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汇总

合集下载

生态恢复下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生态恢复下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解者 和转化 者 。湿 地土 壤微 生 物 直接 参 与 土壤 一植
收 稿 日期 :2 1 00—0 5—1 6;修 订 日期 :2 1 0 0 . 0 1— 6— 3
基金项 目: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项 目 ( 1039 ; 40 16 ) 安徽省 高校省级 自然科学 研究项 目 ( J08 24 ;安徽 师范 大学专项基 金 ( 07 z 1) K 20 B 6 ) 20 xx4
2 湿 地 生态 恢 复 下 土 壤 微 生 物 功 能 活
性 研 究
2 1 湿地 生态恢 复下 土壤微 生 物量 的研 的湿地。魏 巍等
通过对 三江平 原 沼泽湿 地 中天 然 小叶 章草 甸 、农 田
和退耕 为小 叶章 湿地 的土 壤硫 酸 盐还 原菌 数 量 、土 壤p H和 氧化还 原 电位 的研究 发 现 ,土 壤硫 酸 盐 还 原菌数量 均 为 l 0~3 I 土壤 深 度最 高 ,相 同深 度 0C I T
量 、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 降解 功能等几个 方面进行研究综述 ,提 出了当前 利用土壤微生 物在恢复 湿地方面存在 的
问题 ,并 对湿地生 态恢 复后 土壤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 提出几 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对今后 土壤 微生 物湿地修复方面 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 关键词 :湿地生态恢复 ;土壤微 生物 ;群 落结构 ;功能活性
第2 3卷第 4期
2 1 年 8月 01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 NAN GEOGRAP [C NVI ONM E II E R NT RES ARCH E
V 12 o . 3, No 4 .
Au .,2 1 g 01
生态 恢 复 下湿 地 土壤 微 生 物 研 究进 展

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一、简介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作为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组成和互动关系。

目前,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壤生态学所研究的课题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二、研究现状1. 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土壤生态系统是由土壤、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等组成的,其中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

微生物的存在和生长对土壤质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其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土壤养分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并且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可以通过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种类,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3. 土壤质量和环境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土壤养分循环和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状况。

因此,发展土壤生态学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研究发展方向1. 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生态学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并支持循环经济的目标。

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如何提高土壤质量、强化养分循环、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土壤微生物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微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群体,其在土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以加深我们对土壤生态系统及其作用的理解。

3. 土壤与其它生态系统的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如湖泊、森林和草原等关系密切,研究其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维持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四、结论总的来说,土壤生态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都十分重要。

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发展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加深我们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年论文题目植物与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学生李春葳指导教师王全伟副教授年级 2009级专业生物科学系别生物科学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5月论文提要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

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植物与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李春葳摘要: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

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植物根际微生物内生菌叶围微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植物与叶围微生物的互作、植物与内生菌的互作及植物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植物与周围环境生物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中以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为重要形式之一。

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1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主要指对植物生长和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土壤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一些途径,促进植物定植、生长和发育[1、2]。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土壤,作为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众多生物的栖息之所。

土壤生态学,便是研究土壤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生态过程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在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过去,我们对土壤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了解有限,但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群落。

研究发现,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们在土壤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关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土壤具有保持水土、养分循环、净化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将氮、磷、钾等养分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还能够过滤和吸附污染物,减少其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这些功能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再者,土壤生态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其碳储量远远超过大气和植被中的碳含量。

土壤中的有机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和呼吸作用,会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也会部分储存在土壤中。

因此,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预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土壤生态过程的研究方面,如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土壤水分的运移和保持等,也取得了新的成果。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为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生态学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如轮作、休耕、绿肥种植等,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生态学研究前沿与热点

土壤生态学研究前沿与热点

土壤生态学研究前沿与热点1、大尺度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近年来,大尺度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备受重视,全球尺度上土壤细菌和真菌、线虫、蚯蚓和原生动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陆续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

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在宏观层面揭示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分布格局,探讨了土壤生物群落构建的机制及其潜在的功能特征。

例如,全球尺度土壤生物地理学研究发现,细菌和蚯蚓的物种丰富度往往在中纬度地区达到峰值,而线虫则在高纬度地区的丰度最高,表现出与地上动植物分布相异的模式。

进一步的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发现,在全球尺度上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的构建主要受土壤pH值和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土壤动物(蚯蚓/原生生物)则主要受到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影响。

未来这一研究方向需要考虑更多不同的土壤生物类群,以及土壤生物的不同功能属性,才能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连接起来,进而更好地预测全球变化情形下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演变规律。

