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按需分组教学法改革
新人工智能环境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新环境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早上起来,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我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嗯,关于新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这个话题真是紧跟时代步伐啊。
咱们得承认,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了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目标改革原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软件的使用。
但现在,我们要把目标调整一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算法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改革1.基础理论部分这部分要增加的基础理论,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让学生对这些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编程实践部分原来的编程实践以C语言为主,现在我们要增加Python、Java等语言的教学。
Python在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3.项目实践部分这部分要增加项目实践,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智能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改革1.案例教学以案例为主线,讲解理论知识。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技术的应用场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项目驱动以项目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在线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在线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四、考核方式改革1.过程考核重视过程,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项目实践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能力考核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考试中,增加实际操作题目,考察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综合素质考核五、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水平教师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作者:邓竞伟邓凯英贾丽娟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年第22期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作者针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现状,分析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设计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改进方法,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工科;教学改革;程序设计;项目式驱动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2-0100-04● 引言近年来,随着游戏软件的开发、智能手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编程语言作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备受人们的关注。
另外,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MOOC、翻转课堂、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得到了很多教育人士的重视。
新工科人才培养最基本的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高校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3]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所在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定位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以及扎实的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创业和团队精神。
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和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
● 课程体系现状分析Java程序设计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其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实践型和应用型较强的课程之一,在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4]因此,此Java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
[5-6]该课程讲述Java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概论以及关于JDK(Java Development Kit)类库的专题,如I/O流、图形用户界面、多线程程序设计和数据库访问的编程技术等。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7 亍
《 C++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
牟 学鹏
( 承德 石油高 等专 科学校 计 算机 与信 息工程 系 , 河北 承德 070 ) 6 0 0
摘 要 : c+ +程 序 设 计 》 程 是 计 算 机 专 业 培 养 学 生 程 序 设 计 能 力 的 重 要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 程 重 点 培 养 学 生 《 课 课 面 向对 象 程 序 设计 的基 本 思 想 和 方法 。论 述 了 《 C+ + 序 设 计 》 程教 学改 革 中 的一 些 经 验 和 体 会 , 际 运 程 课 实
用 中取 得 了 较 好 的 教学 效果 。
关键词 : ; C+ 程序 设 计 ; 向对 象 ; 学 改 革 面 教
中 图分 类 号 :P 1 4 T 32—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94 (0 1 O —0 00 10 ,46 2 1 ) 106 -3
《 c+ +程序设计 》 门课 , 这 就有 很多 地方值 得 探索 。
1 多元智 能 学 生观 与建 构 主义教 学观 的运 用
1 1 以 多 元 智 能 学 生 观 为 指 导 建 立 新 的 学 生 评 价 观 .
多元智 能观 认为人 类 的智 能是多元 化 而非单 一 的 , 主要 是 由语 言智 能 、 数学 逻辑智 能 、 间智 能 、 空 身 体运 动智 能 、 乐智能 、 际智 能 、 音 人 自我认 知智能 、 自然认 知 智 能八 项 组 成 , 每个 人 都拥 有 不 同 的智 能 优
可能 突 出。 因此我们 首先 要改 变传统 的学 生评 价观 , 但凭 分数 的高低 评价 学生 , 应尊 重学 生个 性 的多 样 性, 建立 ” 人人 有优 势 , 人可成 才 ” 人 的学 生观 。其 次 在《 C+ +程 序 设计 》的教学 过 程 中应 通 过加 强 课
