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的艺术——青铜器的美学特征初探

青铜的艺术——青铜器的美学特征初探
青铜的艺术——青铜器的美学特征初探

青铜的艺术

——青铜器的美学特征初探

青铜器,通常也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主要指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这种合金的颜色略呈青灰色,因此得名。主要包括炊器、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铜器的制作开始于夏商(奴隶社会),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第一个阶段,阶级社会是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其他阶级或阶层被统治者这样一种形式组成的大集团,它的统治是残酷的,然而它所创造的文化又是灿烂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首山之采,肇在轩辕,源流远矣哉。”还记载说,到夏禹时期,九州进贡金属,,铸成大鼎,“凡铸鼎,唐尧以前不可考,唯禹铸九鼎,则因九州贡赋壤则议程,入贡方物岁列已定。”从此之后,冶铸技术就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来,成为奴隶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所有青铜器全器气象森严,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的印象,这正是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可以用“狞厉美”来概括,神秘、庄严、狰狞、恐怖。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为“礼器”,特点是庞大、雄伟、纹饰怪诞奇异,以显礼仪的尊严。

奴隶社会青铜工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育成期(商早期以前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鼎盛期(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世纪),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即公元前十世纪至前六世纪)和更新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即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叶至475年)。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育成期、鼎盛期和更新期。而且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装饰纹样上各有不同。

育成期(商早期以前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主要青铜种类有:鼎、爵、斝、簋、鬲及武器中的戈、箭、簇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器物造型多源于陶器,部分早期铜器可以明显看出

来某些陶器形式对它们的影响,如和盉的三足,最初模仿了陶

鬶的三足,盉的造型与陶鬶相仿。造型一般都很完整,并且规

整对称,直壁器、平底器、折腹器较多。有的器体扁平,方中

有柔;有的呈圆形,柔中寓刚。器壁后,器体不甚庞大,趋于

实用。器物的流、柱、足、底等局部处理,既是实用要求又是

美的加工。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

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

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

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

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如早期的《兽面纹爵》,高18、6厘米。从流至尾长18厘米。流尾间有菌形柱,平底、扁体、薄壁、窄流,腹部有一扳手,下有三钉锥形足。从实用看,流用于倾注,柱据说用于做实用时的标记,扳手便于执用,三足便于放着,还有加于火炭中加温的作用,都是实用中不可缺少的。但整个器物造型又很有节奏,流很长,难使器物平衡稳立,就用尾补缀,既不碍实用,又协调了口的变化,成为美的加工,取得平衡对称的效果。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

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亦如《兽面纹爵》,采用以单层兽面纹为主,配以乳钉构成带状的装饰。装饰部位在器腹,腹上部花纹用细劲线条构成,下部则用宽带状线构成兽面纹。在同一件器物上使用不同风格的装饰手法,可能是当时的风尚所在。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鼎盛期(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世纪),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明显特点是出现了成套的礼乐器,器形庞大浑厚、纹饰新奇绚丽。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

这一时期礼乐的指定成为有影响的政纲,大量的礼器随之产生。它具有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的作用,一般来说,各阶层的奴隶主必须使用与其地位相当的青铜礼器,不能超越,否则视为非礼,即“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器的概念是“礼藏于器”。如鼎是青铜礼器的重要器物,西周时代以用鼎多少为等级标志,等级越高则用鼎数量

越多。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依次而下,地位最

低的士则用三鼎。

鼎盛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无论大件、小件,也无论饮食或饮酒

用器,由于其大多作为礼器,用于隆重仪式之时,或祭祀、占卜,

“钟鸣鼎食”展现了奴隶制的一顶威严和奴隶主统治政权的不可

企及,庄重、伟严、庞大、浑厚,成为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明显特

点。

如典型的器物《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发现

的特大的青铜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两耳耸立、器腹方正、四足粗壮,外观极为庄严威仪。体现了威严、端重、神秘和至尊的艺术效果,利用造型手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王权的象征。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也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另外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

