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篇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
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
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的确,所有的女人最终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踏进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头偕老;正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该书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生。
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
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
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
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之后,白流苏,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一个女生,把命运当做了人生的赌注,看来似乎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了……看似最终经历战争,最终他们在一起了,可以说白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生,一段婚姻,但毕竟是偶然的;然而,该小说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悲凉与凄惨。
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故事中,张爱玲在原本苍凉的基调上又刻画了一位悲惨的女性,基于对“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不满,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虑,把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绝望的端头,命运使得她们无法挣扎,不得不低头,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的往下跳!有人说,《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自身爱情观的缩影。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心理变化,展现了爱情的辛酸和复杂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刻感受到了一段爱情中常常存在的挣扎、痛苦和无法解脱的缠绕。
文中的情感描写细腻而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他们在爱与被爱之间不断切换,彼此伤害却又无法割舍。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虽然他们在外表上看起来高贵优雅,却都深受内心的苦闷和挣扎折磨。
通过阅读《倾城之恋》,我不禁思考起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关系,以及人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爱情并非轻飘飘的浪漫,它还包含着许多不愿面对的现实,也许在其中我们对真爱的定义会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读完《倾城之恋》让我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人性和情感的问题。
这部小说的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味和思考。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却成就了白流苏的婚姻,但结果仍是苍凉的,香港之战的洗礼不曾将白流苏改变成革命女性。
婚姻也没有让范柳原放弃纸醉金迷的放荡生活,只是范柳原的俏皮话再也不对白流苏说了,而是省下来留给别的女人,在范柳原的心里至少把白流苏当成了自己人,但要说他真正的爱上白流苏,仍然是谈不上的,他们之间为对方付出的一点真心只停留在战争中,当他们认为金钱、地位、名誉等等都靠不住时,他们才愿意坦然的抛弃一切重负,毫无“私心”的爱对方。
各怀心思的两个人居然在战争中有了契合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白流苏只把谈恋爱当做她的救命稻草,范柳原只把谈恋爱作为他征服女人的一种手段。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白流苏虽在物质上成为了赢家,在精神上却仍然是输家,但这种婚姻至少让她摆脱了经济上的困顿,家人的冷眼、讽刺。
这不正是她选择和范柳原谈恋爱想要的结果吗?但白流苏仍然是惆怅的,在她的内心是渴望范柳原只爱她一人的,但她知道这种愿望一辈子也不会实现,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爱范柳原的钱呢?还是爱上她这个人才用恋爱作为赌博换取婚姻。
因此她也就不奢望范柳原对她忠诚,不见其他女人,只爱她一人了。
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不相信爱情的人,白流苏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后,对有钱的男人已产生了不信任。
更不会相信一个有情的花花公子和她谈恋爱是因为爱她。
范柳原也是不相信女人的人,他喜欢自由,更不愿一个不爱他的人整日的管束着他,他知道身边的女人嘴里说喜欢他,身体上屈服于他都是为了他的钱罢了。
又怎会对这些女人付出真心呢?白流苏也是奔着他的钱的,范柳原又怎么会看不明白呢?但在轰炸中范柳原感受到白流苏的一点真心,这是她在其她女人身上从来没有得到过的。
他明白白流苏这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教育的女人,因为自己离过婚内心肯定是自卑的,跟她结婚,她也不会像其她女人那样咄咄逼人,要求他只爱她一个。
范柳原也就放开自己凭着这点真心便答应同白流苏结婚。
白流苏因此而得救。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不仅仅描写了两个人在战乱背景下相爱的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白流苏俨然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矛盾斗争的载体。
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出身没落之家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想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赌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赌一把,她倒要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年轻女人的优势。
