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经验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经验发表时间:2018-07-19T14:40:29.13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8期作者:谭英[导读] 慢性阻塞性肺炎疾病(COPD)多发于老年患者,其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科多发病。
(会东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 615200)【摘要】目的:对老年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经验进行讨论。
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2月,在二甲医院就诊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37例,对患者治疗中上机前后的机械通气并发症和指标的改变进行比较。
结果:患者在上机前后的各项检查指标都有了较好的改变,呼吸机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结论:对COPD患者的治疗中,机械通气是其救治的重要方法,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合并呼吸衰竭;指标改善【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096-01慢性阻塞性肺炎疾病(COPD)多发于老年患者,其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科多发病,在合并呼吸衰竭时,会严重威胁到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老年患者的呼吸系统严重衰竭,导致肺功能减弱和储备能力降低,在阻塞疾病发生时更加容易发生感染,已至此就需要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
机械通气是可维持气道通畅、改变通气和防止机体缺氧可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的一种通气方式,可减轻呼吸衰竭患者的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
1.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2月,在二甲医院就诊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37例,其中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4例,女性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3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2±2岁,所有患者在该医院接诊时均有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5/min,和低氧血症情况发生。
1.2 方法对于有严重的呼吸窒息危险,和分泌物过多呼吸得到抑制或者被迫停止;或者是经过医疗治理的之后,病情有所加重,伴随着呼吸急促的;意识不清,昏迷,嗜睡等各种不利于患者生命的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上机治疗。
PRVC通气模式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气压伤的预防作用

·临床研究·2012年8月第9卷第24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致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机械通气,并且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科学合理的机械通气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低氧血症,纠正酸中毒或高碳酸血症,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模式,但是临床实践中发现老年COPD 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尤其是支气管肺部病变等导致气道阻力过大,通气时气道风压过高而发生肺气压伤[1]。
因此如何在改善通气缓解呼吸衰竭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肺气压伤是呼吸科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 )是一种智能化通气模式,容量控制和压力控制结合,可以在改善肺通气的同时,有效控制吸气压力及气道峰压,减少肺气压伤[2],本文笔者选择COPD 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分别给上述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比较不同通气方法对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46例老年COPD 致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患者,其中,男27例,女19例,PRVC 通气模式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气压伤的预防作用伍滔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411100[摘要]目的分析研究PRVC 通气模式在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引起的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气压伤的预防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46例老年COPD 并呼吸衰竭患者,并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
研究组采取PRVC 通气模式,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在通气治疗4h 及2d 后,分别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呼吸力学指标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
