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doc资料

合集下载

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三线建设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了应对国际局势和发展需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本文旨在探讨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加速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三线建设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重要支持,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三线建设也推动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三线建设还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各地区的互补和共赢。

三线建设对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西部地区开拓了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指导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三线建设,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线建设、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新机遇、指导意义。

1. 引言1.1 三线建设的背景三线建设是指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国防需要和军工生产而在内地相对较为靠近西部的地区筹建的一系列基地和工程项目。

这些地区多为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的地区,包括西南、西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

三线建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冷战时期的紧张氛围,我国急需加强国防建设,确保国家安全。

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在军事工业布局上实现了东西南北的均衡发展,增强了国防能力,为抵御外部威胁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线建设的背景还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之中。

当时的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人民生活水平较差。

通过三线建设,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1.2 三线建设的意义三线建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线建设是应对国际局势的需要,保障国家安全与稳定。

在当时国际形势紧张,冷战氛围浓厚的背景下,通过三线建设,我国能够将军工产业分散布局在内陆,有效避免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打击,提升了国家整体安全性。

【学习园地】再谈三线建设历史功绩和“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学习园地】再谈三线建设历史功绩和“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学习园地】再谈三线建设历史功绩和“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时至今日,仍带给我们巨大启示。

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面临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

从1964年计划和决策开始到1980年,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部署,在包括川、贵、云、陕、甘、宁、青等13个省、自治区的我国中西部内陆腹地,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的三线战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

这场建设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国家投入了2050余亿元资金,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左右,安排建设项目1100多个,高峰时期投入人力400多万。

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发展了我国国防工业。

三线建设是我国国防工业的一次大飞跃,建立起了包括电子、兵器、船舶、航空、航天、核能在内的现代国防工业体系,一大批国防生产基础和尖端科研试验基地相继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武器装备生产主要依靠一二线的状况,生产能力占全国的一半多,极大改善了我国国防工业布局。

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技术装备,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改变了世界大国的核平衡局势。

三线地区成为了我国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并发挥长久的作用。

优化了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

新中国建立之初,现代工业十分薄弱,而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布局上仍然存在着东重西轻的不合理局面。

三线建设的上马,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

至1978年,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达到约19万个,沿海地区约为15万个;中西部地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为1793亿元,沿海为1401亿元。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大面积提速的新形势,工会组织要在生活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个作用就是以强化“三线”(生活线、文化线、卫生保健线)建设为切入点,以此为载体,为运输生产服务,为广大职工服务,不断改善沿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共2页)文章关键词:“三线”建设铁路沿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活保障职工服务布局调整工会组织卫生保健车站和工务工区“三线”建设差距大,主要表现在房舍老化,设施陈旧,已满足不了保障服务的需要。

随着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二等站并入车务段管理,由于近几年来对其投入不足,“三线”也是不达标。

无论是为沿线职工服务,还是解决建线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车务、工务系统偏远的沿线小站和工区下力量下功夫。

三是把重点放在解决部分地区职工吃水难上。

沈阳铁路局于2004年开展的“溪流工程”建设,全力解决职工偏远沿线吃水难问题。

但由于近年来地下水位下降过快、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等原因,一方面枯水期季节性缺水.另一方面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这给作业职工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

目前我局管内还有近100余处职工吃水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为此,“三线”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建和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原则,即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三线”建设工作,摆上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行政作为建线的主体,负责项目调查、审核,并保证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各级工会组织在党委的领导下负责“三线”建设引导、协调、配合、督促、检查,组织职工参与日常管理,并负责小型设备的资金投入。

在“三线”建设实施上要做到“三坚持”:第一,坚持一线为主,兼顾其他,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三线”建设投入上,先运输站段,后其他单位的指导思想,既照顾重点,又重视一般。

第二,坚持统筹规划.逐步改善,全面推进的原则。

根据资金能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保证重点投入的前提下,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逐步投入,全面推开,使全局的“三线”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整体提高。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如果从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看,三线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

