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瘤

合集下载

脊索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脊索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脊索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一、概述脊索瘤也是一种先天性的肿瘤。

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的肿瘤。

往往都长在骨子里,而且部位很深。

临床表现就是,嗯,受累的部位不一样。

开始发现就是头疼。

视力障碍。

所以说有不舒服的地方要及时去医院,看医生。

避免有什么毛病进行恶化。

及时的看医生,查出,对症治疗。

那样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

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希望大家能采纳。

二、步骤/方法:1、脊索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肿瘤。

发生在蝶枕部的脊索瘤,男性多于女性。

大多都是任何年龄都有。

但是青中年的多见。

位于脊柱的脊索瘤发生于骶尾部最多。

多发于四十岁,到六十岁的男性。

2、脊索瘤的长在部位是骶尾部。

最多见的部位。

它一般多发于五十岁到六十岁的中老年。

其他年龄段的也有,但是很少。

发现激素瘤要及时的注意和治疗。

一定要去选好的医院对症的去治疗。

3、你像手术治疗法。

多数病人能够获得治愈。

有的用中医治疗法。

脊索瘤的治疗,也可以用放射治疗法。

总的来说,一定要选对正确的治疗方法。

这样对你的脊索瘤才会有所帮助一定要谨记呀。

三、注意事项:脊索瘤的患者也要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多吃些补充蛋白质的食物。

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

要少食多餐避免,吃得太饱。

注意饮食起居。

不要太过度的劳累。

要好好的休息。

《脊索瘤》精品课件

《脊索瘤》精品课件
精品 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
1
概论:
• 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位
于脊椎椎体和椎间盘内,大多数脊索瘤起源于椎骨附近骨 内脊索残留物而不是椎间盘。主要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 年,亦发生于其他年龄。两性均可累及,发病率无差异。 其生长缓慢,在出现症状前,往往已患病5年以上。50% 在骶尾部,35%位于蝶枕部,其他依次为颈、胸、腰椎部。 骶尾部肿瘤,常见于40~70岁年龄组,而蝶枕部肿瘤则常 见于儿童。前者由于溶骨可见骶骨有破坏,罕见有成骨现
精品 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
17
C T表现
• 颅底脊索瘤的 c T扫描一般应包括轴位和冠状位,轴位扫描可明确病
灶中心部位和边缘情况以及周边骨质的改变;冠状位扫描能清楚地显 示肿瘤颅内外侵犯的范围和程度。鞍区脊索瘤多较斜坡脊索瘤体积大, 因为斜坡周围空间小,小的肿瘤便可压迫桥前池及脑干引起相应的症 状而就诊, 鞍区由于周围结构并不致密, 蝶鞍上方的鞍上池、下方 的蝶窦及两侧的海绵窦为病变的生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肿瘤较大时 才出现临床症状。典型的颅底脊索瘤, c T平 扫表现为位于中线的、 边界清晰的、具有膨胀性的软组织肿块 ,内有散在斑片状钙化, 少 数可见反应性骨硬化, 边缘呈分叶状或模 糊不清,无瘤旁脑组织水 肿区。病变多为混 杂密度或等密度。起源于斜坡的脊索瘤,邻近骨质 结构破坏,以斜坡、蝶骨体及岩骨尖的溶骨性破坏为特点。肿瘤易侵 犯鼻咽部、副鼻窦及眶内。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增强扫描,病 灶轻至中 度强化,原低密度灶无强化, 原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强化。肿瘤较大 时,可见相应的脑 组织、脑池和脑室系统受压的表现。
精品 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
3
发病率
1 脊索瘤年发病率为0.2 一0 . 5 / 10 万人

脊索瘤手术后护理措施

脊索瘤手术后护理措施

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脊索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脊柱的末端,如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

手术是治疗脊索瘤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护理同样至关重要,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脊索瘤手术后护理措施的具体介绍:一、术后生命体征观察1. 术后患者尚未完全清醒,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每30分钟测量一次并记录。

2. 术后给予吸氧,保证体内氧气充足,预防呼吸衰竭。

3. 如术中行气管切开,术后注意及时吸出套管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内套管每日清洗煮沸消毒,管口无菌纱布覆盖。

4. 术后第3日拔除气管套管,观察患者呼吸是否平稳。

二、伤口护理1. 保持术区清洁,预防切口感染。

术后每日用0.5%碘伏棉球清洁伤口1次,复方硼砂漱口液漱口,每日5-6次,尤其是饭后及睡前。

2. 避免使用电动吸引器,以免引起恶心反射、伤口撕裂、伤口肿痛加重等问题。

3.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三、口腔护理1. 术后患者口腔分泌物较多,易导致口腔炎症。

