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
从孔乙己看民族劣根

从《孔乙己》看鲁迅对国民劣根性批判《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
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可怜而又可悲的艺术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独特身份实际已奠定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孔乙几的死,既是孔乙几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整个社会的悲剧。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加大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力度,包括孔乙己在内,这篇小说出现的人物基本都成为他的批判对象。
这也符合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的初衷。
他曾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孔乙己所在的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病态社会,孔乙己身边的人哪一个不是充满了病态,哪一个不需要疗救和批判?孔乙己的每次出现,都是别人拿来逗乐取笑的对象,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享酒店,两腿已是盘坐在一个用绳子挂在肩上的蒲包上“走”来。
外形的改变,正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剥削阶段的掌柜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他唯一记得的,便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个钱,至于孔乙己的死活,那恐怕不在他的考虑之列,鲁迅先生在笔触中对这种心性不全的人表现了无情的批判。
令人可悲的是,短衣帮和孔乙己同是被剥削被凌辱的对象,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惨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短衣帮恶意嘲弄孔乙己的行为,不正是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直接表现么?更令人可悲的是孔乙己和丁举人同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一个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穷困撩倒,被人踩在脚下,直到折磨至死。
一个中了举,爬到了社会的上层,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对他人的命运没有丝毫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
鲁迅先生通过表现这种人的自私和冷酷让所有人对他们进行批判。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种种国民性。
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是中国人的“压抑性”。
鲁迅曾指出,“中国人的心,是个很可怕的角落,总是在慌张着,悻悻地盼望一天下来”。
这反映出中国人往往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缺乏自我表达和释放的渠道和勇气。
这种“压抑性”也常常表现在鲁迅笔下的中国女性身上,她们往往被家庭和社会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点是中国人的“韧性”。
鲁迅认为,“中国人的‘韧性’往往不是调和和解的,而是单方面的固执和顽强”。
这种“韧性”让中国人在逆境和困难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但也让他们难以妥协和调和各种矛盾和分歧。
此外,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还常常表现出“习惯性”的特点。
他们过于习惯于现有的制度、礼教、甚至是苦难和不幸,往往难以改变和超越这些固有的框架和模式。
鲁迅的小说中,如《药》、《阿Q正传》等,就描绘了许多中国人在困难和挫折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失败和无力感,缺乏自我认知和改变的勇气。
但同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也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国民性。
例如中国人的“细腻性”,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在细节上捕捉真相、表达情感。
另外,中国人的“忍耐性”和“勤劳性”也是鲁迅所赞扬的品质,他们往往能够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劳动和奋斗,也能够在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有益的优点,也有不足和劣势,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既肯定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也应该正视他们的弊端和局限性,寻找道路和方法来改变和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牢记历史教训,认清当下,勇于创新和改变,展现更加优秀的国民性。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的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
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曾经提到国民的劣根性。
劣根性的定义:劣根性是指人类固有的不良品质和不健康的心理需要,这些劣根性就是人类之所以犯罪的根源所在。
所谓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
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一、缺少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缺少对事物真实性和精确性的基本尊重。
三、缺少对他人优点的发现,喜欢发现别人的缺点,好为人师。
四、喜欢通过侮辱他人,嘲笑他人的缺点来得到满足感。
五、劣根性爱将个体或一部分的特点扩大为集体的特点众所周知,个体有集体的某些特点,也有集体没有的某些特点,或没有集体的某些特点。
所谓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
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自私其实是人类都具备的劣根,但是由自私衍生出来的种种其他劣根性,相对而言,我国中华传统美德也极其丰富,有勤劳,朴实,大度,英勇,真诚,清廉等等。
所以,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大家应该去糟存精,看清我们自身内心所存在的劣根,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
劣根性不能完完全全的被驱除,因
为某些劣根性是人下意识的判断。
但是通过人自身素养、素质的提升,从某些角度来说也相对减少了劣根的存在。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浅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与鬼神文化关系的探讨

浅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与鬼神文化关系的探讨【关键词】鲁迅鬼神文化国民劣根性。
【论文摘要】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是在鬼神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鬼神文化是因,国民劣根性是果。
经由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鬼神信仰的彻底否定和批判。
