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融合传承与超越_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分析

合集下载

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创新

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创新

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创新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同的音乐类型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与时代。

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作为两种音乐形式,它们的融合与创新代表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

本文将探讨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创新,并探讨其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它通常借助乐器与人声来表达情感与故事,其曲调和节奏都透露出独特的韵味。

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通过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引入现代元素,使得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种经典的融合方式是将传统乐器与现代流行乐器结合在一起。

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等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魅力,将其与现代乐器如吉他、键盘等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而新颖的声音效果。

例如,在流行歌曲中加入二胡的演奏,不仅增加了曲目的独特性,也打破了曲风的单一性,使听众能够享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美。

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还可以体现在曲风和编曲上。

传统音乐通常以传统的和弦进行和曲式为基础,而现代流行音乐常以简单直接的和弦进行和自由的曲式为特点。

将这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既能保留传统音乐的韵味,又能符合现代音乐的节奏与流行需求。

例如,将传统乐曲改编为流行舞曲,通过改变编曲和加入现代的节奏,既保持了传统曲目的原汁原味,又适应了现代听众对节奏感的追求。

除了融合,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创新也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创新的音乐作品通常表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思路,引领音乐的潮流。

例如,中国民谣歌手李宗盛的创作,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民谣基因,又采用了现代流行音乐的编曲方式,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和赞赏。

这样的创新既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也为现代流行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

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创新对于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它使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不被时代淘汰。

通过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传统音乐获得了更多的受众和关注,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趋势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如何将传统音乐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认识、喜欢、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与保护传统音乐是发展现代传承的基础。

在现代传承中,必须要有针对性的保护传统音乐的措施。

一方面,保护传统音乐的成套曲调、篇章等重要元素,保证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得以保留。

另一方面,保护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手法,包括指法、调式、节奏等方面,以确保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得到有效传承。

同时需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音乐的记录、推广、教育等进行必要的保护。

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传承与保护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要探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式。

传统音乐并不是局限于“古老”的概念,传统音乐同样可以与现代音乐相结合。

比如将传统音乐曲调与现代乐器演奏相结合,让传统音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将传统音乐与当代舞蹈、戏剧相结合,以及通过互联网将传统音乐推向更远的地方。

三、创新与创造传统音乐的发展,不能完全局限于传承保护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还需要创新与创造。

创新和创造,是传统音乐得以发展的新动力。

传统音乐的表演形式,如现场演奏和录音室制作,以及音乐类型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创新和创造实现传统音乐的更新换代。

四、加强文化推广文化推广是开拓传统音乐的新天地,让更多人认识、接受和喜欢传统音乐。

可以通过传统音乐节、音乐会、演唱会等形式,让传统音乐得到更多的曝光;通过文化交流和宣传,让传统音乐得以传播到不同的文化圈层;通过在互联网上推广传统音乐,让传统音乐迎来更多的受众。

总之,传承、保护、创新和推广,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无论是从保护音乐文化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发展国家音乐文化产业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发挥优秀文化遗产的特殊作用,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开始进行融合与发展。

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够满足当代年轻人对音乐的需求,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流行音乐中得以发扬光大。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年轻人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传统乐器的运用上,如古筝、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的融入到当代流行音乐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年轻人中传播。

例如,歌手马天宇的《降临》就融入了二胡的演奏,将古老的乐器融入到流行音乐之中,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享受。

同时,一些传统曲调与当代作曲技巧的融合也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审美。

这种音乐的融合不仅能够将传统文化传播给年轻人,也使得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

其次,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音乐选择。

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加多样化,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样的音乐元素。

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丰富情感表达与细腻表现方式使得当代流行音乐更加充实和深入人心。

例如,歌手李荣浩的歌曲《麻雀》中利用了传统文化的元素,以现代的方式表现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豪放与坚韧,使得这首歌曲在当代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

这种融合除了给年轻人带来更多元化的音乐选择,也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流行音乐中得以发扬光大。

最后,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也能够提高音乐的艺术性与表现力。

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当代流行音乐更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丰富情感表达使得当代流行音乐更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

例如,歌手邓紫棋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富有深意的歌曲,这些歌曲不仅音乐层面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在歌词和情感的表达上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这种融合使得当代流行音乐在艺术性和表现力上得到了更高的追求和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流行音乐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音乐选择,同时也提高了音乐的艺术性与表现力。

