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导论提纲

大众传播学导论提纲

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1)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容的反应。

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

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

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围和时间围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围。

(指抽象能力)共同性:指说性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第三节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一些重要参考书: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此外还有这二年重庆大学出版出版的系列方法方面的书可以参考。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一、科学的方法1、知识的几种来源▪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常识——众人的经验积累▪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2、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份的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传播研究——?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三、方法体系1、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系▪两种基本的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1、自然科学传统VS 人文学科传统客观、精确、量化—直观、切实体验、主观理解▪2、科学的VS 思辨的系统、实证、客观、开放—直觉、顿悟、洞察、推理▪3、定量的VS 定性的总体、大样本、结构、统计—理解、小样本、非结构▪4、实证的VS 主观的观察、实验、检验—思辨、想象、比较▪……2、研究方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3、具体方法和技术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测量技术等等)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4、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四、研究过程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课程目标▪了解社会研究方法▪培养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方法开展新闻传播学研究循环定义弗兰西斯·培根:四种假象1、种族假象(the Idols of the Tribe)2、洞穴假象(the Idols of the Cave)3、市场假象(Idols of the Market-place)4、剧场假象(Idols of the Theatre)实证方法VS逻辑推理▪实证分析◆使用我们观察事件的能力作为知识的根基▪逻辑推理◆从若干命题(前提)直接得出一个命题(结论)的思维过程。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3. 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3.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3.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理解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大众传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比较法:比较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3. 比较:分析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案例分析: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媒介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大众传播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和特点。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

二、现代传播学研究的背景
1.科学研究背景(一战前后) 19世纪——“科学世纪” 各国鼓励科技发展 科学家地位提高 各学科兴起发展(社会学、心理学)
2.社会形式背景 社会形式背景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战后期协约国对德军展开的心理战 20年代、30年代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建立政权,也造成 了一种法西斯狂热 广告商与新兴起来的公关代理人极力夸大广告与公关宣 传的威力。
3、1932年拉斯韦尔对传播过程提出了5W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 给谁 —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 信息 渠道媒介 接受者 效果
4、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33年移民美国 从事广播效果研究。 5、心理学家霍夫兰
6、最初研究理论:强效力论(又称枪弹论) 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的观点 和当时盛行的“大众社会”理论有关
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传播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传播是一种复杂的 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 共享说 .
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信息是 双向交流的。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 1959年
从政治学、新闻学角度研究传播 由于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结果往往达不到 共享的目的。
3.传播技术背景 传播技术背景
○1920年匹兹堡电台开播,随后扩展到全美广播,媒体 的声音已成为破门而入、时时包围着每个人。 ○1927年第一部无声电影问世,人们的娱乐生活又被这 一传媒所吸引、激起很大的兴奋。1929年彩色电影出 现。 ○1927年美国出现了用闭路传送的电视,此时宣传媒介 的发行量十分大。除了便宜报纸外还有大量杂志、户 外广告,加上令人激动的广播、电影、电视。宣传媒 介是铺天盖地,更使各界人士惊恐宣传舆论的威力。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答:大众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的学术学科,它以新闻和其他形式的媒体传播为研究对象,探索媒体传播如何影响社会及其各类受众。

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3个基本的概念:媒体内容、媒体使用以及媒体影响。

其中,媒体内容指的是涉及媒体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媒体使用意味着消费者如何接收、使用和理解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媒体影响指的是消费者对所接收信息的反应,以及媒体传播如何影响受众情绪和行为的研究。

2、您如何看待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答: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涵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比如文化研究、话语分析、定量研究、历史研究、实地研究、叙事研究等等。

在不同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根据自己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方法,都必须遵循研究方法学的原则,以正确的思维途径来推动研究进程,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调查法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课件第六章调查法

(三)结束语
作为问卷的结尾,结束语一般包括三个内容 1、提醒调查对象对已经填过的问卷进行复核,避免漏填和错 填的情况 2、欢迎调查对象另附纸张,就调查主题发表看法 3、再一次对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调查表示感谢
(三)结束语
·例一: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请您核实已回答的所 有问题。您的回答对于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很重要,感谢您 的配合和支持! ·例二:再次感谢您能认真填写该调查问卷,我们将认真仔 细的记录您填写的信息,祝您有愉快的一天!
第二节 调查法的特点和类型
一、调查法的特点 第一,调查法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与调查对 象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收集第一手资料。 第二,在应用调查法时,研究设计者跟调查实施者可以是 不同的研究者,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不让自己的情绪或 偏见影响调查对象,不干预调查对象的生活。
第二节 调查法的特点和类型
一、调查法的特点 第三,调查法有特定的研究工具(即问卷)和严格的研究程 序,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研究对象的可控性强。 第四,比起其他研究方法,调查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研 究对象往往是一定数量规模的某个特定群体,因此,调查 法不关心个案,也不关心研究对象中的特殊情况和例外。
第二节 调查法的特点和类型
一、调查法的优缺点
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具体 从事实性问题到阐述性问题
一、把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而比较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 二、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较难的问题放在后面 三、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 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四、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 五、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最后
【思考题】
1 谈谈调查法在媒介效果研究中的发展。 2 调查都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 如果要调查你所在大学学生的媒体接触习惯,你应该选择什么访问 形式?尝试编制一份问卷,并同你的同学讨论,看看自己的问卷设计有 哪些问题。 4 调查研究过程中,造成误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引用格式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引用格式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引用格式引言大众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探讨的是现代社会中广泛传播的信息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的方式和媒介多种多样,这为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入手,探讨其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以期为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是指在大众传播学领域内进行研究和分析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论。