结果①生命体征:治疗4h 及2d 后,两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呼吸机的使用

一.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一)呼吸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呼吸机必须具有下列基本结构:
1.呼吸机的动力来源: 压缩气体、电力
或二者相结合。气动靠压缩气体推动呼吸
机的阀门、活瓣,运用气体射流原理调控
呼吸机的运行。电动呼吸机则靠电力来驱
动呼吸机运转。
2. 具有灵敏而准确、可变的通气压力 及通气容积的调控装置。
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指通气机在吸气相产生正压, 将气体压入肺内; 但在呼气末, 气道压力并不降为另, 而仍保持在 一定的正压水平。在呼气末仍保持一定水平正 压的功能, 就称为PEEP。主要适应症是肺内分 流所致的低氧血症。
(一)PEEP的主要作用
1. 呼气末正压的顶托作用→呼气末小气道开放→ 利于CO2排出。 2. 呼气末肺泡膨胀→功能残气量(FRC) ↑→利于氧合。
4.流速切换(Flow Cycling): 呼吸机送气(吸气)的流速由医务 人员设定,当吸气流速达到预定值时, 呼吸机停止送气转为呼气,这种呼吸机 必须装置气体流速敏感阀,医务人员必 须具有较多的呼吸生理及病理生理的知 识和临床经验,才能自如地加以应用。
目前临床使用的呼吸机, 一般都具有 容积和压力切换两种方式, 高档呼吸机 可同时具有时间切换和流速切换装置可 供选择。从临床应用要求的角度来看, 具有容量和压力切换功能的呼吸机可基 本满足临床的应用。
15cmH2O,最高不超过25cmH2O。未插管的病人可用面罩或鼻塞
间断使用 CPAP,一般用 2~lOcmH2O,最高不超过l5cmH2O,
若超过2天呼吸功能仍没恢复者应行气管插管。
3. 未插管的病人使用 CPAP,应防止胃扩张、呕吐、恶心、
腮腺炎、鼻腔炎、泪囊炎等。
呼吸机重点复习内容 (1)

呼吸机复习内容1、呼吸机(breathing machine or respirator),是一种辅助或替代患者肺通气的装置,是麻醉呼吸管理、呼吸衰竭治疗和危重症抢救不可缺少的重要医疗设备。
2、基本组成及功能:①动力系统(dynamic system):将高压气源和电源转换成安全能源,提供呼吸机运行动力,的功能单元。
②控制系统(control system):是调控通气频率、呼气和吸气时间比例等时相参数,使呼吸机能够自动运行的功能单元。
控制原理有机械控制和电子控制两类。
③输气系统(delivery system):接受控制系统指令,调节气量参数,输送吸入气体的功能单元。
分为:压力型、容量型和持续气流型三类。
④输出气路(breathing system):又称呼吸气路,呼吸机与患者之间的连接管道。
基本功能是分离呼吸气体,吸气期引导通气气流进入患者肺内,呼气期引导呼出气体排出。
绝不允许重复吸入!⑤安全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的功能是监测通气力学指标判定异常情况,发出视觉或听觉报警信号,提示操作者予以调整。
3、通气模式:呼吸机增加或替代患者肺通气的自动运行方式称为通气模式。
有四类基本模式:①INPV体外间歇负压通气;②PNPV正负压通气;③IPPV间歇正压通气(目前应用最广);④CPAP持续气道正压。
4、呼吸机机械通气的基本过程及对应的机械操作:吸气期:a、吸气启动(initiating):呼吸机由静息状态或呼气末转为吸气状态的机械操作。
在同步呼吸时还称为触发(trigger)。
要完成的机械操作:①输气系统输出气体;②关闭呼气阀。
b、肺充气:呼吸机向肺内输送气体的过程。
要完成的机械操作:①保持呼气阀关闭状态;②输气系统持续输出气体;③限定输出气体的流率、时间、容量、压力等物理参数。
呼气期:c、呼气切换:吸气期转为呼气期的机械转换。
由于呼气切换具有调节肺通气参数的作用,有时又称为预调(preset)。
要完成的机械操作:①输气系统停止输出气体;②开放呼气阀。
呼吸机常见模式与参数设置

呼吸机参数设置
控制压力水平:在PCV 模式下,需 设定吸气压力水平。吸气压力水平的 高低取决于病人需要潮气量的大小。
吸气压 力水平
压力支持水平:在应用PSV模式时, 压力支持水平可通过病人自主呼吸频 率和病人所需潮气量来设定。
参照依据:如病人自主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可维持在15—25 次/min、6—12ml/kg,那么认为设定的压力水平是恰当 的。
持 续 气 道 正 压
双水平气道 内正压 (BiPAP)
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病人在不 同高低的正压水平下自主呼吸。自主 呼吸或机械通气时,交替给予两种不 同水平的气道正压,即气道压力周期 性地在高压力和低压力之间转换,每 个压力水平均可独立调节。以两个压 力水平之间转换引起的呼吸容量改变 来达到机械通气辅助作用。
呼吸机的参数
时间参数
容量参数
压力参数
时间参数
呼吸频率 ( f )
吸呼比 (I/E)
吸气时间 Ti ( s) 、呼气时间 Te( s)
屏气时间 TP( s) 是吸气时间的 一部份,一般不超过呼吸周期 的20%。
容量参数
分钟通气量 (Minute Volume, MV )
吸气流量 (F,l/s),是一个动态 物理参数,峰值流速Fpeak :影 响吸呼比量 (Tidal Volume,VT),VTI, VTE
流量触发灵敏度 (Trigger ,L/min),
压力参数
吸气压力水平 (Pi) 吸气末正压(Pplateau ) 呼气末正压 (PEEP) 平均气道压( Pmean ) 、气道峰压
阻塞性通气障碍宜采用适当低的流速,限制性通气 障碍则应采用相对高的流速。
吸呼比(I:E=Ti:Te):通常设定在1:1.5~2.5
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通气在治疗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24104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研究·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通气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的价值杨泽凯(雅安市中医院 儿科,四川 雅安 625000)0 引言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一种发生于新生儿呼吸系统中的常见疾病,诱发原因主要是由于早产儿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缺失。
