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家,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着许多原则和准则,这些原则代表了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追求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以下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1.色香味俱佳中国饮食追求色香味三者的完美结合,强调食物的色彩鲜艳、香气扑鼻、口感美妙,让人食欲大开。
2.补益为主中国传统饮食注重平衡与营养,追求食物对人体的补益作用,讲究药膳食疗,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
3.符合季节中国饮食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与季节相符的食材,以增加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4.以谷为本中国饮食以谷物为主食,尊重谷物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在谷物中蕴含了人们对土地和生命的感悟。
5.兼容并蓄中国饮食吸收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多元的风味,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6.简约而不简单中国饮食注重简约,追求天然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方法,力求保留原味,不添加过多的调料和添加剂。
7.以食养生中国饮食注重食物对健康的养护作用,追求平衡饮食和养生养颜的效果,讲究滋补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
8.重视节俭中国传统饮食强调节俭,追求适量的食物,不浪费粮食和资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9.礼仪与节奏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礼仪,讲究用餐的仪态和规矩,强调餐桌上的和谐与团结,也注重用餐的节奏和顺序。
10.人文情怀这些十美原则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美学,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关注。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和谐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具体内容与意义1.色美:中国饮食文化强调色香味俱佳,追求色彩搭配的和谐与美感,以提高食欲和饮食享受。
2.形美:食物的形状与外观对于食欲的刺激和满足至关重要。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物形状的美感和精致程度。
3.香美:香气是食物的灵魂,能够唤起食欲和味觉的期待。
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独特香味,追求香气的浓郁和悠长。
4.味美:中国饮食追求多味统一、鲜味醇厚,讲究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均衡和协调,以提高口感和满足味觉。
5.趣美:饮食的趣味性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带有戏剧性和趣味性的菜品制作和食用方式是其中的重要表现。
6.心齐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句俗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主人的心情和情绪对食物的影响,认为享受饮食应当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
7.力美:力美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重视饮食的营养平衡,追求食物的健康和对身体的益处。
8.义美:饮食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个人的享受和需要,还有着社会性和亲情的象征。
中国饮食注重饭局的团结和和睦,强调饮食文化的共享和亲密情感的表达。
9.约美:约美指的是把握饮食的节奏和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饮食,达到健康和身体的平衡。
10.和美:和美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饮食带来的和谐与平衡,讲究食物的平衡搭配和食材的相互呼应。
这十美原则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理念和追求。
它们不仅仅是对于菜品制作和食用的规范和指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的表达方式。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中国人将饮食变得有艺术感和仪式感,让饮食成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延伸。
这些原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取之有道、循序渐进以及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改善饮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的十美原则是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总结和表达,它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彰显了中国人对于饮食的独特追求和品味,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高度重视。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夜饭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

年夜饭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一、寓意与传统中国人对年夜饭情感深厚,它不仅是一顿普通的家庭聚餐,更是寄托着祈福、祭祖、团圆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中的每一道菜肴都富含着丰富的寓意和传统文化,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体现。
1.1 团圆年夜饭是中国人团圆的象征。
