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二)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4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案

4.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中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感受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解答,并能注明结果的单位名称,学会口答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中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说明思考的大致过程。
难点:初步积累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经验。
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中的整十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利用两位数加减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练习:1.口算练习。
42+30=83+6=61+10=38+20=84+4=75+20=52+20=答案:72 89 71 58 88 95 722.送小兔子回家。
(1)出示练习题的图片。
(2)完成下列口算题。
28+60= 80+1= 35+40= 50+42= 30+20= 4+61= (3)在图中依次找出上面口算题的答案,并圈起来。
(4)依照这些数字往前走就到小兔子家了。
答案:88 81 75 92 50 65二、新知探究:求原来有多少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图提问:看着图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小猴摘桃已经采了23个桃,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2.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组织学生依靠观图讨论,帮助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23+5=28)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算还要口答问题。
例题这样口答,口答:树上原有28个桃. 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5.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生答师板书:(5+23=28)谁来口答一下。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掌握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掌握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掌握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还能够培养其逻辑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重细节、耐心指导、善于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一、加法1.加法符号的意义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加法符号(+)的意义。
例如,1 + 2 = 3,表示有1个事物加上2个事物,一共有3个事物。
加法符号主要是用来表示“加”的意思。
2.加1、加2的简单加法运算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加法例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加法运算。
例如,1 + 1 = 2,2 + 1 = 3等等。
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学生需要写出算式,仔细统计,从个位数开始慢慢相加。
3.加法进位的概念在加法运算中,还存在着加法进位的概念。
当相加的两个数位数相同时,进位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例如,7 + 5 = 12,需要进位。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小游戏或练习题来进行加法进位的训练。
二、减法1.减法符号的意义同样,教师需要让学生先掌握减法符号(-)的意义。
例如,3 - 1 = 2,表示有3个事物减去1个事物,一共还剩下2个事物。
减法符号主要是用来表示“减”的意思。
2.减1、减2的简单减法运算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减法例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减法运算。
例如,2 - 1 = 1,3 - 1 = 2等等。
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学生需要写出算式,仔细统计,从个位数开始慢慢相减。
3.减法退位的概念在减法运算中,还存在着减法退位的概念。
当相减的两个数位数相同时,退位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例如,15 - 7 = 8,需要一个个退位。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小游戏或练习题来进行减法退位的训练。
三、综合运用1.综合加减法运算在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以后,就可以进行综合运用。
例如,1 + 2 - 1 = 2,需要先进行加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可以逐步加大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运算的技能。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 整理与复习(2)冀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整理与复习(2)冀
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完成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练习;
2.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逆运算关系;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加法和减法的逆运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步:复习
1.让学生口算数列:1+2+3+4+5=? 加法的运算方法;
2.让学生口算:5-1=?减法的运算方法。
第二步:巩固知识
1.让学生模仿老师做一道题,老师说两个数,学生快速计算它们的和或差,如:7+2=?、8-3=?;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P10页的第1-5题。
第三步:引入新知
1.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的逆运算关系。
2.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P11页的第1-5题。
第四步:拓展
1.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加减问题,如:小明有5个糖果,他给了小红3个,请问他还剩几个糖果?
2.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P12页的第1-5题。
五、教学方法
1.问答式教学法;
2.图片或实物展示法;
3.课堂练习复习法。
六、教学评估
1.课堂表现;
2.练习册P13页的第1-2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了问答式、图片和实物展示、练习复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在练习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 教案2 搭积木

搭积木(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教材第77~78页)1.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 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重点: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即只计算个位,十位不动。
小正方体木块,计数器,挂图。
1.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生:积木。
师:想不想玩?生:想。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桌两人20块积木,尽情地玩。
设计意图: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他方法,让学生尽情地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几块”或“拿走几块”。
2. 师:看,老师摆的这一摞是几块?生:10块。
师:对,这一摞表示10。
现在请你们摆出13块。
再增加2块,现在有几块?我们可以写成13+2=?13表示先摆的,2表示后摆的,这里的问号就表示摆好以后有几块。
师:现在一共有几块?生:15块。
师:写出式子就是13+2=15(块)。
那么,在计数器上该怎样表示出来呢?教师演示,然后学生操作。
3. 同学们先摆18块,然后拿走2块,该怎样列式呢?生:18-2师:看一看还剩多少块积木。
生:16块。
师:把式子完整地说出来?生:18-2=16设计意图:在开始玩时,学生是没目的的,只是简单的仿造,遇到困难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
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法认识的巩固,但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原有知识的再现,而其中的同伴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1. 现在请同桌合作,边摆边写出式子。
小组动手操作。
2. 开展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摆法,写出的算式也各不相同,所以让学生拿着记录的算式进行交流,就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算式,这也便于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3. 现在请同学们看算式、摆木块。
