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教案

合集下载

xx年《拣麦穗》教案范文

xx年《拣麦穗》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2024年《拣麦穗》教案范文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四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

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美好品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美好品质。

3.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粮食图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或黑板上的麦穗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麦穗的认识。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2.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3. 教师总结,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朗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3. 教师总结,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三、情感教育(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美好品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拣麦穗》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拣麦穗》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拣麦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拣麦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拣麦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 教案设计简介课程名称:《拣麦穗》教案设计教学内容:课文分析、课文朗读、情感体验、思维训练、评价检测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著文本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和情感,并能够从中汲取启示,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时间安排:2课时2. 教学内容设计2.1 课文分析针对《拣麦穗》这篇优美的散文,进行认真的篇章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作者采用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结构、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人物个性描写等方面来深入理解文章。

2.2 课文朗读在学生全体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分析不同角色的言辞,语气等,并在小组讨论后建立初步文字分析框架。

2.3 情感体验在小组中,每个小组按照《拣麦穗》中的不同情感线索,每人朗读自己所分配的情感语段,有无独具一格的个人情感表达,有无透过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加深了解及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2.4 思维训练利用文段及文中细节,启发学生进行由简入难的多项练习,例如文章思想内涵的概括和归纳、人物性格描写的推论和分析、语言表达技巧的练习和转化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2.5 评价检测检验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对散文主旨和情感的掌握程度,并且对于一些文学性方面的知识也进行了检测。

全面性评价反映教学过程。

通过评价结果,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设计3.1 气氛营造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学生主体参与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学的乐趣。

3.3 多元化教学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对比分析、读写结合、口语训练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教学,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实施方案设计4.1 教学方案根据《拣麦穗》的文学特点、学生的教学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一个严谨的教学计划和一个有益的教学过程。

《拣麦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拣麦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拣麦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拣麦穗》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关爱。

(3)提高学生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

(3)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农村生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关爱农民的情感。

(3)增强学生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拣麦穗》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场景。

3.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

2. 培养学生关爱农村、农民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拣麦穗》。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4.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拣麦穗》的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图片、视频展示(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描述图片、视频中所展示的农村生活场景。

5.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

(2)学生通过扮演农民、拣麦穗等角色,体验农村生活。

6. 朗读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字之美。

(2)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7. 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

8.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拣麦穗》的故事。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幼儿舞蹈拣麦穗教案中班

幼儿舞蹈拣麦穗教案中班

幼儿舞蹈拣麦穗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拣麦穗的动作和意义,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情感。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节奏感。

3. 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学会拣麦穗的基本动作和舞蹈动作。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节奏感。

三、教学难点:1. 让幼儿理解拣麦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幼儿的舞蹈表现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音乐:《拣麦穗》。

2. 教具:麦穗模型、音响设备。

3. 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舞蹈练习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5分钟)教师播放《拣麦穗》音乐,让幼儿听一遍,然后向幼儿介绍拣麦穗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拣麦穗的意义和动作。

2. 学习舞蹈动作(15分钟)教师向幼儿示范拣麦穗的舞蹈动作,包括弯腰、摘麦穗、握麦穗等动作。

然后让幼儿跟着音乐一起练习动作。

3. 情感表达(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舞蹈动作表达拣麦穗的情感,比如勤劳、朴实、感恩等。

4. 音乐表现(15分钟)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表现,自由舞蹈,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5. 整合表现(10分钟)教师让幼儿自由发挥,将学习到的舞蹈动作、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整合到一起,进行整体表演。

6. 总结梳理(5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拣麦穗舞蹈的意义和学习收获,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学习舞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拣麦穗的动作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幼儿的舞蹈表现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同时,通过舞蹈教学,也培养了幼儿的品质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让幼儿在舞蹈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

拣麦穗的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拣麦穗》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1.2 课文梗概《拣麦穗》是一篇描写农村儿童帮助父母拣拾麦穗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主人公小明和妹妹跟着父母去田野拣麦穗,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辛勤和乐趣。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并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村麦收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3 理解课文(1)小明和妹妹为什么要去拣麦穗?(2)他们在拣麦穗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他们收获了什么?3.4 讨论与感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并谈谈自己如何去关爱父母和感恩生活。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要求学生抄写课文,以加强他们对文本的熟悉程度。

4.2 家庭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如何关爱父母和感恩生活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5.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关爱父母、感恩生活的意识。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如农村生活、家庭成员关系等。

让学生通过讨论、调查、采访等方式,深入了解话题,并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第一篇:《拣麦穗》教案《拣麦穗》教案罗杏娣【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掌握文章重点字词。

2.了解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文章讴歌真善美的主题。

3.感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纯真无私的爱;感悟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文章赞美、追求人间至爱的主题。

2.难点:理解“我”和姑娘们的梦及梦想破灭的涵义;理解文中“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的深刻涵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习作展示,温情导入念读学生有关于童年生活的文章段落。

