿Q本人)的责骂,但真正爱阿Q的不是后者,恰恰是揭露者的鲁迅。

鲁迅启蒙的任务是让患者先认识自己是病人,并进而使它认识自己的病因病根,使它震醒。

鲁迅作为一个社会医生很好地完成了他的任务,但是病人应该怎样和自己的病,尤其是怎样和产生这种病的环境条件进行自觉的斗争,这便是鲁迅后人所应当完成的,这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继续鲁迅的遗业,将对社会恶症的揭露,对社会给人们打下的烙印的揭露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则要将如何更自觉地根治这社会与人们病症的方法昭示给人们……使他们明了自己不是被施恩者,不是单纯的被疗救者,他们自己同时是创造者,创造物的所有者。

这便是现今启蒙运动的(如果有的话)任务。

”我情不自禁的抄录了这么多,因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启蒙正陷人前所未有的困境。

虽然我们不能对现实进行简单的否定,对当前兴盛的物质文明也应肯定他的存在意义。

但毫无疑问,当前现实社会和文化中的不健全处还是很多的,尤其是现实体制中的积弊,以封建文化的实质和物质文化的合流,促进了社会的腐败和动荡。

使金钱为中心的消费主义彻底占据了社会文化领域,刺激了各种欲望的畸形膨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