其基本概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对象的范畴,即大众传播活动的各种媒介、内容和效果;其次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实证和理论研究方法等;最后是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即研究结果如何指导实践和促进学科发展。

二、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传播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包括传播效果、传播媒介、传播行为等方面的理论;社会学理论涉及到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心理学理论则在研究大众传播对个体心理行为和认知过程的影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三、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具体方法1.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大众传播现象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来揭示大众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

这种方法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2.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大众传播现象的内在意义和社会文化背景。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大众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混合研究方法: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以达到全面、深入地分析大众传播现象。

这种方法能够在定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定性研究得到更为精细的理解和解释。

四、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商业领域中,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营销等领域,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其次是在政策研究和舆情分析中,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帮助政府和组织更好地了解公众意见和传播效果;最后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不断促进学科理论的深化和完善。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参考文献格式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参考文献格式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参考文献格式以下是一份《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的参考文献格式,供您参考:[1] Grunig, J. E. (1992).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ABC Research Foundation.[2] Pearce, J. A., & Robinson, R. B. (1997).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Jr. Chicago: Irwin.[3] Grunig, L. A. (1992).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constituencies on a global scale.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8(3), 243-258.[4] Hart, N., & Beard, M. (1995).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Macmillan.[5] Winner, P., & Kogan Page, K. (1993).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London: Kogan Page.[6] Fink, S. (1986).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7] 刘晓辉. (2007). 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 32(32), 10388-10390.[8] 王飞, 冯年华, & 曾剐. (2006). 区域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经济师, (3), 275-277.[9] 刘婵婵, 孙秀茹, & 白玉华. (2004). 区域形象战略研究——兼论广西区域形象战略[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3(3), 38-43.[10] 于光远. (1996-04-09). 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N]. 广州日报.[11] 王黎明. (1998). 区域可持续发展[M]. 经济出版社: 04: 148-156. 请注意,参考文献格式可能因期刊、出版社或学术领域而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目的和适 用范围 实施方法
数据分析
进行定量的统计和分析,力求 准确性和广度 调查、实验、内容分析
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 力求深度 田野调查、观察、访谈、 文本分析
48
典型方法

定量研究追求“更多 样本量、更好的统计 显著性、推断出更大 的总体”,强调客观 性和研究的可重复性;

定性研究强调个案研 究和全面深入地理解 研究对象,重视研究 者个人在研究过程中 的作用。

1949年 施拉姆编辑出 版了《大众传播学》, 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 的框架,汇集了前人有 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 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 作。
29
第二节 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传播研究中的分歧

1941年,拉扎斯菲尔德在《评行政和批 判传播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学“行 政研究”(administrative research) 和“批判研究”(critical research ) 的划分。
42
43
2、定性研究


(1)定性田野研究
《农村受众对乡村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 究——基于对四川省东部万水村的田野调 查》 《农民媒介接触情况调查——以山西省晋 中、运城、吕梁地区农村为例》 《论大众媒介普及对甘南藏区社会组织与

(2)访谈法
《中国知识精英媒介素养现状研究》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1

授课教师简介: 刘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博士,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 主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国际发展研究院 副秘书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 新闻史研究会理事;获天津市第13届社会科 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 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天津外国语大学第八 届优秀科研成果奖青年奖;入选天津市 “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获天津外国 语大学首届“青蓝之星”和天津市教委第七 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资助。
27

1946年 拉斯韦尔《宣传 传播 舆论》 首次 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1948年 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论文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地 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基本 研究范围;
1949年 霍夫兰发表了《大众传播实验报告》;