让学生说说感受。

明明写的是童年快乐的事,为什么读起来却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呢?(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一位女性作家张洁也写了一篇关于童年的散文,不知道是否也会给同学们同样的感受呢?(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拣麦穗,梦想,破灭)虽然我的梦想也同样破灭了,但我与老汉之间的故事让人动容。

(三)细读课文,赏析品悟1.分角色朗读我与老汉之间的部分注意人物形象的特点2.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答:天真无邪、懵懂纯真。

问题: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慈爱、善良、漂泊、历经沧桑。

问题:老汉是真的想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不是。

老汉对“我”的爱是出于对“我”的怜爱,是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所讴歌和追求的爱。

3.第三部分老汉的去世。

默读40-47段,思考问题(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2)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火柿子象征着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

寄托了“我”对至纯、至善、至美的爱的向往与追求。

)(3)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设想1.教学策略(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2.预习安排(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预习作业: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3.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拣麦穗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从早到晚(辛勤)动作:“挎”“拣”(拼命)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板书: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板书: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我”: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卖灶糖的老汉: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板书(接上):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学生讨论,阐述理由)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思考相关问题:(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烟荷包: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小火柿子: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板书(接上):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1.点击链接——张洁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2.小结“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五、布置作业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附:板书设计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拣麦穗张洁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拣麦穗张洁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拣麦穗张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拣麦穗》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掌握酒徒人物形象的描写,掌握诗歌的基本元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与人生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拣麦穗》这首诗的基本意义,掌握酒徒人物形象的描写。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与《拣麦穗》相关的音乐,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课堂讲授(25分钟)(1)教师介绍《拣麦穗》这首诗的作者张洁,简要介绍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2)教师讲解《拣麦穗》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解析。

教师详细解读诗中酒徒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和情感进行感知和体验,对诗歌进行思考和批判。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进行讨论。

3. 情感体验(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节奏感。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一次感人的经历的作文,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体现诗歌的情感和思考。

4.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诗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和思想,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鼓励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学生能否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思想,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创作质量和能否体现诗中的情感和思考进行评价,鼓励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五、教学延伸1. 阅读更多张洁的诗歌作品,进行诗歌创作和分享。

2. 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拣麦穗》的研究和讨论,了解诗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教学设计语文科《拣麦穗》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本文是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散文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选自当代作家张洁为表现人性美而以童年生活为主创作的“大雁系列”中的散文。

本文语言优美,用语生动、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温情,既有着符合人物的童真稚语,又流淌着作者对美好事物消逝之后的淡淡的感伤以及不放弃追求的执着。

语调舒缓从容,叙事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既能在写作上给学生以教益,又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人世间最纯朴的人性之美。

2、设计理念: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是阅读课的教学,更应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来体会感悟。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阅读的方法,而不是把课文的所谓“精华”全盘灌输就可以了。

所以,此次教学设计我主张以问答法和点拨法教学为主,在设计问题时,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既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又能掌握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而阅读最终是离不开文本的,所以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理解文章是本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3、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两大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学习本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2)鉴赏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体味文章的细节描写。

(3)掌握象征的表现手法,分析文中“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象征意义。

情感目标:(1)结合背景,体会贯穿于全文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对童年往事的追忆中所流露出来的不舍,其实是对人世间纯朴无私的大爱的追求。

(2)联系现实,谈谈你所见闻的“大爱”的故事。

4、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2)掌握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3)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人性美的主旨。

5、教具准备:传统教学用具、小黑板6、课时安排:两课时7、教学方法: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8、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冰心在《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散文里提到,她最眷恋的家是童年时的家。

我们知道,其实她最眷恋的是童年时的那种纯真、简单、无欲无求。

“童年”是一个美好的词,很多作家都从中找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再在一位作家笔下,来领略这种美好的情感。

二、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张洁,当代女作家。

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即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她早期的作品多为表达对爱与美的追求,后期作品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性。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方舟》、《祖母绿》,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本文是作者以童年生活为主而创作的“大雁系列”之一,主要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

三、字词积累(小黑板展示)戏谑(xuè)疙(gē)瘩(da)蚂(mà)蚱蹒(pán)跚(shān)歪趔(liè)山坳(ào)害臊(sào)磕(kē)头积攒(zǎn)(遐)想嗑(kè)瓜子攒 xiá目不(暇)接瞌(kē)睡攒cuán)动(瑕)不掩瑜溘(kè)然长逝拼音字词一向是学生的弱项,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普遍重视不够。

所以以这种方式对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重点形近字词进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字形,也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四、结构梳理文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叙述了两个梦想:一个是农村姑娘拣麦穗、备嫁妆的梦想,一个是“我”出于小孩子模仿天性而生出的嫁给灶糖老汉的梦想。

这两个梦想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姑娘们的梦想?把这部分内容删掉好不好?参考:农村姑娘拣麦穗、备嫁妆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交代这一背景为下文叙述“我”的梦想作铺垫,使“我”的梦想变得自然、合理,读者更为容易理解,同时也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