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法等 。 ( ) 目教 学 法 1项
、
项 目教 学 法 是 师 生 通 过 共 同实 施 一 个 完 整 的 项 目工 作 而 进 行 的 教学 活 动 。 在 这 里 , 目指 以生 产 ~ 件 具 体 的 、 有 实 项 具 际 应 用 价 值 的产 品 为 目的 的任 务 , 应 该 满 足 以下 条 件 : 它 该 工 作 过 程 用 于 学 习 一 定 的教 学 内 容 。具 有 一 定 的应 用 价 值 ; 将 某 一 教 学 课 题 的 理 论 知 识 和 实 际技 能结 合 起 来 : 能 与 企 业 实 际生 产 过 程 或 现 实 商 业 经 营 活 动 有 直 接 的 关 系 :学 生 有 独 立 制 订 计 划 并 实 施 的 机 会 ,在 一 定 时 间 范 围 内可 以 自行 组 织 、 排 自 己 的学 习 行 为 ; 明 确 而 具 体 的 成 果 展 示 : 生 安 有 学 自己克 服 、 理 在 项 目工 作 中 出 现 的 困难 和 问题 : 生 能 运 用 处 学 新学 习的知识 、 能 , 决过去从 未遇到过 的实 际问题 : 习 技 解 学 结 束 时 , 生 共 同 评 价 项 目工 作 成 果 。 师 以 项 目为 主 线 , 带 动 理 论 学 习 最 好 、 快 、 有 效 的 是 最 最
学 中存 在 问题 的原 因进 行 了分析 ,从 程 序 设 计 教 学 的 相 关 课 程 整 合 、 学 内容 、 学 方 法 和课 程 考 试 方 式等 方 面 进 行 了探 教 教 讨和改革 . 旨在 提 高教 学效 果 。 关键 词 : 高职 院校 程 序 设 计 类课 程 课 程 教 学 改 革措 施 程序 设 计 类 课 程是 计 算 机 专 业 的 基 础 课 程 ,同 时 也 是 重 点课 程 , 应 是 高 职 院 校 计 算 机 专 业 学 生 的 专 业 基 础课 。 经 本 但 过调 查 并 结 合 亲 身 教 学 的体 验 ,我 发 现 这 一 系 列 课 程 反 而 是 计 算 机 专 业 学 生 的硬 伤 , 学效 果不 太 明显 。 此 我 分 析 了存 教 在 在 问题 的原 因 , 出 了 几 点 相应 的改 革措 施 。 提 传 统 程 序 设 计 类 课 程 教 学存 在 问 题 的 原 因 传 统 程 序 设 计 类 课 程 , 其 是 入 门语 言 . 学 效 果 都 不 是 尤 教 很好 。究 其 原 因 , 要 有 : 是虽 然 高 职 院 校 培 养 的人 才 目标 主 一 是应 用 型 . 其课 程 体 系 与 传 统 的本 科 教 育 相 差 不 大 , 多 还 但 大 是 从 理 论 到理 论 的学 科 体 系 , 少 与 实 际 相 结 合 的 实 用 知 识 , 缺 且 各 课 程 之 间 相 对 孤 立 , 后 几 门课 之 间不 能 很 好 地 衔 接 。 前 二 是 没 有 适 合 高 职 院 校 的教 材 , 在 的教 材 不 是 沿 用 本 科 的 , 现 就 是本 科 的缩 减 版 。 三是 在教 学 方 法 上 , 是 以 知 识 点 为 驱 动 , 还 虽有 相应 的实 践 实 验 课 , 当学 生 学 完 这 门 课 程 后 , 但 却难 以把 所 学 知 识 融 会 贯 通 , 分析 和设 计 完 成 一 个 完 整 的项 目。四是 去 虽然 程 序 设 计 类 课 程 都 有 相 应 的 综 合 实 训 课 程 。课 程 内 容 多 基 于 软件 项 目的开 发 过 程 ,实 训 的 环 境 也 多 模 拟 企 业 的 工 作 场景 , 由于 项 目多 为 实 训 而 设 计 的教 学 案 例 , 但 与企 业 的 实 际 开发 项 目脱 节 ,且 在 实 训 过 程 中 缺 少 具 有 软 件 开 发 过 程 实 际 经验 人 才 的指 导 , 业 模 拟 流 于 形 式 , 致 学 生 在 实 训 过 程 中 企 导 任务 不 明确 , 而 实 训 效 果 较 差 。五 是 在 课 程 考 核 上 , 是 以 从 还 笔试 为 主 . 调 考 前对 知 识 点 的 死 记 硬 背 , 无 法 衡 量 一 个 学 强 这 生 真 正 掌 握 的 情 况 ,考 试 通 过 了 和 学 生 掌 握 了之 间无 法 划 上 等号 。 六是 高职 学 生 英 语 基 础 相 对 较 弱 , 然 觉 得 此 类课 程 很 虽 重 要 . 面 对 全 是 英 文 单 词 组 成 的此 类 课 程 常 感 力 不 从 心 , 但 有 抵 触 情 绪 , 加 上 上 述 的 原 因 , 些 学 生 感觉 像 听 天 书 , 不 再 有 跟 上进 度 . 而 失 去 了兴 趣 , 终 出 现 了教 师 上 程 序 设 计 课 累 、 从 最 学生 听着 也 累 的不 良效 果 。 二 、 革 措 施 改 1 础 课 程 体 系改 革 . 基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改革与探讨。
本文将围绕《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课程设置调整与创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结合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与创新。
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评估,更新教学大纲,确保与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相关领域的发展保持同步。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科背景和兴趣爱好,增加一些专业课程的选修内容,如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学生的选课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还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资源,与其他相关专业或学科进行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更新与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引入更多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工具,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可以开展更多的项目化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还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如编程比赛培训、软件开发实训等,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师培训与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组织定期的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还可以建立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组成,共同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和实践机会。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分层分类教学实施方案(1)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分类分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近几年来生源多样化(普通文理科、对口单招、自主招生、3+2分段培养等)、相同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多样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多样化和学习能力差距扩大化等实际情况,为切实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为开展分类分层教学改革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计通院目前主要包括计算机类和通信类两大专业群,本方案将根据两个专业群的实际情况,分别组织实施。
一、分类培养模式1、根据生源情况进行分类培养针对计通院存在普通文科、普通理科、自主招生、对口单招、“3+2”高职本科分段培训等类型生源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重点研究各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专业基础,设置差别化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
