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教学内容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五篇范文]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f7b70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a.png)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五篇范文]第一篇: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一、鲁迅生平、著述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从小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自1898年到南京求学和1902年赴日学医,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并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在经历了19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鲁迅对梁启超的继承1903年以后的梁启超,思想和研究兴趣都开始转移,启蒙也再不是他的主要关注点了。
然而启蒙的时代要求并没有因此而停歇——事实上,它已历史地落在了即将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肩上。
而新文化和新文学阵营中最早承扬梁启超的人,则是鲁迅。
完全可以说,启蒙——五四时被重新界认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致力终身的精神事业与追求,也是成就他为20世纪中国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最重要方面。
鲁迅接受梁启超的影响很早。
周作人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说:“癸卯(1903)年三月鲁迅给我一包书,内中便有《清议报》汇编八大册,《新民丛报》及《新小说》各三册”。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一、鲁迅生平、著述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从小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自1898年到南京求学和1902年赴日学医,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并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在经历了19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鲁迅对梁启超的继承1903年以后的梁启超,思想和研究兴趣都开始转移,启蒙也再不是他的主要关注点了。
然而启蒙的时代要求并没有因此而停歇——事实上,它已历史地落在了即将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肩上。
而新文化和新文学阵营中最早承扬梁启超的人,则是鲁迅。
完全可以说,启蒙——五四时被重新界认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致力终身的精神事业与追求,也是成就他为20世纪中国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最重要方面。
鲁迅接受梁启超的影响很早。
周作人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说:“癸卯(1903)年三月鲁迅给我一包书,内中便有《清议报》汇编八大册,《新民丛报》及《新小说》各三册”。
《清议报》于1901年12月出满一百期后停刊,而这时的《新民丛报》发行仅一年,《新小说》则刚开办不久,这样,从周作人谈及的情况看,是年才21岁出头的鲁迅已悉数阅读并保存了梁启超创办的这三种反响最大的报刊,继而又将它们全部另赠周作人,希望周作人也好好阅读。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种种国民性。
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是中国人的“压抑性”。
鲁迅曾指出,“中国人的心,是个很可怕的角落,总是在慌张着,悻悻地盼望一天下来”。
这反映出中国人往往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缺乏自我表达和释放的渠道和勇气。
这种“压抑性”也常常表现在鲁迅笔下的中国女性身上,她们往往被家庭和社会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点是中国人的“韧性”。
鲁迅认为,“中国人的‘韧性’往往不是调和和解的,而是单方面的固执和顽强”。
这种“韧性”让中国人在逆境和困难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但也让他们难以妥协和调和各种矛盾和分歧。
此外,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还常常表现出“习惯性”的特点。
他们过于习惯于现有的制度、礼教、甚至是苦难和不幸,往往难以改变和超越这些固有的框架和模式。
鲁迅的小说中,如《药》、《阿Q正传》等,就描绘了许多中国人在困难和挫折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失败和无力感,缺乏自我认知和改变的勇气。
但同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也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国民性。
例如中国人的“细腻性”,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在细节上捕捉真相、表达情感。
另外,中国人的“忍耐性”和“勤劳性”也是鲁迅所赞扬的品质,他们往往能够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劳动和奋斗,也能够在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有益的优点,也有不足和劣势,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既肯定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也应该正视他们的弊端和局限性,寻找道路和方法来改变和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牢记历史教训,认清当下,勇于创新和改变,展现更加优秀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与现代幽默(教师中心稿)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与现代幽默(教师中心稿)02中文本(二)指导老师罗华摘要:鲁迅揭露了国民性的最大希望是唤醒民众,但能理解国民性的,毕竟是少数的知识分子,至少相对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说是少数的。
到现在这个社会这些理解何为国民性的少数知识分子并没有继承鲁迅的遗愿,相反的却利用了鲁迅的这一发现,去愚弄百姓,去更好的统治百姓。
幽默啊,最大的幽默,真正的幽默。
关键词:国民性现代幽默一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所谓“国民性” 是指一个民族由于生活在同一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风格等。
回到小说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小说中展示了国民劣根性的种种表现,下面试作具体分析。
