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诊断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规范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h,有的可48h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
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
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 2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①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
②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
③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
④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
⑤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⑥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⑦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
⑧评定ICD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
⑨检测长QT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心率减速力)、DR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3基本技术指标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部分组成。
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应、采样率和分辨率。
3.1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以及作用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以及作用1. 引言1.1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是一种能够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内心电图信号的检查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种小型可携式设备,将心电图信号记录下来,以便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况。
与传统的心电图检查相比,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日常活动和睡眠状态下连续监测心电活动,从而更好地了解心脏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动态心电图通常会记录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心电异常,如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这种连续监测的方式可以帮助医生捕捉到平时容易漏掉的心电异常,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多的线索。
动态心电图检查具有非侵入性、方便快捷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筛查和诊断,对心脏疾病的及时发现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重要的心电学检查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心脏功能信息,帮助他们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1.2 作用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心电学检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脏电活动。
那么,动态心电图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
动态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脏问题,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通过连续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确定病因及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动态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
通过比对不同时间段的心电图数据,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为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动态心电图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及风险因素。
通过分析心电图数据,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心脏负荷状况以及心脏电生理参数,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有效参考。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动态心电图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心脏病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保障。
2. 正文2.1 动态心电图的原理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心电活动的变化来获得心电图信息的检查方法。
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1例

( 藕 :o 2 1 7 收 2o 一O —1 )
胸壁刺激试 验时出现耐起搏 器部 分依赖 型或无依赖 型 明 说 患者冠脉血供改善 , 心脏激动和传 导功能得到部分 恢复。胸
壁刺激试验判定为对起 搏器完 全依赖 型 当起搏 器出现更
换新的起搏器指标 时( 如起搏频率逐渐下降 1%)应及时更 0 . 换, 避免起搏器发生功 能完全失效而引起猝死。
A
图 l 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 痛
作者单位 : 0 1 石家庄 河北 医科太学第 四l床 医学院功能科 0 01 5 临 Nhomakorabea普资讯
2 l 7
讨论
变异型心绞痛 是 1种 不稳定 型的心绞 痛 。其原
变异型心绞 痛在 临床 上 比较 常见 , 由于其发 作持续 时 但 间短 , 作后心 电图恢复正常 , 好发于静息时 , 难用常规 发 且 很 心电图监测 出来 . 动态心 电图可 连 续监 测 2 h 能够 清 而 4, 楚 准确 地记录到变 异型 , 发作 时有关 导联 s 段 的动 态 t l 纹痛 r 变化 , 明确诊断 , 为 并进 一步治疗提 供可靠 依据。
( 稿: 收 ∞l 2—2) —l 5
因主要 是冠 脉 主支痉 挛 ( 在冠 脉粥 样硬化 性 狭窄 的基 础 或 上 )而临床表现为静息时胸痛 反复发作 , , 好发于半夜到凌晨 之间,l , t电图示 s 段抬 高, 映相应 区域 的整个 心室壁有急 r 反 性心肌缺血 , 其后果 比较严重 , 易发 生心肌梗死 , 极 应积极给
中 30 3 0 T段抬高 最 明显 , :3— :4S 持续 时问最 长 . l i, 约 mn 首
先 s 逐 渐抬高 , 而 s — 逐 渐抬高 , 高达 : 、 继 最 v、 分别为 04 08 02 V, .、 、 .m 之后 又 逐 渐降低 至恢 复 正常 ( 图 见 1 。其 闻 , ) 患者 自感胸 部灼 痛 . 向右 肩部放 射 . 射罂 粟碱 , 注 口服消心痛后症状缓 解。至 7:6又 间断 出现 类 似现象 , 2 且 伴有 自觉症状 。临床诊 断 : ①冠心病 ; ③变异型心绞痛 。
154例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观察

154例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观察摘要:目的:分析154例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情况,了解其自主神经的功能和病情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到我院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154例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心率变异情况与病情的关系。
结果:健康受检者的SDNN为(135.19±26.65)ms,心肌梗塞SDNN为(105.31±29.87)ms,心绞痛SDNN为(115.08±31.23)ms,高血压SDNN为(121.02±28.81)ms,其他疾病SDNN为(125.13±26.42)ms,其他疾病的心率变异和健康受检者相比,变化不明显;高血压疾病组的心率变异情况和健康受检者相比明显降低,变化最明显的是冠心病组的患者。