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的是旧中国留下的沿海和内地极不平衡的经济布局。

据1952年统计,沿海七省三市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73%。

重工业中钢铁工业80%以上的生产能力在沿海地区,而资源丰富的西北、西南、中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钢铁工业。

轻工业中纺织工业80%的纱锭和90%的布机分布在沿海,内地广大产棉区的纺织工业却很少。

其他工业的分布情况也大多如此。

到1963年,西部七省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例甚至低于1949年。

这种情况,通过三线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变。

首先,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

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使三线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

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

贵州六盘水煤炭还可以支援外省,初步改变了江南无煤炭调出省的状况。

三线地区共建成钢铁企业984个,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

三线地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980年比1964年增长了4倍。

其次,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初步繁荣。

随着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给西部荒芜的落后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

几十个古老的历史县乡城镇被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现代化工业科技都市和交通枢纽,如四川的绵阳、德阳、自贡、乐山、泸州、广元,贵州的遵义、都匀、凯里、安顺,云南的曲靖,陕西的宝鸡、汉中、铜川,甘肃的天水,河南的平顶山、南阳,湖北的襄樊、宜昌,山西的侯马,青海的格尔木等等。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我国的三线建设,利贯当代、功盖千秋,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不少的贡献。

(一)“三线”建设的起因众所周知,全国解放以后,新中国一直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下。

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两国关系日益恶化,后来又发展到边界地区的武装冲突(珍宝岛之战)。

1962年10月,印度在我西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中国人民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与此同时,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队也趁火打劫,加紧对我东南沿海一代进行骚扰和破坏,疯狂叫嚣“反攻大陆”。

1964年8月,美国一手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将侵越战争规模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对我东南边境地区及内地进行侦察、轰炸和破坏。

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及周边形势,异常严峻。

本来,在六十年代以前,党中央制定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靠沙发(苏联)面朝东”,在战略方向上可以专顾美、蒋集团,我国的总体形势还算乐观。

即使发生了“朝鲜战争”,党和毛泽东也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认为:“美国并没准备在目前发动世界战争。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26页)“说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

我们要争取十年工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26页)基于对形势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充实、提高”,到1964年我国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经济形势好转,因此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热切渴望在即将制定的“三五”(1966――1970)计划中,将尽快解决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作为中心工作。

这年2月到4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由我国农业、财政和工交三方人员参加的长期规划会议,在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的主持下召开。

其中,谭震林负责研究落实我国5亿亩农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李先念主持财贸会议,重点讨论我国农产品的收购政策;薄一波主持工交会议。

国家战略:三线建设(下)

国家战略:三线建设(下)

国家战略:三线建设(下)导语:本文介绍三线建设的历史影响。

1.三线建设的重要作用三线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具有深远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的工程。

首先是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战略后方基地。

三线地区位于中国的腹地,是战略纵深地区。

距离沿海和边疆地区都较为遥远,受到敌人的海上、陆地和空中威胁较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国家持续不断的投资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000亿元,建设了30多个工业基地,在三线地区形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以铁路交通、煤炭、电力、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作为基础,有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了核武器、潜艇动力装置、战略导弹、战术导弹、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常规兵器、通信导航设备、电子元器件、舰船柴油机和卫星发射中心等重大军品科研和生产试验基地,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建立起来,提高了中国的战略支援能力,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成昆铁路其次是实现了中国工业布局的纵深化,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分布的极不平衡的分布格局。

中国在长期以来,大部分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特别是三线地区的工业基本上一片空白,经过数十年的三线建设,内陆西南和西北各省区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布局,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建设了一大批发电厂、军工企业、金属冶炼厂等企业,部署了一种类似“小中国”的全套互相协调、互相支持、门类齐全、实用实战的基础工业、交通能源及国防工业体系,反复强调综合平衡,确保国家关键项目,采用了集中力量,完成一批,投产一批,再上另一批的方针。