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美食,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团结。
在年夜饭桌上,家人们传递着深深的情感,共同回顾一年的辛勤与收获,展望即将到来的新一年。
1.2 祈福中国人将年夜饭视为祈福的集结点。
各式各样的年夜饭菜肴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比如,鱼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发音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
另外,年糕象征着团圆和步步高升,寓意新一年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吃饺子则象征着新的一年将会有好运降临。
1.3 传统习俗年夜饭是传统的重要习俗之一,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菜肴。
北方人一般会准备饺子、烧鸡、炖肉等,而南方人则讲究鸡鸭鱼肉的多样烹饪方式。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会常备年糕、汤圆等甜点,寓意着甜甜蜜蜜过新年。
二、烹饪与技艺中国的年夜饭是对烹饪技艺要求极高的体现。
从选料到烹饪,每一道菜肴都蕴含着讲究与精细。
2.1 精选食材年夜饭的菜肴多样且繁杂,对食材品质有很高的要求。
新鲜、优质的食材是制作美味年夜饭的基础。
例如,选购新鲜海鲜可以保证菜肴的口感鲜美,选择农村自种的有机蔬菜则能更好地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2.2 独到烹饪技巧年夜饭中的菜肴需要经过精心的烹饪过程。
如,鱼的烹饪要嫩熟刚刚好,既保留其肉质的鲜嫩口感,又使其成菜后色香味俱佳。
刀工的讲究也是烹饪技巧的一部分,将食材切割得均匀细致,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保持颜色、口感,更是为了让每一道菜肴更加美观。
三、烟火气息与家的温暖年夜饭使得繁忙的城市中充满着独特的烟火气息,更为家的温暖注入了一份独特的温馨氛围。
3.1 包容并蓄中国菜的特色之一是烹调多样,烹饪技艺博大精深。
年夜饭以其丰盛的菜肴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包容性,既能以温润细腻的南方菜肴满足人们的味蕾,又能以粗犷豪放的北方菜肴激发人们的胃口。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解读中国饮食之精髓-中国饮食文化:古今五大名宴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向被奉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饮食文化之与孔子故里,历史渊源悠长可见一斑。
“膳食孔府宴,胜过活八仙”、“不食孔府宴,枉来曲阜游”,是中外佳宾对孔府菜的高度赞誉。
在游客眼中,圣城曲阜不仅以悠远深邃的儒家文化享誉世界,更以其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心驰神往——瞻仰儒圣、欣赏古迹之余还可大饱口福,成为饮誉中外的一大金字招牌,更成为孔子故里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张独特名片。
寿宴、花宴、喜宴、迎宾宴、家常宴……传统佳肴古色古香,既有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可谓集中国宴席之大全,东方圣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独特饮食文化韵味。
在曲阜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孔府宴。
孔府宴,是历代衍圣公府内的宴席,是当年孔府接待贵宾、袭爵上任、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分为寿宴、花宴、喜宴、迎宾宴、家常宴等多种,既有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可谓集中国宴席之大全。
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宴席。
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满汉并用的局面。
满汉全席是清代满室贵族、官府才能并举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
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菜肴达300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孔府宴:曲阜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
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经历20000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族和官府职能。
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古代宴席的典范。
全鸭宴: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
特点是宴席全部一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肴组成,共有100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
用同一种主料烹制各种菜肴组成宴席是中国宴席的特点之一。
全国著名全席有:天津全羊席、上海全鸡席、无锡全鳝席、广州全蛇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饺子席、佛教全素席等等。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
从古至今,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品味与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知识和智慧。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1. 食材的选择与搭配中国古代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
根据不同季节、地域和个人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食材。
比如,北方人喜欢食用麦面制品,南方人则更多地以米饭为主食。
在烹饪过程中,还会注意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以达到味道的协调和营养的均衡。
2. 烹饪方法的多样性中国古代的烹饪方法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炒、炸、蒸、煮、炖、烤等。
每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应场合。