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性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患者的心脏神经活动,及时进行心率变异分析,对心率变异存有异常的患者采取措施,对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及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心脏神经活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简称HRV,通过连续测量心电图的R-R间期之间的差异变异数,由专业的人员通过计算机分析,以更好的反映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感神经系统功能的具体状况,是种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无创性检测的手段。
相关的研究表明,心率变异降低,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到损害,自主神经失衡和心血管疾病存有密切的联系。
对到我院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154例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心率变异和心血管疾病病情的关系,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到我院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154例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66例,年龄21-81岁,平均年龄(53.24±8.92)岁,健康体检者74例,冠心病组46例(心肌梗塞19例,心绞痛27例),高血压疾病21例,其他非心血管疾病13例。
心电图各种检查项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心电图各种检查项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心电图检查项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是非常重要的。
常规心电图适用于多种情况,如胸痛、心律不齐、黑矇、晕厥等。
此外,了解药物和电解质异常对心脏的影响也是必要的。
动态心电图则适用于有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患者。
根据XXX和XXX制定的指南,动态心电图技术的有用性和有效性按照不同分类表示。
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动态心电图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措施。
适应症包括发生无法解释的晕厥、心悸和气短等症状的患者。
禁忌症则没有。
1)Ⅱa类适应证:无。
2)Ⅱb类适应证①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和范围。
②评估冠心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
3.Ⅲ类适应证:无。
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没有出现心律失常的其他证据。
对于没有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心律失常评估来评估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
适应证包括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等。
对于没有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心率变异评估来评估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
适应证包括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等。
对于抗心律失常治疗的评估适应证,可以评估个体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
适应证包括高危患者中检测抗心律失常治疗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评价心房颤动心室率控制等。
对于评估起搏器和ICD功能的适应证,可以通过评价频繁发生的心悸、晕厥或先兆晕厥等症状来评估设备的功能,评估可疑的部件失灵或功能障碍等。
对于监测心肌缺血的适应证,可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和范围,评估冠心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等。
IIa类适应证为怀疑变异型心绞痛患者。
IIb类适应证包括评估无法运动的胸痛患者、无法运动的血管外科患者进行术前评估以及已知冠心病和不典型胸痛综合征患者。
III类适应证包括能运动的胸痛患者进行初次评估和无症状患者进行常规筛查。
儿科患者的I类适应证包括发生晕厥、先兆晕厥或头晕的已知以及疾病患者,以前证实为心律失常或为起搏器依赖者,评估肥厚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评估可能的或已证实的长QT 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遗留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发生心悸者,评估快速身体发育期心律失常药物的效果,未置入起搏器的、无症状的先天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1例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1例1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病程20余天,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心悸,多于晨间发作,每次持续时间为数秒钟到数分钟,伴大汗,无晕厥、意识障碍。
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吸烟史,无冠心病、高血压家族史。
于2015年4月15日到院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入院时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未见明显ST段抬高(见图A);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与症状发作相关的ST段弓背上抬呈单向曲线(见图B),持续时间大约3 min,症状缓解,ST段回落(见图C);血生化、血脂、心肌损伤标记物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
入院后行冠脉造影示冠脉未见明显狭窄病变(见图1)。
2 讨论变异型心绞痛是自发型心绞痛的一种,其概念首先在1959年由Prinzmetal 等人提出[1],主要定义为冠状动脉痉挛(CAS)引起的缺血性心绞痛,静息状态时发作,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主要为ST抬高,具有一过性特点,该病症的发作一般与心肌耗氧量不相关。
变异型心绞痛多发于夜间或清晨,具有周期性、持续性特点,常规心电图难以观察到心电图动态变化的整个过程,一般只能记录到3~5个心动周期。
因此,临床上常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此监测法可记录24h 12导联同步的心电图动态变化过程,可获取10万个心动周期的心电信息,对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目前认为冠脉痉挛是引起变异型心绞痛的主要原因[2],患者可以单纯因为冠状动脉痉挛发病,也可在故有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痉挛,诱发冠状动脉功能性”闭合”,继而导致严重的透壁性心肌缺血,使得心肌受损。
近年来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3]了这一观点。
2015版《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将其与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CAS)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各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统一命名为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CASS);有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引起冠脉痉挛,主要包括神经因素和体液机制。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一、技术特点及实现原理: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是指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导联基础上,以心脏横面胸导联的延伸作为理论根据,扩展出向左、向右各三个导联,从而形成由六个肢体导联、十二个胸前导联共同组成的同步十八导联心电图系统。
