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作用(针灸专业课件)(20200707135438)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总论PPT课件

第12页/共48页
四、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腧穴配伍
如 太冲 阳陵泉
泻肝胆之火
丰隆 阴陵泉
化痰除湿
足三里 三阴交 补气益血
第13页/共48页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泻法应用: 例 补照海 泻申脉治疗失眠
泻照海 补申脉治疗嗜睡 阳气盛 阴气虚可导致失眠 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 失眠当补阴泻阳 嗜睡当补阳泻阴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所生之处,申脉穴为 足太阳膀胱经穴,阳跷脉所生处,阳跷行于阳 ,主活 动和清醒状态,阴跷行于阴,主安静和睡眠状态。补 照海泻申脉可以使阴跷脉盛而阳跷脉衰,而使其目闭 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第26页/共48页
2、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 关腧穴进行按压、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 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 用切按,循摄等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压 痛。寒温,结节,凹陷和皮疹,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八
虚——补法、少针多灸
纲 阳 表——浅刺
热——浅刺疾出,泻法
实——泻法,多针少灸
第21页/共48页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映, 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提供临床依据 。 。
第22页/共48页
(一)辨证归经
第10页/共48页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 阴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 对平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 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四、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腧穴配伍
如 太冲 阳陵泉
泻肝胆之火
丰隆 阴陵泉
化痰除湿
足三里 三阴交 补气益血
第13页/共48页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泻法应用: 例 补照海 泻申脉治疗失眠
泻照海 补申脉治疗嗜睡 阳气盛 阴气虚可导致失眠 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 失眠当补阴泻阳 嗜睡当补阳泻阴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所生之处,申脉穴为 足太阳膀胱经穴,阳跷脉所生处,阳跷行于阳 ,主活 动和清醒状态,阴跷行于阴,主安静和睡眠状态。补 照海泻申脉可以使阴跷脉盛而阳跷脉衰,而使其目闭 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第26页/共48页
2、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 关腧穴进行按压、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 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 用切按,循摄等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压 痛。寒温,结节,凹陷和皮疹,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八
虚——补法、少针多灸
纲 阳 表——浅刺
热——浅刺疾出,泻法
实——泻法,多针少灸
第21页/共48页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映, 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提供临床依据 。 。
第22页/共48页
(一)辨证归经
第10页/共48页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 阴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 对平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 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针灸治疗学课件全本PPT课件

肾虚腰痛:腰部隐隐作痛,起病缓慢,或酸多痛
2020年9月2少8日,乏力易倦,脉细
19
腰痛
1.基本治疗
治法: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 大肠俞(肾俞、腰阳关) 委中
治疗 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
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
足太阳经穴,“腰 背委中求”,可疏
痛
调腰背部膀胱经之
气血
寒湿腰痛者温阳散寒,加灸大椎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主要是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
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
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2.耳针法 取患侧腰骶椎、肾、神门,毫针刺后 嘱患者活动腰部;或用揿针埋藏或用 王不留行籽贴压。
3.穴位注射法 用地塞米松5ml和普鲁卡因2ml混 合液,严格消毒后刺入痛点,无回 血后推药液,每穴注射0.5~1ml, 每日或隔日1次。
2020年9月28日
22
腰痛
[附]坐骨神经痛
[定义] 坐骨神经痛是指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
辅助检查:腰椎正、侧位片、骨盆平片、 CT、MRI、妇科相关检查有助 于疾病的诊断
2020年9月28日
18
腰痛
督脉病证:疼痛在腰脊中部
主症:腰部疼痛
足太阳经证: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
寒湿腰痛:兼见腰部受寒史,值天气变化或阴雨风 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
辨证 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
针灸ppt课件专业版PPT模板分享