中国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与共生

中国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与共生

中国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与共生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够跨越时空和文化的界限,传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音乐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跨界融合与共生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让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和积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音乐逐渐远离了年轻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时尚和流行的音乐形式,更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因此,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也让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元素和风格,它们的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多样化的音乐作品。

比如,将传统乐器与流行乐器相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将传统音乐的旋律与流行音乐的节奏相结合,可以创作出更具有现代感的音乐作品。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音乐需求,也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此外,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也为音乐教育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一直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传统音乐的学习和传承相对较为困难,许多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了解有限。

而通过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可以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和理解传统音乐,从而增加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这也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然而,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需要音乐创作者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和跨界创作的能力。

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元素和风格,要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之路:传承与创新的艺术交响

中国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之路:传承与创新的艺术交响

目录一、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3)二、理论基础 (4)2.1 古典音乐的特点与价值 (4)2.1.1 古典音乐的结构严谨性 (4)2.1.2 古典音乐的情感表达丰富性 (5)2.2 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与影响 (6)2.2.1 流行音乐的风格多样性 (6)2.2.2 流行音乐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6)三、古典音乐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7)3.1 音乐元素的融合 (7)3.1.1 旋律的借鉴 (7)3.1.2 和声的创新 (8)3.2 演唱技巧的传承 (8)3.2.1 发声技巧的改进 (8)3.2.2 音色的塑造 (9)四、现代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借鉴 (10)4.1 古典诗词在流行歌词中的运用 (10)4.1.1 内容形式的借鉴 (10)4.1.2 情感表达的深化 (11)4.2 古典乐曲在流行音乐中的改编 (11)4.2.1 旧词谱新曲 (12)4.2.2 融入诗词意象 (12)五、融合案例分析 (13)5.1 方文山的古典与流行创新 (13)5.1.1 歌词创作特色 (13)5.1.2 影响力与启示 (14)5.2 @唐音乐队的中西合璧 (14)5.2.1 乐队组建与发展 (14)5.2.2 音乐风格与特色 (15)六、结论与展望 (16)6.1 研究结论总结 (16)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17)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音乐领域,中国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日益频繁。

一方面,现代流行音乐以其时尚、活力和广泛的传播性深受大众喜爱。

流行音乐通常采用现代电子乐器,节奏明快,歌词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流行性。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岁月洗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古典音乐以传统乐器为主要伴奏,曲调庄重严谨,歌词富含诗意,展现出独特的古典韵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这两种音乐形式开始相互借鉴、融合。

中国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多元化融合

中国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多元化融合

中国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多元化融合中国的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多元化融合,展示了中国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和发展潜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中国音乐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音乐流派,而是吸收了来自不同地域和国家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音乐风格。

中国的流行音乐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当时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引入吉他、贝斯等乐器,采用西方流行音乐的编曲方式和曲风,推出了一系列受欢迎的流行歌曲。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中国的流行音乐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但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流行音乐重新崛起,各种流行音乐派别和风格开始出现。

与此中国的民族音乐也在发展和演变。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和风格。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民族音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民间音乐团体的组织和活动增加,各种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提高。

在中国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过程中,许多音乐家和创作人员将传统民族乐器和曲调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创作出了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曲目。

著名音乐家任贤齐的《夕阳无限好》采用了二胡的演奏,将中国民族音乐的声音融入到流行歌曲中,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还有一些音乐家将中国传统节日的音乐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歌曲,如筷子兄弟的《小苹果》。

有些音乐家还将其他国家的音乐元素融入到中国的流行音乐中。

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不可忽视。

许多中国歌手从西方音乐中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创作理念和编曲方式,创作出充满国际化风格的流行歌曲。

中国的音乐发展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中国的音乐发展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中国的音乐发展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音乐传统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音乐一直秉承着严谨的传统和独特的美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逐渐融合,形成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传统音乐的基因深入流行音乐中。

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古朴的乐器和深厚的历史背景而著称。

这些元素作为传统音乐的精髓,得以传承至今。

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些元素的影子。

比如,一些歌曲中可以听到二胡、琵琶、笛子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或者采用传统音乐的旋律进行创作。

这种将传统音乐基因注入到流行音乐中的融合形式,使得音乐产生了新的魅力,同时也让传统音乐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其次,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相互借鉴,互相吸收。

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

然而,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二者常常相互借鉴,互相吸收,形成了一种融合的创作模式。