1.主-奴根性(贪婪、卑怯)鲁迅多次说过《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民的魂灵”。
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里说“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
通俗的说,就是欺软怕硬,奴性十足。
﹙1﹚对于在“凶兽”面前显“羊”相,小说里表现的何等鲜明。
它选取了富有特征性的事例深刻揭示了阿Q 身上这种奴隶性的精神桎梏。
一是写阿Q 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反而一度很得意。
阿Q 的“得意”,实际上是受主子欺凌的奴隶又依仗着主子的威势,以便欺凌比他更小的奴隶罢了。
二是写阿Q被假洋鬼子殴打时的狼狈相。
打完后,他虽然感到莫大的屈辱,但一到酒店门口,就马上“忘却”了。
由于这种“忘却”的祖传宝贝发生了效力,使得阿Q 能够长期安于奴隶生活,几乎泯灭了他的反抗性。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
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⑥——大蹋步走了过来。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2007年第九期东南传播文/李正心从《呐喊》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内容提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改革中国社会是鲁迅毕生探索的重大课题。
改革国民性的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改革国民性的思想”就成为我们解读鲁迅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鲁迅观国民性思考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复思考和探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革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其中,改造国民性是首要课题。
许多有识之士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心理素质方面去寻找原因,并且几乎都在思想、精神领域内提出救国济民的主张。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十分重视中国的思想革命,把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
据许寿裳回忆,早在日本留学初期,鲁迅就在思考以下三个相关的命题: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实际上,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在对这三个命题进行诠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集了他自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小说14篇,在这里,我们通过《呐喊》中的几篇小说来分析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着重提到了自己人生经历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那就是弃医从文。
他原本抱着救治苍生的思想到日本学医,企盼回国后能够救治无数像他父亲一样不幸患病的中国人,而就是在日本的医学课堂上,一个偶然事件促使他改变了初衷,起因是一次从幻灯片上他看到了久违的中国人:一个被日本人绑了即将被砍头的中国人,周围是“显出麻木神情”的一群充当看客的中国人。
这使他强烈地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于是他“弃医从文”,转而“提倡文艺运动”。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也明确指出,“呐喊”二字除了有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帮阵而呼喊之意外,再就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作起小说来》)。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论鲁 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到他那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
他对国民性的批判,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病症。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他目睹了国家的贫弱、民众的苦难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端。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笔为武器,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国民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普遍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麻木不仁。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描绘了民众对他人苦难的冷漠和无动于衷。
比如《药》中,革命者夏瑜为了民众的自由和解放而牺牲,然而民众却对他的死毫不关心,甚至把他的血当作治病的“良药”。
这种麻木不仁反映了民众对社会变革的漠视和对自身命运的无知。
其次,是奴性思想。
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得民众习惯于服从权威,缺乏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
在《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不仅是封建礼教的迫害,也是她自身奴性思想的束缚。
她不敢反抗命运的不公,只能在痛苦中默默忍受。
再者,是自私自利。
在《阿Q 正传》中,阿Q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使得民众之间缺乏团结和互助,难以形成强大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还有愚昧无知、保守落后等问题。
这些国民性的弱点,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目的,并非是要贬低中国人,而是希望能够唤醒民众,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奋起改变。
他深知,只有民众的觉醒,才能实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富强。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国民性的种种弊端,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他的批判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文化、制度等层面。
他认为,封建礼教、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导致国民性问题的根源。
因此,要改变国民性,就必须进行文化革新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