少见。早期虽已出现了宽肩的大口尊,这类器形在此时有较大的

发展。

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主要内容不外有三种:饕餮纹、夔纹

和云雷纹。多以饕餮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有时配以夔龙纹,

少量器物以夔龙纹为主。另外还有龙纹、人面纹、凤鸣纹、弧形

纹等。

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是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笨重不实用,装饰纹样也稀奇怪丽,甚至是怪诞恐怖。但是就是这种纹样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装饰在作为礼器的器物上再合适不过了。另外这一时期几何纹样的应用较单一。浑厚规整无多附饰的器物造型,饰以细丽繁密的装饰纹样,一简一繁,相互辉映,形成这一时期青铜器独特的艺术特点。

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即公元前十世纪至前六世纪),依据标准器物,大概从西周公元前930年左右时期开始,青铜器的造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造型少有厚重典雅的器物,开轻薄、草率、简陋之新风,礼器的风度已大大减少;酒器大量减少,如爵、斝、觯等高级饮酒器开始绝迹,只盉、尊、壶等几种比较流行;饮食器为常见器物,如鼎、簋、豆等,还出现了盆。水器中盘极为少见,新出现的有盨。

装饰纹样上,夔龙纹逐渐绝迹,饕餮纹已变小作为器足上端的装饰,窃曲纹、重环纹等特别盛行。夔纹多处理成粗枝大叶的几何形图案。

总的来说青铜器在夏商周时期的艺术特征是:

(1)早期装饰纹样以饕餮纹、夔纹为主,后来逐渐变得丰富而活泼,甚至将社会生活画面直接搬入装饰图案。

(2) 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样式。

(3) 装饰纹样多采用主纹与底纹相结合。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夏的厚重神秘,还是周的安静神秘,都体现了一种狞厉的美,体现了奴隶主的权利和威严,在中国的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03级工业设计系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 李雪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青铜及青铜时代 1、什么是青铜? 大家知道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是什么吗?(铜),玉和铜哪一个先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玉)。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铜,因为大家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青铜器大都年代久远,

而玉器现时都在生产。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石头——玉石,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我们来看一看红铜的特点(P16)、天然的纯铜是红色的,称为之红铜。这个红铜由于它的熔点很高(1080多度),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后来随着陶器的产生,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地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仅为800℃~900℃左右),硬度增强,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耐磨性和化学性也很稳定,因色泽青灰,故称青铜。所以,青铜也就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器铸造最常用的方法是浇铸法、失蜡法。(失蜡法可以做细、做镂空效果) 失蜡法的特点: 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着特征。 2、青铜时代 “夏铸九鼎”,而鼎又是青铜所铸,所以可想而知在夏朝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了,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作,那么青铜便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广泛发展,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经历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越来越多,铁铜并用,直到秦朝铁器大量的产生,才取代了青铜器,而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我们把奴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两个鼎盛时期:商后西周、春秋战国 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分类 一、炊食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

影视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电影电视是现 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科技 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 等等艺术门类的技巧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综 合性的艺术。正如弗雷里赫在〈银幕的创造〉中曾对 电视做过的概述:”电影可以说发生在其他艺术的交叉点上。它同绘画和雕塑的相近在于视觉形象的直 接感受力;同音乐的相近在于通过各种音响而构成 的和谐感和节奏感;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 节反映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同戏剧的相近在于 演员的艺术。因此,我们都把电影看做是综合艺 术。当然这种综合艺术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而是 按影视艺术本身的规律给以吸取改造,使之发生质 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 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 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 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 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 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 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 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 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 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 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 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 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 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 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 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 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 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 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 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 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 电影、卡拉、、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 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 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青铜器设计工艺