到了香港她才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自然也不愿自动投人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决心只要婚姻,不要做情妇。
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后来白流苏说自己要回上海,她是想试探范柳原对自己的态度。
没有想到范柳原欣然同意。
白流苏不得已回到了上海。
回来后日子更不好过。
她几乎被家庭泼就的污水泡起来了。
不久,范柳原也按捺不住给她打了电报,让她再去香港。
这时白流苏由于家庭的压迫,只好示弱。
回到香港后,果然成了范的情人。
这时范柳原仍然是在玩弄两人的关系。
只当了一个星期的情人,范柳原就决定去英国,并宣布一年半载再回来。
就是从情人的关系看,这正常吗?显然不正常。
这两个主人公,被不同的家世、文化背景、心事分隔着,各怀鬼胎,又绕来绕去兜够了圈子,精刮赛精刮,费尽了算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半推半就的。
《倾城之恋》解读

《倾城之恋》解读《倾城之恋》解读一、小说内容的解读张爱玲对女性命运是很敏感的,家庭的不幸和在家庭里享受不到应有的爱怜,使她对女性的依附和寄居的命运感受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小说中最能体现她那种命运飘零感的小说。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关于“调情”的故事,但是张爱玲却把自己对女性命运的悲凉之情倾注在作品中,使整个作品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情调,这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不知道大家看懂这个故事了没有。
小说的大体是这样的——在上海的一个体面而腐朽的大家庭里,六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被迫回到娘家来寄居,一住就是七八年,在她的钱被哥哥嫂嫂们挥霍殆尽后,她的寄居者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受尽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眼看在这个家待不下去了,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人给七小姐介绍婚事,被介绍的人叫范柳原,是南洋的著名华侨,从小在英国长大,32岁,父母双亡,继承了不少财产。
白家轰轰烈烈陪七小姐去相亲,结果范柳原却对白流2苏有了意思。
一家人发现让这个残花败柳占了先,非常恼火。
以下便是这两个人的“倾城之恋”了。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用自己残剩的青春赌一把,逃离这吞噬青春和生命的白公馆。
当然她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的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小说费尽心机描写的重点就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当然不愿自动投入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下定决心只要婚姻,不做情妇。
而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第一次在香港期间,连他们自己都很难相信,他们都没怎么拉过手,但在外人面前范柳原又表现地很亲昵,让大家都觉得他们已经有关系了,这样就可以让白流苏就范,无路可退。
白流苏看透了范柳原的伎俩,表明上热络地敷衍,半推3半就,暗地里决定要回上海。
倾城之恋张爱玲作品展现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倾城之恋张爱玲作品展现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倾城之恋:张爱玲作品展现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备受推崇的一位,她的作品中经常展现出爱情与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些主题。
一、爱情的复杂性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描绘主人公与男主角之间复杂的感情关系,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
主人公对于男主角的爱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她既渴望得到他的关注和爱护,又在感情的泥沼中辗转反侧。
这种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主人公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张爱玲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将读者带入了爱情的微妙与矛盾中。
二、人生的矛盾性除了爱情的复杂性,张爱玲的作品还表现出了人生的矛盾性。
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无法选择。
她渴望自由和独立,却又受困于社会和现实的束缚。
这种矛盾性使得主人公陷入了困境和挣扎中。
张爱玲对于人生的矛盾性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压力和焦虑。
三、张爱玲的独特叙述风格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展现出了她独特的叙述风格,这为作品中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增添了色彩。
她以充满诗意和细腻的描写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主人公内心的世界。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张爱玲展现出了爱情的窒息和人生的无奈。
同时,她运用回忆的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相融合,使作品更显复杂和矛盾。
这样的叙述风格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对作品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复杂与矛盾。
四、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作品之一,通过对爱情和人生的描绘,使得读者思考起这些话题。
作品中的主人公深陷在复杂和矛盾的爱情关系中,她对爱情的渴望与痛苦相互交织。
这种深度的描绘让读者开始思考爱情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作品中的角色与故事,张爱玲传达了她对于这些话题的思考和观点,引发读者对自己的思考。