鲁迅一生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在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方面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卓越贡献。
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充分肯定这方面成就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他对鬼神文化与国民劣根性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
事实上,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是在鬼神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鬼神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内在根源和滋生的土壤。
与其说鲁迅揭露与批判了国民劣根性,毋宁说他藉着国民劣根性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漫长的鬼神文化,从而进行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清理。
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对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作出相应的评价。
一、“鬼蜮世界”:对国民劣根性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揭露与批判对国民劣根性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揭露与批判鲁迅是同时代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之一。
南京是他接触西方文化的起点,在那里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地理、机械等专门学科的现代科学知识。
二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有关进化论的学说。
这两方面文化之所以给鲁迅以极大震动,是因为它们都与以鬼神信仰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
前者代表科学与无神,后者代表迷信与偶像崇拜。
正是这一鲜明对照使鲁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毅然选择了舍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并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
因此,鬼神文化一直是鲁迅心目中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
他一登上文坛,就以揭露批判鬼神文化作为反封建的核心内容。
早在1903年,鲁迅就在《中国地质略论》一文中提出了“因迷信以弱国”的看法,指出当时“风水宅相之说,犹深刻人心”,号召人们从此迷信中苏醒过来,“斩绝妄念。
文明乃兴”。
鲁迅对于民族劣根性的看法

鲁迅对于民族劣根性的看法鲁迅曾在《灯下漫笔》中这样评价汉族历史: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话语如利剑般直达本质,听得让人椎胸顿足,气结一时。
尽管我明白那是事实,我很想为此狡辩,那不过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罢了。
只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一部份。
但是暗暗一想,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似乎真在于鲁迅所述那样,因为西方的封建与中国一比倒是有着明显的反抗性与短暂性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到的寂寞二字也大有此意。
一个在铁屋子中较先醒来的人,他试着叫醒那些沉浸在各自梦中的人们,但应者寥寥无几。
仿佛心甘情愿地被囚禁在铁屋子中,只求能够享受短暂的美梦,安逸地闷死在这铁屋子中。
而鲁迅正是深感到这点才弃医从文,希望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远不如西方提倡的民主和自由,中华民族的思想传承是由董促舒改革作文的专制之儒。
而后来又融入了道家清心寡欲的思想和佛家的脱尘入世的思想,也算是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吧。
于是三纲五常,天下太平的思想也成了百姓心中的标量幸福指度的尺度。
在鲁迅眼中,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让百姓迫不及待想找一个给予他们的方向,一个奴隶的游戏规则。
从而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再者中国人重视正统,嫡系与非嫡系,男子与女子,农民与商人。
这些态度的差异看似与民族性格相差甚远,其实也间接地操控着百姓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
正如日本人,大和民族,政府的所作所为使得这群人骨子里有一种疯狂,切腹自尽认为是犯下再恶劣的罪行,只要切腹自尽就能得到对的原谅,崇尚强者,欺凌弱者,日本人的民族劣根性就体现而出。
而鲁迅所期待的中华,乃大毅力之中华,强者不必拜,弱者无用欺,人人得以沐浴皓阳之光泽。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浅析鲁迅于国民劣根性的抒写

浅析鲁迅于国民劣根性的抒写汉教四班薛花 20080513540鲁迅给予读者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国民性的批判。
因而他笔下的国民具有愚昧、麻木、冷漠的灵魂,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病态的民众形象,这种形象是鲁迅民众观的主体。
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统治、封建压迫和封建思想的毒害,是造成民众思想落后的罪魁祸首。
闭塞、贫困、保守及民族遗传的某些心理原型,也部分地造就着民众思想的落后。
鲁迅的大多数作品都淋漓尽致的变现了中国的黑暗和落后,其间充斥着太多的讽刺与责备,但却是出于他对人民的感情和爱护。
他一生致力于用文艺来改造国人灵魂,致力于文学对于国民的启蒙。
一、揭露国民的弱点(一) 不敢正视现实,妥协,消沉鲁迅作品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 像《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伤逝》中的子君等等可说是这一类人的代表, 这些人有知识, 能看清现实, 但遗憾的是不敢面对现实。
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出现, 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由于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 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他浑噩,但在思想上是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忍痛。
小说在对吕纬甫的悲剧人生的严峻批判中, 晓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
魏连殳是由一个清醒的个性主人者转向与封建现实达成妥协, 恭行原来所憎恶的一切, 他终于投靠了在了城具有生杀予夺权力的杜师长, 当了他的顾问。
从此失去了原来的自我, 由原来的自负、自持、自强一变而为自嘲、自虐, 甚至自我, 他真正地变成了一个独头茧, 将自己裹在里面了。
他肆无忌惮地报复社会、作践大良及其祖母。
他放纵自己, 糟蹋自己, 最后他身上那些极其珍贵的精神, 美好的品格终于随着他的吐血而亡被毁灭了。
这是魏连殳的悲剧, 更是与现实妥协的悲剧。
(二)自私冷漠,爱看热闹鲁迅抨击社会上那种“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
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造国民性的工作,是鲁迅一生的追求。
那么,鲁迅在其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杂文)中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哪些劣根性呢?