建议用淡盐水漱口,每日多次。

2. 口腔护理时,嘱患者用舌头慢慢送至唇缘,拭去口内分泌物。

四、鼻腔护理1. 保持鼻腔清洁,预防鼻腔感染。

可用碘仿纱条上的双4号丝线经鼻腔引出后结扎在一段橡胶管上,橡胶管横置于一侧前鼻孔处。

2. 及时清除鼻腔内分泌物,避免分泌物堵塞鼻腔。

五、心理护理1. 术后患者易出现心理压力,需给予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交流,使其获得信心,勇敢面对现实。

2.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增强自信心。

六、饮食护理1. 术后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保证营养摄入。

2. 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七、肢体活动与康复训练1. 术后患者需进行肢体活动,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2. 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肢体功能。

八、并发症预防与护理1. 观察患者是否有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及时处理。

2. 如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5度,需及时退烧治疗。

脊索瘤是怎么回事?

脊索瘤是怎么回事?

脊索瘤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脊索瘤的病理病因,脊索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脊索瘤病因
*一、发病原因
脊索瘤是是一种先天性肿瘤。

大多数脊索瘤起源于椎骨附近骨内脊索残留物,也可能与感染后脊髓炎和疫苗接种后脊髓炎,遗传等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脊索瘤可分为二个类型,即经典型和软骨型。

骶骨侵犯后,向前可侵入盆腔,向后可侵入椎管内,压迫马尾神经根,引起相应部位神经根受损症状。

脊索瘤表现为光滑性结节,肿瘤组织为白色半透明胶冻状,含大量黏液,伴广泛出血时呈暗红色。

瘤体边缘常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表面有一层纤维组织包膜,一般不穿破进入邻近脏器。

镜下见肿瘤细胞较小,立方形、圆形或多角形,胞膜清楚,胞质量多,红染,常见空泡,空泡大者可达到一般细胞体积的几十倍,即所谓"大空泡细胞"。

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中央。

细胞排列成索条状或不规则腺腔样,期间为黏液。

偶见核大深染细胞、多
核细胞和核分裂细胞。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脊索瘤病因,脊索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脊索瘤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脊索瘤”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脊索瘤

脊索瘤

脊索瘤一、脊索瘤的发病原因和症状脊索瘤是一种先天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

在胚胎期间,脊索上端分布于颅底的蝶骨和枕骨,部分达到颅内面,并与蝶鞍上方的硬脑膜相衔接,在枕骨部分可达该骨之下面(即舌咽面),一部分亦可位于颅底骨和咽壁之间。

脊索的下端分布于骶尾部的中央及中央旁等部位。

当胎儿发育至3个月的时候脊索开始退化和消失,仅在椎间盘内残留,即所谓的髓核。

如果脊索的胚胎残留在上述部位滞留到出生后,可逐渐演变成肿瘤。

因此脊索瘤好发于这些部位,尤以颅底蝶枕部和骶尾部为最多见,脊柱型者次之。

也可能与感染后脊髓炎和疫苗接种后脊髓炎,遗传等因素有关。

疼痛为最早症状,多系由肿瘤扩大侵犯或压迫邻近重要组织或器官所引起。

位于骶尾部的肿瘤常引起尾部疼痛,随后局部出现肿块,并逐渐长大,从皮下隆起,也可向盆腔内发展,压迫膀胱和直肠,引起尿失禁,便秘,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位于蝶枕部的肿瘤可压迫视神经及其他脑神经,脑垂体、脑干等,在后期并可引起颅内高压。

在椎管周围有脊髓受压者,可引起根性疼痛、截瘫、大小便失禁等。

二、脊索瘤的生物学及病理特征肉眼观察,肿瘤质地软,呈胶冻状,可有或无纤维包膜,早期与周围脑组织的界限尚比较清楚,晚期则界限不清,浸润破坏邻近骨质和神经组织,引起颅底骨质的破坏。

肿瘤切面呈半透明,含有黏液样物质,为肿瘤变性的产物,故其含量的多寡可以提示肿瘤的良恶与否。

肿瘤中间有由包膜相连而形成的白色坚韧的间隔,将肿瘤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多叶状。