28
韦尔伯· 施拉姆 Wilbur Lang Schramm1907—1987
30

行政研究指受到商业公司和公共机构赞助所 进行的经验性研究,认同和肯定现存社会制 度,强调研究者的客观和中立,不寻求变革, 其目的在于解决一些具体、实用的研究问题。
批判研究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态度, 认为大众媒体强化了现存社会制度,是为统 治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工具。致力于对社会 整体进行研究,并且将行政研究最关注的媒 介效果问题置于历史道德问题之中。 两类研究日后发展成为两类不同学派:经验 学派和批判学派。
认识论
准确描述传 播现实和通 过经验来揭 示普遍性的 传播规律
本体论
个体的行为可 以通过环境因 素和生理特征 来了解,是稳 定的
价值论
研究者应 该客观中 立,不进 行价值判 断
批 判 学 派
使用哲学式 思辨和论证
从个人主观 因素来理解 和把握传播 现象
对个体的理解 研究者是 要置于社会文 传播现实 化历史情境中, 的参与者 个体行为是复 和推动者 杂的
19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的作用



解决疑惑 搜集证据 建立解释
20

“任何涉入 一条新的河流的 人都想知道这里 的水来自何方, 它为什么这样流 淌。” ——罗杰斯
21
一、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和地点


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 代至50年代,美国。 产生于美国的原因: 知识分子从欧洲向美国迁移
31



1977年,英国学者库瑞在《大众传播和社会》 一书中正式提出,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分 别植根于多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它们在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 这些传播元理论上尖锐对立,几乎是不兼 容的。
32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差异
方法论 经 验 学 派
使用定量方 法测量短期 的、个人的、 可测量的变 量
22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



1、1131年意大利 萨勒诺大学 医科 2、1158年意大利 波伦那大学 法科 3、1180年法兰西 巴黎大学 神学(哲学) 1168年牛津大学从巴黎大学分离出来 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
23
19世纪三大重要社会理论
进化论、精神分析论、马克思主义
24
“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 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拉斯韦尔、 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25
二、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
1.经济因素 2.媒介因素 3.政治因素 4.学科因素

26
传播学发展的轨迹



1922年 李普曼《舆论学》; 1927年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出版, 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而且 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194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宪章第一 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了大众传播的概 念;
33


“经验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 揭示传播活动的事实真相,进而把握其中的 运行规律;而批判学派着眼于价值判断,目 的在于探究传播活动的意义,从而为传播活 动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提高。” “经验学派只关心把话传出去,传得越 远越好,传得越广越好,即传播的效率越高 越好。而批判学派则关心这个话的意义、意 味与意蕴,即传播的价值越大越好。” ——罗斯杰
5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方法

研究 :就是一个认真地提出问题,并 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研究方法: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是进 行研究时所用到的工具、策略和手段, 也是架通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6
研究方法的应用
1、对于学生来说 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

7
8
9
2、市场驱动的研究
46


3、两种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 为的影响》 (调查法+访谈法) 《《城市晚报》2008年改版前后的对比分 析》 《1990—2000年人民日报社论研究》 《台湾2012选举辩论会报道的修辞倾向性 分析——以“人民网”台湾频道为例》
47
定量研究(是什么)
理论基础
2
教材
《大众传播学研究 方法导论》

陈阳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第2版
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发展 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困难 思辨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4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 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 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 规律的科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组织通过现代传 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活动的科学。
(1)报纸和杂志
A、报纸:读者研究 读者的人口学特征 文章选择研究 读者-非读者研究 编辑-读者比较
10
B、杂志:读者研究
运用个人访谈或邮寄调查方法调查 读者看了哪些文章 选25-30人的读者小组,给每一篇文 章打分 在决定下一期文章前做文章选择研究

11
C、报纸:发行相关研究

37
3、实证研究:“是什么”what it is
“为什么不同的社会背景中,人们对新闻本 质的看法不同?” “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有什么不同之处?”

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具体可感知的个人、 行动、事物、现象等,研究者系统地收集 和分析资料,并且在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 论,并进而发展成为理论。
38
实证研究方法
用调查法研究某部分市场在发行量上
的特征 内容对发行量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发行量的影响 发行渠道、服务质量对发行量的影响
12
D、报纸管理研究
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数学模型等研究
管理目标、工作满意度、媒体所有者对 报刊内容和质量的影响
记者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挫折感,工作
环境对报刊内容和质量的影响 媒介所有权集中对报刊的影响



(3)观察法
《报纸版面设计中的视觉效果分析 》
45
2、定性研究


(4)文本分析
《“香港镜像”与“上海想象”——上海 媒体“麦兜”相关报道文本分析 》 《日本在华第一家舆论机关<汉报>的“中 日关系”报道及其论调——基于<汉报>原 件的文本分析 》 《刻板印象下的惯性思维:<纽约时报>西藏 “3.14”、新疆“7.5”事件新闻评论文本 分析》
49
孰优孰劣?

这两种研究方法是我们了解传播现象的两种 途径,各有千秋,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定量方法的结论具有精确性和概括性,能够 了解某个现象或事物在宏观层面上的信息, 适合总结和预测;


定性方法则适合对个别现象或事物进行细致 入微的描述和深入理解,适合研究较长时期 内的变化过程;
选择哪种方法要看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 题。
34
【思辨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1、“新闻的本质是什么?” “怎样认识媒介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