总结: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通过描绘爱情与人生的复杂与矛盾,引发了读者对于这些话题的思考。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三篇

最新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三篇通过读《倾城之恋》这本书, 坚信大家的学问必须会越来越丰富了, 那么是时候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三篇, 仅供参考, 欢送大家参阅。
最新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一张爱玲, 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 读她的作品, 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
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惨的女性。
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 于是, 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索, 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灰心。
别人评价她做为一个职业女性, 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 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
而我认为, 是当时的社会逼她产生无奈的思想, 于是, 她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许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系摆脱白公馆的时间。
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
在我看来, 她是迫不得已的, 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择。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 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
张虽然没有干脆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 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
当得知前夫逝世时, 大家劝她回去, 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 又去做他的寡妇, 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告:“六妹, 话不是这么说。
他当时有很多对不起你的地方, 我们全知道……”从着里可以看出, 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 这中不幸不仅仅自己感受到, 而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时你哭哭啼啼回家来, 闹着要离婚, 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 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子, 心有不忍……”中更证明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事实上鸡犬不宁。
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 从“她一嫁到婆家, 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
回到娘家来, 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可以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
那么, 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 而是脱离虎口。
回娘家也是天经地义的依靠。
倾城之恋解析

倾城之恋解析第一篇:倾城之恋解析《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中,不仅描写了一个在战乱背景下的恋爱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生困境,人性弱点以及理性回归的哲理小说。
我在网上找到一篇解析的文章把它转过来给喜欢的朋友一起欣赏。
一倾城之恋蕴涵的人生困境(一)围城意识《倾城之恋》中这一围城意识是通过作者对流苏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当兄嫂恶言相击,她跪着祈求母亲做主,而母亲却呆着脸,不做声她恍惚回到多年前,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
而在世俗的城堡里,城里的范柳原想逃出来,城外的白流苏想冲出去白流苏是想从封建枷锁中冲出去,冲进现代的城,找到衣食来源,比如穿时髦的衣服,跳交际舞,想和有钱的范柳原结婚。
范柳原已经厌恶了物欲横流逢场作戏的现代社会,想冲出去,冲进原始的,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精神世界。
他把巴结他的那些俗女人看成他脚下的泥,他觉得白流苏不应该光着膀子,穿时髦的长背心,而希望她穿旗袍,想象她在原始森林里奔跑。
“倾城” 是指人类文明之城物欲之城倾塌。
此时,人需要从原有的城堡里逃出来,重新架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倾城之恋” 展现了人们在围城内外冲进冲出的人生困境。
(二)现代末日意识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写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倾城之恋》清晰地描写出城市毁灭时,人们内心的真切体验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好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
这是当时人们面临的又一困境,在灾难面前,人们将嚣张的物欲冷却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摘要: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
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是一个动听又不近人情的故事。
张爱玲用她苍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关键词:张爱玲;爱恋;悲凉;艺术风格
一、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之际,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在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他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这倒是“倾城”的另一个意义: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二、白流苏的悲凉
