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黄绿叶突变体的光合与类囊体膜光谱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生长及光合特性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生长及光合特性许贤;王贵启;樊翠芹;李秉华【摘要】研究黄顶菊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为黄顶菊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非耕地上人工播种黄顶菊,对其出苗率、株高增长、叶片增长及单位面积黄顶菊鲜质量变化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对黄顶菊出苗率与土壤温湿度关系进行了调查.采用丙酮直接浸提法测定了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开花初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黄顶菊叶片不同生长时期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同时测定了黄顶菊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黄顶菊出苗高峰期发生在播种后8周,出苗率为74.67%,黄顶菊开始出苗温度为土壤日平均温度≥10℃,最佳出苗温度为土壤日平均温度达25℃,土壤湿度为25%~30%对黄顶菊出苗影响不大;黄顶菊株高和叶片数播种后前8周变化不大,播种后8~22周增长迅速,黄顶菊最终株高和叶龄分别为280 cm和44叶;黄顶菊单位面积鲜质量变化为播种后8~22周鲜质量增长幅度较大,平均增加2 275 g/周,到播种后22周黄顶菊鲜质量达到最大值26 781 g/m2.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及开花初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0.392%,0.409%及0.508%.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及开花初期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3.6,37.5和41.5 μmol/(m2·s).黄顶菊在苗期、生长期、开花初期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式曲线变化,无光合"午休"现象,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11:00,且三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黄顶菊的光饱和点为1 512 μmol/(m2·s),光补偿点53.7 μmol/(m2·s).【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10(025)00z【总页数】6页(P133-138)【关键词】黄顶菊;生长特性;光合作用;生物入侵【作者】许贤;王贵启;樊翠芹;李秉华【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 Kuntze)为菊科堆心菊族黄顶菊属,原产地为南美洲,后来传播到西印度群岛、墨西哥、美国的南部、埃及、南非、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1]。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一 3.1 菊花的组织培养 (共54张PPT)

(三)接种 1、接种室消毒
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空气中的细菌和孢子,接种室消毒是至关 重要的。用70%的酒精喷雾使空气消毒, 70%的酒精擦拭工 作台并用紫外线照射20分钟
2、无菌操作要求
所有的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旁完成。 每次使用器械后,都需要用火焰灼烧灭菌。 接种后立即盖好瓶盖。
3、材料的切取和接种
(三)是否进行了统计、对照与记录
做好统计和对照,填好结果记录表,从第一步开始做好实 验记录。可以分组配制不同培养基,如诱导愈伤组织直接分化 丛芽的培养基,做不同培养基配方的实验比较。
(四)生根苗的移栽是否合格
关键是既要充分清洗根系表面的培养基,又不能伤及根系。 一般先使用无土栽培的办法,培养基要提前消毒。苗壮后再移 植到土壤。可通过统计成活率来衡量移栽水平。
三、结果分析与评价
(一)对接种操作中污染情况的分析
一般情况下,细菌污染可能是由接种人员造成的,如未戴 口罩,接种时说话,或手及器械消毒不严等。
(二)是否完成了对植物组织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观察实验结果,看是否培养出愈伤组织,记录愈伤组织的 出现时间。统计更换培养基后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成根和芽的 比例和时间。
思考:同专题2中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相
比,MS培养基的配方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微无生机物物培养基以有机营养有为主机。物植物组
织培养MS培养基则以无机营养为主。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在MS培养基MS配培养制基好之后,常常需要加入植物激素
3、植物激素的影响
①常用的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
生长素类:2(,I4AA-)二、氯萘苯乙氧酸乙(酸N(AA2),、4-吲D哚)丁、酸吲(哚I乙BA酸) 细胞分裂素类:激 (动6素-(BAK)T)、、玉6米-素苄(基Z嘌T)呤 赤霉素类: 赤霉酸(GA3)
2018秋生物选修1课件:3.1 菊花的组织培养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迁移与应用 2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包括( )。
①培养基的配制 ②外植体的选取 ③激素的运用 ④消毒 ⑤温度、
pH、光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解析:材料的选择,环境、营养条件,培养基的配制,激素的比例等都影响
植物组织培养。