具体的做法是:以V6导联为基础向左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7、V8、V9 导联,用以检测左心室正后壁心肌缺血、损伤情况;以V1导联为基础向右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3R、V4R、V5R 三个导联,用以检测右心室心肌缺血、损伤情况。
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导联系统以经典的心电二次投影理论为依据,以校正Frank 导联体系为基础,对其导联轴转向角度根据需要进行一系列校正(关于心电向量产生的基本理论和Frank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二、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心电图的改变总的大致分为心律失常和缺血、损伤、坏死引起的ST、T 及异常Q波等改变两大类,早期的动态心电图类仪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面所限,一般为2-3导联同步记录形式(如V1、V5;V1、V3、V5;V1、V5、Ⅲ;V1、V5、avF等)作为单纯心律失常检测而言,二至三导联同步记录动态心电图已足以作为医生临床一般诊断应用,长时间来医学界专家一般认为动态心电图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检测原因皆于此。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分布部位特征所决定,作为心肌缺血、损伤等引起的ST-T 改变和心肌坏死引起的异常Q波等,有发作部位广泛、表现的心电图现象有部位特征性等特点,一块由某枝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所产生的心电图改变往往只用1-2个导联难于正确、全面反映心肌缺血情况。
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专家总结了各种方式的依靠组合导联方法来判断心肌缺血程度。
如在各种不同类型专业文献和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心肌缺血、损伤、坏死部位诊断法,如:下壁缺血常观察Ⅱ、Ⅲ、avF导联ST-T情况、前壁损伤常观察V3、V4、V5导联ST、T情况等等,不一而评。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发布时间:2023-06-15T00:49:02.883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2月4期作者:姚尧[导读]什么是动态心电图?姚尧(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当人们感觉到心脏不适,需要到心内科进行全方位检查,而心电图检查是必做项目之一。
有些医生会让你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你可能会有疑问,动态心电图检查是什么?哪些疾病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与普通的心电图有什么区别呢?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有哪些事项需注意?这篇文章,就来为你详细讲述。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记录心电活动的技术,可以检测心脏在运动或日常活动中的电信号。
通过记录心脏的电信号,医生可以诊断出许多心脏问题,包括心脏节律异常、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与其他心脏疾病。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由一个小型的便携式记录器组成,被称为Holter监测器。
该监测器由一系列的导线和电极组成,用于将心脏的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记录在设备内存中。
患者将该设备佩戴在身上,记录器会在特定时间内不间断地记录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可以记录心脏活动的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4小时或更长时间。
与普通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心脏问题。
此外,Holter监测器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不需要插入任何仪器或药物,因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的诊断。
其中一种常见的应用是检测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属于一种心脏问题,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痛和晕厥等症状。
通过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医生可以检测到心律不齐的持续时间、频率以及类型等,以便为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动态心电图可对心率变异率进行监测和评定。
心率变异率是预测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指标,有研究显示,心脏活动是由迷走神经、交感神经以及体液进行相互调节,心率变异率可有效监测植物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功能。
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很容易出现心室颤动,而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会增加人体心脏的应变能力,有效防止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从而对心脏有一个保护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心电图诊断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
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0年11月28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
结果常规心电图发现异常:T波高耸或由倒置转为直立12例(42.9%),ST段抬高5例(17.8%),U波倒置4例(14.3%),伴发室性心律失常8例(28.6%),房室传导阻滞2例(7.1%);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T波高耸或由倒置转为直立16例(57.1%),ST段抬高23例(82.1%),U波倒置6例(21.4%),伴发室性心律失常19例(67.9%),房室传导阻滞3例(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动态心电图在发现异常波形及诊断心律失常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
结论动态心电对于提高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率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动态心电图;变异型心绞痛
心绞痛包括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类型是变异型心绞痛,其主要致病因素是冠状动脉痉挛,大部分由单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如果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痉挛,极易引起严重的透壁性心肌缺血,进而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
由于变异型心绞痛发病时间无规律性,而且最常发生于夜间或凌晨,且多为一过性。
常规心电图常不易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但动态心电图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成为诊断变异性心电图的首选[1-4]。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0年11月28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旨在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28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56.4±18.4)岁。
临床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冠心病16例,反复胸痛、胸闷原因待查4例。
对28例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13例患者正常,15例患者有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或有T波低平和倒置。