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全国和三线地区极不平衡的工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内陆实行战略转移,实现了工业布局的纵深化,改变了工业基地布局过浅的格局,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积累了后劲,充分发挥了中国幅员辽阔、有广大回旋余地的地缘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有效地保存国家的战争潜力和战争实力、使国家有坚持长期战争的能力的备战目的。

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发展的贡献及其启示-精选文档

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发展的贡献及其启示-精选文档

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发展的贡献及其启示一、引言三线建设,是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从备战出发而进行的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大后方建设。

贵州处于三线腹地,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利于备战,又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成为了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

贵州的三线建设自1964年始,到1978年基本结束。

三线建设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在贵州省建设史上是罕见的。

15年的三线建设中,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走着曲折前进的道路,但主要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成就是很大的。

15年中,全省累计完成基本建设项目投资98.93亿元,其中地方建设项目完成22.56亿元,占22.8%;中央直属项目完成76.37亿元,占77.2%。

这些建设项目中,生产性建设项目占投资总额的88.3%。

全省新增固定资产54.24亿元,相当于1950年到1963年新增固定资产的3.49倍。

贵州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工业,成就最为显著的也是工业。

在贵州确立并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大背景下,这场史无前例的建设运动为贵州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就成为一个急需探讨和总结的问题。

二、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贡献贵州的三线建设,几乎涉及所有工业部门,其规模之大,项目之多,成就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贵州工业建设史上和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发展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工业布局三线建设以前,由于受财力、交通、科技、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贵州的工业生产力布局以贵阳为重点,其他地区都比较薄弱。

1965年,贵州省工业总产值为10亿元,贵阳市就占了5.29亿元。

在三线建设中,全省工业布局以原有城市为基础,沿4条铁路干线展开,使老的城市焕发了青春,新的城市拔地而起,逐步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包括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周围形成了一批工矿集镇。

论三线建设对湖南经济发展的意义

论三线建设对湖南经济发展的意义

论三线建设对湖南经济发展的意义【摘要】三线建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党中央为了应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湖南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三线建设不仅促进了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改革开放后湖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人才等基础,对湖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三线建设;湖南;经济;发展;意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到八十年代初期结束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布局调整,极大的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湖南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省份,三线建设不仅改变了湖南社会经济落后的局面,更为改革开放后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人才等基础,对湖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三线建设的背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中美对立进一步加剧,中印边境矛盾突出,台海关系紧张。

我国周边面临多方面的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国家安全环境急剧恶化。

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业过于集中;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还缺乏应对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主要铁路枢纽、桥梁、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对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所有水库紧急泄水的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会有巨大的灾难。

”1这分报告引起了以为首的的高度重视。

而当时的中国工业布局也非常的不合理,作为我国战略大后方的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工业。

一旦发生战争,我国将会面临极为崩溃的局面。

出于战争考虑,为了把全国战略大后方建设好,决定在三线地区建立起包括军事、能源制造等各方面的完整工业体系,改善落后的交通条件,缩小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差距,解决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党中央决定,迅速的开展三线建设,加强备战。

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之后国务院进行了分工,成立了各级的专门组织,领导三线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
如果从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看,三线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

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的是旧中国留下的沿海和内地极不平衡的经济布局。

据1952年统计,沿海七省三市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73%。

重工业中钢铁工业80%以上的生产能力在沿海地区,而资源丰富的西北、西南、中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钢铁工业。

轻工业中纺织工业80%的纱锭和90%的布机分布在沿海,内地广大产棉区的纺织工业却很少。

其他工业的分布情况也大多如此。

到1963年,西部七省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例甚至低于1949年。

这种情况,通过三线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变。

首先,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

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使三线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