答案:A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1.菊花组织培养时选择的材料 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发的侧枝。 2.MS 培养基的配方同专题 2 中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的不同 微生物的培养基以有机营养为主。与微生物的培养不同,MS 培养基则 需提供大量无机营养,无机盐混合物包括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和 微量元素。 3.植物组织培养营养条件中的有机营养 (1)维生素类:植物组织培养中经常使用维生素 C、维生素 B1(盐酸硫胺 素)、维生素 B6(盐酸吡哆素)、维生素 H(生物素)、叶酸和烟酸等,一般 使用浓度为 0.1~10 mg/L。 (2)氨基酸类:有甘氨酸、丝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水解 酪蛋白(CH)和水解乳蛋白(LH)等,是重要的有机氮源。 (3)有机添加物:是一些成分比较复杂,大多含氨基酸、激素、酶等的复杂 化合物,它们对细胞和组织的增殖与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专题 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 1 菊花的组织培养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 理。 2.记住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 3.进行菊花或其他植物的组织培养。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1.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 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适宜的其他 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2.细胞分化:在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出现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又称为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 形成根、芽→培养形成试管苗→移栽到地里发育成完整植株。 (1)愈伤组织:由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经脱分化形成的一团排列疏松 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2)脱分化:又叫去分化,是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 的过程。 (3)再分化:愈伤组织继续培养,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菊花黄绿叶突变体的光合与类囊体膜光谱

力 均 显 著 低 于绿 叶 组 织 。黄 叶 组 织 光 合 能 力 显 著 低 于 绿 叶 , 其 较 低 光 合 能 力 形 成 的 原 因 是 由非 气 孔 因 素 造 成 的 ,
而 类 囊 体 膜 功 能 的 下 降 是 导 致 其 光 合 功 能 下 降 的一 个 重 要 非 气孔 因 素 。 关键词 : 菊花 ; 叶 色 突 变 体 ;光 合 速 率 ;气 孔 ; 类 囊 体 膜
a b s o r p t i o n s p e c t r a, c h l o r o p h y l l e mi s s i o n lu f o r e s c e n c e s p e c t r a o f t h y l a k o i d me mb r a n e . Th e r e s u l t s t h a t c o mp a r e d t o t h e
y e l l o w l e a f t i s s u e o f t h e mu t a n t we r e s t u d i e d .W e me a s u r e d t h e 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 ,s t o ma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r o o m t e mp e r a t u r e
菊花的抗氧化活性实验原理

菊花的抗氧化活性实验原理菊花中的抗氧化活性是指菊花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对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抗氧化活性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物质的抗氧化性质和能力。
其原理主要包括自由基的产生、自由基清除和测定抗氧化活性。
自由基产生是实验的第一步。
自由基是具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原子,具有很强的活性。
在生物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密切相关。
例如,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环境因素(如辐射、污染)引起的氧化反应等都会产生自由基。
实验中,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模拟生物体内产生的有机自由基。
自由基清除是实验的第二步。
抗氧化活性的本质是物质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常用的自由基清除方法包括DPPH (1,1-二苯基-2-苦基肼)法和ABTS(2,2'-联氨基双(3-乙酸叔丁酯酯)法。
DPPH法是通过自由基与清除剂反应,使DPPH自由基从紫红色转变为黄色,从而反映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ABTS法是通过自由基与清除剂反应,使ABTS自由基降解生成蓝绿色产物,从而反映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自由基的颜色变化或吸光度变化来测定清除剂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测定抗氧化活性是实验的最后一步。
一般使用荧光法和UV-Vis分光光度法来测定抗氧化活性。
荧光法是通过测量样品在激发光照射下发射的荧光强度来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活性越强,发射的荧光强度越低。