(1)14+5=(2)17-6=师:谁先说一说14+5=?是怎么算的?生1:先拨14颗珠子,再拔5颗,数一数是19颗珠子,列式为14+5=19。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加、减混合》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加、减混合》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加、减混合》部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地进行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直观的图示,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为后续的复杂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正确进行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计算能力,但对于加、减混合运算还缺乏系统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买水果、分糖果等),引出加、减混合运算的情境。
- 提问:如果我们先买了几个苹果,然后又买了几个,但后来又给朋友送走了几个,应该怎么计算剩下的苹果数量呢?2. 新知探索- 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加法和减法在同一个算式里,我们要先算前面的运算,再算后面的运算。
- 示范例题:例如,有5个苹果,再买来3个,然后送给朋友2个,那么还剩几个苹果?- 列出算式:5 + 3 - 2- 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 学生练习-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 练习题内容应包括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结合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教案2 买松果

采松果。
(教材第51、第52页的内容)1.结合对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件、口算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4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设计意图:通过对“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进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1.教师创设情境,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第51页的采松果情境图。
师: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2.解决25+4。
师: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选择一个问题问: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5+4=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生:先摆出2捆零5根,又摆出4根,把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
2捆零9根就是29根,所以25+4=29。
师:如果不摆小棒,可以怎样算?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25里面有2个十,5个一,再加上4个一就是9个一。
2个十与9个一合起来就是29,所以25+4=29。
生2:把25分成20和5,先算5+4=9,再算20+9=29。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青蛙吃虫子》教案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青蛙吃虫子》教案
D.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D1.能根据情境列式解答D2.会看图列式计算D3.能根据表格信息解决问题D4.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答
E.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获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探究问题你还记得加减法的意义吗?
A1. 要解决“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必须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A2. 要解决“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虫子”?必须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如何计算56+30=?56-30=?
B1. 你能通过摆小棒得出结果吗B2. 你能通过拨计数器得出结果?B3.你能对照摆小棒或拨计数器,写出计算过程吗
C.你能说说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吗?
C1. 你能算出34+20、34+2的结果吗C2. 观察上面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C3.说说怎样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应用作业一、填一填。
1.23和20合起来是()。
【答案: 43 】
2. 比15多20的数是()。
【答案: 35 】
3.奇思计算20+15=?时,应先算20+()=(),再算()+()=()【答案: 10,30,30,5,35 】
二、选择题
4.观察下图,列式正确的是()。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案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加法教材第74、第75页的内容。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并能够正确地口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的准确率。
3.培养学生简捷的思维过程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1.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口算卡片和实物投影以及小棒。
1.口算。
8+6= 7+9= 8+4= 6+4=20+15= 16+50= 12+30= 10+20=2.口答。
(1)28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34可以分成30和( );46可以分成6和( )。
老师出示主题图。
看上面这幅图提出不同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为了叙述图意方便一些,我们给他们分别起个名字)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小红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小明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小明比小亮少多少张画片?小亮比小红多多少张画片?三个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要解决的是这几个问题。
(老师在所要解决的问题前面画“ ”)你们能计算出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吗?请你们口头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1.教学“。
要求小红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画片,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呢?老师板书)“24+6”等于几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动手摆小棒,因为4根小棒加上6根小棒等于10根小棒,也就是一捆(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就是1个十,再添上原来的2个十(2捆小棒),合起来是3个十,也就是30。
如果用语言来叙述是这样的:把24分成20和4,4加上6等于10,10加20就等于30。
老师板书:请学生说一说思维过程。
2.教学“。
如果要求“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该怎样列式,怎样去计算呢?请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说一说思维过程。
学生甲:我把24分成20和4,4加上9等于13,13再加上20就等于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教案: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的笔算。
教材分四段安排:1.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P76~79),2.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P80~84),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P85~88),4.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P89~92)最后安排了单元复习(P93~95)和实践活动假日小队(P96~97)。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1)加减计算分别教学,交叉安排。
四段内容都是单独安排的,是因为每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主要解决进位原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主要解决退位原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主要解决竖式中的进位处理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主要解决竖式中的退位处理方法,由于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中,所以都单独安排。
纵着看,加减法的口算分别成为加、减法笔算的算理基础。
横着看,先教学加法口算与减法口算,便于两种算法的比较和沟通,后教学加法笔算和减法笔算,也便于进行这两种算法的比较和沟通。
(2)每一段都按照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两次加法计算都是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24+6,34+16),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24+9,65+28),两次减法计算都是先教学整十数减一个数(30-8,50-26),再教学非整十数减一个数(33-8,43-27)。
