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导读: 大外交读后感(一)几个月前,开始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大外交》,断断续续,今天终于在公交车上将其了结。
作为一个学者加政客双重职业的国际知名人物的晚年着作,此书表面上分两个层次:其一,从历史角度分析政治学在外交事务上的重要性;其二,通过自己对美国政治生态的了解,阐述外交上的美国政策。
私下里有三大内容:首先,欧洲近代史;其次,美国当代史;最后,是为他的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歌功颂德。
弃糟粕,撷菁英,看到以下两点:政治是功利性的。
美国政治却是道德的。
但从其引述的文字可以隐约读懂,现代美国政治是道德修饰的功利主义。
民主的华丽外衣下,是国家利益和举国体制的野性裸女;政治家是有寿命的。
但是政治理想不应该有激进的时间限定,理性才是改变民生的最好途径。
我很关心他对中国的看法,作为直接推动中国大陆与美建交的国务卿。
他把中国大陆放在了地缘政治的边缘。
苏联解体让美国觉得中国大陆不再重要,之后中国大陆就再也得不到美国的政策倾斜,而中国内政就沦为了后冷战时期无所事事的美国智囊的下个目标。
他对中国所代表的亚洲文化圈的轻视也显而易见。
儒教思想与西方民主的排斥,其实也正说明了西方民主的水土不服。
而美国人认为的真理,及其作为真理代言人的特殊地位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偏执。
还发现一个小细节,其实西方害怕中国的报复,所以对中国侵犯的历史念念不忘。
当代中国人的自强,我想与西方的仇怨无关,但是畏惧心总留在那些做了坏事又胆小的人们心中。
另外值得一提,除极个别瑕疵,顾涉馨先生翻译得很不错,大陆应无此等译者。
大外交读后感(二)读完本书,我也获益匪浅。
下面说说我的收获。
外交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以国家对外目标为指挥。
现代外交除了受对象国家、国际环境、决策者的影响外,国内的民意,社会舆论及国内权力部门的相互制衡(如美国三权分立下国会对行政部门的制衡),利益集团,跨国公司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大外交》读书笔记模板

精彩摘录
在基辛格看来,威尔逊主义代表了美国外交思想的主流,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道德主义,把外交中的政治 问题法律化,对美好人性和世界和谐充满幻想。
再没有其他国家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决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 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的欧洲外
交
第八章卷入战 1
争旋涡:迈向 军事毁灭之路
第九章外交新 2
面貌:威尔逊 与《凡尔赛和 约》
3
第十章胜利者 的困境
4 第十一章施特
莱斯曼与战败 国的复兴
5
第十二章假象 破灭:希特勒
的崛起与《凡
尔赛和约》的
毁灭
1
第十三章斯大 林待价而沽
2
第十四章 《苏 德协定》
3 第十五章美国
失去节制的德、俄两国 英国的外交政策 导致战争爆发的一连串外交举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令人惊讶之处 意外的星星之火 次要的巴尔干危机转变成世界大战
和平的条件 欧美理念之间的差异 巴黎和会
集体安全的观念 最不幸的“战胜国”——法国 苏德的交集
左右20世纪20年代外交大势的政治家施特莱斯曼 德国的逐步复兴
对于中国志愿军的力量认识不足。
全面,细致,实话的描述,解释了遏制政策,平衡实力,优势实力的历史应用,现实情况!。
看了一百来页,有点为这本书的结构所困惑,有点迷,不知道基辛格这样安排前后顺序的考虑是什么。
大外交核心是门罗主义与威尔逊主义,影响至今,也是中美冲突的意识形态差别所在。
第二次读基辛格博士的书,很震撼。所以,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
大外交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该书以其深刻的历史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对于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和美国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基辛格在书中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美国的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再到超级大国的地位,详细地描绘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
通过对于历史事件和外交行为的分析,基辛格清晰地展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脉络,使我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基辛格在书中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和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外交理论和实践经验,如平衡政策、联盟政策、霸权政策等,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适用于20世纪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于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基辛格在书中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指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这些建议不仅对于美国外交政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于这些建议的学习,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大外交》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通过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借鉴和运用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著。