心肌酶学的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为正常。
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
1.2监测设备及诊断标准
常规心电图(MAC1200型,美国)为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做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美国的世纪3000型)做分析系统记录12通道心电波形。
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患者及家属配合,使其认真而准确详细地记录患者的情况,特别是出现变异型心绞痛症状的起止时间要准确记录。
诊断标准参考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制定的变异型心绞痛诊断标准[5]:ST段抬高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有时出现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临床症状缓解后消失;T波高大,尖峰隆起;出现室早等心律失常,少数可有室
速;R波增高增宽及S波变小。
1.3观察指标
T波高耸或由倒置转为直立;ST段抬高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U波倒置;伴发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常规心电图比较,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心电波形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注:与常规心电图比较,*P<0.05,**P<0.01
3讨论
随着临床上变异型心绞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发病率已经达到心绞痛总发病率的2.0%~3.0%,变异型心绞痛可能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能完全明确,专家学者均比较认可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血管局部内皮及平滑肌功能障碍;血管收缩/舒张因子失衡;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异常;其他的特殊情况如吸烟或可卡因等。
过量的运动和过度的通气或者接触寒冷也是引发变异型心绞痛的发病原因。
变异型心绞痛的发病状态不明显,患者常常在没有诱因的静息状态下发病,不利于判断,心电图的检查结果也与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似,多数患者运动耐量正常,运动负荷实验结果可以是阴性。
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变异型心绞痛出现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冠状动脉因痉挛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可引起狭窄,也有可能不发生变化。
变异型心绞痛的发病原因与多种机制有关,发病的特点主要是疼痛程度较重、发作大多周期性不明显、发病持续的时间较长,每日定时发作,并且多数患者伴有心律失常情况。
据报道,心电图的检验结果在心绞痛发作时有规律显示,表现为ST段抬高越显著,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其中有40%的ST段抬高伴心律失常的患者发生猝死,而仅有6%不伴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发生猝死[2]。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有5例(17.8%)患者在ST段抬高时发生室早。
由此可见在心绞痛发作时,患者伴有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常见,这可能与心肌严重缺血有关,应及早诊断,及时避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包括:ST段抬高及T波低平、倒置,有时出现典型的冠状T。
原来T波倒置者,发作心绞痛时T波可变为直立;ST段抬高伴有对应导联ST 段压低,有时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临床症状缓解后恢复正常;室性心律失常亦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常于心绞痛发作时出现;严重发作的病例可出现R波
振幅增高变宽,反映急性损伤性阻滞。
原为RS型者发作心绞痛时S波可变浅甚至消失;少数患者可出现左胸导联U波倒置,ST段抬高,且有对应导联压低等特点。
由于其常常发生于夜间或凌晨、且是一过性,常规心电图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诊断变异型心绞痛相对较难。
动态心电图(Holter)得名于它的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博士Holter与De.l Mars公司合作将这项技术运用于临床,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因其质轻便于携带、廉价、无创、能记录较长时间的心电信号而不影响监测对象的日常生活而被广泛使用[1-4],而且还可根据患者休息、活动等不同状态下的心率变化,反映不同时间心率的变化与ST-T的关系;而且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易于发现异常波形,因而能够对变异型心绞痛做出及时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严重并发症[5]。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8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常规心电图发现异常:T波高耸或由倒置转为直立、ST段抬高、伴发室性心律失常、U波倒置和房室传导阻滞这几项的检测结果均显示动态心电图的检测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的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动态心电图在发现异常波形及诊断心律失常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
但动态心电图判断缺血性ST段抬高应与非病理性ST段抬高相鉴别,并应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减少干扰。
随着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全国各医院的广泛使用,ST段的检测方法也随之在不断改进和优化,在对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出优于常规心电图的强大优势[6-8]。
在动态心电图分析中及时识别变异型心绞痛时的心电图改变,如一过性ST段抬高、缺血性J波等,这对临床上及时诊断和治疗变异型心绞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江柳月,刘建平.动态心电图评价心肌缺血的价值[J].心脏杂志,2007,19(2):234-236.
[2] 满亿.动态心电图在变异型心绞痛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临床与实践医学杂志,2010,9(8):626.
[3] 刘春华.动态心电图对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9(11):1727-1728.
[4] 武杨,武庚.动态心电对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价值[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4):52-53.
[5] The Joint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Federation of Cardiology/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ask Force on Standar- dization of Clinical Nomen-clature.Nomen clature and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ischmic disease[J].Circulation,1979,59(3):607-609.
[6] 齐兵,毛锐,包艳.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异型心绞痛1例[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41-142.
[7] 徐欣,张艳丽.变异性心绞痛2例报告[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0):163.
[8] 王玲,徐慕娟,常晓.变异型心绞痛患者66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3):973-974.
(收稿日期: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