在《倾城之恋》这本书里,白流苏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的女骑士。
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一事业。
从而形成了她以“赌徒”为背景的婚姻模式。
而败落的家、守旧的老母、为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了她柔弱背后的强悍。
《倾城之恋》一开始就涉及一个全然不同的时间情景:“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1】流苏就从这样一个近于凝固的家常时间走出来,这是个要创造自己命运的女人,她的创造,可以说是要在白公馆的时间轨道中挣扎出来,开始她个人生命的时间。
这点启悟,从一个特殊的时刻开始——前夫的死。
徐太太来报丧,流苏面临一个选择,兄嫂一致挤兑她要逼她回去守活寡,流苏没法儿不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归宿,这个家是再也住不下去了。
因此,流苏必须逃离开嗜着她青春和生命的上海,那个时候家庭的侮辱早已经盖过背井离乡的伤感。
而范柳原不过是她为了给家族一点颜色瞧瞧的道具,或是一张长期的饭票。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倾城之恋》亦是如此。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
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在对亲情、爱情描写的同时,张爱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探寻人物内心世界,透过剖析他们的行为,从而演绎了一幕幕人性遭受摧残的悲剧。
三、苍凉的风格
张爱玲是冷静的。
她笔下的故事,无论结局是悲是喜,是好是坏,也一律是冷静淡漠的一种基调。
冷静的文笔描写冷静的现实,冷静的现实冷静地表达人性,翻来覆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苍凉的情绪。
张爱玲喜欢用些艳丽浓重的字眼,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那种种华丽凄艳的文字,通过那份绚丽色彩突出她所表达的主题,给人视觉上一种强烈的冲击,让人在视觉冲击中去联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张爱玲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2]从“悲壮”转换到“苍凉”,“悲壮”与“苍凉”之间既有相通处,也有相异处,相通证明张爱玲确实具有悲剧意识。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她曾说过:“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3]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个荒凉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整个创作渗透着悲凉的阴气。
因而在这部小说中,始终笼罩着这样的基调苍凉。
而且她往往以繁华的都市和大家族为背景,透过这些传奇的繁华的背景我们总能感受到她心中隐隐的悲哀和作品中挥之不去的苍凉。
四、张爱玲式的爱情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似乎拥有着太多的坎坷,男女主人公的存在并不只是代表着他们自己,推来攘去的,还有他们背后的时代。
爱情下的无奈,浪漫中的凄凉,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已经不再是才子佳人的童话,仅存的浪漫全化成了凋零的花骨朵,风一吹便是四处散去,像及了张爱玲那种隐藏于文字之下的苍凉,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许刺骨的寒冷。
《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啊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
”[4]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张爱玲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和周围的一切,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
与伶人扮演的热闹场景相比,四爷独自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的身影就显得凄凉多了,更显示出了白公馆的冷清和衰败的气息。
从这胡琴声中引出了白公馆的一件稀罕儿事——徐太太来“报丧所引起的一场风波,也正是这场风波让白流苏明白了她的家人是一群怎样的人。
这些就是白公馆的人,透露了她们对亲情的淡漠,对流苏的冷情,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显示出了他们的冷酷无情。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流苏的命运注定了是悲惨的。
所以最后她决定听从徐太太的话用自己作为赌注勇敢的选择了离开了这个封闭、落后、没有人情味的
家。
也许在其他作家笔下,白流苏最后的命运也许会以一场以外的死亡做为故事的结束,以此升华白流苏悲剧的一生,向那个黑暗的时代发出呐喊。
然而,熟悉张爱玲小说的人都会发现,张爱玲似乎很不愿她的人物意外死去,以至于我们看到那些如鬼魅般的女子总是没完没了地游来荡去的,硬是要过完她的有也无,无也有的时间!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本也就没有时间,即便偶然记着了,也与人物与故事没多大的干系!人物在游移而非时间在流逝,这本就是白流苏之人的生活,从此这些白流苏之流的悲剧女子终于成就了一段绝唱!
当白流苏笑盈盈地把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的时候,一个张爱玲式的爱情故事终究结束了。
倾城倾国的女人大抵如此吧!再美的人儿也逃脱不了生活的琐碎,平凡与平淡本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
梁祝般唯美的童话只不过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的乌托邦罢了。
现实的出现既而粉碎了一切,爱情开始变得轻如毫毛。
这并不是我们喜新厌旧,是尘世之下太多太多的纷杂让我们挑不起那最重的一担。
担心的、恼怒的、忧郁的、流连的、羞怯的⋯⋯每个人都是“精刮”的,得一份心无旁骛、纯洁的情感着实不易。
即便是拥有,也只怕是在更多的无奈下被蚕食得只剩躯壳。
张爱玲的故事里永远是让人叹不尽的忧。
像是道尽了人世间的沧桑,每每读罢,一阵心痛萦绕心头,却道不明是为哪般。
或许这就是她故事里的苍凉,比爱情更为深远的艰涩⋯⋯
参考文献:
[1]任茹文,王艳张爱玲传团结出版社,2008
[2]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3]任茹文,王艳张爱玲传团结出版社,2008
[4]张爱玲倾城之恋京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