2、土壤生物互作与土壤食物网土壤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物种间的共生、竞争和捕食等作用构成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共同参与土壤生态过程。

例如,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定向调控,研究人员发现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土壤生物之间还可以通过由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土壤食物网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最新的研究发现土壤原生动物在低温下对细菌和真菌的捕食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CO2的释放;类似的,基于弃耕土地自然恢复过程的研究发现,土壤食物网复杂度的升高伴随着土壤养分循环和碳吸收效率的提高。

此外,土壤原生动物还可以通过对植物根际细菌和真菌的捕食作用广泛参与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构建,从而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例如,Jiang等研究发现,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可以通过食物网的捕食作用影响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群落组成和生物量从而影响地上植物的生产力。

这些研究都强烈暗示着土壤食物网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中的关键作用,而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

中国森林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中国森林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关键词 : 土壤微 生物; 动态变化 ; 森林
中圈分 类号 : 111 X7.
文献标识码 : A
Re iw o y a c Va it n o olMir o g ns i oe t ve n D n mi rai fS i o c o ra i m n F rs
S nQnf g LuY n u , hoYiga , hnY o LuBna u i a , i ak n S a nnn C e a , i if gn n
收 稿 日期 :00—1 3 21 2—2
lt n.Bae nc re t tt foe ts imirba sac ai o s d o u rn au o rs ol co ilr e r h,tec a a trsiso it b t n,c mp st na dd n mi ai・ s s f e h h r ce t f sr u o i c d i i o oi o y a cv r i n a t n if e cn coswe u i nl n i f tr r smmaie r e of drg lt n n c a imso oetsi mirb st a o n a o s o u g a e r d i od rt n e ua o sa dme h ns ffrs l c es 8 lyfu d t n z n i i o o o o i frsu ya d d v lp n fs i miro g ns e oo yi h uu e o td n e eo me to l co ra im c lg nt eftr . o Ke r s si mirog ns ;d n mi ait n;frs y wo d : l co ra im o y a c v ra o i oe t

土壤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第一章:引言近年来,土壤微生物组学的研究备受关注。

微生物是土壤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至关重要。

而微生物组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为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提供基础。

第二章:土壤微生物组学的定义土壤微生物组学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和互作的科学。

该领域主要使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组成、种类和功能进行分析和描述。

土壤微生物组学的发展推动了土壤生态学、土壤肥力和施肥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第三章: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多种生物。

他们在土壤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细菌和真菌分解有机质,放线菌可以降解油类污染物,原生动物可以控制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影响着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四章:土壤微生物功能和生态作用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转化和吸附、土壤氮循环和吸收等重要过程。

一些微生物还可以防止病原体的入侵和控制土壤中的害虫数量。

因此,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和生态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土壤生态系统,提高土壤质量和产量。

第五章:土壤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推动了土壤微生物组学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方法包括PCR扩增、高通量测序、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

第六章:应用前景土壤微生物组学的研究为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了基础。

如何合理利用土壤中微生物的功能,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是土壤微生物组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外,土壤微生物组学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物技术领域。

第七章:结论土壤微生物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管理土壤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普遍且最重要的生物类别之一。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地球上的生命循环、延续和适应性能力,以及各种生物体内的代谢、免疫和能量转化等生命活动等。

因此,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而且对于探索普遍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本质问题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展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1.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对于微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结构变化、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和生态学效应等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化。

同时,也发现这些微生物群体的功能与生态学效应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体结构和丰度与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等生态学效应紧密相关。

2.生态学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普遍、最重要的生物类别之一,不仅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循环、适应性和复杂性具有基础性的贡献,同时在各种生态学系统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废水处理、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世界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广泛和最丰富的生物类别。

这些微生物在各种天然与人工生态中显示出许多不同的特征,如土壤、水、空气、人体、动植物、海洋和湖泊,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虽然对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多样性分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依然存在很多未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4.微生物与环境变化微生物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在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地球上的微生物群体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菌群体结构和群落丰度的变化、群体功能的调整和优化、生态学效应的改变和环境性能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5.微生物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由来土壤微生物因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被称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

土壤微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放线菌等原核微生物,还有真菌、蓝藻除外的藻类真核生物,地衣以及原生动物等,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较简单的生物。

广泛活跃于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贡献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土壤形成、有机质代谢、污染物降解、植物养分循环转化等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该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1 -3]。

草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复合体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

通过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分布进行详细研究,可以了解对微生物特性、分布、功能等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可以知晓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和作用。