乳腺疾病
如乳腺增生、乳腺炎等。
子宫肌瘤
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
儿科疾病
感冒咳嗽
如小儿感冒咳嗽、支气管 炎等。
消化不良
如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等 。
生长发育迟缓
如营养不良、身高体重不 达标等。
05
针灸注意事项
针刺注意事项
01 针刺前准备
02 针刺体位
03 消毒
04 针刺手法
05 留针时间
在进行针刺治疗前,患者 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 状况、过敏史和近期使用 过的药物情况。医生需要 仔细检查患者的体格、皮 肤和穴位情况,确定合适 的针刺方案。
病案二:面瘫治疗过程及效果
患者
诊断
针灸治疗
效果
女性,36岁,出现左侧面部肌 肉瘫痪,口角歪斜,不能正常 闭眼和微笑。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 的历史。
针灸疗法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 于临床治疗,并传播到世界各 地。
现代针灸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 发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为 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针灸的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 血循环、内分泌等系统功能,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和自愈能力,促进疾病康复。
针灸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Contents
• 针灸简介 • 针灸技术 • 针灸穴位 • 针灸治疗范围 • 针灸注意事项 • 针灸案例分享
01
针灸简介
针灸的定义
针灸是一种利用细针进行穴位刺激的 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适用 范围广泛等特点。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人体 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如乳腺增生、乳腺炎等。
子宫肌瘤
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
儿科疾病
感冒咳嗽
如小儿感冒咳嗽、支气管 炎等。
消化不良
如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等 。
生长发育迟缓
如营养不良、身高体重不 达标等。
05
针灸注意事项
针刺注意事项
01 针刺前准备
02 针刺体位
03 消毒
04 针刺手法
05 留针时间
在进行针刺治疗前,患者 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 状况、过敏史和近期使用 过的药物情况。医生需要 仔细检查患者的体格、皮 肤和穴位情况,确定合适 的针刺方案。
病案二:面瘫治疗过程及效果
患者
诊断
针灸治疗
效果
女性,36岁,出现左侧面部肌 肉瘫痪,口角歪斜,不能正常 闭眼和微笑。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 的历史。
针灸疗法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 于临床治疗,并传播到世界各 地。
现代针灸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 发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为 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针灸的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 血循环、内分泌等系统功能,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和自愈能力,促进疾病康复。
针灸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Contents
• 针灸简介 • 针灸技术 • 针灸穴位 • 针灸治疗范围 • 针灸注意事项 • 针灸案例分享
01
针灸简介
针灸的定义
针灸是一种利用细针进行穴位刺激的 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适用 范围广泛等特点。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人体 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针灸治疗ppt

针灸次数
针灸治疗一般每周2-3次,病情 较重者可以缩短间隔时间,而病 情较轻者可以适当延长治疗间隔 。
饮食注意
针灸后,患者应避免立即进食酸 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 响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的禁忌
禁忌症
针灸治疗对于某些疾病是禁忌的,如严重心、肝、肺疾病,急性传染病等。 另外,精神疾病或过度疲劳时,也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关节炎
针灸可减轻关节疼痛,改 善局部肿胀和活动障碍等 症状。
头痛
针灸可缓解头痛症状,改 善头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 能。
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针灸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有助于控制糖尿病的病 情。
甲状腺功能亢进
针灸可缓解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代谢亢进和神经兴奋症状 。
其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可改善胃肠功能,缓 解胃痛、腹泻和便秘等症 状。
03
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
神经系统疾病
面神经麻痹
针灸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有利 于神经的恢复。
脑卒中
针灸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 和功能恢复。
帕金森病
针灸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肌肉力量、震颤和运 动障碍等症状。
疼痛性疾病
01
02
03
颈腰椎病
针灸可有效缓解颈腰椎疼 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 神经功能。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可改善呼吸系统的功 能,缓解咳嗽、气喘和支 气管炎等症状。
心血管系统疾病
针灸可改善血液循环,缓 解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 失常等症状。
04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适应症
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如关节炎、腰背痛、颈椎病等 。对于急性炎症、皮肤破损、怀 孕期间的女性以及年老体弱者, 应谨慎使用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总论