UV-Vis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量样品在特定波长下吸光度的变化来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活性越强,吸光度的变化越小。
菊花中的抗氧化活性实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评估,一是测定总抗氧化活性,二是测定具体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活性。
测定总抗氧化活性用于评估样品中所有抗氧化成分综合起来的抗氧化能力,而测定具体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则是通过分离和测定样品中特定成分的抗氧化活性来评估。
总的来说,菊花的抗氧化活性实验原理主要包括自由基的产生、自由基的清除和测定抗氧化活性。
实验方法可以通过DPPH法、ABTS法、荧光法和UV-Vis分光光度法来评估样品的抗氧化活性。
黄化突变体文献综述模板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植物叶色的表现受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综合影响, 正常情况下,由于叶绿素在植物色素总量中占优势而表现为绿色.叶色突变体是植物中突变率较高且易于鉴定的突变性状,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与降解,导致植株的叶片颜色较正常的绿色发生变化.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植物中都发现了叶色突变体.(陈艳丽)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关于叶绿素突变体的报道,但叶色变异通常伴随着植株矮小,并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减产,甚至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死亡现象,因此叶色突变体常被认为是无意义的突变.直到1949年,Granick对失绿的小球藻突变体的研究并通过此突变解释了叶绿素合成过程[1],人们才认识到叶色突变体对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且最近几年,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已经被用于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叶色突变体的来源除自然突变可产生叶色突变体外,利用人工诱变,插入突变和基因沉默等均可得到叶色突变,其中人工诱变和插入突变的突变频率较高。
自然突变就是在自然条件不经过人工处理情况下发生的突变,比如自然辐射,环境污染等。
但是自然突变的频率极低,一般不超过1%(郭龙彪,2006),因此可供直接利用的突变很少。
我国著名水稻良种矮脚南特就是在高杆品种南特号稻田里发现的自然突变,水稻的叶色突变体chl1和chl9(zhang et al .2006),棉花中的芽黄突变体(蒋博2012),荠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都是自发突变体。
人工诱变人工诱变导致植物基因产生突变,是选育新品种、创造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根据产生诱变的来源,人工诱变分为物理、化学诱变及基因工程引起的突变,物理和化学诱变是主要的诱变方法。
诱发植物发生突变的因素有诱变剂,物理诱变是通过各种射线(紫外线、X射线、、丫射线、p射线、中子等)来处理植物某个器官(如种子、子房、愈伤组织等),诱发植物发生基因突变。
种子是最常用的处理材料,其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极度干燥、低温、高温、真空等条件下进行处理,并且操作方便,便于运输和储藏。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生物-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一、选择题1. 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都需要经过细胞膜。
下列有关人体内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 乙醇是有机物,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进入细胞B. 血浆中的K+进入红细胞时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ATPC. 抗体在浆细胞内合成时消耗能量,其分泌过程不耗能D. 葡萄糖可通过主动运输但不能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答案】B【分析】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氧气、二氧化碳、脂溶性小分子。
2.协助扩散:离子和一些小分子有机物需要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实现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3.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
蛋白质和多糖这样的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为胞吞、胞吐,需要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
【详解】A、甘油、乙醇、苯这些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跨膜运输,A错误;B、血浆中K+量低,红细胞内K+含量高,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并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C、抗体为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葡萄糖进出不同细胞的方式不同,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协助扩散,D错误。
故选B。
