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全套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总论PPT课件

第12页/共48页
四、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腧穴配伍
如 太冲 阳陵泉
泻肝胆之火
丰隆 阴陵泉
化痰除湿
足三里 三阴交 补气益血
第13页/共48页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泻法应用: 例 补照海 泻申脉治疗失眠
泻照海 补申脉治疗嗜睡 阳气盛 阴气虚可导致失眠 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 失眠当补阴泻阳 嗜睡当补阳泻阴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所生之处,申脉穴为 足太阳膀胱经穴,阳跷脉所生处,阳跷行于阳 ,主活 动和清醒状态,阴跷行于阴,主安静和睡眠状态。补 照海泻申脉可以使阴跷脉盛而阳跷脉衰,而使其目闭 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第26页/共48页
2、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 关腧穴进行按压、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 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 用切按,循摄等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压 痛。寒温,结节,凹陷和皮疹,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八
虚——补法、少针多灸
纲 阳 表——浅刺
热——浅刺疾出,泻法
实——泻法,多针少灸
第21页/共48页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映, 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提供临床依据 。 。
第22页/共48页
(一)辨证归经
第10页/共48页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 阴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 对平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 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四、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腧穴配伍
如 太冲 阳陵泉
泻肝胆之火
丰隆 阴陵泉
化痰除湿
足三里 三阴交 补气益血
第13页/共48页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泻法应用: 例 补照海 泻申脉治疗失眠
泻照海 补申脉治疗嗜睡 阳气盛 阴气虚可导致失眠 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 失眠当补阴泻阳 嗜睡当补阳泻阴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所生之处,申脉穴为 足太阳膀胱经穴,阳跷脉所生处,阳跷行于阳 ,主活 动和清醒状态,阴跷行于阴,主安静和睡眠状态。补 照海泻申脉可以使阴跷脉盛而阳跷脉衰,而使其目闭 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第26页/共48页
2、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 关腧穴进行按压、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 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 用切按,循摄等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压 痛。寒温,结节,凹陷和皮疹,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八
虚——补法、少针多灸
纲 阳 表——浅刺
热——浅刺疾出,泻法
实——泻法,多针少灸
第21页/共48页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映, 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提供临床依据 。 。
第22页/共48页
(一)辨证归经
第10页/共48页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 阴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 对平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 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针灸治疗学课件全本PPT课件

肾虚腰痛:腰部隐隐作痛,起病缓慢,或酸多痛
2020年9月2少8日,乏力易倦,脉细
19
腰痛
1.基本治疗
治法: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 大肠俞(肾俞、腰阳关) 委中
治疗 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
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
足太阳经穴,“腰 背委中求”,可疏
痛
调腰背部膀胱经之
气血
寒湿腰痛者温阳散寒,加灸大椎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主要是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
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
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2.耳针法 取患侧腰骶椎、肾、神门,毫针刺后 嘱患者活动腰部;或用揿针埋藏或用 王不留行籽贴压。
3.穴位注射法 用地塞米松5ml和普鲁卡因2ml混 合液,严格消毒后刺入痛点,无回 血后推药液,每穴注射0.5~1ml, 每日或隔日1次。
2020年9月28日
22
腰痛
[附]坐骨神经痛
[定义] 坐骨神经痛是指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
辅助检查:腰椎正、侧位片、骨盆平片、 CT、MRI、妇科相关检查有助 于疾病的诊断
2020年9月28日
18
腰痛
督脉病证:疼痛在腰脊中部
主症:腰部疼痛
足太阳经证: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
寒湿腰痛:兼见腰部受寒史,值天气变化或阴雨风 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
辨证 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
针灸治疗学PPT课件

25
如何治气、治血、治津液? 三变刺法:“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
经者。”“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去其血。”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凡刺之道,气调而
止。” 八会穴: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中有盛聚者,不可取之腧”,“打扑损伤破伤风,
先于痛处下针攻。”——瘀血:局部取穴为主。 经脉是主……所生病:三焦经——气所生病者;胃经——
10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针灸为何会取效?为何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效果 会有差异?
外因:针灸 内因:机体
11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 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 之。”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灵枢.官能》:“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上守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补泻反则病益笃。”
血所生病者;大肠经——津液所生病者;小肠——液 所生病者。 张仲景和叶天士就是气血津液证治的大师。
26
一、经络辨证 二、按经论治
27
(一)辨证归经——经脉证候 (二)辨位归经——病变部位 (三)经络诊察归经 1.经络望诊 2.经穴触诊 (1)循经按压 (2)穴位按压 3.经络电测定 4.知热感度测定
张景岳为何能成为名医?
7
作用有四——清热、温寒、补虚、泻实。 作用有三——疏通经络、扶正袪邪、调和阴阳 作用有二——通经脉 调血气 “医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阴阳而已。” “针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通调而已。”
如何治气、治血、治津液? 三变刺法:“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
经者。”“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去其血。”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凡刺之道,气调而
止。” 八会穴: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中有盛聚者,不可取之腧”,“打扑损伤破伤风,
先于痛处下针攻。”——瘀血:局部取穴为主。 经脉是主……所生病:三焦经——气所生病者;胃经——
10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针灸为何会取效?为何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效果 会有差异?
外因:针灸 内因:机体
11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 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 之。”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灵枢.官能》:“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上守神”“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补泻反则病益笃。”
血所生病者;大肠经——津液所生病者;小肠——液 所生病者。 张仲景和叶天士就是气血津液证治的大师。
26
一、经络辨证 二、按经论治
27
(一)辨证归经——经脉证候 (二)辨位归经——病变部位 (三)经络诊察归经 1.经络望诊 2.经穴触诊 (1)循经按压 (2)穴位按压 3.经络电测定 4.知热感度测定
张景岳为何能成为名医?
7
作用有四——清热、温寒、补虚、泻实。 作用有三——疏通经络、扶正袪邪、调和阴阳 作用有二——通经脉 调血气 “医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阴阳而已。” “针道虽繁,可一言一蔽之,曰通调而已。”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针灸治疗学全本ppt