比如,一些流行音乐作品中会加入传统音乐的节奏和和声,或者采用传统音乐的韵律和曲调。

同样地,一些传统音乐作品也会引入流行音乐的编曲和演唱方式。

这种相互借鉴、互相吸收的融合形式,使得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

再次,传统音乐的唱法和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融合。

传统音乐注重的是声音的自然发声和婉转悠扬,而流行音乐则更加注重表演的动感和表达的直接性。

在二者的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的产生。

比如,在一些歌曲中,歌手可以结合传统音乐的唱法和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既能展现出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又能够与现代流行音乐的音乐特点相契合。

这样的融合形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新的听觉享受,也使得传统音乐得以为更多人所接触和喜爱。

最后,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在舞台表演中的融合。

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都有着独特的舞台表演方式。

传统音乐注重的是传统戏曲的形式和工夫,而流行音乐则更加注重现代音乐的表演效果和舞台效果。

在二者的融合中,舞台表演形式也得到了创新。

中国音乐产业的融合发展与文化魅力

中国音乐产业的融合发展与文化魅力

中国音乐产业的融合发展与文化魅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音乐产业也在向前发展,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蕴,又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音乐产业的创新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打破行业界限,实现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让音乐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

一、传承和创新并重,保持文化独特性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音乐形态和表现方式丰富多彩。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将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推进音乐科技创新,借助新技术手段打破传统音乐形式的限制,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

比如,数字音乐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保存音乐作品,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音乐演出。

二、跨界融合,推动产业发展音乐产业需要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如与电影、游戏、文学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出更为精彩的文化产品。

比如,电影《流浪地球》采用了多首音乐作品,有效地增强了电影的情感表现力和审美效果。

游戏《明日方舟》通过精妙的音效和配乐,提升了游戏的用户体验和情感共鸣。

此外,在推进音乐创新和跨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权益和市场秩序。

三、助力文化交流和传播音乐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助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媒介。

在音乐产业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全球音乐文化的交流合作,推广中国音乐和文化。

比如,举办音乐节、音乐展览和音乐会等活动,是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也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打造音乐文化品牌,提升音乐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音乐。

综上所述,中国音乐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文化魅力的展示,需要我们坚持创新与传承的双重原则,积极推进音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音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

相信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打造出更为优秀的音乐作品,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带来更为优质的音乐文化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舞台大98摘要: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近80年的历史,本文对中国流行音乐已有的历史轨迹进行梳理,通过对其现实状态及特征的描述,为流行歌曲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历史;现状;特征;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近80年,现在所谓的“ 流行音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30年代的大上海。

当时有声电影的出现取代了无声片,电影插曲的需求量增加,从而刺激了流行歌曲的创作,出现了《秋水伊人》等佳作,开启了现代流行歌曲的先河。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人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存在不同的看法。

目前业界较为认可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音乐舞蹈卷》中对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的解释,“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拨、易于流行、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 亦称流行音乐。

”在本文中所指的流行音乐亦指流行歌曲。

一、当代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国流行音乐按照地域划分,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内地、香港、台湾;按时间划分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上海时期”,主要指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大上海流行音乐”。

此时的流行音乐以半殖民地“十里洋场”的生活为题材,多以描写个人情感问题为主。

创作手法主要以西方流行音乐为蓝本,音乐风格有民族化(民歌和戏曲素材)和中西结合两种趋势。

由黎锦辉创作的《毛毛雨》是被音乐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与其同一时期的刘雪庵、陈歌辛、姚敏、周旋等一批优秀的词、曲作家和歌唱演员创作和演绎的流行音乐作品将中国流行音乐推向第一个高峰。

第二时期是“香港、台湾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词曲作者及演员南迁至香港和台湾两地,流行音乐也因此在两地迅速发展起来。

大上海流行音乐传入香港,延续时代曲“婉约派”特征,轻柔、委婉。

1954年后,轻松欢快的风格出现,如张露《给我一个吻》,葛兰《给我恰恰》,《我要你的爱》等。

同时,香港受崇洋思想的影响,流行歌坛广泛采用“洋为中用”的方法。

直接采用西方流行歌曲的曲调填词而成,掀起翻唱的高潮。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流行歌曲《意难忘》风靡东南亚,姚苏蓉的《今天不回家》正式掀起台湾流行歌曲的热潮。