2. 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B. 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C. 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D. 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答案】D【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详解】A、生长素的产生位置主要是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A正确;B、植物激素都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B正确;C、不同激素在代谢上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C正确;D、生长素是信号分子,不是催化剂,催化剂是酶的作用,D错误。
菊花黄绿叶突变体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电子受体 ( 之间的 电子传递受 阻 , 位面积 有活性 的反应 中心数 量 ( C C ) 著减少 , 位面 积捕 获的光 能 Q) 单 R/S 显 单 (R/ S T 。C )与单位 面积传递的光能 ( T/ S E o C )显著低 于绿叶组织 , 但单位 面积 的热耗 散 ( I C )则 大大 高于绿 叶 Do S / 组织, 以吸收光能为基础 的性 能指数 ( , ) P 棚 与绿 叶组 织相 比也 明显下 降。说 明黄叶组织 的光合机 构受到破坏 , 光 化 学能力下降 ; 与绿 叶组织 相比 , 黄叶组织对光抑制 比较 敏感 。黄叶组织通过提高热 耗散能力 , 特别是依 赖与光抑 制 相关 的热耗散来减少过剩光能对黄 叶组织光合 机构的破坏 。
a ep r mee so u r s e c n u t n d n mi sc r e o a e eg e n l a su f h t n ,te y l w— a st aa t r f o e c n e i d ci y a c u v .C mp d t t e — ft s eo e mu a t h el lf h l f o r oh r e i t o e
Ab ta t A elw—re e fmua to hy a te m ,Jn l gu z,wa sd t td h hoo h l f oe — sr c : yl o ge n la tn fc rs nh mu igi g oi n su e osu ytec lrp yl l rs u
(. ol e H rcl r, aj gA rutrl n esy N nn 10 5 hn ;2 Dp r et Booya dC e ir, i dze o peese 1 C lg o otut e N ni gi l a i r t, aj g2 0 9 ,C ia . eat n o i g n hmsy Jn ehnC m r ni e f i u n c u Uv i i m f l t g h v C lg ,J g e n3 30 C ia ol e i dz 30 0, hn ) e n h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mbrane.The results
that compared to saturation
the
leaf tissue of the mutant,the yellow leaf tissue had lower
respiration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light
to
Na彬ng 210095)
leaf
study
photosynthetic
mechanism
of the
yellow・green
mutant——‘Jinglingguozi’of
in the green and
chrysanthemum,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synthesis and the spectra properties of thylakoid membrane
中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通过基因突变可以创造 优异的种质资源,进而培育出优良的植物新品种 用于良种繁育与杂交制种(Wu 明,2007;Hung
et et
a1.,2007;吴自
体超微结构、光合能力、叶绿素荧光特性、突变体
遗传与突变机制等方面对叶色突变体进行了广泛 的研究(吴自明,2007)。叶色突变体在植物育种
Imager
a1.,2007;吕典华等,2009;赵洪兵等,2011)。
本文研究所用的菊花黄绿叶突变体本试验以菊花 ‘金陵国紫’叶色突变体为材料,叶片表现出黄绿 各半的典型叶片,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潜在的应 用价值。对该突变体叶片的绿叶与黄叶组织的光 合及类囊体膜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等进行研究, 以期为该突变体的光合生理机制研究及其在农业 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800,1 500,I 200,1 000,900,600,300,200,
a1.,2007;吕典
150,120,90,50,0
tLmol・m~s~,测定至少3株不同
华等,2009)、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孙捷音 等,2007;Wang
et
植株的功能叶片,不同光合有效辐射下稳定时间为
as a
decrease of the function of thylakoid membrane.
chrysanthemum;leaf color mutant;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thylakoid membrane
植物叶色突变体,是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一
种突变体,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相关研究报 道。近年来,人们在叶绿素(Chl)前体物质、叶绿
第49卷第2期
2
林
SCIENTIA
业
科
SILVAE
学
SINICAE
V01.49.No.2 Feb.,2 0 1 3
0 1 3年2月
doi:10.1 1707/j.1001-7488.2013021 1
菊花黄绿叶突变体的光合与类囊体膜光谱冰
常青山
摘 要:
张利霞
陈
煜
陈素梅
刘兆磊
房伟民
陈发棣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南京210095)
yellow leaf tissue of the mutant were studied.We measured the photosynthesis,stomatal characteristics,room temperature absorption spectra,chlorophyll emission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hylakoid