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力求使各类学生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知识在本专业群内基本达到一同水平线。
2、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开展订单班分类培训继续开设联想、嘉环、邮建、海迅订单班,企业和学生互选,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岗前培训和认证项目嵌入课程体系,并积极扩充订单班的规模和质量。
3、继续实施和优化“多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类专业群已成功针对2011级、2012级学生实施“多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从第三学期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一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要结合前两届实施情况和学校相关政策规定,优化公共平台课程(通识课程)和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
通信类专业群在适当时候应尝试在专业群内分方向培养。
二、分层教学模式1、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开展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入学成绩或统一测试成绩,在专业群内针对程序设计基础等专业平台课程采取“同层同班”分层教学:研究分层方法,将学生分为A(较好)、B(普通)、C(较差)三个层次。
研究性教学在高校计算机程序课程中的探索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研究性教学在高校计算机程序课程中的探索邓小颖,陈卫峰(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该文介绍了在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系列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并做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
根据课程特点,提出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需区分的三个不同阶段,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通过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课程阶段;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251-02Exploration on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College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DENG Xiao-ying,CHEN Wei-feng(College of Physics and Technology,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2,China)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theor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three key stages are identified in theprogress of teaching programming courses,and three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innovated for them.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 successfully cultivated th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Key words:research teaching;programming course;teaching reform;course stage;ability training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在探索、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1]。
高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以陇南师专为例

高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以陇南师专为例张景川【摘要】面对陇南师专的发展,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构建适合本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提出了改革意见,以此来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步伐.【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0(026)019【总页数】3页(P196-198)【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作者】张景川【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甘肃,成县,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3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日益深入到各个专业领域,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水平已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突出标志。
同时,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陇南师专的不断发展壮大,增加了好多新的专业。
面对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本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无论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都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不相适应。
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校各类专业人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这是实现本校培养目标的一项基本要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校的公共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
因此不能按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要求来要求学生,不要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拔高为计算机专业教育[1]。
这样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就必须从本校的培养目标出发加以定位。
为此,特别要注意两点:第一,我们的教育既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层次,同时又是一个较低的层次。
首先,不能将大学教育降低为普通的职业教育(如中专和技校等),不能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降低为计算机操作员的操作培训。
其次,要注意在大学教育中,它是一个较低的层次。
