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政治体制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与苏联解体

国际政治1341 1320913112 江纬东

对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苏共领导人一刻也没停息过,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历届领导人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存在的问题。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问题,从而积重难返。权力不断的向领导层集中,即便个别领导人进行了努力,可还是不能挽回改革的失败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应当承认,苏共高度集中体制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惯性,也曾发挥过重大作用。但苏共这种包括高度集中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干部任命制在内的政治体制,未能适应时代的转换和改革的要求,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出现了结构性危机,形成一种体制性障碍。苏联政治体制是产生官僚特权阶层的根源, 而官僚特权阶层的壮大,又直接影响到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前苏联的解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由于政治体制僵化,党员干部缺乏监督,从而引起党内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党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前苏共一些领导人对腐败现象缺乏清醒的认识,习惯地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腐败现象就会被制度的优越性所战胜,甚至把腐败的产生简单地归结为“封建余毒”,没有从现实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腐败现象日益猖獗,直至发展到丧失执政党的地位,同时,这一体制也使一些品德不高, 动机不纯的人混入党内。他们入党不是为了服务于人民, 而是为自身捞取大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在“ 8·19”事件之前,苏共各级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被官僚特权阶层、腐败分子所控制,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许多地方已经荡然无存。苏联剧变后几年的私有化改革证明,最大的赢家并不是黑市倒爷,甚至也不是持不同政见者,而是过去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成员,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今天俄罗斯的新显贵。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所的调查表明,截至1995年,在新政府中有75%的人是原苏联的党政干部,他们曾是苏共、共青团、苏维埃等机关的高级领导人;82%的地方领导人和61%的大工商业家来自原苏联的官僚机构。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产生了这样一批官僚特权阶层。当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危及到这部分人的利益的时候,当他们需要大量赚取更多特权和社会财富的时候, 他们便把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外衣视为一种束缚, 尤其是不便于他们更放手、更放心地侵占和鲸吞更多的社会财富,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能够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事实制度,而要通过变更现行的国家政治制度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所得

到的利益, 从而更为名正言顺得将财富收入自己囊中。苏共陷入腐败泥潭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要从体制上找原因。苏共在缺乏有效制约的权力和金钱的迷宫面前,逐渐丧失了警惕性和免疫力,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拒腐防变机制,在官僚主义的侵蚀和集权制的庇护下,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在群众的不满、失望、冷漠、抗议的逻辑发展中腐败变质,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适应性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必须适应本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苏联政治改革的失败正是它否定、抛弃基本政治制度的结果。同时我们绝不是放弃党的领导,而是在新时期更好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政治体制改革也绝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其实质是从传统专制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变。它的根本内容和根本标志是民主化和高效化。民主化的最关键方面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民主化的选举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府组织形式; 第二, 严密和完善的社会法制体系,真正实现由传统社会的人治向现代社会的法治转变;第三, 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高效化是指政治系统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即能够高度有效地发挥政治系统在动员资源、组织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实现以上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探索实现民主的方式方法, 另一方面, 也要积极参照借鉴西方国家在运用国家权力进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层面上的一些机制和方法。如西方的选举制、任期制,就是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终身制相对立, 并比后者进步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借鉴,从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协调性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不仅涉及到政治体制内部的民主、高效,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这一点上来说, 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性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全局来看, 必须正确处理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二是从政治体制改革内部的关系来看, 必须正确处理领导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关系。首先,从全局来看,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体制改革是动力, 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并提供基础,政治体制改革的着眼点, 就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在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不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民主。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又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前提和保障。这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是一种发展中的平衡。静态的稳定是排斥政治体制改革的,因为政治体制改革肯定要破坏现状;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积重难返,终有一天会导致政治体制的全面危机。动态的稳定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和理想状态。其次,在政治体制改革内部,必须正确处理领导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从政治结构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党的领导,怎样正确处理党与其它各类机构、组织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在所有这些关系里面,怎样正确处理领导者与监督者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领导者与监督者的关系上,党及政府要时时记住,党和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应该向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通病是缺乏监督或者是监督不力,尤其是宪法规定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监督权没有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必须使监督机关的监督职能落到实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党的领导、政府严格依法从政和发扬人民民主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