比如,炒菜可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烤肉则可以锁住肉质的鲜嫩和香味。
不同的烹饪方法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食材加工和调味的不同需求。
3. 节令饮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节令饮食,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日来选择相应的食材和菜肴。
比如,春季注重滋补清肝明目,夏季则重视清热解暑,秋季追求润燥养肺,冬季则注重温补保暖。
同时,节日也是古代人们享用美食的时刻,比如春节时吃饺子和年糕,端午节时吃粽子等。
4. 美食与礼仪的结合中国古代人们将美食和礼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宴会和重要场合,人们会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行就餐,注重用餐的仪态和礼貌。
同时,在宴席上,菜肴的摆设、颜色的搭配和餐桌的布置也讲究一定的礼仪规范,以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待客之道。
5. 养生与药膳的传统智慧中国古代人们注重饮食与养生的结合,探索出许多药膳和保健食品。
根据《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记载,古代医家总结了许多食材和食谱,以满足不同体质和疾病的需求。
比如,人参、灵芝等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认为它们具有补气血、健脾养胃等功效。
总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传统。
通过对食材选择与搭配、烹饪方法的多样性、节令饮食的重要性、美食与礼仪的结合以及养生与药膳的传统智慧等饮食文化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菜系和悠久历史。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饮食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讲究营养均衡和健康。
传统的中国饮食注重五味的平衡,即酸、甜、苦、辣、咸。
各种不同口味的菜肴能够让人们享受到多样化的味觉体验,同时也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强调食物的新鲜和自然,以确保菜肴的美味和健康。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还提倡“荤素搭配”,即均衡地摄入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保证蛋白质的摄入,从而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强调节俭和勤劳。
中国人民认为食物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故而在饮食上一直提倡节俭,尽可能糟糠不散。
传统中国家庭母亲会尽量将个人所需的食物分量减少,将更多的食物留给丈夫和孩子。
这种文化意识在中国传承至今。
此外,中国人也非常重视食物的制作过程,注重勤劳和耐心。
中国菜肴的制作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包括切割、调味和烹饪等过程,这体现了中国人的耐心和勤劳。
另外,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中国拥有八大菜系,包括四川菜、广东菜、湖南菜等。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
例如,四川菜以其辣味和麻辣味道而闻名,广东菜则以清淡、鲜美的味道著称。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中还有许多地方特色小吃,如北京的炸酱面、广州的叉烧包和杭州的龙井虾仁等。
这些地方特色菜肴和小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觉需求,也是与地域文化和传统相联系的。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还与中国节日和庆典密切相关。
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和庆典都伴随着特定的菜肴和饮食习俗。
例如,春节期间的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富,端午节期间的粽子寓意健康和平安。
这些传统节日菜肴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菜系、营养均衡和健康的特点,注重节俭和勤劳,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相联系。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则
1.平衡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平衡搭配,包括五谷杂粮、蔬
菜水果、肉类鱼类、豆制品、奶制品等多种食物的搭配。
平衡饮食能够满
足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持身体健康。
3.多样的烹饪方式:中国饮食文化拥有多种烹饪方式,如炒、炸、煮、蒸、炖、烧、炝等。
这种多样化的烹饪方式能够使食物保持原有的口感和
营养,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不同口味的需求。
4.少盐少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注重少食盐少食糖。
盐的摄入过
多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糖的过量摄入则与肥胖和糖尿病等
慢性病有关。
因此,中国饮食文化鼓励人们减少盐和糖的使用。
5.注重荤素搭配: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荤素搭配,以保证蛋白质
和植物纤维的合理摄入。
荤食(肉类)和素食(蔬菜)的搭配可以提供人
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维持身体的平衡。
6.以食材为主导: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食材的选择和新鲜度非常重要。
中国人认为食材的种类和品质对于菜肴的味道和营养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
影响。
因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鼓励人们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
7.温补与寒凉平衡:中国人注重食物的温补与寒凉平衡。
在传统中医
