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PPT学习幻灯片

(1)一过性窦速:某一时间内HR>100bpm (2)持续性窦速:24h总心搏数>140000次。
16
* 研讨会上,吴杰教授在3年的研究中,对5300多 18-84岁的正常人检测,结果:男性心率较恒定, 与年龄关系不大,平均67-68bpm。女性心率变化 较大,随年龄增大而降低,50岁后可再上升,平 均快于男性。
• 诊断心肌缺血,是DCG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
一,有特殊价值。
• 对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尚有争议,因为影响因
素多:
设备因素:导联体系、电极质量、记录技术及软 件分析功能等。目前,已基本解决。
日常生活状态:活动、体位、吸烟、进食、过度 换气、屏气、情绪变化等。
心脏因素: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动过 速、预激综合征、室内阻滞等。
• 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 • 发现其他心电改变,协助诊断心律失常
的病因;
7
• 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毒性、致心
律失常作用。
• 协助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适应症:
• 怀疑心律失常需明确诊断的病人 • 已诊断为心律失常的病人治疗前、治疗过
程中以及随访;
• 怀疑或已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
19
• 传导阻滞:
主要是AVB,2-8%,多为I度、II度一 型;短暂,多在睡眠中。儿童多,老人少。 运动员更多,可有房室分离,逸搏等。
3、ST-T变化:
活动后常发生上斜型压低,发生率可 高达30%。水平型、下斜型压低少见。
ST段抬高发生率可达25%,呈凹面向上。 T波可低平,双向。
20
DCG诊断心肌缺血:
8
3、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对不同阶段的 冠心病患者诊断和治疗都有指导作用。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与作用【健康必备常识】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与作用
文章导读
\n
众所周知,心电图都是通过了检查心脏的,很多的人心脏不好在检查心电图的时候被
发现心脏的跳动率起伏不平,由于患上了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梗塞都有可能引发自己的心脏
受到严重的损伤,甚至是包括小儿患上了先天性心脏病都需要通过心电图来进行观测和
检查,对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又该如何检查呢!
观察24小时内的心电图变化
更有效的捕捉到异常的心电活动以及静态动态有无ST-T改变
具体如下:
动态心电图的用途很广,主要用于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如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早搏,记录它们的发生时间、数量及分布状态;有无一过性的心绞痛、心肌缺血以及发作的诱因
和发生时间。
还可对一些经常出现心血管病症状(普通心电图没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
在这部分患者中,有的是心脏病引起的心电图症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心脏异常而引发症状,如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等,这对临床医生作
出正确诊断并有针对性进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和价值分析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和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和价值。
方法:时段:2019.12~2020.12,选择本院接收的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共计50例,分别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检查结果、患者认可度。
结果:分析检查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早搏二、三联律、早搏成对检出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分析患者认可度,和常规心电图检查相比,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评分更高,P<0.05。
结论: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提高诊断准确性的效果,且患者的认可度较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诊断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心律失常;检出率;认可度近年来,冠心病的患病率日趋升高,老年患者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密切相关,患者表现为乏力、心慌、呼吸困难等[1]。
在发病后,绝大多数患者伴随有心律失常症状,具有较高死亡率。
为了改善患者预后将其生活质量提高,需实施准确及时诊断方式,其中心电图检查是首选方式,能够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不符合实际需求,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将误诊率降低,提高了诊断效果。