作者凭其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17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同时,重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各国领袖,在我的阅读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九章和第十章内的威尔逊。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连任两届,曾获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博士学位,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
一战结束后,威尔逊开始参与谈判。
他的目标是明确的,即帮助受压迫国家获威尔逊于巴黎凡尔赛宫得主权和确保一个公正的和平。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发表了十四点和平原则,首次论述了关于成立国际联盟的想法。
这个联盟的指定目标应该是保证各大小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他们的政治独立。
威尔逊打算凭十四点原则结束这场战争和实现一个所有国家共享的、公正的和平。
和会期间,他不倦地推销他的计划,最终实现了在凡尔赛条约中加入了关于创建国际联盟的章节。
而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政治理念可以基本上概括为四点:一.人性可以改造。
威尔逊认为组成社会体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转变的,其观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性善论。
他的这一学术思想来源于启蒙运动时期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克服固有的缺点而日臻高尚,人类社会也将藉此走向文明。
二.战争可以避免。
威尔逊认为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人民可以达成谅解,用和谐的眼光去看待各自的矛盾,并在友好的气氛中解决各自的矛盾,而作为国家政权操纵者的政府官员则可以良好的协调这种意愿,从而化解矛盾。
三、利益可以调和。
用现代的观点说,就是“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是非零和的”,也就是说,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上一条为基础,以合作与协调为手段来解决国家间的矛盾,规避冲突和战争从而实现双赢,这种双赢在当时就是集体安全体制。
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
威尔逊倡导通过国家间的合作来解决矛盾,而是实现这一合作的途径和渠道就是联合的国际组织,用集体安全来替代早先大国间的均势。
《大外交》读书笔记

读《大外交》读书笔记《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的一部著作。
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美国是一个道德上有洁癖的国家,其建国先贤秉承的是洛克对于人性的乐观认识,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
正如基辛格在书中所说:“在追求其历史道德信念上,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
”因而在美国还未成为能超级大国之前,其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继而是“门罗主义”,表示我不屑于欧洲的肮脏外交手段,而保持自身的道德洁净。
然而当美国发现自身实力已经可以主宰欧洲各国的命运时,其对道德的忠实信仰又使她感觉自身肩负有将她所信奉的价值观推行于世界,将备受邪恶价值观侵扰的人民解救出来的责任。
这种转变,由“威尔逊主义”发挥到极致。
纵观20世纪美国每一次走出“孤立主义”的封闭,其领导人无不是利用道德对美国人的天生感召力:威尔逊使美国参与一战和小罗斯福使美国参与二战的理由都诉诸德国领导人在道德上的出轨,而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理由都诉诸共产主义的邪恶本质。
欧洲的外交传统理念过于尔虞我诈,外交仿佛变成了一种互相欺骗的艺术。
但美国的外交传统理念又过于幼稚,妄想跨越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追求一种虚幻飘渺的普世价值。
基辛格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从国家至上到均势17世纪法国主教黎塞留开创了“国家至上”的现实外交。
强调国家利益的黎塞留在外交上打败了强调宗教热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
在基辛格看来,黎塞留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是唯一抛弃中世纪道德及宗教束缚的政治家。
基辛格试图用这个例子说明以僵化的意识形态来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碰上不择手段的国家利益者未免太过不堪一击。
这犹如两个参加格斗的选手,一方碍于规矩缩手缩脚招招不致命,另一方则为了保护自己不挨拳头无视规矩期望招招能把对方打倒。
《大外交》读书笔记

读《大外交-胜利者的困境》本章主要写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签订建立了所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这一体系最终失败并以苏德合作而告终。
本章主要描述并分析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20年中的国际关系历史。
首先作者认为凡尔赛体系之所以是脆弱的原因是对凡尔赛体系背后“集体安全”的观念以及结盟合作提出了质疑,前者与传统外交上联盟的手段相似又相反,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一种通过部分妥协自身利益的可能性下与他国进行合作,从而达到保护自身安全的目的;集体安全相对于联盟的区别在于:前者有一定假想敌,并会因为其利益或盟国的安全受到威胁而发动战争,后者建立在全体利益基础之上,“维持和平”是出兵的唯一理由。
集体安全的脆弱性也来源于此,因为这要求全体国家至少是与集体防御有关的各国,都对眼前威胁的兴致有近乎一致的看法,切均不考虑各自再次问题上的国家利益,而愿依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使用武力或者实施制裁,此时集体安全才能发挥作用。
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六点意见便能很好的体现集体安全理念。