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国人的个性,在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劣根性。
这些劣根性在近代以来,显得尤为明显。
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引起不少仁人志士的思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鲁迅。
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思考,来源于很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按时间顺序来理解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鲁迅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然而,就在他的童年,“家道中落”,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一个封建大家庭迅速的败落。
作为家中长子,在这一过程中,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沦落为人人嫌弃的子弟,这段童年的记忆,直接影响了鲁迅接下来的道路,也深深影响了后来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创作。
1898年,鲁迅带着“走异路,逃异地”决绝,远赴南京求学,就读于新式学堂。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梁启超的“新兴气锐”、“标榜自由”思想、严复的《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等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那个时候,尽管是新式学堂,但仍充满了国人的自大无知之气,充满乌烟瘴气,这让鲁迅深感失望,于是,“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
从1902年起,鲁迅开始留学日本。
这段时期,日本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民族主义高涨,思想文化界开始流行讨论国民性的热潮。
由此,鲁迅明确的接触并开始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
他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鲁迅当时关注的是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此外,在日本经历的“幻灯片事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片中的中国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两者产生的麻木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鲁迅,开始“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决定弃医从文。
自此,鲁迅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开始了对改革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从日本留学开始,鲁迅逐步形成了“立人”思想,宣扬个性主义,呼唤人格独立。
这个时候的鲁迅,认识到只有每个国人自觉起来,精神振奋,方可强国。
然而,只是纯粹强调了人们要自觉的改造自己,并没有指出具体的国人劣根性或者具体的改造方法。
这一系列思想的表述出版接连受挫,给青年鲁迅以重大打击。
这使鲁迅开始陷入沉默,“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唯一的愿望。
”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让鲁迅看到了“希望”,于是开始打破沉默,并一发不可收拾。
写作了《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这两本集子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之作。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示了“狂人”的内心世界。
“狂人”在自言自语中发现,几千年伦理道德背后竟然是“吃人”的残酷本质而且往往是以“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方式,使被杀者不知凶手是谁,甚至杀人者也不知自己
是凶手,因此,悲剧在不断的发生着。
因此,这个社会是一个制度和意识对个性扼杀与吞灭的“非人间”!《阿Q正传》被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作,而阿Q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描写。
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描写,小说集中展示了鲁迅所揭示的诸种国民劣根性的表现:身为下贱而又自尊自大是“自欺”,自轻自贱是“退守”,既能自尊自大又能自轻自贱则体现为“巧滑”、“奴性”、“无特操”,而自慰自欺必须具备“虚伪”、“麻木”、“健忘”的素质,怕强凌弱则为典型的“卑怯”,亦是“奴性”和“无特操”的典型表现。
总之,阿Q典型,不是对国民劣根性的一般表现,而是整体表现,《阿Q正传》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
作品《药》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冷漠无情,却对刽子手反倒毕恭毕敬。
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
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
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总之,这一时期的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劣根性的批判,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振聋发聩,产生重大影响。
1927年,鲁迅来到了上海,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十年生涯。
在这个时期,鲁迅多创作杂文,并开始把针砭国民性弱点与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相结合,把抨击愚弱的国民性与颂扬民族的光明面相结合,把国民性的改造和民族魂的铸造相结合,这是鲁迅对国民性思考认识的巅峰。
此外,鲁迅完成了《故事新编》,这本集子取材于历史传说,涉及儒、墨、道诸家,小说对中国思想传统的回顾,寄托着鲁迅晚年对于中国思想传统的总结性反思,以及面对现实试图在传统中寻找积极资源的努力。
鲁迅,于1936年病逝,他带着对改造国民性的灰心与绝望去世。
而现代史上对国民性的改造,却似乎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反右”、文化大革命,进一步摧毁了人们互信的能力,使人们相互猜忌,相互提防,使人们对理想、崇高、纯洁这些字眼敬而远之。
改革开放后中国遇到的各种问题:国民素质,官员素质,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公德缺乏,内耗争斗···而这一切,却不都与国民性有关么?所以,鲁迅的思想并不过时,当今的中国,仍需鲁迅。
而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无疑是了解、革新我们国民性的一个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