本文择取本院接收的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时段:2019.12~2020.12),观察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患者认可度,现有以下内容。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时段:2019.12~2020.12,选择本院接收的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共计50例,分别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女性患者例数为12例,男性患者例数为38例,患者的年龄最小值62岁,患者的年龄最大值为78岁,患者的年龄均值为(70.59±1.21)岁。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Holter)是一种连续记录心电图的检查方法,能够全面记录患者心脏在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情况,是心脏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是根据动态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心电图监测数据,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心脏功能和病理状态进行评估和诊断的标准。
本文将从动态心电图的常见波形变化和相关参数入手,介绍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态心电图。
一、ST段改变。
ST段是心电图中一个重要的波段,其改变常常反映了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情况。
在动态心电图中,ST段改变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两种情况。
ST段抬高的诊断标准为,在导联上ST段抬高≥0.1mV,持续时间≥0.08s。
ST段压低的诊断标准为,在导联上ST段压低≥0.05mV,持续时间≥0.08s。
当出现以上情况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评估和诊断。
二、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能够全面记录患者的心律情况,对各种心律失常进行监测和诊断。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根据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形态特点进行评估和诊断。
三、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还能够监测患者的心率情况,对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进行评估和诊断。
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为,静息心率<60次/分,或者夜间心率<40次/分。
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为,静息心率>100次/分,或者夜间心率>120次/分。
根据心率的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评估和诊断。
四、心电轴偏移。
心电轴偏移是指心脏电轴在胸部心电图上的方向发生改变,常常反映心脏的解剖和电生理情况。
动态心电图能够全面记录心电轴的变化,对心电轴偏移进行评估和诊断。
心电轴左偏的诊断标准为,Ⅰ、aVL导联QRS波群电轴左偏>+30°。
乳腺癌化疗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

骨髁 间骨折行 双钢板 内固定 治疗 获得比较 满意的效果 。
31 手术 入路 的选择 经尺 骨鹰 嘴截骨 关节后 方显 露方式 在 18 . 92 年 由 To a 提 出 , hm s 并在 临床上应 用1 此入路有 利于直 视下进 行骨 3 1 , 折块 的复位 固定 , 留了肱 三头肌 的完 整性 , 保 将肌 肉间 的愈合 变为 骨与 骨之间 的愈 合, 了因切断肱 三头肌 , 成肌 肉断面渗血 、 避免 造 肿 胀和纤 维化 , 后需行 石膏 固定 肘关节 , 响术 后关节 早期功 能锻 术 影 炼 ,愈 合后肱三头肌与肱骨远端 及周围组织发 生广泛粘连 和挛缩 , 造成关 节功能障碍 。其缺点是人 为地造成 了关 节内骨折 , 些学者 有 担心 可导致创伤 性关节 炎的发 生 , 响肘关节 的稳定性 , 影 甚至 可出 现截骨后的不愈合 、 内固定脱 出等风险 。本组 4 例尺骨鹰嘴截骨未 7 发现骨不愈合 , 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3 内固定方法 的选择 肱骨髁 间骨折的复位 程度是 肘关节 功能 . 2
坚强 , 术后早期被动活动肘关节 , 随访无 1 例发生关节强直。 总之 ,治疗复杂型肱骨髁 间骨 折的难点在于保持复位后肘关 节
肱骨髁 间的解 剖结构特殊 [ 构 成关节 的肱骨 下端扁平 且前倾 1 】 ,
3。鹰嘴窝与冠状窝之间的骨质薄弱 , 0, 甚至相通 , 关节囊 的前后亦 比 较薄 弱, 节间隙窄小 。受外力 冲撞时 , 关 薄弱 的骨质容易发生骨折移 位, 可合并关 节脱位或 肱骨滑 车 、 肱骨 小头 、 内外上髁 、 桡骨 小头骨
[】Gu t Kh nh n a i . tro d l a trs o h ia u rs i 2 pa R, ae ad n PI ec nya f cue fte ds lh meu n n rr t
心悸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

心悸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尹珍;任香顺【摘要】目的探讨心悸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8例心悸患者给予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主要检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缺血性ST-T改变.结果 108例患者中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三联律)和频发房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三联律)发生率分别为22.22%和16.67%,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7.40%,缺血性ST-T改变18.52%,间歇性ST抬高9.26%,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85%,间歇性心房颤动1.85%.结论心悸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率高,给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22【总页数】2页(P91-92)【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心悸【作者】尹珍;任香顺【作者单位】延边脑科医院电诊科,吉林延吉 133000;延边脑科医院电诊科,吉林延吉 1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心率可快可慢,其中大部分患者在体检时无明显的特异性体征[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状,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由于静息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可见于静息时,在增加心脏负荷时,或仅在24小时动态观察中间断出现。