因为姑娘们的梦想最终以破灭告终,而“我”的梦想也因灶糖老汉的老去而破灭,两者情感基调一致。

因此不能删去。

但两者对梦想破灭后的态度不一样。

姑娘们是“依依顺顺”、“不会过分悲伤”,而“我”“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仍有所追求。

这一环节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有所了解,明白对于一篇好的文章,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结果,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的。

借此提点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上也应该具备这种谋篇布局的意识。

五、细节赏析1、在作者笔下,“我”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结合文章的相关语句分析。

例:①我也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

析:“看不见”、“总看见”,可见出“我”的贪玩、调皮,充满了童真稚趣。

“我”并没有真正把拣麦穗这件事放在心上,仅仅是出于小孩子模仿的天性而为之。

②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析:“大言不惭”一词把“我”的纯真、毫无心机表现了出来。

“我”对大人没有防备,还不懂得害羞和掩饰。

③听了这话,我着急了。

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色的绒毛的脑门上拧成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莫死,等着我长大。

”析:“拧成疙瘩”、“皱巴”、“咧着嘴笑了”,几个细节描写把“我”内心的焦急和小孩子的纯真、藏不住心事的个性生动地再现出来。

2、对于灶糖老汉的形象作者并没有直接进行描写,但通过与“我”的对话以及一些细节描写,最终能还原出老汉的形象来。

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①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

那些皱纹,为他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析:老汉已上了年纪,形容衰老,但慈祥可亲。

②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

析:一个“乐”字把老汉和善可亲的形象勾勒了出来。

只有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才会对一个小孩子的玩笑话给以回应。

③“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呵哒,就歇在呵哒。

”析:老汉居无定所,生活贫困。

(而“我”在选择老汉时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物质条件,从而折射出“我”的纯真,还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这种情感是难能可贵的。

)④买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

析:老汉的善解人意,以及对“我”的尊重,他对“我”的疼爱是发自内心的。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是阅读课的重点。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关注文本的细节描写。

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分析,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我”与老汉的这番对话,折射出“我”的纯真,老汉的和善,他们的这一段感情是纯真无邪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纯朴无私的情感。

板书设计:梦想姑娘们的梦想:“我”的梦想:嫁个好男人嫁给灶糖老汉(大背景)(具体个案)梦想破灭认命、死心执着追求第二课时一、导入设计:人世间充满着温暖人心的亲情、友情、爱情,所以世界才和谐美满。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最基本的情感之上的,那就是人性之美。

“我”与老汉本是素不相识的,却因一句童言无忌的玩笑话而发生联系。

让我们继续走进他们这一段纯洁的往年情之中。

二、主旨探讨1、在“我”长大之后,懂得了过去的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之后,为什么反而越来越依恋灶糖老汉了?参考:老汉清楚地知道“我”肯定无法做他的媳妇,但依然送“我”小礼物,不计较地疼“我”。

老汉这种真诚的、无私的疼爱让“感动”,因此反而更依恋他。

2、文中提到,老汉疼爱“我”是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孩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参考:老汉作为一位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内心是寂寞的,他渴望有人来关心他,牵挂他,而“我”正好给了他这种精神上的慰藉。

“我”会为他的生死担忧,会在村口等待他的到来。

所以他疼爱“我”是感情的对等付出,更是发自内心的。

3、如何看待“我”与老汉的这段往年情?参考:“我”与老汉非亲非故,仅因为“我”的一句童言稚语而生出联系。

老汉给“我”的疼爱是纯朴的、无私的,而“我”对老汉的牵挂和关心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因此他们之间的感情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纯朴、最无私的关爱,没有利益纷争,没有索求回报,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体现的是人性之美。

这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主旨。

理解本文的主旨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个环节通过抓住课文中两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思考,一步一步地引出本文的主旨。

因为问题设计的恰到好处,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只需稍微点拨,学生就能意会,既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又能达到教学的目地。

三、写作手法探讨1、文中末尾多次出现“小火柿子”,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参考:小火柿子是作者对世上一切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美好事物的赞美,只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结合文中对小火柿子的描写进行分析,抓住关键句“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来理解。

)2、在文中的最后,作者提到“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这个“烟荷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这么说有什么用意?参考:“烟荷包”代表的是“我”对老汉的情感,是对那种博大的、无私的情感的追求。

“我”仍时常想要找到它,即喻示了作者对已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追求欲望。

3、关于象征详细讲解“象征”的概念及在写作中的运用与作用,并列举常见的象征事物及其意义。

如鸽子象征和平,绿色象征生命力等,提点学生注意文章的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的深度。

四、情感拓展作者借助童年的一段往事,表达了对人世间那种无私的、博大的情感的留恋与追求,而在现实中,你是否听闻过、或经历过类似的情感故事?来谈谈你的见解。

(可从“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或汶川大地震中出现的感人故事中选取一二来讲述。

)情感教育是新课标提到的三维目标中不可缺少的。

这一环节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同时也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可谓一箭三雕。

六、课外作业布置阅读张洁的《挖芥菜》一文,运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旁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