这就需要特别注意精选教材,取舍一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对学生作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按需分组教学法改革摘要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地位不容忽视。
本文提出按需分组教学法,从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分组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此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关健词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分组方式教学过程改革一、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方法程序设计类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语法规则繁多,课程内容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语法规则难记易忘,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导致有的学生比较重视此类课程,能下苦功夫去学,但仍有部分同学因缺乏必要的兴趣而产生退却思想。
学习该类课程的基本方法是:对需要掌握的语法规则熟悉、熟记和熟练的应用。
而且,要进行程序设计,不仅需要强记语法规则,还需要转化思维,使用程序设计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不能转换思维方式,实际动手编程时将不知如何下手,造成学习的语法规则都只是纸上谈兵。
程序设计类课程本身的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普遍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程序设计是一项莫测高深的技术,对进入程序设计领域存在畏难的情绪。
而且学习程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快速、熟练的编写软件,如果学生不考虑把软件开发作为谋生手段,缺乏学习的必然动力,遇到困难很容易知难而退。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内容枯燥,不容易讲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人们想来很多办法来改进教学,例如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案例解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
其中案例解说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列举程序实例来解说知识点的讲解更清晰、直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多是以知识为导向,使用的案例多是个别的、服务于具体的知识点,即课堂上演示的示例程序多是为了解说某一个语法或规则,因此这些示例程序的实用性不强,而且相互之间缺乏联系。
这就使案例法的好处大打折扣,虽然这些示例程序可以直观地解说语法规则,但其本身的无趣性却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枯燥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但是传统上用于实践的上机习题(读程序题、写程序题),大部分是为了考察某一个语法或规则,实用性不强。
而且为了突出知识的重心,上机题基本上都是控制台类型的程序,在命令提示符方式下运行,没有丰富多彩的图形界面,缺乏吸引力,使得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不高,并且对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这些内在或外在的因素都使得程序设计类课程缺乏吸引力,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按需分组教学法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我们提出按需分组教学法。
所谓按需分组教学,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按需教学法是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研究和实践探索。
提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按需分组教学法的作用与意义在于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授知识,增强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实用性。
下面详细介绍按需分组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
(一)教学模式改革以往,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动手为辅,以语法规则学习为主、程序开发为辅,上机的课时往往少于授课的课时。
按需分组教学法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实践中学习程序设计,授课内容密切联系实践进展,使学生通过模拟式实战,切实提高自身的程序设计能力。
(二)教学过程改革按需分组教学法强调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则强调综合性、完整性、连贯性,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点,以及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其他知识点。
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首先以较短的时间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然后辅以实践:在学习c++语言的基础部分时,辅以简单的win32控制台应用程序开发。
而在c++语言的面向对象编程部分,则设计一个综合的、完整的、连贯的实验题,该实验题应尽可能多地涉及本课程的知识点。
授课内容密切联系实践进展,深入讨论c++的一些高级论题,突出重点,使学生明了c++语言的一些关键性语言特征的思想基础和深层的机制。
通过实践课中的程序设计实践,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中得到切实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训练。
1、实践环节的设计在程序设计课程中,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面向对象的精髓,真正掌握一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关健在于综合实验题的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验题应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较大的实验,它的开发过程应贯穿大部分教学过程。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开发一个规模相当、难度适中的软件。
这个软件要能尽可能多的涵盖课程的知识点,又有一定的实用性,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开发该软件的过程中,逐步学习、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领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好处。
对于上机题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上机使用的集成开发环境(ide),让学生编写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有图形用户界面的应用程序。
例如:可以让学生编写一个基于对话框的mfc应用程序。
在开始的时候,使用控件绘制图形界面,易于上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在实现软件各功能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如何操作界面,如何使用各种控件对应的类,还需要定义新的类或派生类。