气候变化与季节更替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微生物总生物量在春夏季节较高,秋季较低,冬季最少。

不同类群的微生物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随季节变化的总体趋势与上述相似。

杨成德等[5]对东祁连山高寒草本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的季节动态研究中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季节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7月达到最大值,9月下降到最小值,但土壤微生物量氮、磷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所不同,土壤酶活性也呈现季节性变化。

金风霞等[6]在对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环境效应的研究中指出,各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细菌占优势,而真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高雪峰等[7]研究了草原土壤微生物受放牧影响后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最低,从3月份开始逐渐增加,8月份达到最高值,8月到10月降低; 真菌数量3月份最高,5月份最低,而5月8月呈增加趋势,8月到10呈降低趋势; 放线菌数量5月份最少,5月到10月逐渐增加,10月份最高,之后又逐渐降低; 三大微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趋势不一致。

任佐华等[8]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高寒草原土壤,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微生物数量细菌最多,放线菌的数量次之,真菌的数量较少; 并且发现主要功能微生物菌群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所研究区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显著; 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明显的因素是温度的升高。

森林的生长发育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森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肥力,从而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

微生物在林地枯落物的分解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是维持和恢复林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9 -11]。

不同的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化的差异性较大,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分布与地理区域、季节交替都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文婷等[12]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中,不同植被坡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结果发现,细菌数量均很丰富,但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趋势不明显;柠条土壤表层真菌数量少于5〜20 cm的土层,而其他植被都是表层多于5〜20 cm 的土层;放线菌的数量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

于学珍等「他通过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变化特征的研究发现,微生物总数为(6. 6 X 106 )〜(1.2 X 106 )(个/g干重)。

还有学者的研究发现,闽北地区中亚热带森林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为(7. 9 X 106 )〜(0.9 X 106 ) ( 个/g 干重) [14]。

徐文煦等[15]对大兴安岭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分布研究得出,3 种不同林地的微生物总量变化范围为( 1. 42 X 106 ) 〜( 1. 16 X 106 )(个/g 干重)。

姜海燕等:⑹研究了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中,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微生物总量为( 2. 88 X 107 ) 〜( 2. 07 X 106 )( 个/g 干重) 。

斯贵才等[17]对藏东南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结果显示,海拔梯度对该地土壤微生物落结构影响较大,微生物丰度呈现中峰优势分布规律;水分含量、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等土壤理化指标与生物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较弱,没有显著变化。

江玉梅等[18]对江西退化红壤人工重建森林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在不同培养时间以及不同土壤深度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土壤微生物的敏感碳源主要为糖类。

李胜蓝等[]对湘中丘陵区4 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作了研究,结果显示,4 19种森林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4 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均为“夏高冬低” 或者“秋高春低”。

吴则焰等[20]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

农田由于长期施用农药、化肥,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减少,但是在土壤中,微生物种群又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相关学者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的研究,对于保障农田生态系统安全,改善农田土壤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戴丽]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修复研究中指出,施用富含活性微生物的肥料之后,农田[21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物量大大增加,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这样又抑制了土壤中丝状真菌的繁殖,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的微生态环境,为根际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作物生长。

刘淑梅等[22]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显示,各种耕作措施土壤微生物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微生物菌落组成、数量和比例受耕作处理影响显著。

武晓森等[23]用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功能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区系存在相似性。

经过切胶测序及BLAST 比对,发现大多数为不可培育细菌,可培养细菌中以芽孢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居多。

张红等[24]在对不同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研究中指出,葡萄园土壤微生物活性高,稳定性好,其次为桃园和农田;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三大指数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 不同秸秆处理的腐解残留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

张凤云[25]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量氮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微生物的研究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综合起来主要有土壤微生物镜检和纯培养,运用熏蒸浸提法、熏蒸培养法以及底物诱导呼吸法来测定微生物量,直接培养法是最经典的测定微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土壤中细菌的组成及多样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来测定。

李倩茹等[26]通过对湛江市东海岛大坝红树林区和非红树林区的土壤样品进行微生物培养测定得出,不同红树植物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不同,而且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非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在所研究的土壤样品中,数量最多的是细菌,放线菌数量次之,数量最少的是真菌。

张强[27]运用稀释平板法测定北京地区果园里苹果、梨和葡萄3 种不同种植区土壤的微生物种群数量,结果显示,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少。

多祎帆等[28]采用稀释平板法研究了湖南天际岭植物园的3 种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微生物总数从高到底依次为樟树林、混交林、马尾松林,而3 种林分之间的微生物总数存在显著差异,并以细菌占绝对优势。