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商代青铜器以祭器为主,造型巨大,气势恢弘,装饰威严,狞厉,充满了威严诡异的色彩,体现了宗法制度,更表达着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另外,商代重酒器。所以,青铜器以精美的酒器居多,如:角、爵、觚、尊、彝等。周代吸取了商酗酒亡国的教训,青铜食器居多如鼎、豆、镬、鬲等。青铜器更重要的特点是重礼器。成套出现的青铜器大小不一但形制基本相同。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特点: 商周青铜器装饰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二里头时期。那时的青铜器素面居多,即使带有装饰也多为简单的乳钉和二方连续的几何纹。 第二个时期为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常常花纹密布。动物纹为装饰主体,最风靡的是饕餮纹(即兽面纹)造型庄重神秘,有狞厉之美。 其他花纹有窃曲纹、云雷纹、夔龙纹等代表纹饰。 第三个时期为西周中晚期。这一时期装饰纹饰又回归到了简素平朴的特点。兽面纹简化了,窃曲、重环、波带、瓦纹成为主流。二方连续的带状装饰增多。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向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功能转化,一改商周青铜器为天地和庙堂服务的特点,日用生活品开始多了起来。青铜器的设计更符合人的使用标准。例如:在商周经常用于祭祀和礼器的鼎,在这一时期则发挥了它作为食器的基本功能。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装饰特点: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精美但不狞厉,动感十足,活泼轻巧。纹饰除发展了商周纹饰之外,又出现了蟠螭蟠虺纹,宴乐攻战纹,图案组织形式也从二方连续发展到了四方连续。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金银错、嵌红铜、模印制范、失蜡法。随着铁器的出现,刻划装饰也应运而生。

影视美学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开卷考试。不用死记硬背,注意多把各种理论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包括课堂观摩的)来理解,有些题目会要求举实例。 影视美学 美学研究什么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移情性,如诗句的美) 什么是影视美学 一般认为,电影美学应是整个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部门或分科。它既与电影所反映的哲学观、社会思潮有关,为此要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与人的关系(外部的和内部的),也同电影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密不可分。 美学视域中的影视美学 (1)美学原理(基础)研究。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的一般理论、美的分类、美的形态等等。 (2)中国古典美学。其中又可分为中国美学史和各种学术流派的美学观点的研究,如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等。(3)西方美学。包括西方经典(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抑或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反美学”)。也可从史和学派、思潮的角度去作研究。 (4)中外美学比较研究,重点是中西美学比较。(5)门类美学,如小说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影视美学、舞蹈美学、建筑美学等等。 (6)实用美学(技术美学),如音响美学、摄影美学、工艺美学、旅游美学、包装装潢美学、广告美学、服饰美学、设计美学等等。其中,有的也可包括在门类美学研究中,有的则多半应归属于审美范畴。 影视美学的多元化阐释 有的将电影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把心理学作为电影美学的基础,如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雨果·明斯特贝格发表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让·马扎莱的《电影与心理学》、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等。 有的是从“电影本性论”来表述自己的美学观的,如法国的巴赞和德国的克拉考尔、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照相本性论、形象本性论。) 电影本性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1.照相本性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是一种通过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艺术,电影的本性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在物象及其复制品之间不存在人的创造性的干预。 2.形象本性论。代表人物有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法国的让?米特里等人。反对照相本性 论,认为电影有必要也有可能对现实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因而也应当融进艺术家的主观思考和情感。 还有从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来探讨电影的美学特性的,往往将经验总结、技巧(如特写、剪辑、镜头)等与风格、形式结合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 更有从社会思潮、哲学原理结合镜头表现来分析电影美学的,这就出现了社会学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电影中的结构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如麦茨、艾柯等等)。 影视艺术涉及很多方面,这就好比广播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想要做的好,必须要整合许多的元素 有其自身的核心元素影视美学可从多种角度来审视不要以纯文学角度去分析影视艺术 编剧固然重要(巧妇难为……)但不是全部 什么是好电影 好电影=好故事+合适的视听表现手法(或有特点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中国美术鉴赏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一一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第一部分:玉石之分一一古代玉器艺术 教学目的: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指名说说 二、新授: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以玉组词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习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第二部分: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教学重点:中国瓷 器的产生和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教学难点: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新授板书:陶瓷 1、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赏析:人面鱼面纹盘彩陶船型壶鸟纹彩陶盆鹳鸟石斧彩陶翁舞蹈纹盘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耀州窑:梅瓶 典雅高贵官窑: 冰裂纹开片均窑:蓝色乳浊釉定窑:乳白釉景德镇:青花三、小结: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教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青铜器鉴赏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 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 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 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 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