其好处是先集中精力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加法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的问题,减法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10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后,就可以把学习到的方法迁移去解决稍难些的问题。
这样安排利于学生由易到难地进行探索活动,便教利学。
2.有针对性地探索口算方法,并利用题组练习引导算法优化。
P76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
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
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
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
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
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P77②,在学生算出4+8=12后,算34+8,学生就会利用4+8=12,直接算出30+12=42,同样地也会利用4+8=12进行下面两题的计算。
在掌握这种算法后,要坚持用这种算法进行口算,并提高计算的速度。
这种口算是要达到熟练程度的,否则今后的多位数乘法就无法进行。
两位数减一位数口算也要这样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探索,围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展开探索活动,找到各自不同的算法,然后利用题组练习,引导学生对算法优化,为下边的笔算打好基础。
3.笔算教学要在自主探索悟透算理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竖式中的进位和退位处理方法,并附带解决计算顺序问题,完善对计算方法的认识。
P85例题进位加先教学34+16,仍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明白个位上相加满10应向十位进一的道理,然后重点研究在竖式中满10进一怎样处理,即个位上怎样写,十位上怎样表示,并要强调在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漏掉加进上来的1。
再教学65+28,让学生尝试计算,由于学生有了口算和上面笔算竖式的写法的基础,学生自己完成计算难度不大。
由于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时,学生感受不到从十位加起与从个位加起孰优孰劣,所以那时教师虽然提倡从个位算起,不少学生会不以为然,仍从十位加起。
学过进位加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例如65+28,先加十位上的数好些,还是先加个位上的数好些,你们可以试一试,讨论一下,使学生感到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既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
这些结论不要求学生死记,但应该明白,并照此计算,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也应让学生在通过学具操作明白算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竖式中的退位处理方法,示范退位点的写法,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减时先减去退去的1。
也要让学生讨论从十位减起好还是从个位减起好,讨论笔算减法的注意点,引导学生总结笔算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10,再减。
4.利用估算帮助学生把握是否进位和退位。
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估算题。
P79⑥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是否进位;P83⑥也是先估算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是否退位;P84⒀不但要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还要把这个得数与50比较,提高了要求;P87①先估算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否进位;P88⑨不但要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还要把得数与80比较;P91①先估算再计算,把握两位数减两位数是否退位;P92⑧不但要估算出得数是几十多,还要把得数与40比较;这样的估算对于帮助预测计算结果,监控计算过程的确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如果说在加法和减法(一)那个单元学习估算主要是初步学习估算方法的话,那么在这个单元就可以比较深刻体会估算的作用。
要加强估算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5.利用题组练习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防止知识混淆,完善认知结构。
本单元的题组练习比较多。
有的是为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如P78①,让学生看到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如何由不进位到进位的;有的是为了防止知识混淆的,如P82③53-4与54-3的比较;有完善认知结构的,如P94⑦,横向进行加、减法的比较,纵向进行是否进位、退位的比较,并借以形成对两位数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完整的认识。
题组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编写这些题组的意图,让学生在做题后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类比(比相同点,促移迁)或对比(比不同点,促分化,防混淆),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
6.安排找规律的习题。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数与代数领域除了安排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三个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安排了第四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探索规律,课程标准中只写了一句话: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我们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都在探索规律,计算法则是规律,数量关系是规律。
此外,在第一学段不单设单元,不设例题教学找规律的内容,只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让学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本单元安排了三道题,分别是P79⑩和P83⑩,P95⑿。
P79⑩和P83⑩都是等差数列,前者是递增的,后者是递减的。
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观察数列中已经给出的数,找出规律,如果学生找不到,可以提示学生对相邻的两个数进行比较,看能发现什么规律,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计算、填数。
这种题目的教学重在找规律上,要让学生自己找,再通过交流加深认识,这也是这类题目不设例题的原因。
这两题的练习对于以后学习乘法口诀也起了铺垫作用。
还请注意同是一个数列,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发现的规律的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在这里学生只要能发现相邻的两个数后一个比前一个多几(或少几)就行了。
例如6,12,18,24......,学生只要能发现6+6=12,12+6=18,18+6=24,因此接下去填24+6=30等等,到学了乘法之后,就可以发现每项的数与它是第几项的关系,即项数6就是每项的数,第一项是61=6,第二项是62=12......那么第5项应该是65=30,......,如果项数很多,如第1001项,用递加办法就很麻烦,而用项数6就很容易算出结果。
P95⑿在数塔中找规律,其规律是上面的每一个数都是与它相邻的下面两个数的和。
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推算,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7.进一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本单元虽然没有安排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但有些题目已知信息多,要解决的问题多,思考过程比较复杂。
如P77③要根据问题找到画面中的人,再阅读他说的话,再从货摊上找到他所购买的商品及对应的价格,才能列式计算。
P83⑨、P84⒂也有类似的情况,P92⑨除了有类似情况外,还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说明教材很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培养不是停留在某一难度上的大量重复练习上,而是尽量让题目更接近生活现实,增加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难度,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解决提供的情境中的问题,并参照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假日小队是一次情境问题型的实践活动。
教材提供了一些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想自己小队开展过的假日活动,提出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对于这节课提出的教学建议是: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看一看安排了哪些活动,再细致观察各项活动,先不出现文字信息,让学生想一想,面对此情此景可以提出哪些实际问题,再出现文字信息,解决书上的问题,或解决自己提出的其他问题。
最后再联系实际回顾自己的小队的活动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这样上课就不是仅仅着眼于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