❖ 调和阴阳与针刺补泻手法密切相关。
《灵枢·终始》篇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 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 例如,阴盛阳虚可见癫疾、嗜睡,阳盛阴虚可见狂躁、失眠, 针灸临床均可取阴跷脉气所发穴照海和阳跷脉气所发穴申脉治 疗。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 治神守气 ❖ 补虚泻实 ❖ 清热温寒 ❖ 治病求本 ❖ 三因治宜
第三节 调和阴阳
1.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 理阴阳,使失调的阴阳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 阴阳的相对平衡,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2、阴阳的证治
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 应泻其有余;
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 泻一方有余的同时,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
在临床上,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 变化多端的,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 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还有真虚假实、真实 假虚等等。所以,补虚泻实治则的运用,也 必须灵活应变。
❖ 单纯的虚证和实证,就单用补法或泻法。若 是虚实夹杂,相间出现,则必须补泻兼施以 求治,并结合虚实程度的轻重缓急,决定补 泻的先后多少。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或上补下泻,或上泻下补;或左补右泻,或 左泻右补。
3.实则泻之
❖ “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 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 “实则泻之”。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 点刺出血。若病属本虚标实,正气已衰退, 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 后泻实。
❖ 例如对邪实正虚的臌胀病,一味泻实或单 纯补虚都是片面的,唯有虚实同治、攻补 兼施才是理想之策。
4.宛陈则除之
❖ “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 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宛陈”泛 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变。“除”即“清除”, 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唐·王冰注云:“宛, 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 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指出由络脉 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应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灵枢·终始》篇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 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 例如,阴盛阳虚可见癫疾、嗜睡,阳盛阴虚可见狂躁、失眠, 针灸临床均可取阴跷脉气所发穴照海和阳跷脉气所发穴申脉治 疗。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 治神守气 ❖ 补虚泻实 ❖ 清热温寒 ❖ 治病求本 ❖ 三因治宜
第三节 调和阴阳
1.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 理阴阳,使失调的阴阳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 阴阳的相对平衡,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2、阴阳的证治
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 应泻其有余;
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 泻一方有余的同时,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
在临床上,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 变化多端的,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 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还有真虚假实、真实 假虚等等。所以,补虚泻实治则的运用,也 必须灵活应变。
❖ 单纯的虚证和实证,就单用补法或泻法。若 是虚实夹杂,相间出现,则必须补泻兼施以 求治,并结合虚实程度的轻重缓急,决定补 泻的先后多少。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或上补下泻,或上泻下补;或左补右泻,或 左泻右补。
3.实则泻之
❖ “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 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 “实则泻之”。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 点刺出血。若病属本虚标实,正气已衰退, 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 后泻实。
❖ 例如对邪实正虚的臌胀病,一味泻实或单 纯补虚都是片面的,唯有虚实同治、攻补 兼施才是理想之策。
4.宛陈则除之
❖ “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 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宛陈”泛 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变。“除”即“清除”, 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唐·王冰注云:“宛, 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 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指出由络脉 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应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中医针灸培训ppt课件模板(完整版)pptx

留针与出针
留针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 体质而定,出针时要缓慢 捻转并拔出,防止出血或 滞针。
拔罐、刮痧等辅助手法介绍
拔罐
利用火罐或抽气罐产生负压,吸 附于皮肤表面,造成局部瘀血, 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 肿止痛等作用。
刮痧
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 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 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 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
智能化辅助工具
开发针灸辅助诊断、治疗建议 等智能化工具,提高针灸服务
效率和准确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02
03
04
针灸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腧穴分类与定位、 刺法灸法技术等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面瘫 、中风后遗症等
针灸临床实践
病例分析、操作技巧、注意事 项及安全问题
异常情况处理及预防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
在针灸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如局部 感染、气胸、神经损伤等,应立即停止 针灸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出现局 部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出现 气胸应立即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 式引流;如出现神经损伤可使用营养神 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VS
预防措施
为预防异常情况的发生,针灸前应详细询 问患者病史和过敏史等相关信息;针灸过 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针灸后应 告知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避免剧 烈运动等。
针灸作用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 祛邪,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独特的疗 效,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最新针灸治疗的作用机理ppt课件