教师根据实际的编程需求,讲授相应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其他知识点。
这样随着软件的开发,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就这样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被掌握,等到软件开发出来,这门课的知识点也学得差不多了。
为了使实践环节能够顺利进行,教师事先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
为了使前后讲授的知识点之间具有合理的逻辑关联性,教师需要对软件功能进行恰当的划分,并规划好软件开发的步骤,这样才能使上机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案例的设计教师使用按需分组教学法教授知识点时,仍然使用案例法。
但是作为案例的类和程序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要具有实用性,且和实践环节的综合实验题密切相关。
程序设计语言的各种集成开发环境都提供了极丰富的类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类,这些类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且被长期使用的,它们不仅实用性强,而且极好地体现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四大特征——封装、继承、重载和多态。
因此,这些类库中的类就是现成的、最好的例子。
使用ide类库中的类作为解说程序设计语言语法规则的演示实例,不仅更有说服力,也便于学生掌握上机开发环境,真正提高程序开发能力。
在选择用作示例的类时,要紧扣软件的开发。
我们选择microsoft visual c++ 6.0作为程序设计语言,使用的集成开发环境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 6.0,它自带微软基础类库mfc。
编辑图形用户界面时常用的类是cwnd类及其子类。
cwnd类是窗口类,描述的是通用的窗口。
它从mfc的一个根基类cobject派生而来,从它可以派生出各种实际使用的窗口类,例如cdialog(对话框类),cedit(编辑框类)。
因此,使用cwnd类及其基类、派生类作为示例,可以极好地解说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征及语法规则。
(三)分组的方式分组前要对全班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边教学边了解学生,要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学习带头人,同时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制作技能。
分组时,要统筹兼顾,组数不易太多,每个小组要确立一至二名学习带头人作为学习小组长,同时兼顾学生间的友情和合作,方便互相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适当搭配完成分组。
在分配任务到各个小组之前,教师应组织各个小组长进行研讨学习,小组长在教师的提点下提出自己学习并完成任务的思路,当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把任务分发到各个小组的学生中去,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确完成任务要用到的新知识点和任务要求所要达到的目的,使他们有的放矢去学习并完成任务。
各个小组间的任务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果任务相同,在学生学习完成同一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把各个小组完成任务的优劣进行对比讲评,在各个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对全班学生的统一要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各个小组的任务不同,可以使全班分小组学习应用不同的知识点,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交叉对比学习,最终使各个小组都能完成多个任务,全班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面,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四)考核方式改革考核环节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个关键环节。
传统上,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形式多是卷面考试,虽然在试卷中有关于读程序、写程序和改程序的题目,但是这些基本上属于纸上谈兵,并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按需分组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考核形式,讲究理论、实践并重。
按需分组教学法采取综合考核方式,由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实验成绩和平时表现四部分组成。
其中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取百分制,考试时间为1个小时;上机考试采取当堂出题、当堂上机编程、编译、调试、运行的方式,考试时间为2个半小时;实验成绩主要是针对软件的完成情况打分;平常成绩则体现了学生在上课、上机过程中的表现。
这四部分的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30%、20%和10%。
三、按需分组教学过程的实施实施按需分组教学法,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协同运作。
教师掌握课程按需分组教学的关键点,根据知识点与软件各子功能的相关性对软件进行功能分解,并据此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设计每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编写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知识点、某项子功能的实现步骤、类似问题举例、相关知识索引等。
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围绕待开发软件的功能,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观摩、分析类似任务的实现过程,边讨论、边动手,每次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由教师讲授课程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阶段为常规教学。
第二阶段,c++基础语法的学习:由教师讲授c++语言的基础语法,主要讲解c++语言较c语言增加的语法部分。
这阶段为常规教学辅以上机实践。
第三阶段,明确任务:通过软件功能的操作演示,明确所需完成的任务,根据功能划分子任务,并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从这阶段开始进入按需分组教学。
第四阶段,制定计划:这阶段是分析、设计阶段,组织学生使用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设计实现方案。
第五阶段,实施计划:按照设计方案,在集成开发环境下,开发软件,即编辑、编译、链接、调试、运行程序。
这是教学的主体阶段,学生边实践、边学习。
学生不仅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中学习,还充分利用教材、文献等资料和网络资源,举一反三地学习掌握其他相关知识。
在此阶段,要进行经常性的讨论、小结、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实践的情况,可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第六阶段,考核:检查评估阶段。
按综合考核方式,组织考试,评定成绩。
四、结束语按需分组教学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在实践中学习。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