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

贵州六盘水煤炭还可以支援外省,初步改变了江南无煤炭调出省的状况。

三线地区共建成钢铁企业984个,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

三线地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980年比1964年增长了4倍。

其次,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初步繁荣。

随着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给西部荒芜的落后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

几十个古老的历史县乡城镇被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现代化工业科技都市和交通枢纽,如四川的绵阳、德阳、自贡、乐山、泸州、广元,贵州的遵义、都匀、凯里、安顺,云南的曲靖,陕西的宝鸡、汉中、铜川,甘肃的天水,河南的平顶山、南阳,湖北的襄樊、宜昌,山西的侯马,青海的格尔木等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线建设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那么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战略,将会遇到原材料、动力供应等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物质条件。

以四川为例:三线建设以前,四川工业较发达地区主要限于重庆、成都两个城市周边。

而川西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综合利用价值极高。

金沙江、鸦砻江的水力发电资源也是我国最丰富的。

川西平原、西昌地区,农业自然条件很好,盛产粮食和经
济作物。

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缺少工业基础,川西经济得不到发展,远远落后于川东地区。

毛泽东决定把三线建设重点放在四川后,1965年邓小平视察川西地区,确定了“两点一线”的西南三线建设布局。

即以攀枝花为中心,通过成昆铁路线,向重庆和六盘水两点做钟摆式辐射。

这个“两点一线”的布局现在发挥了巨大作用。

成昆铁路沿线辐射范围13.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云南的7个地、市和所属50个县、市。

如今铁路支线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企业和科研机构星罗棋布,崛起了西昌、绵阳、雅安、乐山等新型工业城市。

攀枝花集团主产高铁钢轨、无缝钢管、特殊钢、钒钛钢铁的企业,延伸到凉山州、成都市、绵阳市及重庆市、广西北海市等地建厂。

当年的点线分布,已经扩展为生机勃勃的新经济区。

“两点一线”带动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相当于跨越了50年。

如果把评价三线建设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思路就会更加开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出口产品基地。

2004年,中国GDP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67%。

中国经济必须开创新的市场和对外通道。

三线建设时兴建的内(江)昆(明)铁路,到21世纪初全面通车,成为连接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国际通道。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三线建设的基础
上,又新建了大批高速公路和机场,向西打开了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新路。

形成西北部由新疆、内蒙古至俄罗斯、中亚五国、蒙古,西部由新疆、西藏至巴基斯坦,西南部由云南、广西至东南亚国家的国际通道后,不仅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东部海域冲突。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对被长期诟病的三线选址方针“靠山,分散,隐蔽”,还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这个方针本是针对核工业提出的,但在三线建设中片面强调战备的影响下,被当作企业普遍选址的要求,造成了很大浪费。

如重庆涪陵的816工程,是历时5年挖成的世界第一大人工山洞。

由于潮湿和没有采光,上世纪80年代被废弃,2010年开放为旅游基地。

进入21世纪后,西部的交通和抗御灾害条件有了很大变化,“靠山、分散”等不利因素基本得到改变。

如重庆南川山区,渝湘高速公路穿过其中,沿线公路四通八达。

过去到重庆需要一天以上时间,现在只要一个多小时。

就在被废弃的三线企业遗址旁边,崛起了现代企业重庆铝业集团。

高速公路开凿了众多隧道,则是现代版“进洞”的一个体现,有节省交通时间、不占耕地和保护地表等优点。

因此,时隔50年后,对“靠山、分散、进洞”口号,也有必要重新考量。

如四川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平原和可
耕地十分稀缺。

“靠山”,尽可能不占用平地,不能不成为今后发展工业的一个必然要求。

由于大城市人口密集,工业污染比较严重,不宜再建设集中的工业城市,“分散”也是今后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进洞”在未来解决了潮湿和采光、通风问题后,如地下铁道、地下商城一样,“洞中工厂”也会有发展的前景。

总之,评价三线建设的价值,我们一是要立足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思考,二是要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