提示:微血管网络是调控细胞化学环 境、物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激素环 境)、免疫学环境的关键性结构。
结果之十一:
通过①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的培养、内毒素致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 胞病理模型的建立、增强微血管自律运 动振幅的药物筛选、药物组合后的治疗 实验,证实增强微血管群自律运动的振 幅能很好治疗细菌内毒素引起的疾病。
结果之四:
利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测定义, 通过对小型猪、人体穴位区皮内微循环 活动的测定,发现穴区皮内的微血管具 有同步舒缩的特点。
结果之五: 针刺穴位能显著提高皮内微血管群自 律运动的振幅(得气、滞针的原因)。
结论:穴位的实质是穴区皮内具有同步 舒缩功能的微血管群。
四、关于经脉实质的研究结果
药物A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影响
NO浓度(Umol/L)
120
100
80
60
40
20
0
1
2
3
4
时间(h)
空白组 药物组
药物B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ET的影响
ET浓度(pg/ml)
9 8 7 6 5 4 3 2 1 0
1
空白组 药物组
药物C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影响
NO浓度(Umol/L)
结果之六: 通过对小型猪体低阻线区皮内微血
管的分布研究,证实经脉区的微血管相 对丰富,且沿经伸展的微血管数比相邻 非经区显著丰富。 提示:经脉区皮内微血管的分布具有结 构有序的特点。
结果之六:
生理学研究表明:同一经线不同部 位其皮内微血管群的舒缩活动具有相同 的频率。
提示:经线区皮内微血管网络的功能其 有生理有序性。
2.微血管与“行血气”的一致性。 3.微血管与药物归经的一致性。 4.微血管功能与证候的一致性。
结果之十一:
通过①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的培养、内毒素致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 胞病理模型的建立、增强微血管自律运 动振幅的药物筛选、药物组合后的治疗 实验,证实增强微血管群自律运动的振 幅能很好治疗细菌内毒素引起的疾病。
结果之四:
利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测定义, 通过对小型猪、人体穴位区皮内微循环 活动的测定,发现穴区皮内的微血管具 有同步舒缩的特点。
结果之五: 针刺穴位能显著提高皮内微血管群自 律运动的振幅(得气、滞针的原因)。
结论:穴位的实质是穴区皮内具有同步 舒缩功能的微血管群。
四、关于经脉实质的研究结果
药物A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影响
NO浓度(Umol/L)
120
100
80
60
40
20
0
1
2
3
4
时间(h)
空白组 药物组
药物B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ET的影响
ET浓度(pg/ml)
9 8 7 6 5 4 3 2 1 0
1
空白组 药物组
药物C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的影响
NO浓度(Umol/L)
结果之六: 通过对小型猪体低阻线区皮内微血
管的分布研究,证实经脉区的微血管相 对丰富,且沿经伸展的微血管数比相邻 非经区显著丰富。 提示:经脉区皮内微血管的分布具有结 构有序的特点。
结果之六:
生理学研究表明:同一经线不同部 位其皮内微血管群的舒缩活动具有相同 的频率。
提示:经线区皮内微血管网络的功能其 有生理有序性。
2.微血管与“行血气”的一致性。 3.微血管与药物归经的一致性。 4.微血管功能与证候的一致性。
《针灸治疗学》课件

补虚泻实
根据病情的虚实状况,采 用补虚或泻实的方法进行 治疗,以达到调和气血、 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疏通经络
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使 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03
针灸治疗方法
毫针法
总结词
通过细长的钢针刺激穴位,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毫针法是针灸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选用不同长度和粗细的毫针,刺激人体穴位,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掌握正确的进针、行针和出针手法,以及根据不同疾病和穴位 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激强度。
气血,改善视力。
鼻炎Βιβλιοθήκη 02鼻炎患者可针灸迎香、印堂、上星等穴位,以宣肺通窍、散寒
解表。
牙痛
03
牙痛患者可针灸合谷、下关、颊车等穴位,以通络止痛、消肿
散结。
05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 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消毒
针灸治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 毒,包括针具、治疗部位以及 医生的手。避免感染和交叉感
染。
患者状态
确保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处 于放松状态,避免紧张和疲劳 。过于紧张的状态可能会影响 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艾灸法
总结词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 的。
详细描述
艾灸法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以达 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艾灸法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 等特点,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虚寒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拔罐法
02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 础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针灸治疗的核心理论基础 之一,它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复杂 网络,贯穿于人体全身,负责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