以国际联盟为表征的集体安全理念,体现的是威尔逊总统对国际关系现实的理解,作为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尔逊认为国际政治的现实不是战争和冲突,只是大家“观念不清”,而外交的作用便在于这种去除观念不清,而非欧洲传统外交所表现出的扭曲了人类爱好和谐的本性。
欧洲传统外交家们更倾向于认为国家之间冲突摩擦不可避免,外交家需要去调和利益。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凡事涉及打过的侵略行为,从没有依集体安全原则而被击溃的例子。
例如1932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甚至是在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后,也一样有极大的局限。
而作者最后分析,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只要三个最强国(美德苏)不包括在内,“普遍的集体安全原则仍永远行不通”。
美国适时地退出了国际舞台,而德苏却又是极为特殊的两个国家。
除去理想主义的解决办法,作者而后分析了英法苏之间结盟失败的原因,法国在其中扮演着主动角色,地缘政治带来的不安定感使得法国急于寻找英国的合作,但是英国认为法国才是主要威胁而非日益复苏的德国,并主张:胜利后要重建国际秩序就必须让额敌人重返国际社会。
大外 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大外交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大外交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书里讲的那些国际间的纵横捭阖、利益权衡,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不过武器变成了谈判桌上的言辞和背后的谋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个真实的外交事件。
那是在两个大国之间,因为一些贸易争端,局势变得紧张起来。
一方提出了一系列强硬的要求,另一方则巧妙周旋,试图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先说这提出要求的一方,那架势可真是咄咄逼人。
派出的外交代表团个个表情严肃,言辞犀利,一开口就是各种数据和条款,把自己的立场说得那叫一个坚定不移。
他们在谈判桌上,那眼神仿佛在说:“这就是我们的底线,没得商量!”而另一方呢,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却表现得相当沉着冷静。
他们的代表团成员总是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回应着对方的每一个要求。
每当对方抛出一个难题,他们不是急于反驳,而是先认真倾听,然后再有条有理地分析其中的利弊。
有一次,谈判陷入了僵局。
双方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这时,对方的一位代表突然拍了桌子,声音提高了八度,那气势仿佛要把房顶给掀了。
而我方的一位资深外交官呢,只是轻轻喝了一口茶,然后缓缓地说道:“别着急,朋友,咱们坐下来慢慢谈,总会有办法的。
”就这么一句话,瞬间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我方代表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耐心。
他们详细地阐述了我方的立场和利益,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方的关切。
他们拿出了一份又一份的详细报告和数据,用事实说话,让对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要求。
为了打破僵局,我方还主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方案。
这些方案既考虑了我方的核心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方的需求。
每次提出新方案,我方代表都会耐心地解释其中的细节和好处,让对方能够清楚地看到合作的前景。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当协议签署的那一刻,整个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位外交官心中的那份欣慰和自豪。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是一部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亨利·基辛格所著的书籍,该书以其深刻的历史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书中,基辛格通过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重大事件的分析,展现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了外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对国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到当代,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基辛格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解读,我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书中对重大外交事件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
基辛格以其独到的历史眼光和卓越的分析能力,对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如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中美关系的发展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对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际事务中各个国家的角色和利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分析不仅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书中对外交谈判和外交策略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