目前,治疗该病症最为有效的措施为机械通气,而随着对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深入了解,所采用的机械通气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表现,其中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通气是现尽最常采用的两种通气方式,因而通气方式的具体如何选择则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本文中就主要从我院选取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了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具体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2月起至2018年9月毕,从我院选取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探讨分析,遵照均匀分组的原则实施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其中对照组有男33例,女17例;患儿胎龄在28-34周,平均(31.7±1.8)岁。
观察组有男32例,女18例;患儿胎龄在29-35周,平均(31.6±1.9)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胎龄、性别)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同意,且患者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在对照组中应用SIMV 实施治疗,其中呼吸机相关参数设置如下:气道峰值介于15-25 cm/H 2O (目标潮气量介于5-8 mL/kg );呼气末压力介于5-8 cm/H 2O ;吸气时间介于0.35-0.45 s ;呼吸机吸气触发压力敏感数值介于-1至-2 cm/H 2O ;呼吸频率介于30-60次/min 之间;吸入氧气体积分数介于0.21-1.0[1]。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31例治疗体会

衰竭诊 断标 准 。机 械 通气 前状 况 :① 昏迷 或 浅 昏迷 1 9例 , 志恍 惚 1 ;② 浅 慢 点头样 呼 吸 神 2例 8例 , 呼吸急促 、 率≥3 / i2 频 0次 r n 3例 ;③ 3 a 1例
均 P O ≤6k a P C 2 6 6 P ,血氧饱 和度 a 2 P , a O > .5k a /
2 结
果
上机时 间 2~2 ,平 均 8d 4d 。本 组 成 功 脱 机、 转 出 院 2 好 2例 ( 1 0 。 死 亡 9例 (9 7 . %) 2. O , 中脱 机后 1周 内死 亡 1例 , 因为严 重 %) 其 死 心律失 常 ( 室速 室颤 )未脱机 死亡 8 , 中 5 ; 例 其 例
-
多地应用于 C P O D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 以使 可 部分病例免于气管插管H , 但无创通气主要用于 J
解 除呼吸 肌疲 劳 , 支气管 一肺部 感染严重 、 道 对 气
数, 将氧浓度逐 渐降低 至 0 3 .。撤机 模式 为 . ~0 4
收稿 日期 : 0 8 4一l 2 0 —0 1
因经济拮据终止治疗而死亡 , 3 余 例主要死因是 多器 官功 能 衰竭 和感 染 。本组 3 1例患 者 中发生 并发 症 6例 , 1 . %。其 中呼 吸机 依 赖 2例 , 占 94 呼吸机相关肺炎 2 , 例 气胸 1 , 例 气管导管痰痂阻
塞 1例。
初 始 通 气 模 式 : 量 辅 助 /空制 ( ( )0 容 } A/ 1 例, 同步间歇指令通 气 +压力 支持 ( I SMV+P V) S
1 病 情稳定 , ~2h 血气分 析满 意 , 则予拔 管。
<8 %, 0 吸氧后 无改善 。来 院后 所有 病例 立 即氧 疗, 常规给予抗感染、 平喘、 肾上腺皮质激素 、 纠正 水、 电解 质平衡 紊 乱 、 营养 支持 及对 症 治疗 , 心 伴
应用容量控制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

气道 峰 压 , 气管平 均 压及 心率 明显 下 降 ( P<O 0 或 1 0 0 ) 血压有 所 上升 ( 5、 P<O 0 ) .1 。
讨 论
吸 比为 1 1 5 , 氧浓 度 为 4 %。待 病 情改 善 、 : . ~2 吸 0 自主 呼吸恢 复且较 稳 定后 , 贯使 用 S MV 模式 通 序 I 气 , 气 量仍 按 8~1 潮 2mlk / g计 算 , 率 6~1 额 O次 / a n 触发敏 感 度为 0 一2c ri, - l 0, 氧浓度不 变 。 nH2 吸 随呼吸 和病 情 的改 善逐 渐减少 通 气次 数 , 直至 停机 。 观 察改用 S MV 模 式 2 h后 血 气 分 析 的 变化 , I 以及 S MV 模 式 对 气 道 峰 压 、 均 压 、 压及 心率 1 平 血
响 , 接 近 生 理 状 态 , 利 于 停 机 更 有
明 S MV 具 有改善过 度 通气 作用 , I 尤其 是 慢 阻肺 患 者 , 据允 许 性 高 碳 酸 血 症 的 理 论L , 当增 加 根 2 适 j P∞ , a 分压 , 有利 于撤机 。但 在应 用 S MV 时 , I 如果
吸收 , 重原有 的代谢 失衡 , 加 从而形成 恶 性循 环 。患 者病情 越 重 , 肠道 菌 群 失调 越 明显也 说 明 了这 一 问 题 。回春生 为 双歧 杆 菌 活菌 制 剂 , 口眼后 可通 过 磷 壁酸 与肠牯 膜上 皮 细胞 紧密 结 台 , 形成 一 个 具 有 保 护 作用 的生物 学屏 障 , 阻止致病 菌的定 植 和入侵 : 由 其 产生 的细胞 外糖 苷酶 可降解肠 粘膜 上皮 细胞 的复 杂 多糖 , 干扰抑 制 肠杆菌 等有害 菌的生 长 ; 其代谢 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91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5例)。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研究组采取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3%(P<0.05);研究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气道峰压及每分钟通气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P<0.05)。
结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优良。
关键词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该病多反复发作[1],在感染及劳累等诱因作用下,患者多因合并呼吸衰竭而死亡。
机械通气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酸中毒及低氧血症的有效手段[2],常用通气方式主要有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为进一步探讨两种通气方式的临床疗效,对本院部分患者进行研究,以期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提供相关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住本院治疗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1例。