之后台湾“民歌运动”的爆发,不仅提升了台湾流行音乐的品质,其具有文化韵味的歌词,使台湾流行音乐开始从娱乐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

第三时期是“内地和港台流行音乐同步发展时期”, 80年代初期,在“港台风”,中国大陆真正的流行歌曲迅速发展起来。

起初,大陆歌手以模仿港台华语流行歌曲为主。

80年代中期,以“西北风”为基调的流行歌曲出现。

如《信天游》、《黄土高坡》等。

90年代出现都市流行歌曲,则是多种风格并存。

如《爱情鸟》《涛声依旧》等。

21世纪,中国流行音乐慢慢融入世界流行音乐繁荣主流大潮,并于国际接轨,发展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现状及特征(一)当代流行音乐的现状:1.商业包装与炒作现在的流行歌坛只凭唱功了得而被大众认可是非常艰难的,所以从唱片公司到流行歌手本人都特别重视包装。

不论是新老歌手,从发型、衣着、手势、眼神,到广告宣传,无一不是经过精细修饰的。

90年代香港“四大天王”凭着良好的包装和炒作,从歌坛闯入影坛,也让中国内地观众全方位领略了香借鉴与融合 传承与超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分析刘 芳 (山西省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音乐教研室 030024)526小节)11四、贝多芬《b E大调第三交响曲》的结束部(109-159小节)第一部分(109-131小节),用主部第一种音调分解和弦的大跳式进行,和第一副题的节奏特点(带附点的抑扬格结构)结合而成。

它用强劲的力度、全奏的配器以及特强音的处理,显得顽强坚毅,具有坚定的性格,显现了英雄的力量,并构成了呈示部的高潮。

第二部分(132-143小节),继续用主部的第一音调,但改用新的节奏、音响和织体(低音与高音弦乐加木管的卡农式呼应),显得比第一部分更具抒情性格。

第三部分(144-155小节),则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

五、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第一乐章的各类主题呈示之后,开始了这个乐章的展开部。

这里,主部主题成为音乐发展的基础。

它的五个基本音符(1――| 3 1 6 |5―)出现于不同达到调性上,时而由乐队明确地奏出,时而又隐伏在独奏小提琴的技巧性乐句之中。

虽然副部主题的音调片段以及其他几个主题的音调也出现在音乐发展之中,但却未能成为推动音乐发展的动力。

主部主题在展开部中起着主宰的作用,这里,它显得更富动力,更具气势。

再现部一开头就以宏大气势首先再现出主部主题。

调性处于明朗而稳定的D大调主调上。

再现部的主部主题,呈示部中的田园情趣、展开部中的动荡情绪已有不同,它赋有一种颂歌的气质。

独奏小提琴在主部主题再先之后演奏了一段技巧性的华彩乐段。

这里,由小提琴家以主部主题为基础作即兴的演奏。

勃拉姆斯在总谱中,没有为这个华彩乐段写下任何音符。

至今流传下来的即兴性的华彩乐段达十六七种之多。

在华彩乐段的结尾,有一个轻柔的颤音导入主题的再现。

小提琴在明亮的高音区纤细的唱出气息悠长的逐步主题,重有恢复到乐章开头的那种宁静、开阔的意境之中。

最后,由独奏小提琴以激动的双音,奏出主部主题音调,豪迈地结束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

音乐大舞台99港明星制所带来的立体感受,也第一次领教了“影、视、歌”三栖明星对中国娱乐市场的冲击。

在此影响下,中国内地第一批“追星族”应运而生。

直到今天,由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人所演唱的众多经典歌曲,依旧是KTV中点唱率最高的曲目。

2.网络流行歌曲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覆盖全球,网络歌曲诞生并逐步流行起来。

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是较早在网络上发表的流行歌曲。

《老鼠爱大米》创造了3亿次彩铃下载记录和两亿元的销售额,2005年还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庞龙、杨臣刚、香香、胡杨林等网络歌手迅速走红。

网络流行歌曲呈现的特点是平民化较强,作品短小简洁,用最直白的语言做歌词来描述生活。

但还有一些网络歌曲曲调雷同,歌词低俗,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亦称“口水歌”。

流行歌曲通过网络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流行歌曲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如何拉近雅与俗的距离是网络音乐创作人思考的问题。

3.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风格流行音乐创作开始从民族、民间的器乐、舞曲、戏曲等音乐中提取素材。