但平时心悸,做静息心电图正常患者,可能突然夜间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亦可能猝死[2],故应临床重视,因此对于心悸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2—12月在我院就诊的心悸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9例,女69例,年龄29~82岁,平均为(62.12±9.23)岁。
1.2 方法1.2.1 使用DCG-512型12导联HOLTER动态心电记录盒,通过10个电极安放在不同位置,插入闪光卡,开始记录。
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分析

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分析张又元【摘要】目的:探究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变化,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具体的探究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心电图变化以及具体的时间分布。
结果长RR间期一般的高发年龄在60岁以上,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在性别上多为60岁以上的男性,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患者在所有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40%;长RR间期常见的发生时间为23:00~5:00,占总体的患者长RR间期的比率超过50.00%,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或者是合并性的疾病。
长RR间期心电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心房颤动、阵发心房颤动、室上性早搏未下传、Ⅱ度型房室阻滞、Ⅱ度窦房阻滞。
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及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合并性的疾病是造成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24h动态心电图安全、有效、可持续有效的检测长RR间期心电图变化,具体的分析患者因为年龄、性别等原因对于长RR间期的影响,发现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心电图主要变化为室上性早搏未下传和心房颤动。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24h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常见病因;心电图分析【作者】张又元【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医院,广西桂林541002【正文语种】中文现阶段我国24h动态心电图的利用和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其研究的深入性还相对有限,我院对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分析,选取了500例患者,具体的分析长RR的年龄、性别,具体的时间分布、病因以及心电图诊断比例,探讨长RR间期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变化,现报告如下: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心电图变化,患者的年龄在17~75岁之间,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7岁,年龄最大的为7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45±3.64)岁,所有的患者,均考虑其的年龄、性别,对于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具体的划分,例如可以针对17~40岁的患者进行有效的统计,对40~60的患者进行记录,另外针对6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检测和记录。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的应用分析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00例病人,每组50例,选择慢血流的病人进入CSFP 组,选择无明显慢血流的病人为对照组。
CSFP组患者进行正常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两种观察状况。
结果采用TIMI计帧法比较,CSFP组血液帧数高于对照组;两组电图测试结果动态心电图高于常规心电图。
结论动态心电图具有操作难度度小,无创等优点,可作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手段,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慢血流;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慢血流并非一个病症,而只是种现象,所谓冠状动脉慢血流,是指冠脉并没有发生狭窄、粥样病变等器质性变化,但出现了冠脉远端血流速度变慢的现象。
原因和发作机理目前均不清楚,但可能与冠脉细胞或小血管功能的异常相关,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胸口的不适感以及心绞痛,且时间通常较长。