基辛格通过对外交谈判和外交策略的分析,揭示了外交活动的复杂性和技巧性。
在国际事务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合作是常态,而外交谈判和外交策略则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外交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际事务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大外交》,我对外交政策的演变、重大外交事件和外交谈判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对国际事务和外交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重要著作。
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对国际事务和外交活动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和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的一部著作。
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美国是一个道德上有洁癖的国家,其建国先贤秉承的是洛克对于人性的乐观认识,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
正如基辛格在书中所说:“在追求其历史道德信念上,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
”因而在美国还未成为能超级大国之前,其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继而是“门罗主义”,表示我不屑于欧洲的肮脏外交手段,而保持自身的道德洁净。
然而当美国发现自身实力已经可以主宰欧洲各国的命运时,其对道德的忠实信仰又使她感觉自身肩负有将她所信奉的价值观推行于世界,将备受邪恶价值观侵扰的人民解救出来的责任。
这种转变,由“威尔逊主义”发挥到极致。
纵观20世纪美国每一次走出“孤立主义”的封闭,其领导人无不是利用道德对美国人的天生感召力:威尔逊使美国参与一战和小罗斯福使美国参与二战的理由都诉诸德国领导人在道德上的出轨,而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理由都诉诸共产主义的邪恶本质。
欧洲的外交传统理念过于尔虞我诈,外交仿佛变成了一种互相欺骗的艺术。
但美国的外交传统理念又过于幼稚,妄想跨越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追求一种虚幻飘渺的普世价值。
基辛格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从国家至上到均势
17世纪法国主教黎塞留开创了“国家至上”的现实外交。
强调国家利益的黎塞留在外交上打败了强调宗教热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
在基辛格看来,黎塞留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是唯一抛弃中世纪道德及宗教束缚的政治家。
基辛格试图用这个例子说明以僵化的意识形态来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碰上不择手段的国家利益者未免太过不堪一击。
这犹如两个参加格斗的选手,一方碍于规矩缩手缩脚招招不致命,另一方则为了保护自己不挨拳头无视规矩期望招招能把对方打倒。
显然重视规矩的一方由于思想上的束缚更容易被打倒。
当然格斗选手比赛是犯规赛后会有惩处以警示这种犯规,但外交不同于格斗比赛,所谓的“规矩”
都是大家长时间共同默认的,如果一方打破,没有更高的机制可以警示这种“违规”。
因而在没有更高机制束缚国家行为的国际关系中,自己给自己套上意识形态的枷锁未免太过愚蠢。
但显然“国家至上”的原则不适用于所有国家。
国家有强弱之分,可以说只有在两个实力相近的国家之间才有适用范围。
当弱国面对强国,这里所谓的“国家至上” 原则应该是放弃与强国争夺小的国家利益以换取本身能存在于世上。
基辛格后提到:“国家至上可作为个别国家的行为准则,但对如何面对国际秩序的挑战却未提供任何答案。
它可能导致某些国家有称霸的野心,或是形成国际间的均势。
”显然没有一国希望有别国称霸而本国的利益被随时蹂躏,均势便无可避免地成为“国家至上”原则之后平衡各国利益的有效机制。
基辛格认为:“均势很少是来自刻意的安排,反而是为了阻止某一国扩张的野心而形成的结果。
”由于欧洲没有一个绝对霸权国家,而彼此距离又如此接近,因此任何一国稍有扩张之心,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就能达到均势的结果。
19世纪初四国同盟成功阻击了拿破仑的扩张,在维也纳会议后维持了欧洲近40年的和平。
均势可以说都不是各国最初所竭力追求的目标,只是在缓解各国利益冲突时而达到的最优结果。
基辛格认为均势正是各国互相妥协的最优方案,而更能让各国的利益都最大化。
因而他认为后“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政策应该以均势为基础。
一战休战以后,美国威尔逊总统把一战的原因归于均势,他曾公开指责均势会制造不安,而且是建立在“虎视眈眈的觊觎及利益的对立”至上。
但基辛格明显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导致一战的发生正是欧洲各国抛弃了均势:“战前欧洲各国的领袖无视于历代维护均势的苦心,放弃了可免于最后摊牌的定期调整工作。
”不同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基辛格在有关和平的认识上可能更倾向于老罗斯福总统:“和平天生便很脆弱,惟有永远的保持警戒,以强者的武力及透过有志一同者的结盟,始能加以维护。
”因此,在基辛格给出的对比之中,维持均势尽管复杂困难,均势确是和平的一大利器。
可以说基辛格试图在用他的均势思想说明现实主义外交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黑暗狡诈,唯己利是图。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和平的期望是普世的。
从结果主义出发,达到理想结果的手段并不很重要。
如果均势能比威尔逊所倡导的全球舆
论力量更能有效达到和平的目的,均势很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各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均势、国家利益至上、实力、意识形态这些关键字贯穿始末,风云变幻,若是美利坚数百年后亦不复存在,放开表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形,走出狭隘的意识,体验其中的一些智慧,大概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