半数瘤内有结节状钙化。

肿瘤内可有出血和囊变。

典型的脊索瘤镜下可见肿瘤为上皮样细胞所组成,细胞胞体大,多边形,因胞质内含有大量空泡,可呈黏液染色,故称囊泡细胞或空泡细胞。

细胞核小,分裂相少见,胞质内空泡有时合并后将细胞核推至一旁,故又称为“印戒细胞”。

有些地方细胞的界限消失,形成黏液状合体。

大量空泡细胞和黏液形成是本病的病理形态特点。

近10%脊索瘤细胞增殖活跃,黏液显著减少,并有核分裂现象,细胞排列成条或岛状,埋于疏松的黏液组织之间,可含有软骨组织、钙化斑及小片骨组织。

骶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骶骨脊索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6
17
1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
• 发现病灶。 • 溶骨性骨质破坏,稍膨胀。 • 软组织肿块。
脊索瘤是一d到付种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发生率为8/10
脊索瘤是一d到付种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发生率为8/10
• 20-50岁。 • 骶孔、骶管扩大,骨皮质变薄、吸收。 • 软组织肿块;周围肌肉可萎缩。 • 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多囊变(中央、大);少钙
化。 • 增强:渐进性强化。
脊索瘤是一d到付种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发生率为8/10
15
ü 原发肿瘤病史。 ü 偏心性、溶骨性、虫蚀样骨质破坏。 ü 软组织肿块可明显或不明显。 ü 多位于上位骶椎,TIWI呈低信号,T2WI呈中等偏高信号。 ü 椎间盘不受累(椎间盘回避现象),多椎体受累(跳跃式)。
• 病程较长。 • 可无症状。 • 下腰部、骶尾部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下肢。 • 下肢无力、便秘、排尿困难。 • 骶尾部肿块;皮肤破溃、瘘管、窦道。
n 脊索瘤:起源于脊索的胚胎残留物。 n 脊索:是人类脊柱的原基,发育过程中逐渐被椎体软骨基
质包绕,当软骨骨化时,脊索突入椎间区,逐渐被水、Ⅱ
型胶原、软骨聚集蛋白聚糖所替代,发展为椎间盘的髓核。

脊索瘤ppt课件

脊索瘤ppt课件

编辑版ppt
18
MR I 表 现
• MRI是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脊索瘤的最佳影像检查手段。MRI软组织分辨率高,避免了
cT上的颅骨伪影,在颅底肿瘤的诊断中具有独到之处, 能明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及 肿瘤对海绵窦、脑神经等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肿瘤主要发生于斜坡、蝶鞍,可自斜 坡向下至寰椎导致颅内外联合受累,MRI可以清楚显示肿瘤对邻近结构如海绵窦、 斜 坡、蝶窦、 枕骨大孔、鼻咽等的侵犯。T1WI肿瘤信号不均,常低于或等于脑组织 的 信号强度, 在斜坡黄骨髓的高信号衬托下易被发现 。 T2WI肿瘤表现为高信号, 79% 的病例呈不均匀高信号,可能是含丰富液体 成 分的空泡蜂窝状结构的表现。 T2WI显 著高信号是脊索瘤有别于鼻咽癌、垂体瘤等需鉴别诊断肿瘤的特征征象,也反I映了脊 索瘤的组织学特性,其肿瘤组织主要由长T2弛豫时间的黏液间质和分泌黏液的液滴状 瘤细胞构成。肿瘤内钙化和血管常表现 为不规则的低信号区,两者有时不易鉴别。静 脉注入对比剂后,呈中等到显著不均质“ 蜂房样” 、 “ 颗粒样” 强化。脊索 瘤患者 的动态增强研究显示颅底脊索瘤呈持续缓慢强化,其 时间一 信号强度曲线分上升期 、 平台期和消退期, 2 4 0 s内无峰值 ,平均 27min 达到高峰,在未治肿瘤与术后 残 留 肿瘤间无差异 。 脊索瘤的强化特点直观地反映了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 缓慢强化 说明其血供并不丰富;持续强化可能是肿瘤细胞或黏蛋白有吸附积聚 Gd — DTPA的作 用所致。颅底脊索瘤在临床上表现为多对脑神经渐进性损害,以Ⅱ、Ⅲ、Ⅵ对最多见 研究显示 ,多平面重建( MP R) 在显示颅底肿瘤与脑神经的空问位置关系方面也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MP R结合了常规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和容积扫描三维 重建 的优势,能 明确地从软组织中辨认出相关的脑神经,并根据其走向,选用平面重建或曲面重建, 完整地显示脑神经的形态、走向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细说脊索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细说脊索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细说脊索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概述
在临床上,脊索瘤是发生在人们骶骨部位的一种常见肿瘤病症,由于此病在发生时症状比较轻微,并且与少数肿瘤具备的症状有相同的症状,因此这个情况就需要患者在术前,通过各种检查获得病理组织学方面的初步诊断,这样患者才能更好地进行手术治疗。