根据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62~87岁,平均年龄(7
2.4±5.8)岁。
研究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
3.1±5.2)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卧床休息,营养支持,根据药敏试验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雾化祛痰以及解除支气管痉挛等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研究组采取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
参数设置:调制模式S/T,呼吸频率12~18次/min,潮气量6~10 ml/kg,吸入氧浓度30%~60%,呼吸比2∶1,吸气治疗时间1.0~1.3 s。
治疗期间心电监测患者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3]。
1. 3 观察指标治疗72 h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检测PaCO2、PaO2以及pH值;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气道峰压以及每分钟通气量,并
统计并发症情况。
1. 4 疗效评定标准[3] 显效:治疗72 h后,患者心悸、气促、呼吸困难以及发绀等症状基本消失,PaCO250 mm Hg;有效:上述临床症状较前改善,PaCO2及PaO2改善程度在10 mm Hg之内。
无效: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较前无改善。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治疗72 h后,研究组患者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41/45)。
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8.3%(36/46)。
经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 2 血气指标治疗前研究组PaCO2、PaO2以及pH值分别为(69.3±9.6)mm Hg、(62.2±8.5)mm Hg和(7.22±0.32);治疗后分别为(45.1±7.3)mm Hg、(77.8±10.2)mm Hg和(7.37±0.36)。
对照组治疗前PaCO2、PaO2以及pH值分别为(71.1±9.5)mm Hg、(60.6±8.4)mm Hg和(7.22±0.31);治疗后分别为(56.4±8.4)mm Hg、(64.7±9.6)mm Hg和(7.36±0.35)。
治疗前两组PaCO2、PaO2及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PaCO2及PaO2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呼吸力学指标治疗前,研究组气道峰压、每分钟通气量分别为(36.7±10.2)cm H2O(1 cm H2O=0.098 kPa)、(9.2±
3.1)L/min;治疗后分别为(23.1±6.4)cm H2O、(6.1±2.3)L/min。
对照组治疗前气道峰压、每分钟通气量分别为(37.1±9.7)cm H2O、(9.3±3.2)L/min;治疗后分别为(31.2±6.2)cm H2O、(8.1±2.7)L/min。
治疗前两组气道峰压及每分钟通气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2. 4 并发症研究组患者出现通气不足2例,气压伤1例,发生率为6.7%(3/45);而对照组出现通气不足2例,通气过度2例,气压伤4例,发生率为17.4%(8/46)。
经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由于长期炎症刺激,气道发生重塑,结构改变,导致呼吸道狭窄。
此外,肺实质病变引起下呼吸道开放功能显著下降,进而造成肺部弹性回缩力降低。
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可引起通气与换气功能抑制,因此极易引起呼吸衰竭[4]。
机械通气是改善患者病情的有效手段,面罩方式通气由于不能达到有效的作用强度,因此临床多采用气管插管,与呼吸机同步治疗。
传统多采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式,该通气方式将机械通气治疗与自主呼吸运动相结合,可确保通气量充足,并降低人机对抗的几率。
但由于老年患者肺组织损伤较重,且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功能严重受限,通气时需将潮气量增大,易引起肺部气压伤。
而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可通过计算呼吸机压力与肺组织容积之间的关系,对吸气压力指令通气进行实时调节,并可依据患者气道阻力变化对潮气量进行随时调整,进而稳定潮气量,增加有效通气量,并减少气压伤等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式比较,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患者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恢复较为迅速,且两组pH值并无显著差异,提示均无过度纠正通气。
此外,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表明具有较好的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可认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玲,张胜.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8):1102-1105.
[2] 陈云春.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观察.中国卫生产业,2014,11(8):152-154.
[3] 孙秀平.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435-436.
[4] 王振雷.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疗效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