5课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5课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手工业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夏商西周时期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 玉器雕刻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农业品种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农业技术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畜牧业的发展工具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畜牧业品种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方式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 商业繁荣:都城繁荣、交通发达、沿途设有旅店 奴隶的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奴隶制经济发达是悲惨生活奴隶主还可以把他们随意转让和买卖建立在努力残酷剥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削压迫的基础上 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7课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 铁农具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 著名的时间:战国时期 都江堰修筑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功能:是文明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 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有并出租,出现了封建地主和农民 目的: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奖励军功④建立县制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

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

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8141616.html,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 作者:刘慧利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 【摘要】在影视艺术创作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另一 方面我们要敢于想象、勇于冒险,这就要求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逼真性,更需要假定性,只有将两者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现实,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力,“虚实相映”表现出一个不同层次上超意义的真实世界。 【关键词】影视艺术;美学;逼真性;假定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82-02 一、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 所谓的逼真性绝不等同于真实,而是逼近于真实,其本质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客观记录现实的影像、色彩、声音、动作,并且在银幕或荧屏上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视听的真实感、真实地再现空间与时间、内在本质的真实感。 影视艺术的逼真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直观的真实,即视听的真实感。影视艺术借助现代音像实录技术,以直接的方式将物质现实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产生真实感,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①因此影视艺术不仅可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甚至可以逼真揭示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场景。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中经常借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在被拍摄对象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记录当时真实地情景,使观众真实地了解情况。 影视艺术能够真实再现空间和时间,巴赞强调:“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②巴赞认为,电影摄像不仅具有照相似的再现空间的功能,它还可以同时记录时间,具有再现现实的时空性,因而电影与摄影一样“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③ 影视艺术不仅在于直观的真实,最重要的是内在本质的真实感。④即使画面比较逼真,不体现本质的真实感,影片也不真实。在电影《亲爱的》中,拐卖儿童、母爱深深的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加上其改编自真实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拐卖儿童的深切关注,同时对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深表同情。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关注的是底层人物,展示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平常的一面,毫不做作,观众从这些角色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从而引起反思,进而思考到整个人生、整个社会。 二、假定性也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_0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

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

影视艺术鉴赏

影视艺术特性在影片中的应用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大众传媒,有着其特有的艺术特性。何谓影视艺术的三个艺术特性?这三个艺术特性包括文化特性,美学特性和技术特性。其中每一个艺术特性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下面是对进行的一些详细介绍。 首先是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1.影视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紧密联系。 2.影视艺术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3.影视艺术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创新。 其次是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1.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的统一体。 2.影视艺术为满足观众特殊的审美情趣,具有极强的逼真性。 3.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因而影视艺术必然涉及到画面艺术,画面思维和 画面的美学价值。 4.影视独特的时空性,体现在虚拟空间的创造,心理时间的构成上面。 5.影视中声音的使用使其更好的表现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 6.影视中的蒙太奇手法大大加强了电影和电视的情感表达。 最后是影视艺术的技术特性: 1.影视艺术的内容包括人物,情节,细节,对白等。 2.影视艺术的形式包括节奏,悬念,回忆,结构等。 3.影视艺术的编导,对影片影响巨大。 4.影视艺术的表演 5.影视艺术的拍摄 6.影视艺术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对于文化特性,我们来看《三傻大闹宝莱坞》。一直以来,教育问题广受诟病,这部影片就是关于这一有深刻社会影响问题的探讨。现代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养的?影片通过兰彻的经历来说明,学习应该来源于兴趣。影片最值得嘉奖的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虽然有印度电影标志性的歌舞,但更多的是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彻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又有多少人有兰彻的聪明才智,又有多少人能不受生活的影响,所以影片还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所以影片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给我们更深层次的震撼,不仅仅是一句素质教育能解决的。 对于美学特性,我们来看《盗梦空间》。不同于传统科幻片,故事并非发生在未来,而是在现实----梦境中,但是那种梦境与现实的交织,独特的虚拟空间的创造,使观众如梦如醒。同时梦境设计师对梦境随心所欲的创造,也使观众体验到了现实中不可能有的快感,如阿里曼德尼刚进入梦境时把道路立起来,车子跟着爬墙,很给观众刺激。另外影片中音乐的运用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法兰、拉杜一起去寻找兰彻,跑车在环