杨官品等[29]对土壤细菌16SrRNA 基因变异型及其与植被的相关性做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林、草地和农田3 种植被土壤在细菌群落结构上有不同的分化,从草地到农田,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分化加剧,但是也有相似的细菌类群。

赵庆节[30]种植不同植物的人工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做了研究,结果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的功能多样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不同植物的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差异,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一定影响,但是不起决定作用。

第6章存在问题及展望土壤微生物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新的技术手段,但是在样品的运输保存过程中微生物的消长、温度湿度的控制、镜检计数、土壤DNA 的提取、纯化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在运输保存中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镜检计数与土壤DNA 的提取、纯化过程中,实验操作的误差以及仪器的精准度等,都会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突破性的改进和发展。

由于受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关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如何合理利用化肥、科学耕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都成为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重要研究领域,环境变化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土壤碳储量变化动态、氮沉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1] 张小甫,时永杰,田福平等.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19) : 10124-10126.2] 徐建文,左淑珍.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玉米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的探讨 [J]. 黑龙江农业科技,2009( 8) : 113.3] 郝文英.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土壤卷 [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85-400.4] 侯众,李元华. 应重视草原退化问题 [J]. 内蒙古草业,2000( 1) : 17-18.5] 杨成德,龙瑞军,薛莉等. 东祁连山高寒草本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的季节动态[ J]. 中国草地学报,2014,36( 2) : 78-84.6] 金风霞,麻冬梅,刘昊焱等. 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环境效应的研究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32( 2) :73-77.7] 高雪峰,吴春燕,韩国栋. 草原土壤微生物受放牧的影响及其季节变化 [J].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 8) : 1117-1122.8] 任佐华,张于光,李迪强等. 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量[ J].生态学报,2011,31 ( 11) :3232-3238.9] Devi N B ,Yadava P S. Seasonal dynamics in soilmicrobial biomass ,CN and P in a mixed-oak forest ecosystem of Ma- nipur,North-east India[J]. Applied Soil Ecology,2006,31: 220-227.10] Schipper L A,Degens B P,Sparling G P. Changes in mi- crobial heterotrophic diversity along five plants successional sequenc[esJ]. Soil Biol Biochem ,2001,33: 2093-2103.11] Kate A E,Jennifer M,Peter K G,etal. Soil microbial and nutrient dynamics in a wet arctic sedge meadow in late winter and early sprin[g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 try,2006,38( 9) : 2843-2851.12] 张文婷,来航线,王延平等.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坡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J].生态学报,2008, 28( 9) : 4228— 4234.13] 于学珍,陆葵,李秀艳. 天童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变化特性研究[ J] .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 4) : 61—64.14] 宋漳,朱锦懋,杨玉盛. 闽北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J] .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0 ( 4) : 317—320.15] 徐文煦,王继华,张雪萍等. 大兴安岭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研究 [J] . 哈尔滨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学报,2009,25( 1) : 67—70.16] 姜海燕,闫伟.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 J] . 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 2) : 228—232.17] 斯贵才,袁艳丽,王建等. 藏东南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酶活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J /OA].18]江玉梅,谢晶,曹广泮等. 江西退化红壤人工重建森林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研究[J]. 土壤学报,2014,51( 1) : 158-165.19]李胜蓝,方晰,项文化等. 湘中丘陵区4 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J]. 林业科学,2014,50( 5) :8-16.20]吴则焰,林文雄,陈志芳等.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J]. 植物生态学报,2013,37( 5) : 397-406.21]戴丽.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修复研究[J]. 环境科学导刊,2014,33( 4) : 45-48.22]刘淑梅. 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C]. 中国作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2013: 151.23]武晓森,杜广红,穆春雷,等. 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功能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 1) : 99-109.24]张红,吕家珑,曹莹菲,等. 不同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J]. 土壤学报,2014,51( 4) : 743-752.25]张凤云. 黑河流域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有机质的调控[J].水土保持通报,2014,34( 1) : 93-97.26]李倩茹,符夏梨.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09( 7) 93 -95.27]张强,魏钦平,齐鸿雁等. 北京果园土壤营养状况和微生物种群调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 25( 17) : 162- 167.28]多祎帆,王光军,刘亮. 长沙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 31( 5) : 178—182.[29]杨官品,朱艳红,陈亮等.土壤细菌16Sr R NA基因变异型及其与植被的相关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 5) : 757—760.30]赵庆节. 种植不同植物的人工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2011,29(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