外科疾病
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以及乳腺炎、胆囊炎等外科感染性疾病。
针灸治疗学治疗范围
02
针灸治疗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组成
针灸治疗学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
经络系统作用
经络系统在针灸治疗中具有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针灸治疗学的基础。
03
针灸治疗学操作方法
包括针灸针、消毒棉球、镊子、注射器等。
物品准备
选择舒适、放松的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等。
患者体位
根据病情和中医诊断选择相应的穴位。
确定穴位
针灸治疗学针刺前准备
针灸治疗学常用针刺方法
通过手持毫针刺入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
将针灸针刺入头皮下,按不同分区刺激,达到治疗目的。
注意留针时间
06
针灸治疗学发展与前景
针灸治疗学与神经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与免疫学
针灸治疗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生物医学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学临床应用进展
针灸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探讨针灸在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在疼痛中的应用
研究针灸在各种疼痛,如头痛、颈痛、关节炎痛等中的应用。
定义
针灸治疗学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特点
针灸治疗学定义与特点
针灸治疗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治疗学发展史
起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针灸治疗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历程
现代针灸治疗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替代医学之一。
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以及乳腺炎、胆囊炎等外科感染性疾病。
针灸治疗学治疗范围
02
针灸治疗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组成
针灸治疗学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
经络系统作用
经络系统在针灸治疗中具有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针灸治疗学的基础。
03
针灸治疗学操作方法
包括针灸针、消毒棉球、镊子、注射器等。
物品准备
选择舒适、放松的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等。
患者体位
根据病情和中医诊断选择相应的穴位。
确定穴位
针灸治疗学针刺前准备
针灸治疗学常用针刺方法
通过手持毫针刺入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
将针灸针刺入头皮下,按不同分区刺激,达到治疗目的。
注意留针时间
06
针灸治疗学发展与前景
针灸治疗学与神经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与免疫学
针灸治疗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生物医学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学临床应用进展
针灸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探讨针灸在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在疼痛中的应用
研究针灸在各种疼痛,如头痛、颈痛、关节炎痛等中的应用。
定义
针灸治疗学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特点
针灸治疗学定义与特点
针灸治疗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治疗学发展史
起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针灸治疗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历程
现代针灸治疗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替代医学之一。
《针灸学》治疗概论ppt课件

《针灸学》治疗概论 ppt课件
目录
• 针灸学简介 • 针灸的治疗原理 • 针灸的治疗方法 • 针灸的治疗范围 • 针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01
针灸学简介
起源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最早 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发展
针灸学在古代中国得到广 泛应用,并逐渐传播到世 界各地。
现代发展
现代针灸学在传统基础上 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医学 技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多选择。
针刺疗法的适应症
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疼痛、神 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
针刺疗法的注意事项
需严格消毒、避免晕针、注意 刺激强度和深度。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的原理
通过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刺激穴位,温疾病,如感冒、 咳嗽、痛经等。
艾灸疗法的操作方法
艾灸
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艾条 或艾柱,刺激穴位以达到 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效 果。
其他工具
如拔罐、刮痧、按摩等, 也常与针灸结合使用,以 增强治疗效果。
02
针灸的治疗原理
调和阴阳
总结词
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纠正机 体功能紊乱,达到治愈疾病的目 的。
详细描述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阴 阳平衡,使机体从病理状态向生 理状态转化,达到治愈疾病的目 的。
糖尿病、低血糖症、高脂血症等。
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神经官能 症等。
神经衰弱、失眠、嗜睡、健忘、焦虑症、抑郁症 等。
外科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网球肘、腱鞘炎等。
痔疮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等。 产后缺乳、产后腹痛等。
目录
• 针灸学简介 • 针灸的治疗原理 • 针灸的治疗方法 • 针灸的治疗范围 • 针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01
针灸学简介
起源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最早 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发展
针灸学在古代中国得到广 泛应用,并逐渐传播到世 界各地。
现代发展
现代针灸学在传统基础上 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医学 技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多选择。
针刺疗法的适应症
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疼痛、神 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
针刺疗法的注意事项
需严格消毒、避免晕针、注意 刺激强度和深度。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的原理
通过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刺激穴位,温疾病,如感冒、 咳嗽、痛经等。
艾灸疗法的操作方法
艾灸
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艾条 或艾柱,刺激穴位以达到 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效 果。
其他工具
如拔罐、刮痧、按摩等, 也常与针灸结合使用,以 增强治疗效果。
02
针灸的治疗原理
调和阴阳
总结词
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纠正机 体功能紊乱,达到治愈疾病的目 的。
详细描述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阴 阳平衡,使机体从病理状态向生 理状态转化,达到治愈疾病的目 的。
糖尿病、低血糖症、高脂血症等。
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神经官能 症等。
神经衰弱、失眠、嗜睡、健忘、焦虑症、抑郁症 等。
外科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网球肘、腱鞘炎等。
痔疮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等。 产后缺乳、产后腹痛等。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