理论中,食物被归类为寒、凉、温、热四个性质,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
具有不同的功效。
食物的温补与寒凉平衡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总结起来,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原则包括平衡饮食、注重谷类食物、
多样的烹饪方式、少盐少糖、荤素搭配、以食材为主导以及温补和寒凉平衡。
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能够带来美食的享
受和身体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和”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仅体现在伦理学说体系,还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比如说,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就处处包含着“和”的因素。
《礼记·中庸》所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所说的“和”,也自然包括了饮食之和。
中国饮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其本质已经从维持个体生命的基本属性而迈进到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的更高境界,形成广泛的文化现象。
在饮食生活中,中国人用吃的方式来表诉了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其中最重要的表诉是就一个“和”字,饮食之“和”既追求身体与食物的合宜状态,也追求人与社会的文化境界,这便是中国饮食的深厚含义。
1.中国饮食烹饪以“和”为要素而构建物质形态中国人所说的“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之间和谐关系的各个方面,体现的是一种伦理思维。
当人们从事饮食生活的时候,“和”的思想与观念,自然而然地贯穿其间,主导着中国饮食的构成和发展。
现代饮食注重平衡膳食,而传统的中国饮食,则通过一个“和”字来完成膳食的平衡。
“和”指饮食的多样化,这是中国先民保持平衡膳食的主要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中曾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配膳原则,体现了中国式样的食物多样化及其膳食平衡。
所谓五谷、五果、五畜、五蔬,种类之多,进食之杂,都是为了均衡营养。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把自己的饮食分为主食和副食两大结构。
中国人吃饭,喜欢同时摄取不同食物,不偏食,不挑食,并且注意不同季节的食物变化,以求在饮食方面达到人与自然、食物与人体的和合相偕。
《周礼·天官》有这样的说法:“凡会膳食之道,牛宜徐,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蔗。
”这段话是说,动物食料的摄取应该与谷物相搭配,牛肉要配稻米,羊肉要配黍米,猪肉要配稷米,狗肉要配粱米,雁肉要配麦,鱼肉要配菰米。
中国饮食常说的荤素相配,其根源就来自于《周礼》对食物的理解。
为了把不同来源的食物缔结揉和在一起食用,先民们发明了很多烹饪方法,从而完成了多样食料的和合相偕。
中国烹饪流行的炒法,是先民们在烹饪方面的一个伟大发明。
利用这种烹饪技法,中国人得以把多种食料,包括动物食料和植物食料,混合在一起快速加热成熟,并取得最佳的美食效果。
这种混合多种食物而成为一道菜的烹饪方法,把中国烹饪的品种推向丰盛。
也正是因为西方人的饮食烹饪中缺少了这种混合炒法,西餐的品种才总是那样单调。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炒菜的发明,使得我们这个以谷物蔬菜为主要进食原料的民族,得以享有花色层出、口味提升的众多美食。
烹饪中的“炒”法,实际上就是一个物料相和的转换过程。
中国烹饪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操作方法都会讲究食料的配伍,即主料和辅料的搭配,这种搭配本身就包含着“和”的概念。
从羹法到炒法,尽管烹饪手段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和”的概念始终没有更移。
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须知单》中,就“配搭须知”的问题曾经有过大段论述:“烹调之法,何以异焉?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
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
其中可荤可素者,蘑菇、鲜笋、冬瓜是也。
可荤不可素者,葱韭、菌香、新蒜是也。
可素不可荤者,芹菜、百合、刀豆是也。
常见人置蟹粉于燕窝之中,放百合于鸡、猪之肉,毋乃唐尧与苏峻对坐,不太悻乎?亦有交互见功者,炒荤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荤油是也。
”在烹饪过程中对各种食料进行调和搭配,这是中国人习惯做法,也是中国膳食科学的基本体现。
中国饮食格外注重烹饪调味。
早在周朝时期,已有所谓“割烹煎和”的说法,此即《周礼·天官冢宰》所言:“膳羞之割亨煎和。
”‘‘割”,制指刀切加工过程。
“亨”,通烹,与“煎”同为烹饪手法。
而烹饪中的“和”,不但是重要的烹饪手法,也是最终赖以完结的一道烹饪程序。
从古义上看,“和”与“调”互训,《说文解字》解释“调”字为“和也”⋯。
近人杨树达《论语疏证》有过更细的解释“《说文》云:‘和,调也。
“益,调味也。
’乐调谓之和,味调谓之盂,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
和今言适中,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可见,烹饪中的“和”,有协调、调和、和谐的多重意义。
除“味”之外,中国饮食烹饪所强调的色、香、形、器,也都讲究和谐一体,以“和”为搭配,以“和”为审美,全面体现饮食和谐的思想。
中国烹饪的“色”讲究颜色搭配。
一道菜的辅料颜色尽可能与主料颜色相对应,呈上一桌菜肴时,更会考虑菜与菜之间的色彩调配,这便是中国菜的色之“和”。
食物色彩的和谐,使得食用者在进食之前,就已经被食物色泽所折服。
从这个意义上说,“色”是中国饮食的呈现特点。
中国烹饪讲究“形”的展示。
孔子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所说的“脍”,就是一种形的体现。
烹饪之形,最具多样化,从形态上说,有段、块、片、丁、丝、条、丸、粒、茸、泥等不同分割,从形状上说,又有大、小、长、短、圆、方、厚、薄等不同分解。
中国菜的形态形状都讲究“和”的搭配,块配块,片配片、丁配丁、丝配丝,要薄都薄,要厚都厚,绝不混淆,这便是中国菜的形之“和”。
在此基础上,人们再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细致的操作手法,让各种形态形状的食料组成丰富多彩的花样,升华为造型艺术。
菜肴与食器的搭配也同样体现“和”的审美意趣。