它也可以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室性或重度心律失常,甚至于可以引起猝死,通常无法检查出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相关表现,B超可以看到多血管末端血流速度减慢,治疗通常通过使用硝酸甘油片、双喀达莫缓释胶囊等扩血管药物对症治疗心绞痛的症状。
除此以外,常用药品中还含有硝苯地平缓释片等钙分子抑制剂、盐酸普洛尔片等β受体阻滞剂、阿托伐他汀钙片剂等他汀类药品,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并全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
5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为CSFP组,50例无慢血流患者为对照组。
1.2纳入标准与排出标准纳入标准CSFP组:(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40%;(2)冠状动脉 TIMI 血流分级2级;(3)冠状动脉远端血管延迟充盈;对照组:(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40%;(2)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为3级。
排除标准(1)冠状动脉痉挛、冠脉成形术后;(2)心肌病、瓣膜病、先心病;(3)贫血、感染、自身免疫病、肿瘤;(4)严重肝肾功能不全;(5)血液检查结果不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根据心率变异性变化判断心脏自主
神经功能状态。 • 协助诊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判断预后;
• 协助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
症;
• 了解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药物等对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适应症: •各种心血管疾病需要了解心脏自主神 经功能的病人,如冠心病、心肌梗死、 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病、心脏移 植等; •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颈 椎病等能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者。 6.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需要。
正常人DCG表现:
• 尚无统一标准,变异大,影响因素多,应 综合分析。 • 张开滋等《心电信息学》和沈文锦主编 《现代心功能学》中,正常人DCG表现: 1、心率: • 成人24h平均心率:60(59)-87bpm 最高心率:活动时可达180bpm,随年龄 增加而降低。 最低心率:睡眠中多>40bpm,运动员可 更低,约38bpm,甚至26bpm。
研讨会对DCG诊断心肌缺血的问题探讨较多:
1、DCG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特殊价值:
不能被冠脉造影和运动试验等替代。
(1)诊断日常活动引发心肌缺血的唯一方法。 • DCG检测的是日常活动中轻度或中等程度活
动量引发的缺血,运动试验检测的是中等
程度以上的活动量引起的心肌缺血。
• DCG检测的心肌缺血更为严重,即当
适应症:
• 怀疑心律失常需明确诊断的病人
• 已诊断为心律失常的病人治疗前、治疗过
程中以及随访;
• 怀疑或已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
3、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对不同阶段的 冠心病患者诊断和治疗都有指导作用。 • 确定有无心肌缺血,协助诊断冠心病 ; • 定性和定量分析心肌缺血,对严重程度、 与日常活动的关系等进行判断; • 诊断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对发作特点、
2、DCG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MaxHR<90-100bpm,持续1min以上;
MinHR<40bpm,持续1min以上; 停搏>2.0s; II度SAB;
SVT终止时停搏>3.0s;慢快综合征等。
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价
(1)疗效评价:常采用ESVEN标准。
用药后达以下标准者判定有效:
A、室早减少≥70%; B、成对室早减少≥80%;
都有指导作用。
2、心肌缺血的DCG诊断标准:
(1)“三个一”诊断标准:
1984年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院根据 Deanfild等医生的研究结果,最先提出的。 1986年我国部分心血管专家在广西百 色召开大会,建议接受该标准。
目前多数学者仍沿用此标准。
“三个一”的主要内容:
• 以等电位线为基线,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 下移1mm,下移持续时间≽1min,2次缺血 发作的时间间隔≽1min。 • 如果原来已存在ST段下移,则要在ST段已 降低的基础上,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再降
临床应用: ------捕捉一过性心脏病变,做
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大功能: • 心律失常分析 • 心肌缺血分析 • 心率变异性分析 • 起搏信号分析
1.识别一过性症状(如:心悸、胸闷、
胸痛、气急、黑朦、眩晕、晕厥、 抽搐等)是否与心血管病变有关, 可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适应症:疑为一过性心原性症状的病
(3)研讨会上提出几条补充意见:供讨论 ① 心肌缺血性ST段偏移持续时间的上限: <30min 原因:与临床相符;体位、伪差等造成ST 降低常维持30min以上,或短于1min。 ② 更应重视心肌缺血事件中心率的增高。 • 缺血中ST段下移伴心率上升者约80%,心率 不变或下降者约占20%,主要在夜间。 • 心率增快的高低与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 • 假阳性者没有这种规律
研讨会上郭继鸿也推荐此标准。