专制性和奴性。
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
专制者和奴才的逆反对应性格,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身上,这是长期并存的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和长期渗透的结果。
鲁迅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皇帝压迫大臣,大臣压迫属下官员,下层官员压迫百姓,生活在最下层的男人还在家庭中压迫妇女和儿童。
这是专制性的一面。
而这些专制者对其“上峰”则又带有“奴性”。
“在黄金时代没有到来之前,人都有这种特性。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坟·灯下漫笔》)鲁迅对这一劣根性的社会基础作了深刻的分析:在中国的小农经济土壤中萌生的宗法社会形成为等级特权结构筑建成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而正统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又反晨和大大强固了这样的秩序,在这种庞大的文化氛围的笼罩之下,奴性和专制性混发而成的气质就成了中国国民性痼疾中的核心。
在这一劣根性之下,又派生出:
——卑怯、懒惰和贪婪。
因为一面是奴才,缺乏独立和自主的意识,所以一切事情都得看上峰的颜色行事,从而养成了卑怯和懒惰的性格。
于是各自想着鼻子底下一点小小的利益,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
也因为另一面又是专制者,具有攫取别人的权力,在卑怯和懒惰的习性之间又养成了贪婪的习性。
因此,又派生出一种性格:
——巧滑。
这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础上的圆机活法。
如对皇帝“不必会做事,只要会磕头”;对对手“压不下去,则捧起来”。
在名与利之间,奉行“道士哲学”——既得好名,又无和尚与尼姑的苦修。
瞒和骗。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
”(《坟·论睁了眼看》)——因为在这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中,人人都按照自己值得羡慕或者十分可怜的位置一心一意谋取自己的私利。
这样极端虚伪的社会实践就不能说真话,因而,以完全相反或倒置的形式出现,这就必然会产生虚伪的瞒和骗。
由此,派生出:
——爱面子。
面子是装饰瞒和骗这种国民性的华衮,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
鲁迅揭示了中国人爱面子的特点:在自己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只要保持了表层的面子就自以为荣耀,至于在面子背后的深层内涵中不管遭受多大的屈辱都是次要的。
这实则是一种不要脸的行径。
由此,又派生出:
——做戏和无特操。
鲁迅认为,中国的做戏者很难有下台的时候。
大家本人看作一切事无非都是戏。
所谓无特操,就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
鲁迅愤怒地揭示: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
“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
要寻虚无党,在中国实在很不少……”他们什么都不信,但是他们“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叫做“做戏的虚无党”。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
中庸之道。
儒家视之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鲁迅通过对“叭儿狗”的形象的描绘,揭示了这种劣根性: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苟活于专制主义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之,中庸主义的态度十分有利于中国人敷衍生活下去,因而形成了中国人极爱“中庸”的特点。
“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但鲁迅又深刻地指出,从人性的本质来说,中国人是并不中庸的。
“中庸”的人生态度是强迫出来的,或者说是为了适应于在畸形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的需要。
精神胜利法。
具体表现为自轻自贱,欺弱怕强,以幻想的胜利安慰自己,以自欺欺人的心态处世。
这种“精神胜利法”集中体现在《阿Q正传》中。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