先秦时期青铜器艺术发展史

青铜器艺术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和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到夏、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这一阶段有青铜时代之称。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春秋以后,除了模铸法之外,还逐渐发展了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和热锻法等,并应用了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器礼制 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 期。 代表器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有戈,戚,爵,铃, 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 该时期特点:青铜器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 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代表器物:郑州杜岭出土饕餮乳钉纹方鼎 该时期特点: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流行的纹饰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象纹、鹿纹、牛头纹、蝉纹、人面纹等。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虎耳四足大铜鬲瓦 该时期特点:气魄雄伟,种类丰富。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 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纹饰加深了写实的程度,威严气势逐渐减弱,酒 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商朝青铜器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1974年、1982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简朴,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线条粗疏,单层花,无底纹。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之后安徽、陕南等地商早期墓出土的青铜器,器形种类增多,已发现一批制作更加精美的器物如龙虎尊与饰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开创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辉煌时期。器形制作精湛,器表纹饰繁密精美。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刀西周早期,即商末周初时期。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发现,多为精美绝伦。但南北方器物风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由于北方受王权礼制的约束,气体庄重,南方无约束而气氛活泼的影响,器体奇秀。这一时期的器物总的来说与商前期的相比铸造更精湛且种类繁多,新出现了形体活泼的各种鸟兽形的尊,以及乐器、车马器等。此时器物的纹饰出现主题花纹与衬托花纹,采用浮雕与平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一变化是从殷墟二期开始的,该时期的青铜器出现主题纹饰如兽面纹的躯干以浮雕手法来表现,地纹填以云雷纹,即我们说的三重花,总体纹饰刻划极为精湛。随着三重花器物的出现,这一时期器物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并且流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青铜艺术》教案

《青铜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2、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教师了解青铜器的主要制作方法。 2、搜集古代青铜艺术的照片供学生欣赏。 3、上网搜集青铜艺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加强常规教育,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环境情况及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件青铜器让学生欣赏,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思考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什么是青铜”、“你认为我国古代青铜器皿是怎样制造的?”、“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来欣赏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自己的见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 (1)什么是青铜?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红铜加锡后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2)我国古代青铜器皿的铸造? 使用泥陶模具(块范法)或者腊模具(失蜡法)制作 (教师分别对什么是块范法和失蜡法进行介绍)

(3)我们可以从哪写方面来欣赏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品? 我们主要从器形、纹饰、铭文等方面来欣赏古代青铜工艺。 三、展示讲解,引导欣赏: (一)教师示范欣赏: 1、课件展示青铜器《四羊方尊》,师介绍:这是件商代青铜器,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重34.5公斤。它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重最大的一件。尊的四肩、腹部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 2、课件展示青铜器《司母戊鼎》,师介绍:这是件商后期青铜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3、课件展示青铜器《莲鹤方壶》,提示学生欣赏,然后师作介绍:这是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新郑,高122厘米,宽54厘米,这件巨大的青铜酒器,采用了圆雕、浮雕、焊接等多种技法铸造而成,壶身通体布满了盘曲的龙形装饰纹,两侧并铸有圆雕的龙形细长双耳,底部两只伏兽,负壶而走。在壶盖周围并列双层向外展开的莲花瓣中,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神秘的气氛中烘托出一丝清新的感觉。 (二)学生自主欣赏: 1、每个同学从课本或教师课件中出示的图片里所提供的范例中任选一例,从器形、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介绍。 2、小组交流自己的见解。 3、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件青铜器集体讨论鉴赏、以书面的形式撰写鉴赏报告,然后小组内选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本小组所鉴赏的青铜器。 四、师作课堂总结: 介绍我国青铜艺术的悠久历史与先进工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我国传统工艺热爱之情。 五、课后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