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把京剧中的韵白融入摇滚乐中;腾格尔《蒙古人》《天堂》,把蒙古族曲艺的数板等特色曲调运用其中;陈红的《常回家看看》,将东北二人转和评剧曲调相融合;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则运用新疆特色乐器和现代配器手法以及原生态式的呐喊演唱让人耳目一新;西藏风格的《回到拉萨》《天路》等歌曲,用质朴的音乐语言和现代音乐技法去表现了藏族人民的胸怀和虔诚。

汉族名歌也是流行音乐创作的又一源泉。

那英的《山不转水转》是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基础上创作的;刘欢的《好汉歌》则是从河南民歌《王大娘》的曲调变化而来。

近些年来,有许多的新一代的音乐人逐步成长起来,为中国流行歌曲的民族化而继续努力,如周杰伦的《东风破》《千里之外》《发如雪》,胡彦斌的《红颜》;林俊杰的《曹操》等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歌曲,也深受广大歌迷欢迎。

(二)当代流行音乐特征1.全球化随着电子传媒技术的深入发展,传播平台不断扩大,21世纪的流行歌曲会更加全球化。

通过翻唱吸取他国音乐的优点使我们的音乐更优秀、走向更高层次。

同时,我们优秀的流行音乐也可以通过传播平台或是翻唱的形式进入别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如:张学友的《吻别》被国外歌手翻唱,歌名是《Take me to your heart》。

国际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融合使得流行音乐更为全球化。

2.多元化流行音乐虽以情歌为主,但也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反映时代、反映人生,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作品。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像八十年代一种歌曲统领歌坛的情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为了迎合听众的口味,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歌曲和歌手层出不穷,如:孙楠的高亢、刀郎的苍凉、刘若英的清甜、张含韵的乖巧等。

因此,当今流行音乐歌坛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3.商业化R&B、Hip-pop是当今世界流行音乐风格特征之一。

音乐作为一种商品,为了符合大众的口味,一系列歌手比如陶喆、胡彦斌等等都朝着这方面发展。

不置可否,这些歌手是聪明的,他们知道听众需要什么,懂得迎合市场,于是他们的歌很快流行起来,他们也很快在歌坛走红起来。

但流行音乐过度商业化会导致音乐浮躁、创作缺乏深度,给人带来享受和启迪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少。

4.中国化经济的崛起必然导致民族意识的觉醒,流行音乐概莫能外,中国流行音乐“中国化”特征日益明显。

周杰伦的《双截棍》《龙拳》等歌曲中,在传统流行音乐中加入说唱音乐的元素,把中国民族乐器古朴与西方流行音乐的现代结合起来,使我们耳目一新;陶喆的《Susan说》则把京剧经典唱段《苏三起解》融入节奏感极强的R&B中,使中国国粹与现代流行音乐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

尤其是“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出现,通过对古文化、古辞赋、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的结合,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相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风格的歌曲。

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折柳,相思,红豆,娘子佳人在江南,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

“中国化”让歌曲创作的范围拓展开来,使中国的流行音乐极具中国民族的文化风格。

三、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趋势1.新型传播媒体的兴起唱片发行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产业链长,资金回笼比较慢。

刀郎唱片传统渠道的收益为500多万元,但还是不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一首歌的彩铃收益。

而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单曲在彩铃下载市场创造了1.5亿元收入的纪录,至今让唱片业不能释怀。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移动音乐的出现,改变了支付方式,唱片公司不用承担那么大的风险。

传统唱片市场因为盗版猖獗而无法盈利,而移动音乐下载带来的利润将超过卖CD的收入,同时还能解决盗版问题。

因此,除了用电脑之外利用手机下载流行音乐将会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发展趋势。

2.新型音乐产品经营模式商业化是推动流行音乐发展的最好方式。

市场化,国际化是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

网络是促进音乐产业增加收益的最佳途径,随着网络的普及,每个人都生活在网络的便利中。

音乐产业势必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与消费者沟通,随之传播,甚至传递音乐商品。

音乐市场是一种群众运动,音乐市场的主角不是唱片公司、艺人,而是消费者。

通过消费者的检查与投票选出的明日之星,再通过音乐产业流程的制作、包装、推广,这样的产品才会更加贴近市场,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3.新型音乐风格类型的形成原创始终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命脉,歌手要想立足流行乐坛必须不断推出具有生命力的新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