方程和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暗呼吸 速率(尺。)、表观量子效率(AQY)。 模拟方程: P。(,)=a X(1一卢X,)X//(1+y x,)一Rd。 式中:P。(,)为光合速率,,为植物叶片的光强;R. 为植物的暗呼吸速率;a,卢,y为方程的相关系数。 利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并利用Duneans新复极差法进 行多重比较。
万方数据
第2期
常青山等:菊花黄绿叶突变体的光合与类囊体膜光谱
1.2.2
73
多是由于突变基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色素的合成 与降解,导致色素含量比例发生改变而最终导致 叶色变异(吴自明,2007)。目前在模式植物与大 田植物水稻(Oryza staiva)(Wu
et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利用LI斟00标准叶
室内的红蓝光源,设置梯度光合有效辐射(PAR)依 次为1
non-stomata limit
value.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omatal microstructure between the green spectra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60~100
a1.,2008)、小麦(Triticum
s。CO,浓度为380 i-Lmol・tool~,测定绿叶
aestirum)(曹莉等,2006a)、黄瓜(Cucumis sativus) (苗晗等,2010)等作物上研究较多,而在花卉上 研究相对较少。叶色突变体通常表现为叶绿素含 量降低,并伴随着类囊体膜结构与功能的缺陷,进 而导致植物的光合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研究结 果因材料差异而各有不同(徐培洲等,2006;Wu
1.2.1
类囊体膜参照Dunkley等(1979)的方法制备,
分别选取相同质量的菊花黄绿叶突变体黄叶组织与 绿叶组织,洗净、剪碎,叶片与缓冲液按1:3(w/v) 的比例加入预冷的A液(含0.33 tool・L‘1蔗糖,
50
mmo|・L“磷酸盐缓冲液和50
mmo|・L~NaCl,pH
7.4),冰浴研磨,2层棉布过滤,然后将滤液在
速率(P。)、气孑L导度(G。)、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C;)、蒸腾速率(Tr),按照Berry等(1982)的方法 计算气孔限制值(£。):£。=l—Cj/C。(C。为外界 CO:浓度)。每种材料随机选取5片叶,每片叶来自
吸收池半径1 cln。荧光发射与激发光谱在25℃下 用Hitachi-4500荧光光度计测定,激发缝宽10 llm,发 射缝宽5 am,以436 am和475 nm波长光激发,检测
瓶控制CO:浓度为380¨mol・tool一,温度为(25± 2)℃,相对湿度为50%~60%,光强恒定为
1 000
一20℃中备用。类囊体膜室温吸收光谱用日本岛 津UV一240分光光度计于室温避光条件下测定,测定 波长范围为360~720 nm,扫描速度100
nm・rain~,
I山mol-m~s~。测定光合参数包括:净光合
leaf and yellow leaf tissue.The absorption
the yellow leaf tissue.The yellow leaf tissue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capacity of the capture and excitation of light energy and lower the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than the green leaf tissue did,which was caused by non—stomata factors,such Key words:
point
(LSP),dark
rate(Rd),apparent
limit
quantum
yield(AQY),but
higher
higher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LCP).The
n0
yellow leaf tissue had
lower stomata
value(L:),but
600—800
am处发射光谱;以680 nm波长光发射,
不同的植株,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
检测350—510 nm处激发光谱。
万方数据
74
林业科学
1.5
曲线拟合与数据分析 采用Ye(2007)、叶子飘等(2007)的方法,利用
2结果与分析
2.1
SPSS
11.5软件对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计算模拟
菊花叶色突变体的光合参数 由表1可以看出,黄叶组织比绿叶组织的净光
A1m显微镜(Zeiss,Germany)选取典型视野进行 照相。统计单位视野内的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计 算气孔密度与气孔指数;用仪器自带的测量软件测 量气孔与气孔器大小,即纵轴长和横轴长,并计算长 宽比。气孔指数根据公式计算:气孔指数=单位视 野气孔数(s)×100%/[单位视野气孔数(s)十单 位视野普通表皮细胞数(E)]。以上指标测定时每 处理下每材料取自不同植株的3片叶作为重复,每 片叶随机观察10—15个视野。 1.4类囊体膜制备及其室温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
测定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菊花‘金陵国紫’(Chrysanthemum× morifolium‘Jinglingguozi’)黄绿叶突变体保存在南 京农业大学“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在栽 培中出现了一种以半绿半黄叶为代表的典型黄绿色 叶片,且经过多代培育具有较好的遗传性。本文以 植株6—8叶龄幼苗顶端向下的第3—5片的功能叶 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4月进行相关试验测定。 1.2光合指标测定方法 选取植株上部长势一致、自顶端向下的第3~5 片完全展开的功能叶分别进行测定。利用LI一6400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l—COR,Lincoln,NE, USA),在晴朗无云的天气下于上午9:OO一10:00 测定不同类型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