(2)补充排除条件:在“三个一”的基础上, ① ST段降低前的10个R波平均幅度高于ST段 降低最显著时的R波幅度的20%;可能体位 改变引起。 ② 突然发生的ST段下斜型下移;可能伪差或 体位改变。 ③ 伴随P-Q段降低的ST段下移;常因心动过 速引起。
学者Voller对一组健康志愿者的一过性ST段降低进行研究, 发现造成假阳性的常见因素有:体位改变、仪器滤波特性、导联 的负极电位影响、仪器调整不良、心电向量方向改变等。
ST段抬高发生率可达25%,呈凹面向上。
DCG诊断心肌缺血:
• 诊断心肌缺血,是DCG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 一,有特殊价值。 • 对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尚有争议,因为影响因 素多: 设备因素:导联体系、电极质量、记录技术及软 件分析功能等。目前,已基本解决。 日常生活状态:活动、体位、吸烟、进食、过度 换气、屏气、情绪变化等。 心脏因素: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动过 速、预激综合征、室内阻滞等。 非心性因素:药物、电解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运动试验阳性,DCG也阳性时,
比单纯运动试验阳性者严重。
• 运动试验阳性者,DCG检测只有2530% 阳性。
• 能检测出更多的心肌缺血事件,尤其是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1999年,ACC/AHA动态心电图工作指
南中指出:如果不应用Holter进行检测
和评估,大约80%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无
症状缺血事件不能被检出和诊断。
低≽1mm。
• 测量点:以J点后80ms(L点)为准。注
意矫正心率对ST段改变的影响,当心率 >120bpm时,L点应自动变为J点后50ms。
• 以ST/HR比值消除心率的影响, 比值≽1.2uV/bpm 时为异常。
1999年ACC/AHA的动态心隔时间≽1min 改为≽5min。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周学峰
• 动态心电图是应用Holter技术在病 人日常活动状态下用一种随身携带的
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24h的心电变化, 经信息处理分析及回放打印系统记录
的长程心电图。
DCG特点:
•非创伤性检查,
•动态的,常态下,
•长时间的连续纪录, •信息量大,病变发现率较高。
DCG的发展:
• 1961年应用于临床 • 导联系统:单导-→3导-→12导-→18导 • 记录时程:数小时-→24h-→48h-→72h -→1.5-2年 • 记录方式:磁带-→固态-→大容量数字记 录 • 软件分析功能:单纯心率、节律分析 -→ST段分析-→HRV、起搏通道、 Q-T、晚电位分析等
• 室性心律失常:
50%的正常人 可见,随年龄增多。
<100次/24h,1/1000心搏,≤5/h。 >10次/1000次心搏,多为非生理性。
单发为多,偶有多源性、成对、R
on T、VT等。
• 传导阻滞:
主要是AVB,2-8%,多为I度、II度一 型;短暂,多在睡眠中。儿童多,老人少。 运动员更多,可有房室分离,逸搏等。 3、ST-T变化: 活动后常发生上斜型压低,发生率可 高达30%。水平型、下斜型压低少见。 T波可低平,双向。
• DCG检测限制性小,适应面广,易被接受。
(2)可对心肌缺血进行综合评估。
DCG通过对ST段偏移的分析:导联、 起始和终止的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前后 及发作中的心率变化、偏移量、发作总次 数、总持续时间、缺血总负荷、ST段趋势 图、昼夜分布以及是否伴随症状等方面, 对心肌缺血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更多信息。 (3)对不同阶段的冠心病患者诊断和治疗
心率变异性(HRV)
概念:心率变异性(HRV)是指逐次窦
性心动周期之间的微小变异,反映心脏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这种心搏间
的微小差异,可以被计算机心电检测系 统记录、测量和计算出来,作为临床应
• 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
(1)一过性窦缓:某一时间内HR<60bpm
(2)持续性窦缓:24h总心搏数<86400次
• 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 (1)一过性窦速:某一时间内HR>100bpm
(2)持续性窦速:24h总心搏数>140000次。
* 研讨会上,吴杰教授在3年的研究中,对5300多
18-84岁的正常人检测,结果:男性心率较恒定, 与年龄关系不大,平均67-68bpm。女性心率变化 较大,随年龄增大而降低,50岁后可再上升,平 均快于男性。 下限值:男 51bpm,<60bpm的发生率18% 女 54bpm, <60bpm的发生率9% 建议:心率50(男)/55(女)- 95bpm 1992年美国人提出:心率50-90bpm 1994年英国人提出:心率50-95bpm(男) 55-100bpm(女)
1、Lown室性心律失常分级标准:
0 Ⅰa Ⅰb Ⅱ Ⅲ Ⅳa Ⅳb Ⅴ
DCG在心律失常诊治中应用:
无室性早搏 室早<30次/h,<1次/min 室早<30次/h, 偶尔>1次/min 室早≥30次/h(频发室早) 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早 成对室早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早发室早(R on T)
• LOWN标准:多个专家认为只使用于AMI。
C、短阵室速减少≥90%,连续15次以上的
室速及运动时连续5次以上的室速消失。
(等将用药后心律失常恶化定义为: 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 Velebit 平均每小时的室早数较用药前
增加4倍;
–成对室早或/和室速较用药前增加10倍; –用药后新出现的持续性室速; –原有的室速心率明显加快且难 Gallastagul等建议补充一条: 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加重的心律失常逐 渐消失。
2、节律: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 窦性心律不齐
• 窦性停搏:多为1.5-2.0s,睡眠中。 • 室上性心律失常:
>2.0s常是异常。运动员>2s的占37.1%。 50-75%正常人可有,随年龄增长。
以房早为多,一般房早<100次/24h或 1/1000心搏。
短阵,偶发的室上速,房颤、房扑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