那么请问,脊索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啊?接下来就让大家的专家告诉大家脊索瘤
患者要做哪些检查吧!希望这些介绍能够帮助患者。

二、步骤/方法:
1、X线检查:X线平片检查常常显示肿瘤溶骨性破坏的情况,可发现骶骨局部破坏的情况及其钙化的斑块状况,而位于骶,尾椎的肿瘤,病变的话就会在偏一侧产生局限性的骨质破坏的情况,需要引起患者注意哈。

2、CT检查:CT能够确定肿瘤是具有位置与性质,发现肿瘤有没有出现钙化或是斑块形成的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可指导医生进行手术,CT检查可清晰显示脊索瘤骨破坏的情况,以及软组织阴影的具体状况。

3、显微镜检:这个基础常常显示肿瘤组织变化的情况,比如细胞排列紧密情况,体积,边缘是否清晰,还有细胞内外黏液成分的情况,一般通过这样的检查,基本上就能够确诊患者的病情。

三、注意事项:
脊索瘤疾病的患者在做完上述详细检查后,医生明确肿瘤性质后再手术,多数患者是能治愈的,所以,如果你有了脊索瘤,是一定要尽快就医检查,争取能够早日治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脊索瘤
脊索瘤为一少见的骨肿瘤。

起源于错置或残留的胚性脊索,好发于骶尾椎、颈椎上段和颅底蝶枕骨部位,肿瘤发展缓慢,很少转移,是一低度恶性肿瘤。

位于骶尾部者,一般在40-70岁之间,位于蝶枕部者,大多数在30-60之间。

男性多于女性。

症状以疼痛和肿块为主。

生长速度缓慢,可达数年之久。

位于骶部脊索瘤可形成骶前肿块,压迫直肠、膀胱或浸润骶神经根而产生大小便障碍,也可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下肢痛。

脑脊索瘤,多见于颅底之斜坡、蝶鞍附近、蝶枕软骨连合处及岩骨等处。

肿瘤发生于斜坡,可向四周伸展,伸入蝶骨,使蝶骨体和大翼发生骨质破坏,并可侵犯筛窦、蝶窦、枕大孔或枕骨。

蝶鞍可显著破坏。

骨质破坏边界尚清楚,可有碎骨小片残留和斑片状钙质沉积。

并可有软组织肿块凸入鼻咽腔,多较大,边缘光滑。

位于蝶枕部的脊索瘤可压迫视神经及其他脑神经、脑垂体、脑干等,在后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CT表现:平扫为以斜坡或岩骨尖为中心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略高密度块影,其间散在点、片状高密度钙化灶,病灶边界较清楚,伴有明显的骨质破坏。

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肿瘤较大时,可见相应的脑组织、脑池和脑室系统受压的表现。

MRI表现:在T1加权像肿瘤信号不均,常低于脑组织的信号强度。

T2加权像上肿瘤表现为高信号。

肿瘤内钙化和血管常表现为不规则的低信号区,两者有时不易鉴别。

脊索瘤的临床表现:病程长,平均在3年以上,头痛为最常见症状,头痛性质是持续性钝痛,常为全头痛,也可向枕部或颈部扩展,因肿瘤部位,肿瘤的发展方向不同其临床表现各有所不同。

(1)鞍部脊索瘤:垂体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阳萎,闭经,身体发胖等;视神经受压产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以及双颞偏盲等。

(2)鞍旁部脊索瘤:主要表现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以外展受累较受导致为常见。

(3)斜坡部脊索瘤:主要表现为脑干受压症状,即步行障碍,锥体束征,外展、面神经功能损害。

由于肿瘤发生于颅底,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如:肿瘤向桥小脑角发展,出现听觉障碍,耳鸣、眩晕,若起源于鼻咽壁远处,常突到鼻咽引起鼻不通气、疼痛,可见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脊索瘤的治疗:一般采用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但现在的治疗结果是令人失望的,颅底肿瘤的主要肿块,靠近脑干的肿瘤均不易暴露,放疗也不敏感,预后不良。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纯中药系列方药的配伍应用,结合患者体质辨证施治。

适用于未行手
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疗后患者,用药20-30天左右可消除或缓解症状,继续用药可控制不再生长直至使瘤体缩小、钙化或消失,消除残瘤,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