中国人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和谐关系,美食的形状一定会和食器的形状相对应,于是,整鱼配鱼盘,蒸菜配蒸笼,煲菜配褒罐,高低错落,充分体现美食的和谐。
菜肴和花色也可以与器皿的花色相互衬托,深色器皿配浅色菜肴,绿色器皿配红色或黄色菜肴,都来自于和谐的构思。
总之,古人在烹饪方面的最佳心得,是能够做到不偏不倚,达到至上至和的境界。
《吕氏春秋·本味篇》有过这样的描述:“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
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2.中国饮食以“和”为中心而构建精神形态中国饮食不但具备完美的物质形态,而且构建了很高境界的精神形态,也就是说,中国的饮食不但是吃的东西,还是可以欣赏和品位的文化,在这方面,最关键的精神形态也由一个“和”字所构成。
中国人的日常饮食行为具有浓厚的伦理规范,人与人之间讲究在一起吃饭,有饭同吃,只要在一起吃饭,就不会因为人的身份不同而区别食物。
《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
客惭,自刎。
”¨钊这段记载足以说明,上古时期的人群同食,具有质量上的同一性。
尽管当时采取的是分餐模式,但每一个人的食物质量是相同的。
中国最早采取的饮食模式是分食制。
上古之人席地而坐,聚餐时要在每人面前放一低矮的小食案,一人一案,各吃各的,彼此之间有距离,自然形成分餐制。
唐代以后,随着高足桌椅的出现与使用,大家围着桌子一起就餐,但一开始还保留着人自分餐的习惯,后来才逐渐形成合食制。
中国的合食制起于家庭,蔓延于社会。
当众人把筷子伸向一盘菜的时候,彼此之间的距离由此而缩短。
中国人最终采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维持了饮食上的同一性,这种极端方式就是中国独有的合食制。
中国的合食制,不仅仅是在就餐形态上,而且更主要在文化上区别于西方饮食的分餐制。
当大家在一起共享美食的时候,虽然带来了“津液交流”的不卫生状况,引起健康卫生方面的担忧,但至今已经高度文明化的中国社会,可以改变所有的不洁净的现象,但仍然不能取缔合食制,这足以说明,合食不仅仅是一种就食模式,更是一种饮食文化。
模式可以一夜变更,但文化则一代人甚至数代人都难以改变。
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之和即是人和,人与人在一起吃饭,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为了联络并交流感情,而并非仅仅吃饱肚子,也就是说,“吃”在中国,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亲戚朋友之间送往迎来,都习惯于在餐桌上表达心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往往借饮酒聚餐而得以化解;与陌生人交往,也总以饮食为媒介得到融合,建立良好的关系。
饮食活动在整合社会人际关系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是其它形式所难以比拟的。
中国饮食具有敦睦群体情感、整合人际关系的强大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仅取决于饮食的物质功能,更取决于饮食的人际调合功能,这种人际调合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字。
《礼记·乐记》所言:“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表达的就是这般意思。
中国人在饮酒文化方面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动,最能体现“和”的思想。
在中国人看来,酒是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感情交流的媒介。
大家在喝酒的时候,共同举杯,彼此相敬,追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远方有客来,故友再相逢,略备小酌,开怀畅饮,胜过一切表白。
素不相识,无从交往,偶然间酒席同坐,举杯相敬,一杯酒就可以让陌生人变成挚友。
就算人与人之间有什么过解,争执过,唐突过,偶然酒会并坐,只要你肯向对方敬酒,不用道歉,顿时可以化解矛盾。
除了酒,恐怕没有更好的物品或方式,可以让人与人之间这么快地进行感情互动。
在就餐过程中,中国人特别重视饮食环境及氛围的营造。
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推崇“以乐侑食”的环境烘托。
所谓钟鸣鼎食,丝竹绕梁,的确能够增强就餐的愉悦气氛。
现代餐馆也经常在餐厅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这种模式,自古以来就畅行中国,只不过现在的餐厅大多使用系统的音乐设备,而过去都是靠现场演奏。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时代中,早期进行艺术观赏的场所还并不普及,而各种形式的聚宴场所却为娱乐型的艺术表演提供了施展魅力的机会。
古人的宴会活动文物需要各种娱乐节目的陪衬,而娱乐活动也正是通过宴饮的传递而与人们的生活联为一体,尤其是歌舞和杂技这样的艺术表演,自古多在酒场亮相,通过人们的欣赏和喝彩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宴饮与娱乐活动就像一对恩爱的夫妻,夫行妻陪,夫唱妻随。
宴饮能因为娱乐场面和内容的加大而抬高规格,歌舞百戏艺术也随着宴会的导播而扩大演出空间,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
唐人诗歌中对此有很多描述,如贾至《春思》这样描写:“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醵。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贺朝《赠酒店胡姬》也说:“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
⋯⋯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
”多少年来,美妙的乐曲歌声总是把饮食带入到亦醉亦仙的愉快境界。
中国人还喜欢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就餐,把美景纳入美餐,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造环境,都能看到中国人在那里吃饭。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就以竹林宴饮而得名,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成为后人追慕的雅趣故事。
宋人欧阳修曾在《醉翁亭记》中表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0。
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心态,便是中国人美景加美食意识的最佳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